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氧化对含不同石墨形态铜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叶龙 沈乐榕 +3 位作者 熊科兴 姚萍屏 徐亚甜 沈明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石墨作为铜基摩擦材料中常用润滑组元,因其高温下易氧化和烧蚀,严重影响极端高能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为此,本文中采用3种不同形态石墨(扁球状、鳞片状和球状)分别加入铜基摩擦材料,探究了600和800℃高温氧化后3种不同材料... 石墨作为铜基摩擦材料中常用润滑组元,因其高温下易氧化和烧蚀,严重影响极端高能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为此,本文中采用3种不同形态石墨(扁球状、鳞片状和球状)分别加入铜基摩擦材料,探究了600和800℃高温氧化后3种不同材料的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和摩擦学性能演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氧化温度升高有助于材料表面氧化层的形成,高温氧化后3种材料表面的石墨均发生大量氧化和烧蚀;相较于其他2种材料,600℃高温氧化后含球状石墨的材料磨损率最低,摩擦系数较高,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而800℃高温氧化后含鳞片状石墨的材料摩擦系数较为平稳,磨损较低,以剥层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摩擦材料 石墨形态 高温氧化 摩擦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合金强化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龙志 李根 +3 位作者 马现军 李文佳 赵明娟 张道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37,共9页
根据高温高强铜合金的设计思路,采用粉末冶金方法通过添加Cu-7.0Ni-1.75Si-0.5Cr合金制备基体强化的铜基复合材料,探究基体合金强化对复合材料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7.0Ni-1.75Si-0.5Cr合金在基体中析出... 根据高温高强铜合金的设计思路,采用粉末冶金方法通过添加Cu-7.0Ni-1.75Si-0.5Cr合金制备基体强化的铜基复合材料,探究基体合金强化对复合材料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7.0Ni-1.75Si-0.5Cr合金在基体中析出Ni2Si和Cr3Si两种硬质相,且在基体中弥散分布;随着基体中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压缩强度逐渐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5.9HBW和137.4 MPa,比铜基体分别提高了17.4%和17.7%;随着基体中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逐渐增加,过量的Cu-7.0Ni-1.75Si-0.5Cr合金使复合材料磨损量增加。当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为50%时,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最佳。Cu-7.0Ni-1.75Si-0.5Cr合金对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基体合金强化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铜基复合材料 基体强化 弥散分布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基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荣帆 丁浩亮 +2 位作者 帅麒麟 张丽 张帆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1585,共5页
系统综述了纤维素基(包括纤维素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基、木质素基、生物质废弃物基及真菌基五类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制备方法、结构特性、吸波性能及作用机理。通过对现有成果的综述与分析,旨在为开发适应复杂电磁... 系统综述了纤维素基(包括纤维素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壳聚糖基、木质素基、生物质废弃物基及真菌基五类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制备方法、结构特性、吸波性能及作用机理。通过对现有成果的综述与分析,旨在为开发适应复杂电磁环境的高性能吸波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推动生物质吸波材料在电磁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吸收 生物质 制备方法 吸波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自纳米化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邱靖 胡剑 +1 位作者 陈绵 衣玉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22-131,共10页
