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陡路堑边坡双级格构式锚杆绿色防护试验研究
1
作者 罗锟 王俊涛 +1 位作者 王祥 张鹏飞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0,共5页
研究目的:随着“两山论”和“双碳”理念的提出,铁路工作者逐渐重视高陡路基边坡的绿化问题。针对铁路高陡路基边坡的绿色支护难题,设计坡率为1∶0.5的高陡路堑边坡双级格构式锚杆基材植生(生态袋)支护结构,并开展涵盖4个断面的现场原... 研究目的:随着“两山论”和“双碳”理念的提出,铁路工作者逐渐重视高陡路基边坡的绿化问题。针对铁路高陡路基边坡的绿色支护难题,设计坡率为1∶0.5的高陡路堑边坡双级格构式锚杆基材植生(生态袋)支护结构,并开展涵盖4个断面的现场原位试验研究,测试内容包括地表和深层位移、边坡岩土体和支挡结构及锚固体应力、孔隙水压力等,以验证其应用效果。研究结论:(1)格构式锚杆支护结构路基边坡总体上一至四级边坡深层位移均不大,格构式锚杆陡边坡变形在10 mm以内;(2)各测点土压力最大约45 kPa,比主动土压力略低,土压力沿高度分布呈S曲线型;(3)锚杆受力沿高度呈中部大、两头小的分布形式,大小为20~90kN,中部锚杆受力与设计值相当,两头锚杆受力为设计值的1/3~1/2;(4)三级边坡的锚索锚固力大小在80~110kN之间,不同高度锚索受力差别不大,四级边坡不同高度锚索受力差异较大,锚索受力实测值为设计值的1/3~1/2;(5)路基边坡绿色植物坡面覆盖率超88%,实现了坡率1∶0.5的高陡路基边坡的全坡面绿色支护;(6)本研究成果可为陡路堑边坡的绿色防护提供参考并为规范的修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山区铁路 路基工程 绿色防护 双级格构式锚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部注浆点布设对盾构隧道受荷变形影响分析
2
作者 黄大维 陈后宏 +3 位作者 赵梽錡 徐长节 耿大新 江强波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5-1606,共12页
盾构隧道纠偏注浆作为一种非开挖隧道变形整治技术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暂无依据,也缺乏相关分析。为了分析不同纠偏注浆点对隧道变形纠偏效果的影响,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侧部注浆仿真模型,开展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 盾构隧道纠偏注浆作为一种非开挖隧道变形整治技术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暂无依据,也缺乏相关分析。为了分析不同纠偏注浆点对隧道变形纠偏效果的影响,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侧部注浆仿真模型,开展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方式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在已建模型的基础上对侧部单点和多点注浆模式的多种工况进行模拟,读取不同工况下隧道所受单位水平轴力、附加土压力、直径变化以及挠曲变形数据,分析表明:盾构隧道在水平注浆压力作用下会发生竖椭圆变形,且盾构隧道向注浆对侧发生水平挠曲变形;注浆点与隧道的净距离越小,注浆对隧道侧部产生的最大水平土压力越大,但注浆附加土压力的影响范围越小,当纠偏范围较小时,建议采用单点注浆;相同注浆量下,多注浆点均匀注浆既有利于盾构隧道附加土压力的均匀分布,当纠偏范围较大时,建议采用多点同时注浆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注浆模式 数值模拟 盾构隧道 注浆纠偏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对砂土地层竖向位移与周围土压力影响试验研究
3
作者 黄大维 卢文剑 +1 位作者 罗文俊 余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37-2846,共10页
为探明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对砂土地层竖向位移与土压力的影响机制,通过模型试验对同步注浆过程中隧道上部地层竖向位移与土压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同步注浆材料填充系数条件下,注入低含水率浆液后上部地层隆起且土压力增大... 为探明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对砂土地层竖向位移与土压力的影响机制,通过模型试验对同步注浆过程中隧道上部地层竖向位移与土压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同步注浆材料填充系数条件下,注入低含水率浆液后上部地层隆起且土压力增大,而注入高含水率浆液后上部地层发生沉降且土压力减小;在同步注浆材料含水率相同的条件下,减小填充系数后隧道上部地层隆起量明显减小,隧道上部地层受到的挤压力也更小;隧道上部地层隆起时其竖向土压力增大,发生被动土拱现象,地层沉降时其竖向土压力减小,发生主动土拱现象;现场同步注浆过程中,应根据浆液的固结收缩性、地层的渗透性等合理确定填充系数,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注浆参数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同步注浆 地层竖向位移 土压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重载铁路桥上列车脱轨规律及预警阈值研究
4
作者 龚凯 罗江铃 +2 位作者 向俊 杨泽宇 刘向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12-4023,共12页
