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BT模式下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离散元模拟及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嘉楠 徐长节 +5 位作者 迟民良 王艳萍 习跃来 王伟锋 冯国辉 孙佳政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0-652,共13页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下主动土压力兼具绕基底转动(rotation around base,简称RB)模式下凹型分布和平动(translational,简称T)模式直线分布的特点。在破坏过程中,墙土摩擦角往往先于内摩擦角达到极限值,墙后滑裂面为一曲面,且土体滑裂面处有明显的主应力偏转现象。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根据中间对称圆弧拱得到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n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水平层分析法,建立了曲边梯形微分单元的受力平衡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了RBT模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数值解。参数分析表明,墙体位移、内摩擦角及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对主动土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刚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T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离散元法 土拱效应 层间等效内摩擦角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双线下穿既有隧道沉降研究
2
作者 刘天宇 罗文俊 +1 位作者 颜建伟 江学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11,共9页
针对双线隧道穿越施工造成的复杂影响问题,基于能量方法,提出了考虑地层损失率差异的双线下穿开挖作用下既有隧道沉降的计算方法。基于经典的Peck和Mair理论,在计算新建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时,引入Hunt双线开挖沉降修正系数,考虑双... 针对双线隧道穿越施工造成的复杂影响问题,基于能量方法,提出了考虑地层损失率差异的双线下穿开挖作用下既有隧道沉降的计算方法。基于经典的Peck和Mair理论,在计算新建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时,引入Hunt双线开挖沉降修正系数,考虑双线隧道先后穿越引起的地层损失率差异性所造成的影响;基于Rayleigh-Ritz法和弹性地基梁理论,写出系统各部分功能关系式,建立系统总势能方程;利用变分法求解总控制方程,得到考虑地层损失率差异的双线隧道下穿引起既有隧道沉降的理论解析,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报道的工程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以双线隧道下穿既有隧道为例,对双线中心间距、新建隧道直径以及新旧隧道净距展开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整体趋势一致,二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新建隧道先后下穿引起的地层损失率差异对既有隧道的沉降有显著影响;随着新建双线中心间距和新旧隧道净距的增大,既有隧道的沉降量随之减小;随着新建隧道直径的增大,既有隧道的沉降量随之增加,且第二次下穿施工产生的沉降影响会越发明显。研究成果可快速且合理评估既有隧道受新建隧道穿越施工影响时的纵向变形响应,对类似的双线隧道工程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隧道施工 隧道沉降 能量法 简化计算方法 PASTERNAK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桩支护下颗粒介质水平拱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文韬 尹江灏 +4 位作者 王宁 罗如平 刘浩 徐长节 蓝坚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78-2090,共13页
排桩支护体系中水平拱效应是土体发挥自身抗剪强度所产生的一种应力重分布现象,其对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水平拱效应在实际工程中是三维空间结构,但目前土拱效应研究侧重于截取三维结构中某一剖切面将其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 排桩支护体系中水平拱效应是土体发挥自身抗剪强度所产生的一种应力重分布现象,其对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水平拱效应在实际工程中是三维空间结构,但目前土拱效应研究侧重于截取三维结构中某一剖切面将其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而忽视了拱效应的三维几何特征。