医用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至关重要,微观结构、晶粒尺寸、表面粗糙度及残余应力等是显著影响材料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表面自纳米化产生的剧烈塑性变形能够在医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层和残余压应力,因此是改善材料表面力学性能... 医用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至关重要,微观结构、晶粒尺寸、表面粗糙度及残余应力等是显著影响材料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表面自纳米化产生的剧烈塑性变形能够在医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层和残余压应力,因此是改善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综述了几种典型的表面自纳米化方法及其在医用金属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总结了医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晶层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与晶粒细化机制,重点阐述了表面自纳米化方法对医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蚀性以及生物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现有医用金属材料表面自纳米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表面自纳米化医用金属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自纳米化 医用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 耐蚀性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硬度比对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
5
作者 柳春林 唐延川 +3 位作者 张庆祝 秦新宝 郎鹏江 张欣磊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 通过真空热压复合、冷轧及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具有不同层间硬度比(R_(Cu-Be/Cu)分别为3.0、5.0、7.0)的Cu-Be/Cu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研究了层间硬度比R_(Cu-Be/Cu)对复合材料强度-塑性匹配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探索了不同R_(Cu-Be/Cu)下异质变形诱导强化对复合材料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_(Cu-Be/Cu)升高,层状异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均匀伸长率降低,但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均高于依据混合定律计算值,且均匀伸长率均高于相应Cu-Be组元,其中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强度-塑性匹配。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作用可使层状异构复合材料中产生额外应变硬化,但R_(Cu-Be/Cu)为3.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强化产生的应变硬化作用较弱,而R_(Cu-Be/Cu)为7.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作用在塑性变形初期就达到饱和状态并迅速降低,R_(Cu-Be/Cu)为5.0的复合材料中异质变形诱导硬化在材料应变硬化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且可在较大应变范围内为材料提供额外应变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异构复合材料 层间硬度比 力学性能 应变硬化 异质变形诱导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辅助注射成型及其衍生工艺
6
作者 杨帆 匡唐清 +3 位作者 柳和生 梁健康 金廷翁 彭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流体辅助注射成型工艺(FAIM)是一项利用压力流体完成熔体充填、保压来获得复杂中空制件的聚合物一次成型工艺。文中简要概述了近年来FAIM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涵盖了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水辅助注射成型等常规工艺,以及硅油辅助注射成型... 流体辅助注射成型工艺(FAIM)是一项利用压力流体完成熔体充填、保压来获得复杂中空制件的聚合物一次成型工艺。文中简要概述了近年来FAIM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涵盖了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水辅助注射成型等常规工艺,以及硅油辅助注射成型、液气辅助注射成型、液态二氧化碳辅助注射成型、流体驱动弹头辅助注射成型、流体辅助共注射成型、流体驱动弹头辅助共注射成型等衍生工艺。首先介绍了不同流体的穿透过程并进行了对比,进而阐述了不同工艺成型制件结晶形态及纤维取向的影响机制及差别,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工艺的成型机理差异。另外,在此基础上展望了FAIM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辅助注射成型 弹头注射 超临界二氧化碳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邓海鹏 何柏林 +1 位作者 于影霞 李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2,共7页
随着工程需求的提升和试验手段的进步,对钢铁材料超高循环周次疲劳性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其机理与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有所不同。对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进行综述,总结了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的试验方法、S-N曲线、断裂机理、寿命评估... 随着工程需求的提升和试验手段的进步,对钢铁材料超高循环周次疲劳性能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其机理与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有所不同。对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性能进行综述,总结了钢铁材料超高周疲劳的试验方法、S-N曲线、断裂机理、寿命评估模型以及超高周疲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超高周疲劳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材料 超高周疲劳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服役温度下聚氨酯密封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季德惠 何晓荣 +3 位作者 沈明学 李波 熊光耀 张执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5,共8页