为预防地震引起的重载铁路桥上列车脱轨事故,基于货物列车-轨道-桥梁系统空间振动计算模型,将地震波作为外部激励,建立地震作用下车-轨-桥系统空间振动计算模型;根据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方法,提出地震作用下重载铁路桥上列车脱轨全过... 为预防地震引起的重载铁路桥上列车脱轨事故,基于货物列车-轨道-桥梁系统空间振动计算模型,将地震波作为外部激励,建立地震作用下车-轨-桥系统空间振动计算模型;根据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方法,提出地震作用下重载铁路桥上列车脱轨全过程计算方法及列车脱轨预警原理,计算地震强度及车速条件下桥上列车脱轨全过程变化,分析地震强度及车速对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震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1.5 m/s^(2)时,车轮容易发生脱轨;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随地震峰值加速度增大而增大,其中,部分脱轨系数超过限值且车轮完全减载;地震作用对梁跨跨中及墩顶横向位移影响显著;将车轮脱轨瞬间转向架与钢轨横向相对位移作为控制指标,考虑安全系数,得到了具有预防列车脱轨功能的控制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重载铁路 货物列车 地震作用 脱轨规律 控制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跳轨规律的影响
5
作者 龚凯 王成 +3 位作者 向俊 罗江铃 卞文君 杨泽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路基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跳轨规律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车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振动模型,采用单波余弦曲线模拟路基冻胀特征,实现路基冻胀变形条件下高速车辆跳轨全过程计算,分析路基冻胀幅值、... 为研究路基冻胀变形对高速车辆跳轨规律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车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振动模型,采用单波余弦曲线模拟路基冻胀特征,实现路基冻胀变形条件下高速车辆跳轨全过程计算,分析路基冻胀幅值、波长对车-轨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轮通过路基冻胀区段时,车轮跳轨全过程表现为“轮轨密贴—轮轨分离—轮轨冲击—轮轨密贴”阶段;路基冻胀幅值及波长对轮轨分离和冲击阶段的车-轨振动响应影响较大;当波长为9 m、幅值为15 mm时轮轨垂向力最小值为0、轮重减载率为1,车轮跳轨,但车轮跳轨高度未超过轮缘高度;在车轮第1次跳起-回落钢轨时,因轮轨冲击作用,轮轨垂向力和钢轨垂向位移均达到峰值,轮轨力超过限值要求,影响钢轨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无砟轨道 路基冻胀 高速车辆 车轮跳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动位置对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
6
作者 龚凯 杨泽宇 +2 位作者 卞文君 罗江铃 张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7-2610,共14页
为研究重载铁路货物列车在组合坡段区域起始制动位置对其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构建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实现货物列车的制动全过程计算。通过研究货物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纵向车钩力、... 为研究重载铁路货物列车在组合坡段区域起始制动位置对其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构建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实现货物列车的制动全过程计算。通过研究货物列车在制动过程中纵向车钩力、纵向加速度以及制动位移响应的影响,得出重载列车在不同起始制动位置进行制动时的纵向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0000~30000 t载重的重载列车,当列车在经过变坡点后分别行驶至列车全长的1/5、1/4和1/3位置时开始制动,此时列车纵向车钩力将达到峰值,表明这些制动起始位置对列车纵向动力响应的影响最大;当10000~30000 t不同载重的重载列车在经过变坡点后行驶距离分别不超过50、150和250 m时开始制动,此时列车纵向车钩力最小,行驶速度最快,在此处进行制动对列车纵向动力响应影响最小,运输效益最佳。同时,随着制动起始位置逐渐靠近列车尾部,列车实现完全制动所需的距离显著缩短;增加列车载重会减小列车制动距离差,从而延长列车完全制动所需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货物列车 制动位置 纵向车钩力 纵向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预紧力对盾构隧道纵向刚度影响分析
7
作者 黄大维 郑凯丽 +2 位作者 李庆 陈永青 邱传荣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192,共9页
为研究环缝接头螺栓预紧力对盾构隧道纵向刚度影响,自主设计环缝接头拉伸试验装置,开展盾构隧道足尺管片环缝接头拉伸试验,对比分析两种螺栓预紧力下管片混凝土和环缝螺栓应变规律,并计算出两种螺栓预紧力下盾构隧道纵向刚度。试验结果... 为研究环缝接头螺栓预紧力对盾构隧道纵向刚度影响,自主设计环缝接头拉伸试验装置,开展盾构隧道足尺管片环缝接头拉伸试验,对比分析两种螺栓预紧力下管片混凝土和环缝螺栓应变规律,并计算出两种螺栓预紧力下盾构隧道纵向刚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盾构隧道纵向刚度计算方法分析可知,当弯矩小于管片环发生张开的初始弯矩时,预紧力对盾构隧道纵向刚度基本无影响;当弯矩大于或等于管片环发生张开的初始弯矩时,预紧力对纵向刚度的影响显著,预紧力越大环缝张开量越小,盾构隧道纵向刚度越大。试验结果反演计算表明,预紧力为31.892 kN比预紧力为39.834 kN对盾构隧道纵向刚度的提升效果更显著,提升幅度约57.78%。当盾构隧道环缝接头受拉时,越靠近螺栓的混凝土应变变化越明显;施加的螺栓预紧力越大,管片混凝土应变越大;螺栓在加载过程中易沿中心点位发生转动,导致螺栓孔两侧混凝土应变值存在差异。预紧力的大小会影响隧道整体纵向刚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考虑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大预紧力提升盾构隧道纵向刚度,从而增加盾构隧道抵抗纵向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盾构隧道 足尺试验 预紧力 纵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环缝接头破坏特性试验研究及优化
