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成层地基中海上风机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志波 刘海波 +3 位作者 曹光伟 何奔 曾旭明 潘生贵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308,共11页
我国近海地震频发,地震作用对海上风电基础与风机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大。为了准确有效地计算海上风电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该文根据波动理论和斯奈尔定律,推导了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三维成层土地震等效节点力计算公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在... 我国近海地震频发,地震作用对海上风电基础与风机结构的稳定性影响大。为了准确有效地计算海上风电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该文根据波动理论和斯奈尔定律,推导了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三维成层土地震等效节点力计算公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以福建莆田某风电场地基为例,建立5 MW风机-单桩-成层海床三维一体化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海上风电动力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当地震发生时,地基中不同位置的土体响应不同,对于浅层桩周土体,距离桩基越近,土体加速度响应越小,桩基会对浅层桩周土体的加速度有一定抑制作用;桩基对不同深度的土层剪应变影响也相差较大。对于风机结构而言,最大位移发生在塔架顶部,最大加速度和最大应力发生在塔架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人工边界 等效节点力 成层地基 单桩式海上风电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塞效应的大直径钢管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2
作者 陈志波 陈峰 +4 位作者 翁洋 曹光伟 曾旭明 潘生贵 杨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24-2236,共13页
大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是桩基设计的关键环节。现有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大多基于封闭桩或小直径管桩的试验结果,在大直径钢管桩的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在现有基于静力触探试验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之上,综合考虑泊松效应、... 大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是桩基设计的关键环节。现有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大多基于封闭桩或小直径管桩的试验结果,在大直径钢管桩的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在现有基于静力触探试验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之上,综合考虑泊松效应、土塞效应以及侧阻退化,推导出了桩侧摩阻力的表达式。同时,将桩端阻力分解成桩端管壁阻力和土塞阻力,建立了锥尖阻力与桩端管壁阻力和土塞阻力的比例关系。采用修正方法对实际近海工程中的大直径钢管桩进行了竖向承载力计算,并与现有6种常用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修正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大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尤其在桩侧摩阻力的预测精度上具有显著优势。此外,通过桩径、桩长、土塞率以及锥尖阻力等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无黏性土与黏性土中大直径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均需要考虑土塞效应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大直径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钢管桩 静力触探试验(CPT) 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土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排水模型的城市内涝模拟
3
作者 邵银龙 李晓晨 +5 位作者 廖美廷 马景胜 周小日 穆祥鹏 许凤冉 白音包力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5-924,941,共11页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模与研究提出更高的挑战。针对传统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地表与管网水量交互的问题,构建基于雨水口与街道、管网耦合的双层排水模型,并以三明市三元区的城市排水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模与研究提出更高的挑战。针对传统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地表与管网水量交互的问题,构建基于雨水口与街道、管网耦合的双层排水模型,并以三明市三元区的城市排水系统为案例进行验证和应用。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下地表积水特征,模拟不同雨水口布置模式对街道和管网之间水量交互的影响,揭示雨水口对于城市洪涝模拟的作用。结果表明:双层排水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易涝点,模拟街道排水条件下的水流行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相比采用孔堰流量公式的洼地模式雨水口,采用流速计算泄流量的坡面模式雨水口的雨水捕获率可提高18%~80%,且对布置间距不敏感。这是因为坡面模式雨水口充分考虑了街道坡度对泄流量的影响,更能贴合山地城市街道雨水汇流的实际现象,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洪涝防治与排水设施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排水模型 SWMM 城市内涝 雨水口 三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体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晓翠 甘磊 +1 位作者 甘胜 曾威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4,共7页