将三维空间结构切成若干水平面,对不同水平面施加不同的初始应力,利用自制大尺寸光弹试验设备从二维角度分析排桩支护体系中土拱形态演化以及水平拱效应三维几何特征,并利用颗粒流PFC2D软件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重现,同时运用数值模拟手段进一步探究土拱厚度随深度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排桩在受到远场荷载作用下,其水平拱效应经历了一个发展-稳定-破坏的过程,土拱效应破坏后支挡效果显著下降;不同深度处的土拱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体现在桩后成拱区沿桩底方向分为未形成段、形成段、稳定发展段和破坏段,成拱区影响范围在2倍桩径范围内;成拱区厚度为成拱区上拱顶点与下拱顶点的差值,上拱顶点为沿排桩方向出现第一个σx和σy相交的点,下拱顶点为靠近排桩的σy的极大值点;成拱区厚度沿桩底方向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桩支护 光弹试验 土拱效应 数值模拟 应力场 位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位移影响的有限土体基坑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方焘 冉井念 +2 位作者 刘春 张婷 徐翔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2,110,共8页
经典土压力理论假定墙后为半无限土体,对于有限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问题不再适用。利用研制的土压力试验模型装置进行不同开挖深度的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微型土压力盒测量从静止到开挖稳定后的非极限状态的土压力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与... 经典土压力理论假定墙后为半无限土体,对于有限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问题不再适用。利用研制的土压力试验模型装置进行不同开挖深度的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微型土压力盒测量从静止到开挖稳定后的非极限状态的土压力分布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与理论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有限土体情况下位移对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土体情况下不考虑位移时,基坑有限土体侧桩后土压力曲线变化规律与半无限土体侧一致(处于非极限状态),桩后整体土压力比半无限土体侧大;有限土体侧桩体水平位移曲线变化特性与半无限土体相吻合,但桩体整体水平位移量比半无限土体侧小,其中有限土体侧最大位移量比半无限土体侧小45.16%;桩后有限土体土压力随着桩体水平位移增大而减小,这满足非极限状态下的土压力计算模型;考虑位移时,基坑两侧的土压力随着支护桩位移增大而减小,且有限土体侧的减小幅度小于半无限土体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有限土体 模型试验 非极限状态 土压力 桩体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风化千枚岩复合改良土试验研究及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秀绍 饶江龙 +4 位作者 陈子溪 王梓尧 赵林浩 程安 付智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4-564,共11页
为了充分利用江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千枚岩土和红黏土,设计红黏土掺和比(λ)分别为0,20%,40%,60%和100%,水泥掺量(ζ)分别为0,3%和5%的组合改良方案,开展水泥、红黏土复合改良千枚岩土的固结试验与直剪试验研究,并基于试验数据建立数... 为了充分利用江西北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千枚岩土和红黏土,设计红黏土掺和比(λ)分别为0,20%,40%,60%和100%,水泥掺量(ζ)分别为0,3%和5%的组合改良方案,开展水泥、红黏土复合改良千枚岩土的固结试验与直剪试验研究,并基于试验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压实路基的工后沉降。固结试验表明:复合改良土的压缩模量(Es)随λ的增大近似线性增大,ζ从0增长至3%时Es增长迅速,而ζ从3%增长至5%时Es增长幅度较小;当λ=40%时,水泥掺量范围为0~3%和3%~5%时,Es相对水泥掺量为0时分别增长了116.6%和4.6%,因此水泥建议掺量为3%。直剪试验表明:黏聚力(c)随着λ的增大而大幅增大,内摩擦角(φ)随着λ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水泥掺量增加对抗剪强度指标均有提高作用,但提高幅度远远小于红黏土的作用。水泥与红黏土改良千枚岩土对比表明:水泥对千枚岩土的Es增长效果优于红黏土,红黏土对千枚岩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提高效果优于水泥。有限元分析表明:路基沉降量随λ的增大而减小,变化规律可以用二次函数表示;路基沉降在水泥掺量0~3%范围内降低显著,在水泥掺量3%~5%范围内降低幅度较小;当λ=60%时,水泥掺量范围为0~3%和3%~5%时,路基沉降量相对水泥掺量为0时分别降低了108.2%和4.8%。根据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沉降控制要求,建议改良方案为红黏土掺和比40%~60%,水泥掺量为3%的组合,此时对应的工后沉降量分别为15.0 mm和13.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特殊土 复合改良 路基沉降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黏土、石灰复合改良千枚岩土胀缩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秀绍 陈子溪 +2 位作者 饶江龙 程安 赵林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56,共7页