8
作者 黄大维 江强波 +2 位作者 邱传荣 李庆 郑凯丽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2-220,共9页
盾构隧道在受到如地震、地层变形和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时,其在纵向上将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管片环缝张开,进而危及隧道运营安全。为研究盾构隧道环缝弯螺栓接头在拉伸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征及破坏过程,开展1∶1管片环缝接头拉伸试验... 盾构隧道在受到如地震、地层变形和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时,其在纵向上将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管片环缝张开,进而危及隧道运营安全。为研究盾构隧道环缝弯螺栓接头在拉伸过程中的受力变形特征及破坏过程,开展1∶1管片环缝接头拉伸试验,分析在逐级加载过程中管片混凝土的应变情况、螺栓受力状态和接头最终破坏模式等。结果表明:环缝弯螺栓接头受拉破坏过程中,弯螺栓发生纵向拉伸变形和横向绷直变形,环缝接头破坏时弯螺栓已进入屈服阶段,弯螺栓在接缝处绷直明显;环缝弯螺栓接头最终破坏时,管片接缝面和内弧面混凝土开裂,管片内弧面与接缝面的棱角处混凝土向管片内凹侧发生径向受拉破坏,内侧分布钢筋及螺栓孔螺旋钢筋均裸露可见;盾构隧道环缝接头拉伸破坏试验过程中,管片内弧面邻缝处出现裂缝时对应的顶推力为282.87 kN,管片接头拉伸破坏且环缝附近混凝土脱落时对应的顶推力为322.15 kN;环缝弯螺栓接头最终发生受拉脆性破坏,基于环缝弯螺栓接头的破坏机理与特性,提出相应的管片优化配筋方式,即在螺栓孔位置增加箍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接头 纵向接头 抗拉性能 足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天气板式轨道宽窄接缝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9
作者 蔡理平 陈松 张斌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2-728,844,共8页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接缝病害情况开展现场测试,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温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宽窄接缝处变形与破坏规律。首先,通过搭建轨道板温度场和宽窄接缝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轨道板不同位置温度变化以及接缝处变...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接缝病害情况开展现场测试,基于实测数据研究了温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宽窄接缝处变形与破坏规律。首先,通过搭建轨道板温度场和宽窄接缝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轨道板不同位置温度变化以及接缝处变形情况的实时获取;其次,基于特征参量选取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宽窄接缝变形预测模型,通过5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对惩罚系数和核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对高温天气作用下轨道板与宽窄接缝处日相对位移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宽窄接缝变形与层间温度变化量、竖向温度梯度和纵向温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宽窄接缝变形值预测相对误差分别降低至9.565%和4.524%;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预测精度分别达到93.641%和97.669%,可为避免宽窄接缝病害加剧及其他附加病害的产生提供预警,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轨道 接缝病害 温度荷载 相对位移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高温-水冷反复作用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蒋亚龙 周亚风 +5 位作者 徐长节 李鲒 徐彭楚璇 邱思宝 曾建军 傅鹤林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96-4008,共13页