依托青峪口水库上游草池滑坡体,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滑坡体变形和受力分布,进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桩位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随着桩位与坡脚距离的增大,滑坡体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同一桩位下,... 依托青峪口水库上游草池滑坡体,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滑坡体变形和受力分布,进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桩位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随着桩位与坡脚距离的增大,滑坡体安全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同一桩位下,抗滑桩锚固段存在临界长度,为30 m;抗滑桩桩距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比桩截面尺寸的影响大;在26°~35°范围内的锚索角度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建议抗滑桩截面尺寸、桩距、锚索角度分别取2.5 m×3.5 m、7 m和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体 预应力锚索 抗滑桩 数值模拟 青峪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河段直立式水位观测平台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忠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0,共5页
长期重要的水文站常采用直立式水位观测平台记录水位数据。感潮河段水文特性复杂,水位受河道水流、潮汐、波浪等水动力因素影响,容易引起平台结构稳定和水位观测精度问题。为此,结合闽江河口水文站工程,开展感潮河段直立式水位观测平台... 长期重要的水文站常采用直立式水位观测平台记录水位数据。感潮河段水文特性复杂,水位受河道水流、潮汐、波浪等水动力因素影响,容易引起平台结构稳定和水位观测精度问题。为此,结合闽江河口水文站工程,开展感潮河段直立式水位观测平台设计研究。通过相关规范分析、空间数值模型计算以及工程造价对比分析,提出了水位观测平台方案选型重要原则以及进水孔孔径确定原则。建议感潮河段常规水位观测平台采用岸式方案,特殊需求时采用岛式高承台方案,进水孔孔径确定应在标准规范公式计算前提下适当留有裕度。实践表明:闽江河口水文站新建水位观测平台的观测数据满足感潮河段水位观测精度要求。研究成果可供后续相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观测平台 方案选型 结构稳定性 进水孔孔径 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超载下摩擦单桩负摩阻力的连续介质力学解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齐建 苏耀辉 +1 位作者 黄奕彬 邓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针对地面超载引起的摩擦单桩负摩阻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桩土相互作用和连续介质力学的竖向位移模型来模拟桩土系统位移,模型中包含了桩土轴线位移函数和沿径向的衰减函数;采用变分法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总势能,从而得到了位移模型中桩土位移... 针对地面超载引起的摩擦单桩负摩阻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桩土相互作用和连续介质力学的竖向位移模型来模拟桩土系统位移,模型中包含了桩土轴线位移函数和沿径向的衰减函数;采用变分法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总势能,从而得到了位移模型中桩土位移和衰减函数的耦合控制方程;利用迭代法求解了这两个耦合函数,得到了桩身轴力、中性面、负摩阻力、下拉力和土弹簧等效刚度等关键参数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和原位试验及已有理论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桩土模量比对桩的负摩阻力和下拉力有显著影响,中性面位置与长细比密切相关,而与桩土模量比关系不大;随着桩土模量比增大和桩长细比减小,桩身同一位置处轴力增长明显,但增长速率变缓;地面超载作用下桩周土体位移最大沉降出现在地表处,且地表以下0.3倍桩长范围内为位移强烈影响区;桩长细比和桩土模量比的增加均会使桩周土体位移场影响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超载 摩擦桩 变分法 中性面 下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水汽来源及其对降水变化的贡献 被引量:2
7
作者 叶立娟 王文 +2 位作者 胡彦君 张增信 李宇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0-899,共10页