为降低千枚岩土的膨胀率和红黏土的收缩率,笔者提出了一种物理-化学联合改良千枚岩土的方法,设计红黏土质量掺和比为0、20%、40%、60%、80%和100%,石灰质量掺量为0、3%、5%和8%共计24种不同组合改良方案。通过全风化千枚岩复合改良土胀... 为降低千枚岩土的膨胀率和红黏土的收缩率,笔者提出了一种物理-化学联合改良千枚岩土的方法,设计红黏土质量掺和比为0、20%、40%、60%、80%和100%,石灰质量掺量为0、3%、5%和8%共计24种不同组合改良方案。通过全风化千枚岩复合改良土胀缩性试验,分析了复合改良土的胀缩特性,并从微观角度解释了红黏土、石灰复合改良千枚岩土胀缩特性的机理。试验发现自由膨胀率演化规律与无荷膨胀率相似,膨胀率随红黏土掺和比的增加而降低,随石灰掺量增加,膨胀率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得出石灰优化掺量为3%。掺入石灰后的膨胀力随红黏土掺和比先降低后增大,红黏土掺和比60%时达到最低。当石灰掺量>3%时,改良效果较石灰掺量3%时提升不显著。土样线缩率随红黏土掺和比的降低、石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小,且石灰掺量>3%时降幅较小。综合收缩试验结果可知:千枚岩土降低红黏土收缩变形效果优于石灰;各石灰掺量下,缩限皆随红黏土掺和比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红黏土掺和比约40%时达到最低;综合胀缩试验结果,建议优化掺量为红黏土掺和比40%~60%、石灰掺量3%,此时自由膨胀率降低24%~26%,无荷膨胀率降低25.9%~27.0%,膨胀力降低639~593 kPa,线缩率降低0.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胀缩特性 红黏土 千枚岩土 相互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地层悬臂倾斜长短桩支护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袁聪聪 袁宗义 +3 位作者 詹刚毅 徐长节 石钰锋 龚宏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4-671,共8页
倾斜桩能够提高排桩水平承载力,而长短桩依据桩身弯矩分布减小部分支护桩的桩长,以充分利用支护桩承载力,将两者结合可形成倾斜长短桩。为研究倾斜长短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时的变形受力特性,通过常规室内砂土模型试验,分析倾斜长桩倾斜... 倾斜桩能够提高排桩水平承载力,而长短桩依据桩身弯矩分布减小部分支护桩的桩长,以充分利用支护桩承载力,将两者结合可形成倾斜长短桩。为研究倾斜长短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时的变形受力特性,通过常规室内砂土模型试验,分析倾斜长桩倾斜角度和长短桩配比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对比等长长桩,倾斜长短桩能够在减小总桩长时,更有效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和桩身弯矩;2)对于倾斜长短桩而言,在倾斜桩倾斜角度为0°~20°时,其支护效果随着倾斜角度增大而提高;3)倾斜长短桩的桩身弯矩会随着倾斜角度增大而减小,且开挖面以下弯矩减小幅度更大;4)倾斜长短桩中,长桩与短桩在开挖面以上弯矩相近,开挖面以下长桩弯矩显著大于短桩弯矩;5)短桩占比越大,支护效果越弱,桩身弯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长短桩 模型试验 砂土地层 基坑开挖 围护结构位移 桩身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应变刚度本构模型的基坑内外坑面积比对坑中坑围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侯世磊 熊政 +3 位作者 丁海滨 黄展军 徐长节 孔跃跃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89,共9页
为了深入研究坑中坑式基坑的受力与变形,以南昌市艾溪湖叠合式公轨共建深长明挖隧道中的坑中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结合小应变刚度硬化本构模型(HSS),建立了坑中坑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内坑与外坑的面积比对基坑围... 为了深入研究坑中坑式基坑的受力与变形,以南昌市艾溪湖叠合式公轨共建深长明挖隧道中的坑中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结合小应变刚度硬化本构模型(HSS),建立了坑中坑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内坑与外坑的面积比对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外围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均随着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其原因为随面积比增加,内外坑围护结构间土体逐渐由无限土体转变至有限土体;外墙所受的弯矩,无论正负弯矩都随着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内坑灌注桩主要承受正弯矩,负弯矩相对较小,且其正弯矩随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研究内外坑面积比对围护结构影响时,可不考虑弹簧系数随面积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中坑 小应变刚度硬化 面积比 弹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inkler地基叠合梁的不均匀沉降作用下的无砟轨道变形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颜建伟 熊明 谭鑫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77,共8页