目的探讨高寒/热服役温度(−50~60℃)对聚氨酯材料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聚氨酯/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UMT-3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并结合高低温试验装置进行不同服役温度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着重分析聚氨酯/316L密封副界面的摩擦系数... 目的探讨高寒/热服役温度(−50~60℃)对聚氨酯材料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聚氨酯/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UMT-3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并结合高低温试验装置进行不同服役温度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着重分析聚氨酯/316L密封副界面的摩擦系数演变规律、聚氨酯磨损表面形貌及损伤机制等重要特性。结果低温区段(−50~0℃)时,随温度升高,摩擦副界面的摩擦系数由−50℃时的1.08降低至0℃的0.77;聚氨酯的磨损率均在0.5 kg/m以下,抗磨损性能增强;由于微切削作用,发生了微观分子的断裂,导致磨损表面颗粒物较多,−50℃时的磨屑平均尺寸为87.3μm,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常温(25℃)及高温(60℃)环境则加剧了材料的磨损,磨损率均高于1 kg/m,界面的摩擦系数分别为0.98和0.62。常温环境下,宏观分层剥落起主导作用,表现为疲劳磨损特征;高温时,则因摩擦热导致磨损表面出现轻微的粘着现象,所产生的磨屑因参与磨损而呈现出尺寸偏大(平均386.7μm)的条状结构。另外,材料磨损表面伴随着片状剥离层的脱落,均形成了月牙状凹坑,相同面积下,0℃时的凹坑数量约是60℃时的4倍。结论温度对聚氨酯摩擦磨损性能有显著影响,不同服役温度会使聚氨酯材料呈现出不同的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橡胶密封 温度 宽温域 摩擦系数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制温度对FeCoCrNiMn高熵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钟达智 彭彬 +1 位作者 焦海涛 吴文胜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3,共10页
分别在-78、25和100℃下对FeCoCrNiMn高熵合金进行轧制,研究了轧制温度对该合金组织、织构演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轧制温度升高,变形微观组织中剪切带密度与位错密度下降,剪切带与变形孪晶主要分布于{111}取向的变形晶粒内... 分别在-78、25和100℃下对FeCoCrNiMn高熵合金进行轧制,研究了轧制温度对该合金组织、织构演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轧制温度升高,变形微观组织中剪切带密度与位错密度下降,剪切带与变形孪晶主要分布于{111}取向的变形晶粒内。-78℃轧制试样以强的Goss织构和Brass织构为主,100℃轧制试样则存在强的Cu织构和Brass织构,轧制温度的升高会促进铜型织构形成。退火后,随轧制温度升高,再结晶晶粒尺寸逐渐增大,组织均匀性提升。相比于变形织构,再结晶织构强度显著降低,主要变形织构得以保留。退火板的极限抗拉强度随轧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伸长率随轧制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轧制温度 组织 织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阻尼高强镁合金协同发展新策略:引入孪晶及晶粒细化
10
作者 万迪庆 孙玉猛 +2 位作者 王勇勇 何明佯 刘雅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13-2924,共12页
镁合金因其优异的阻尼特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阻尼镁合金普遍存在强度不足的缺陷。究其根源,镁合金的强化机制与阻尼机制存在本征性矛盾,导致两者难以协同提升。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塑性变形引入孪晶组织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孪... 镁合金因其优异的阻尼特性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阻尼镁合金普遍存在强度不足的缺陷。究其根源,镁合金的强化机制与阻尼机制存在本征性矛盾,导致两者难以协同提升。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塑性变形引入孪晶组织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孪生作为镁合金重要的塑性变形机制,能显著提升材料强度;另一方面,孪晶界面可增强界面阻尼效应,同步改善阻尼性能。此外,晶粒细化不仅能通过晶界滑移促进塑性变形,提升合金力学性能,还可能开辟新的阻尼耗散源。本文系统综述了孪晶组织和晶粒尺寸调控对镁合金力学-阻尼协同增强效应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并对高强高阻尼镁合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高强度 高阻尼 孪晶组织 晶粒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质量分数对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气辅共注塑管件的质量影响
11
作者 孔垂鑫 匡唐清 +2 位作者 柳和生 杨帆 刘家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1,共8页