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降水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增加了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探讨其中原因,在已有降水再循环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水汽输送追踪与不同水汽源区贡献率的估算新方法,量化不同水汽源区对青藏高原降水及其... 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降水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增加了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探讨其中原因,在已有降水再循环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水汽输送追踪与不同水汽源区贡献率的估算新方法,量化不同水汽源区对青藏高原降水及其降水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1980—2020年印度季风控制的西南源区、西风带控制的西部源区、本地再循环源区以及东亚季风控制的东南源区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水汽贡献率分别为38.5%、31.6%、24.6%和0.2%;西南源区为高原整体降水的增加贡献了42.9%的水汽,并且是高原西南部降水增加的主要水汽贡献者;本地再循环源区为高原整体降水的增加贡献了36.2%的水汽,是高原中部和北部降水增量的主要水汽贡献者;西部源区仅为高原整体降水的增加贡献了10.6%的水汽,并且其对高原西北部降水的水汽贡献量呈增加趋势,而对东部和南部降水的水汽贡献量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水汽输送 降水再循环 印度季风 西风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径流系数法和基于城市功能区的SWMM参数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邵银龙 李晓晨 +3 位作者 廖美廷 马景胜 白音包力皋 周小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城市雨洪模型是研究城市内涝形成规律及演进过程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雨水内涝监测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模型参数率定和应用面临挑战。为解决缺乏实测雨洪数据条件下城市雨洪模型参数校准的难题,本文提出了根据地理和气候... 城市雨洪模型是研究城市内涝形成规律及演进过程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雨水内涝监测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模型参数率定和应用面临挑战。为解决缺乏实测雨洪数据条件下城市雨洪模型参数校准的难题,本文提出了根据地理和气候特征计算雨水径流量的动态径流系数法和基于城市功能区的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参数率定方法。在福建省三明市的应用表明:动态径流系数法与规范和经验公式结果一致,与传统方法相比则能反映降雨产流随雨强、下渗等因素变化的规律,更符合城市降雨产流的实际过程。基于城市功能区的参数率定方法结果与研究区城市化水平和下垫面特征相符。率定后雨水径流过程NSE值达到0.80,雨水总径流量误差处于6%以内,洪峰时间误差小于3分钟。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缺乏实测雨洪数据地区的城市雨洪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系数 SWMM模型 城市功能区 不确定性参数 Horton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对粉土海床中单桩横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汪明元 孙吉主 +1 位作者 王勇 杨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89-193,共5页
在较大的波浪荷载作用下,海洋单桩会出现承载力降低、甚至失稳现象。利用GDS三轴仪对杭州湾重塑海相粉土进行了静三轴、动三轴和循环后静三轴不排水剪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对循环后粉土变形和不排水强度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动孔压... 在较大的波浪荷载作用下,海洋单桩会出现承载力降低、甚至失稳现象。利用GDS三轴仪对杭州湾重塑海相粉土进行了静三轴、动三轴和循环后静三轴不排水剪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对循环后粉土变形和不排水强度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动孔压比与循环应力比和循环次数、动孔压比与循环后不排水强度比及割线模量比的经验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根据波浪荷载在海床深度方向的剪应力比分布,得到了桩侧粉土刚度和强度的衰减比深度分布,计算了波浪荷载对单桩横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在本算例条件下,波浪荷载对粉土海床的强度和刚度弱化随深度急剧衰减,影响深度约40 m,海床浅部约5 m深度有液化现象,循环荷载后桩身的刚性反应增强、位移和反弯点深度增加,弯矩和侧压力减小,总的横向承载力降低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应力比 动孔压比 不排水强度 割线模量 横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损伤效应的隧道二维渗流场解析及涌水量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启程 姜启武 +1 位作者 陈志杰 赖鹏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204,211,共9页
隧道圆周面涌水量是隧道工程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未考虑隧道开挖损伤因素对渗流场的影响,而隧道施工会对围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考虑隧道开挖损伤的影响,推导了径向未注浆、径向欠注浆及径向完全注浆3种不同径向注浆型式下的隧道二维... 隧道圆周面涌水量是隧道工程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未考虑隧道开挖损伤因素对渗流场的影响,而隧道施工会对围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考虑隧道开挖损伤的影响,推导了径向未注浆、径向欠注浆及径向完全注浆3种不同径向注浆型式下的隧道二维渗流场理论解析解,而后对隧道渗流场理论解析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等代圆方法在矩形隧道中的适用性展开了探讨,并对隧道圆周面涌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的径向注浆参数展开敏感性分析,最后将隧道二维渗流场理论解析解与数值解对比。