针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建立Winkler地基叠合梁解析模型,用来预测下凹余弦型土质路基不均匀沉降时轨道的弯曲变形,并采用考虑轨道-路基接触非线性的梁-体有限元模型对比验证,确定出了Winkler地基叠合梁模型预测轨道变形适用的临界条件,即轨... 针对双块式无砟轨道建立Winkler地基叠合梁解析模型,用来预测下凹余弦型土质路基不均匀沉降时轨道的弯曲变形,并采用考虑轨道-路基接触非线性的梁-体有限元模型对比验证,确定出了Winkler地基叠合梁模型预测轨道变形适用的临界条件,即轨道与路基接触非线性触发的临界条件。研究发现:小沉降幅值/波长工况下,2种模型预测结果吻合得很好,而较大沉降幅值/波长工况下,解析模型预测轨道变形结果偏大,梁-体有限元模拟结果显示轨道与路基间发生了明显的脱空现象,接触应力为0;给出了轨道与路基接触非线性触发的临界条件,即路基不均匀沉降波长为10、15、20、25 m时,Winkler地基叠合梁模型应用的临界沉降幅值分别为1、3、10、30 mm,大于临界沉降幅值时,轨道与路基接触非线性开始触发;得到了Winkler地基叠合梁沉降波长-临界沉降幅值曲线,为快速准确预测路基不均匀沉降工况下的轨面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WINKLER地基 无砟轨道 路基沉降 轨面变形 叠合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砾砂-泥质粉砂岩复合地层渣土改良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碧堂 余金 +4 位作者 王凌 张跃明 蒋亚龙 杜林泉 黄展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7,共9页
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富水砾砂层含量高易发生“喷涌”、掌子面失稳,泥岩地层含量高则易发生结泥饼、刀具抱死及偏磨、出渣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施工难题,以南昌地铁4号线七里站—民园路西站(七民)盾构区间穿越富水砾砂-泥质粉砂岩复合... 盾构穿越复合地层时,富水砾砂层含量高易发生“喷涌”、掌子面失稳,泥岩地层含量高则易发生结泥饼、刀具抱死及偏磨、出渣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施工难题,以南昌地铁4号线七里站—民园路西站(七民)盾构区间穿越富水砾砂-泥质粉砂岩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5种不同复合程度掌子面地层渣土改良试验,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在动态变化的复合地层中所需的合理渣土改良剂配比。结果表明:对于复合地层,随着泥岩占比从10%增加至90%,泡沫注入率从20%逐渐增大至50%,膨润土泥浆注入率从20%逐渐减小至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改良方案可保证土仓内渣土流塑性较好、渗透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富水砾砂 复合地层 渣土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荷载下内撑式基坑支护结构参数分析及设计优化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志浩 徐长节 +3 位作者 房玲明 黄福明 黄展军 范润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内撑式基坑会向荷载小侧整体偏移,这将不利于基坑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支护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本研究以某偏压综合管廊基坑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 2D对该基坑进行了仿真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 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内撑式基坑会向荷载小侧整体偏移,这将不利于基坑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支护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本研究以某偏压综合管廊基坑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PLAXIS 2D对该基坑进行了仿真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对该基坑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支护结构长度、等效厚度和弹性模量对支护结构变形和基坑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侧支护结构均按偏压侧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增大某侧支护结构长度,会使该侧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增大,分别增大两侧支护结构等效厚度、弹性模量,均可以减小该侧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和非偏压侧支护结构顶部逆向位移。基于参数分析,提出一种针对非对称荷载基坑的简单有效、经济可行的优化思路,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优化效果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该优化思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非对称荷载 有限元 参数分析 优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升降与降雨耦合作用下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曾润忠 谢典 +2 位作者 祝俊华 罗伟 赵秀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6,共9页