以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R-PP)为外层材料,聚丙烯(PP)为内层材料,通过气体辅助共注塑工艺(GACIM)制备管件,对比研究了玻纤含量对管件壁厚、玻纤沿着轴向方向取向分布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取向程度在管件径向方向呈现由外向内... 以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GFR-PP)为外层材料,聚丙烯(PP)为内层材料,通过气体辅助共注塑工艺(GACIM)制备管件,对比研究了玻纤含量对管件壁厚、玻纤沿着轴向方向取向分布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取向程度在管件径向方向呈现由外向内逐渐增强的趋势,外层熔体可明显分为3层结构,且各层中的玻纤取向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玻纤含量从10%增至40%,管件的总壁厚和内层壁厚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外层壁厚则表现为持续上升;当玻纤含量为30%时,管件的总壁厚和内层壁厚分别达到最大值,为2.61 mm和1.14 mm;管件的抗压强度随着玻纤含量的增加逐渐提升,但增长速率逐渐放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纤质量分数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 气体辅助共注塑 玻纤取向 壁厚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微光栅重熔表面的力学行为及耐磨性研究
12
作者 李秉臣 黎秋萍 +3 位作者 季德惠 赵火平 熊光耀 沈明学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80,共11页
为提高7075铝合金的耐磨性能,采用不同扫描速度(300~900 mm/s)在铝合金表面进行激光重熔处理,分析重熔区的组织和纳米硬度,研究重熔处理对7075铝合金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织构覆盖率(0~30%)对7075铝合金表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分... 为提高7075铝合金的耐磨性能,采用不同扫描速度(300~900 mm/s)在铝合金表面进行激光重熔处理,分析重熔区的组织和纳米硬度,研究重熔处理对7075铝合金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织构覆盖率(0~30%)对7075铝合金表面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微光栅织构表面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激光重熔处理在铝合金表面形成了晶粒细小的重熔区,提高了铝合金的力学性能;与未重熔的基体相比,激光重熔区的硬度得到明显提升,当扫描速度增加到900 mm/s时,重熔区的硬度高达1957.9 MPa,相比基体的1036.4 MPa提高了约88.8%;激光重熔表面处理对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影响不大,但织构方向对伸长率影响明显,竖直重熔时伸长率降低了约26%;随着织构覆盖率的增加,在水润滑条件下铝合金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20%织构覆盖率时试样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均最小,相较于未重熔试样,其摩擦因数降低了约16.7%,磨损量降低了约48.8%。微光栅织构构筑的硬-软交替“三明治”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大而深的剥落形成,且为氧化磨屑在摩擦界面的积聚提供了容纳空间,从而能有效降低摩擦副材料的去除,并使磨损表面从磨粒磨损与疲劳磨损的双重损伤,转变为以轻微疲劳剥落为特征的疲劳磨损,进一步提高了7075铝合金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激光重熔 微光栅织构 摩擦学性能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辅助注射管件壁厚的工艺影响
13
作者 金廷翁 匡唐清 +3 位作者 柳和生 杨帆 梁健康 彭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基于实验手段考察了液态二氧化碳辅助注射成型(LCO_(2)-AIM)管件壁厚分布及其均匀性特点以及工艺参数影响。与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水辅助注射成型(WAIM)管件对比发现,LCO_(2)-AIM管件壁厚沿流动方向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GAIM和W... 基于实验手段考察了液态二氧化碳辅助注射成型(LCO_(2)-AIM)管件壁厚分布及其均匀性特点以及工艺参数影响。与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水辅助注射成型(WAIM)管件对比发现,LCO_(2)-AIM管件壁厚沿流动方向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GAIM和WAIM管件壁厚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LCO_(2)-AIM成型的管件壁厚比GAIM和WAIM成型的管件壁厚更薄、更均匀。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发现,熔体温度、注射延迟时间、LCO_(2)注射压力、熔体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这5个工艺参数中,注射延迟时间对LCO_(2)-AIM管件壁厚的影响显著,管件壁厚随着注射延迟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熔体温度、LCO_(2)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对LCO_(2)-AIM管件壁厚影响较小;工艺参数对管件壁厚均匀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流体辅助注射成型 壁厚 工艺参数 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玻纤含量对液态二氧化碳驱动浮芯辅助注塑管件的影响
14
作者 彭杰 匡唐清 +3 位作者 柳和生 杨帆 梁健康 金廷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6,共8页