结果表明:隧道二维渗流计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隧道圆周面的涌水量;开挖损伤对隧道圆周面涌水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对初支施作前的影响最大,对二衬施作后的影响程度最小;当径向注浆相对渗透系数k m/k g达到100,径向注浆相对厚度d g达到1.0倍的隧道内径r 0时,继续增大k m/k g或d g/r 0对降低隧道圆周面涌水量Q和拱顶衬砌外水压力p的效益将不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不良地质岩层隧道的径向注浆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二维渗流场 解析解 涌水量 等效周长法 等效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材料在城市给排水管道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浩 杨宇轩 +2 位作者 曾旭明 朱盛延 王子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071-11080,共10页
给排水管道性能劣化及其引发的严重城市内涝和次生灾害对现有城市给排水管道修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近年来,纤维增强材料因具有比强度高、力学性能好、抗化学腐蚀性强和耐疲劳性能优异等优势,从各类修复材料中脱颖而出,在城市给排... 给排水管道性能劣化及其引发的严重城市内涝和次生灾害对现有城市给排水管道修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近年来,纤维增强材料因具有比强度高、力学性能好、抗化学腐蚀性强和耐疲劳性能优异等优势,从各类修复材料中脱颖而出,在城市给排水管道修复中逐步得到应用。针对给排水管道纤维修复材料的基本性能、应用形式及修复效果评价等关键技术问题,分析了管道喷涂材料、纤维增强内衬管和刚性管道加固3类修复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修复机理;从试验测试、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评估等角度总结了纤维增强材料的管道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最后,从新材料开发、纤维材料-管道界面黏结性能及纤维修复材料的环境效应方面展望了纤维增强材料在管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材料 给排水管道 管道修复 修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德民 陈梁 +7 位作者 张莉 陆婉玲 刘菲 祁焱雅 姜淮 赵悦 张小波 茹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2-1733,共12页
蛇绿混杂岩是研究洋陆转换、板块构造向板内构造转换过程的关键证据。本文以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以及主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区硅质岩呈夹层产出在沙木罗组... 蛇绿混杂岩是研究洋陆转换、板块构造向板内构造转换过程的关键证据。本文以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以及主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了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区硅质岩呈夹层产出在沙木罗组或断片产出在玄武岩中,具有隐晶质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和块状构造,含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硅质岩w(SiO_(2))为73.80%~90.44%,w(Al_(2)O_(3))为3.67%~12.33%;MnO/TiO_(2),Fe_(2)O_(3)/SiO_(2),Fe_(2)O_(3)/TiO_(2)和Al_(2)O_(3)/(Al_(2)O_(3)+Fe_(2)O_(3))分别为0.14~0.91,31.44~141.88,1.83~11.80和0.66~0.96;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δCe值为0.77~2.03,Ce整体呈负异常特征,δEu值为0.99~2.11,Eu整体呈弱的正异常特征;(La/Yb)_(N),(La/Ce)_(N),(La/Lu)_(N),(La/Sm)_(N),(Ce/Yb)_(N)和(Gd/Lu)N值分别为0.43~1.12,0.51~1.27,0.44~1.26,0.59~1.12,0.41~2.01和0.82~1.16。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伴生的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形成明显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其形成环境并非典型的大陆边缘环境,而是一个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形成环境 蛇绿混杂岩 班公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贯通锯齿状结构面剪切破裂演化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吉锋 闫兴田 张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7-123,共7页
岩体是由岩石和结构面两部分组成,结构面对岩体的变形和破坏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工程中,所遇到的岩体多为非贯通结构面岩体,研究非贯通结构面岩体的破坏模式和强度准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利用人工浇铸的非贯通锯齿状结构面试样,基于... 岩体是由岩石和结构面两部分组成,结构面对岩体的变形和破坏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工程中,所遇到的岩体多为非贯通结构面岩体,研究非贯通结构面岩体的破坏模式和强度准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利用人工浇铸的非贯通锯齿状结构面试样,基于控制变量法,通过直剪试验,研究在不同轴向压力下不同结构面倾角的非贯通锯齿状结构面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预设结构面倾角及法向压应力的增大,非贯通锯齿状结构面的破坏机制会逐渐由拉剪-剪胀破坏、拉剪-剪胀剪断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且其抗剪强度也会增大,并据此修正了抗剪强度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非贯通结构面 锯齿状 结构面倾角 破坏过程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型滑坡失稳概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向小龙 孙炜锋 +3 位作者 谭成轩 侯春堂 任汉锋 刘明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5-1120,共6页