为了研究降雨与库水位涨落2种因素耦合作用下非饱和复杂土质库岸边坡的渗流与稳定性问题,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含砂层边坡计算模型;研究了在降雨强度分别为48.0、72.0、100.8 mm/d,库水位升/降速率分别为0.5、1.0、1.5 m/d条件下,库岸... 为了研究降雨与库水位涨落2种因素耦合作用下非饱和复杂土质库岸边坡的渗流与稳定性问题,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含砂层边坡计算模型;研究了在降雨强度分别为48.0、72.0、100.8 mm/d,库水位升/降速率分别为0.5、1.0、1.5 m/d条件下,库岸边坡的渗流场特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单因素影响下,降雨强度越大或水位下降速率越大,库岸边坡稳定性越差;降雨与蓄水(库水位上升)耦合作用下,降雨强度及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降雨与库水位下降耦合作用下,水位下降是引起库岸边坡稳定性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且库岸边坡稳定性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渗透力的作用促进了含砂层边坡坡体塑性区的贯通,极大地削弱了库岸边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航道工程 含砂层边坡 渗流场 稳定性分析 非饱和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聚能非均布荷载作用下浅埋隧道动力响应
13
作者 胡文韬 胡继民 +3 位作者 陶彪 耿大新 刘鑫磊 徐长节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954-2962,共9页
通过解析方法研究爆炸荷载下动力响应问题。模型假定在半空间弹性土体中衬砌隧道中心处发生爆炸,荷载简化为双向聚能的非均布瞬态周期荷载并作用在隧道边界上,根据弹性动力学理论和Hamilton壳体理论得到围岩运动方程和衬砌运动方程,通过... 通过解析方法研究爆炸荷载下动力响应问题。模型假定在半空间弹性土体中衬砌隧道中心处发生爆炸,荷载简化为双向聚能的非均布瞬态周期荷载并作用在隧道边界上,根据弹性动力学理论和Hamilton壳体理论得到围岩运动方程和衬砌运动方程,通过Laplace变换、波函数展开法和Graf坐标变换法,得到频域下爆炸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及围岩位移和应力响应表达式。利用Laplace数值逆变换得到时域响应半解析解,分析隧道在不同位置、埋深、衬砌厚度和荷载集度的波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隧道顶部和底部响应的方向相反,不同位置处响应趋势都趋于一致,随时间推移,响应逐渐衰弱;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位移场响应幅值先增强后减弱,在应力场中,隧道侧向响应幅值变化较小,而在隧道顶部和底部产生的幅值变化较大;衬砌厚度增加,隧道周身响应随之减小,并且厚度增加对隧道顶部和底部响应幅值影响较大;当荷载集度增加隧道顶部和底部附近出现较大的环向位移,顶部径向位移增大底部减小,应力响应在隧道顶部衰减,环向应力响应在底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衬砌隧道 非均匀荷载 LAPLACE变换 时域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荷载下内撑式基坑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志浩 雷菲菲 +4 位作者 薛文静 范润东 侯世磊 梁禄钜 徐长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222-10228,共7页
以某坑边荷载距离不同的综合管廊基坑为例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土体采用基于硬化土模型的小应变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改变基坑一侧荷载距离建立多组模型,研究了两侧... 以某坑边荷载距离不同的综合管廊基坑为例建立了二维有限元模型,土体采用基于硬化土模型的小应变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改变基坑一侧荷载距离建立多组模型,研究了两侧荷载距离不同对支撑轴力及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道支撑轴力对荷载距离的改变较为敏感,当左侧堆土离坑边距离D 1由0.1 m增加至2.0 h(h为基坑开挖深度)时,下道支撑轴力减小24%;当改变基坑左侧荷载距离时,基坑右侧坑外地表沉降值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当D 1由0.1 m增加至2.0 h时,右侧坑外地表沉降最大值增大33%。得到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小应变本构 非对称荷载 有限元 荷载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下卧隧道变形的解析解 被引量:16
15