文中基于实验方法探究了短玻纤含量对液态二氧化碳驱动浮芯辅助注射(LCO_(2)-PAIM)工艺成型管件玻纤断裂剩余长度、壁厚、玻纤取向及耐压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短玻纤质量分数的增加,有效降低了管件的平均玻纤断裂剩余长度,提升了... 文中基于实验方法探究了短玻纤含量对液态二氧化碳驱动浮芯辅助注射(LCO_(2)-PAIM)工艺成型管件玻纤断裂剩余长度、壁厚、玻纤取向及耐压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短玻纤质量分数的增加,有效降低了管件的平均玻纤断裂剩余长度,提升了管件的耐压性能,但含量过高又会降低管件的壁厚均匀性和耐压性能。此外,短玻纤含量对管件玻纤取向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含量的玻纤取向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且质量分数为20%时玻纤取向最差。这些结论不仅为LCO_(2)-PAIM工艺中短玻纤含量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复合材料注射成型工艺中短玻纤含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流体驱动浮芯辅助注塑成型 复合材料 聚合物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介导磺化壳聚糖修饰细菌纤维素血管补片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研究
15
作者 付玲 李萌 +2 位作者 张艺川 王捷 杨志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38-8145,共8页
以高度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纤维网络结构的细菌纤维素(BC)构建血管移植物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良好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对于血管移植物的应用至关重要,而生物活性分子修饰被认为是提高血管移植物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的重要策略... 以高度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纤维网络结构的细菌纤维素(BC)构建血管移植物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良好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对于血管移植物的应用至关重要,而生物活性分子修饰被认为是提高血管移植物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研究中,以多巴胺自聚合形成的强黏附性和高反应活性的聚多巴胺(PDA)为介导层,将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的磺化壳聚糖(SCS)通过PDA和SCS之间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和席夫碱反应成功修饰到BC血管补片的纳米纤维,获得了PDA-SCS/BC血管补片。研究结果表明,PDA-SCS/BC血管补片保留了BC血管补片固有的三维纳米纤维网络结构,而相比于BC血管补片,却能够显著降低血小板黏附、提高抗凝血活性,并且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和铺展。PDA介导的SCS修饰为改善BC血管移植物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磺化壳聚糖 血液相容性 细胞相容性 血管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阎峻 王小文 +3 位作者 余艳 邱皓妍 胡欣粤 章日超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49,1087,共10页
随着集成化、小型化高性能设备的广泛使用,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和剧烈噪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利用阻尼材料将设备振动时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耗散掉是有效解决振动和噪声问题的... 随着集成化、小型化高性能设备的广泛使用,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和剧烈噪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利用阻尼材料将设备振动时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耗散掉是有效解决振动和噪声问题的方法。硅橡胶材料具有优异的粘弹性,其主链Si-O键能较大,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50~200℃)拥有稳定且可靠的力学性能,常作为减振降噪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设备、汽车轻工、电子电器等领域。然而,硅橡胶的高阻尼温域通常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120~-70℃)附近,常温和高温下的阻尼性能相对较差,有效阻尼温域较窄,难以适用实际工作需求。因此,需要对硅橡胶进行改性来增强和提高阻尼性能以拓宽其有效阻尼温域。综述了阻尼硅橡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阻尼性能 损耗因子 玻璃化转变温度 有效阻尼温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微织构纹理的U75V钢轨表面增摩特性研究
17