为了解决滑坡风险评价中的滑坡失稳概率计算问题,利用前人在降雨阈值的研究成果,结合气象学中降雨概率分布理论,以云南省盐津县庙坝滑坡为例进行计算,建立降雨型滑坡失稳概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盐津县降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类型为累积... 为了解决滑坡风险评价中的滑坡失稳概率计算问题,利用前人在降雨阈值的研究成果,结合气象学中降雨概率分布理论,以云南省盐津县庙坝滑坡为例进行计算,建立降雨型滑坡失稳概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盐津县降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类型为累积降雨量-历时关系阈值,即为单日降雨阈值,降雨阈值为29.7 mm;盐津县在当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阈值水平时可能诱发滑坡,对滑坡影响的滞后天数最大为5天;庙坝滑坡在8月20—25日6天内单日降雨达到或超过29.7 mm的降雨概率为46.49%;庙坝滑坡在8月25日因前5天或当天单日降雨量超过29.7 mm而失稳的概率为0.2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降雨阈值 降雨概率分布 滑坡失稳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压静力触探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与实例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邓煜晨 陈志波 +1 位作者 郑有强 潘生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7-234,共8页
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常被应用于土层划分、土体分类,其各种土体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引用两组实际工程案例,对5种常用的基于CPTU的土体分类图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已有分类图虽然能够... 孔压静力触探(piezo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U)常被应用于土层划分、土体分类,其各种土体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引用两组实际工程案例,对5种常用的基于CPTU的土体分类图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表明,已有分类图虽然能够区分黏性土和无黏性土,但对于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之间的判别均存在较大误差,且多数分类图采用过渡带分类,导致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偏低。基于Robertson土类指数分类图,根据实际CPTU测试数据分类结果,对土类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将其同心圆模型修正为平行线模型,由此提出一种基于CPTU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应用表明,提出的修正土类指数土体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土体分类,且能够满足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之间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压静力触探(CPTU) 土体分类 修正土类指数 土类指数分类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空联合水平电渗法的水力冲挖淤泥脱水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洋 陈人瑗 +2 位作者 邱珍锋 王俊杰 武立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0,共7页
以阜阳市城区水系水力冲挖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采集了疏浚淤泥在真空、水平电渗、真空联合水平电渗这3种作用下的脱水量,分析这3种作用下淤泥脱水量间关系,提出基于真空联合水平电渗法的水力冲挖淤泥脱水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 以阜阳市城区水系水力冲挖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采集了疏浚淤泥在真空、水平电渗、真空联合水平电渗这3种作用下的脱水量,分析这3种作用下淤泥脱水量间关系,提出基于真空联合水平电渗法的水力冲挖淤泥脱水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真空作用下,淤泥的脱水过程可分为主要排出液态水的快速脱水阶段和主要排出气态水的稳定促排阶段,液态水和气态水的质量比约为3∶5;水平电渗作用下,水力冲挖淤泥的脱水速率与电流强度呈线性关系,淤泥的电导率与含水量呈线性、指数或二次函数关系,其中基于线性关系拟合得到的电渗脱水量与实测值吻合最好;基于真空联合水平电渗脱水法的水力冲挖淤泥脱水量可通过叠加真空和水平电渗作用下脱水量进行综合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联合水平电渗脱水法 脱水量 脱水速率 电导率 水力冲挖淤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坡影响下缓倾顺层红层边坡变形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6
17
作者 邵银龙 杨皓然 +1 位作者 王俊杰 杨洋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0,106,共7页