作者 管凌霄 徐长节 +2 位作者 王雪鹏 夏雪勤 可文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41-3251,共11页
基坑开挖及降水打破周围土层的平衡应力场,对下卧盾构隧道造成不良影响。采用两阶段分析法提出了基坑开挖及降水共同作用引起的下卧隧道纵向变形解析解。在第1阶段采用Mindlin弹性解与有效应力原理分别计算出基坑开挖与降水对下卧隧道... 基坑开挖及降水打破周围土层的平衡应力场,对下卧盾构隧道造成不良影响。采用两阶段分析法提出了基坑开挖及降水共同作用引起的下卧隧道纵向变形解析解。在第1阶段采用Mindlin弹性解与有效应力原理分别计算出基坑开挖与降水对下卧隧道造成的附加应力;第2阶段将盾构隧道视为Timoshenko梁搁置在Pasternak地基模拟隧道与土的相互作用,通过叠加法推导出隧道纵向变形解析解。通过与工程实例监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坑开挖长度、宽度、深度、隧道埋深、水位降深及与基坑相对位置等因素对隧道纵向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增加,隧道最大隆起值均明显增大;隧道变形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坑内水位降深的增加将导致隧道隆起值减小而沉降值增大;随着隧道轴线与基坑中心距离的增加,可依次为隆起值减小区、沉降值增大区及沉降值减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基坑降水 下卧隧道 剪切变形 TIMOSHENKO梁 PASTERNAK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岩地区盾构掘进地表竖向位移监测数据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窦炳珺 钟均民 +3 位作者 赵鹏 刘元昆 孙志浩 徐长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1227-11234,共8页
结合杭州市某盾构掘进实际工程的地表竖向位移监测数据,总结了硬岩地区盾构掘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相关掘进参数对盾构掘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浆体缺失对地表竖向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因... 结合杭州市某盾构掘进实际工程的地表竖向位移监测数据,总结了硬岩地区盾构掘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相关掘进参数对盾构掘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浆体缺失对地表竖向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因边界条件不同、岩土不均匀性、注浆参数控制不当,硬岩地区盾构掘进仍能引起较大的地表沉降;某环掘进方向前后方浆体缺失均会对该环处地表沉降造成一定影响;后方浆体缺失时,临近4环以外浆体缺失造成影响较小,不足临近4环造成影响的10%;前方浆体缺失时,临近9环以外浆体缺失造成影响较小,不足临近9环造成影响的10%;某环掘进方向前方浆体缺失对该环处地表沉降的影响更大,约为后方浆体缺失影响的1.16倍。得到的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地区 盾构掘进 地层变形 监测数据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夹淤泥质土围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江平 杨航 +4 位作者 朱碧堂 黄建宇 王浩 黄勇 刘斯浩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32,共11页
江西信江双港航运枢纽采用导流明渠开挖的饱和粉质黏土夹淤泥质土进行围堰填筑,施工过程中,水下围堰由明渠浚挖土直接采用挖泥船进行水上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受浚挖和抛填双重扰动,强度低且堰体内分布极不均匀,不仅围堰难于成型,且运行期... 江西信江双港航运枢纽采用导流明渠开挖的饱和粉质黏土夹淤泥质土进行围堰填筑,施工过程中,水下围堰由明渠浚挖土直接采用挖泥船进行水上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受浚挖和抛填双重扰动,强度低且堰体内分布极不均匀,不仅围堰难于成型,且运行期内易发生堰坡失稳。为了评估这类围堰堰坡的稳定性、探究水位涨落条件下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围堰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信江双港航运枢纽上下游围堰开展不同水位及不同水位升降速率条件下的稳定性计算分析;针对抛填形成的围堰土体强度变化范围大、受环境影响明显的特性,开展堰坡稳定性的敏感性分析,同时,基于安全系数接近于1.0时的坡体最大侧向变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提出堰体稳定自动监控的预警和报警值。结果表明:采用坡度为1:4~1:5的平缓围堰边坡,通过设置反压平台,围堰在正常水位涨落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抛填土的强度降低会诱发滑动体从背水面坡脚贯通到堰顶;由于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围堰的强度低和不均质性,为确保围堰稳定,须进行侧向变形、渗压及降雨量监测实时监控预警;抛填饱和粉质黏土围堰侧向变形报警值和预警值宜取1.5~2.0、1.1~1.5 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粉质黏土 围堰 堰坡稳定性分析 围堰稳定预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