作者 王凯凯 刘少鹏 +1 位作者 汪永强 沈明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轮轨黏着系数是描述轮轨间摩擦特性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列车的牵引力和制动性能.而低黏着状态的出现极易诱导轮轨表面擦伤、剥离和扁疤等损伤.为提高钢轨材料表面摩擦系数,本文中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U75V钢轨材料表面上制备了波浪形... 轮轨黏着系数是描述轮轨间摩擦特性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关系到列车的牵引力和制动性能.而低黏着状态的出现极易诱导轮轨表面擦伤、剥离和扁疤等损伤.为提高钢轨材料表面摩擦系数,本文中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在U75V钢轨材料表面上制备了波浪形织构纹理,考察了水介质环境下不同波浪形角度和织构面积率对钢轨材料波浪形织构纹理表面的增摩效果,证实了参数优化后的织构纹理表面兼具增摩抗磨性能,进一步揭示了波浪形织构的增摩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波浪形织构纹理表面,其织构角度θ≥120°可达到增摩目的,且θ=150°时增摩效果显著;而织构角度θ=150°条件下,面积率为30%时摩擦系数最高,可达0.57,相比光滑表面增摩性能可提升42.5%.同时,表面增摩效果好的波浪形织构纹理有更优异的亲水特性,其中纹理参数(θ=150°@η=30%)试样表面的亲水性出色且呈现各向异性,在沿垂直摩擦方向易呈铺展趋势.因而,第三体介质在摩擦副间的成膜能力下降,赋予了摩擦副间的增摩性能提升.这项研究工作可为抑制轮轨界面低黏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摩表面 波浪形织构 角度 面积率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喔啉及其衍生物在NaCl溶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
18
作者 韦厚联 何忠义 +3 位作者 熊丽萍 李丽丽 董亚雨 郭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124,共12页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喹喔啉(Q)及其衍生物2-二苯基磷酰基喹喔啉(QP)在3.5%NaCl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Q和QP都是混合型缓蚀剂,具有良好的防腐效果,其在浓度为1×10^(-3) mol/L时缓蚀效率最高,分别为...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不同浓度喹喔啉(Q)及其衍生物2-二苯基磷酰基喹喔啉(QP)在3.5%NaCl溶液中对低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Q和QP都是混合型缓蚀剂,具有良好的防腐效果,其在浓度为1×10^(-3) mol/L时缓蚀效率最高,分别为88.5%和93.8%。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方式为物理和化学吸附。采用SEM、EDS、XPS和紫外可见光谱对碳钢样品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Q235钢表面形成了一层吸附膜,阻止了Q235钢与腐蚀介质接触。计算量子化学结果表明,QP比Q的缓蚀性能更好的原因是QP在钢片表面吸附能力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喔啉 缓蚀性能 电化学 Q235钢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oNi/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超 章宣华 廖梦垠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3,共7页
利用直接还原法和化学置换法合成了Pd/Co(OH)_(2)-Ni(OH)_(2)/C(PdCoNi/C)催化剂,并在保护气体Ar下经过不同温度(200、400℃和600℃)的煅烧,成功地合成了PdCoNi/C-X合金催化剂。在电催化乙醇氧化反应(EOR)中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 利用直接还原法和化学置换法合成了Pd/Co(OH)_(2)-Ni(OH)_(2)/C(PdCoNi/C)催化剂,并在保护气体Ar下经过不同温度(200、400℃和600℃)的煅烧,成功地合成了PdCoNi/C-X合金催化剂。在电催化乙醇氧化反应(EOR)中对合成的催化剂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PdCoNi/C催化剂的EOR质量活性为2.86 A/mg,为商用Pd/C催化剂的8.9倍,显著高于所合成的其他催化剂。Co(OH)_(2)和Ni(OH)_(2)的加入改变了Pd的结合能,电子协同作用提高了PdCoNi/C的催化性能,并提高了其抗CO中毒能力。经过4 000 s计时电流法测试,其对乙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保持在85%,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乙醇氧化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氧化反应 结合能 电子协同作用 抗CO中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对有机硅压敏胶耐热性的影响
20
作者 胡英臣 钱良 +3 位作者 熊丽萍 何忠义 荆晶 蒋强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5,共8页
【目的】解决在有机硅压敏胶(SPSA)耐高温改性研究中存在的耐热性与黏结性能难以协同提升的难题。【方法】利用硅氢化反应,分别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甲酯及丙烯酸四氢呋喃酯分别接枝到含氢交联剂上,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改性交联剂。调控... 【目的】解决在有机硅压敏胶(SPSA)耐高温改性研究中存在的耐热性与黏结性能难以协同提升的难题。【方法】利用硅氢化反应,分别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甲酯及丙烯酸四氢呋喃酯分别接枝到含氢交联剂上,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改性交联剂。调控改性交联剂的添加量,系统测试SPSA的180°剥离强度、环形初黏力、内聚力及高温残胶量,分析改性对其黏结性能与耐热性的影响规律。【结果】丙烯酸酯的引入可显著提升SPSA的黏结能力,其中丙烯酸苯甲酯改性SPSA在保持高剥离强度(>3.67 N/cm)和环形初黏力(12.675 N)的同时,残胶出现的温度提升至280℃,耐热性大幅增强。【结论】实现了SPSA黏结性能与耐热性的协同优化,丙烯酸苯甲酯改性交联剂的应用为解决耐高温残胶和黏结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拓展SPSA在高温环境下的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压敏胶 丙烯酸酯 改性硅油 硅氢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