以德遂高速公路沿线典型缓倾顺层红层边坡为工程依托,依据地质分析及相似理论建立缓倾顺层红层边坡室内物理模型,采用开挖试验模拟实际工程切坡,研究坡体的变形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缓倾角20°的顺层红层边坡随切坡呈现典型的拉裂-... 以德遂高速公路沿线典型缓倾顺层红层边坡为工程依托,依据地质分析及相似理论建立缓倾顺层红层边坡室内物理模型,采用开挖试验模拟实际工程切坡,研究坡体的变形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缓倾角20°的顺层红层边坡随切坡呈现典型的拉裂-滑移式破坏,坡体位移均随分级切坡不断增大,水平位移均高于竖直位移,同时切坡面附近产生的位移相对于坡体其他部位较大;坡体变形主要由切坡阶段卸荷变形及静置阶段蠕滑变形两部分组成,且切坡卸荷为蠕滑变形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切坡至软弱泥岩夹层前卸荷变形大小及速率均高于蠕滑变形,切坡至软弱泥岩夹层后坡体卸荷变形低于蠕滑变形;切坡面附近部位应力受切坡扰动较为明显,而坡体中部及后缘应力受切坡扰动较小,但坡内应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即应力随切坡逐步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顺层红层 切坡 边坡变形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茂县新磨村滑坡启动机制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朋瑜 闫兴田 +1 位作者 吉锋 易林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2017年四川省茂县新磨村滑坡的启动具有明显的“锁固段”效应。在现场调查基础上,采用高强度脆性材料制作斜坡模型,开展物理模拟试验,重现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分析新磨村后山高位顺层滑坡在反倾节理和潜在滑移破裂面控制下的启动机制,结... 2017年四川省茂县新磨村滑坡的启动具有明显的“锁固段”效应。在现场调查基础上,采用高强度脆性材料制作斜坡模型,开展物理模拟试验,重现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分析新磨村后山高位顺层滑坡在反倾节理和潜在滑移破裂面控制下的启动机制,结合“锁固段”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监测数据和声发射信号,研究滑坡临滑前兆。试验发现:受上部滑体推挤,滑源区前部“锁固段”岩体沿反倾节理鼓胀剪出,在坡表形成鼓胀裂缝,在斜坡内部形成顺坡向拉裂面,两组破裂面组合形成阶梯状破坏面,构成“锁固段”岩体破坏边界条件。斜坡在上部滑移块体推挤下,中部形成向临空面高速启动的弹射块体,并带动下部倾倒块体向坡外运动,滑坡启动。故对于此类滑坡,可将沿反倾节理剪出形成的鼓胀裂缝视为宏观临滑前兆;同时在“锁固段”屈服阶段,坡表与坡顶的位移比值随时间先快速增长、后平缓,表征滑面逐渐贯通,滑坡各部位变形逐渐趋于协同,滑坡即将失稳。该比值时序曲线的斜率趋近于零可视为此类滑坡的临滑前兆。研究结论对发育反倾节理的顺层边坡失稳预警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磨村滑坡 启动机制 锁固段 物理模拟 临滑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胶工艺取样技术在花岗岩风化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国淼 陈志波 +2 位作者 陈少峰 郑有强 潘生贵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55,共5页
使用植物胶作为冲洗液配合单动双管取土器对花岗岩风化土进行了取样研究。为了确定较优的取样直径,单动双管取土器直径选用了两种不同的尺寸,并对不同直径取样器所取土体截取同一尺寸试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植物胶作为... 使用植物胶作为冲洗液配合单动双管取土器对花岗岩风化土进行了取样研究。为了确定较优的取样直径,单动双管取土器直径选用了两种不同的尺寸,并对不同直径取样器所取土体截取同一尺寸试样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植物胶作为冲洗液的单动双管取土器取样对花岗岩风化土有较好的适用性,试样完整度好,不易扰动试样;大直径取土器比小直径取土器取样质量好,对土体的扰动较小;取样扰动对花岗岩风化土试样的黏聚力影响较大,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大直径取土器取样,以减少对试样的扰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胶 单动双管取土器 花岗岩风化土 取样直径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长玢岩蠕变试验及黏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咸冬冬 杨圣奇 +1 位作者 柏正林 黄运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232,240,共9页
为探究闪长玢岩蠕变特性,开展了分级加载和循环加卸载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闪长玢岩的变形及长期强度特征,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能够描述闪长玢岩黏弹-塑性变形的损伤蠕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偏应力水平的增加,轴向变形和侧向变形... 为探究闪长玢岩蠕变特性,开展了分级加载和循环加卸载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闪长玢岩的变形及长期强度特征,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能够描述闪长玢岩黏弹-塑性变形的损伤蠕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偏应力水平的增加,轴向变形和侧向变形逐渐增加,体积变形先增加后减小;轴向应变率先降低后基本保持不变,试样破坏时又迅速增加。在同一偏应力水平下,瞬时弹性应变大于瞬时塑性应变,而黏塑性应变大于黏弹性应变。通过稳态速率与应力比关系曲线法,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具体的岩石长期强度。基于黏弹性应变曲线特征,建立了考虑黏滞系数随时间和应力衰减的Kelvin模型;将Abel黏壶与塑性滑块元件并联,并引入损伤变量,建立了黏塑性损伤模型,将两者串联得到了闪长玢岩损伤蠕变模型。将试验曲线与模型曲线进行对比拟合,拟合程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分级加载 长期强度 岩石损伤 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