针对现有TBM热损伤破岩采用的等幅循环高温方案能耗大、安全隐患高等缺点,探讨变高温-水冷反复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对于辅助TBM在长大隧道中的开挖有着巨大的经济与低碳价值。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劈裂拉伸试验、超声波测... 针对现有TBM热损伤破岩采用的等幅循环高温方案能耗大、安全隐患高等缺点,探讨变高温-水冷反复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对于辅助TBM在长大隧道中的开挖有着巨大的经济与低碳价值。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劈裂拉伸试验、超声波测试)对花岗岩开展了变幅高温-水冷反复作用的热损伤力学特性研究,依次分析了3次反复高温作用下,初始高温T_(1)、2次高温T_(2)、3次高温T_(3)对岩石破裂模式、损伤发育、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峰值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始高温T_(1)的升高,破裂模式从劈裂拉伸向斜面剪切转变;且在25~600℃区间,岩石属于加速损伤阶段,超过600℃后进入缓慢损伤阶段;具体来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的下降速率在T_(1)从500℃增大至600℃区间达到最大,而后逐渐缓慢下降直至趋于稳定。另外,岩石峰值应变也在此区间内表现出从缓慢上升到陡然攀升的转变。对于T_(2)和T_(3),当其温度值低于历史高温时,岩石的破裂模式受其影响不大;另外,当T_(2)和T_(3)在低热区间作用(25~300℃)时岩石会有损伤恢复的表现,由于较低的加热温度依旧能使已有的热致微裂纹发生一定程度的闭合,从而造成小幅削弱高温对岩石热损伤的效果,而当再加热的温度大于300℃时,岩石损伤会继续增加;而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峰值应变受T_(2)与T_(3)影响的表现与损伤发育的规律一致。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硬岩层中热损伤辅助TBM掘进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试验研究 变高温-水冷反复作用 热损伤辅助TBM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缺陷激光无损检测方法综述
11
作者 孙洪宇 裴伟尧 +3 位作者 邱舒淇 蔡智超 彭丽莎 黄松岭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共14页
管道作为能源、化工、核电等关键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结构完整性对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管道在服役过程中受极端温度、恶劣环境影响,极易萌生裂纹、腐蚀、变形等多种结构缺陷,其运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传统无损检测技术... 管道作为能源、化工、核电等关键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结构完整性对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管道在服役过程中受极端温度、恶劣环境影响,极易萌生裂纹、腐蚀、变形等多种结构缺陷,其运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传统无损检测技术在管道检测中普遍存在精度低、效率低、复杂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而激光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其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和强适应性等优势,在管道缺陷检测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阐述管道缺陷的类型、成因及传统检测方法的原理与特点,综述激光超声检测、激光点云、分布式光纤传感等主流激光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激光无损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缺陷 激光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灾下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预应力衰变规律研究
12
作者 郑尚敏 吴志强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20,共9页
为给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抗火设计提供依据,设计1片该类型组合梁,采用ANSYS软件建立火灾下该组合梁热-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其抗火性能,分析不同火灾模式、荷载比及预应力比对其预应力衰变的影响,并提出火灾下该类型组合梁预应力... 为给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抗火设计提供依据,设计1片该类型组合梁,采用ANSYS软件建立火灾下该组合梁热-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其抗火性能,分析不同火灾模式、荷载比及预应力比对其预应力衰变的影响,并提出火灾下该类型组合梁预应力衰变系数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火灾下,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沿截面高度方向的温度场呈显著的梯度分布,温度梯度最大可达3 426℃/m;组合梁跨中挠度曲线可分为缓慢增长、显著增长及急速增长3个阶段,且各阶段挠度增长速率呈倍速变化,缓慢增长阶段的增长速率为0.6 mm/min,急速增长阶段的增长速率为6.7 mm/min,约为缓慢增长阶段的11倍;组合梁的预应力随着延火时间的增长不断衰变,衰变速率从37.4 MPa/min减小至4.2 MPa/min;不同火灾模式下组合梁预应力衰变趋势一致;随着荷载比及预应力比的增大,预应力衰变前、中期衰变速率呈增大趋势,预应力衰变后期衰变速率基本一致;提出的火灾下组合梁预应力衰变系数计算公式能较好地预测组合梁预应力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梁 波形钢腹板 抗火性能 预应力衰变 火灾模式 预应力比 荷载比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展开法的钢轨-双声学黑洞压电梁俘能特性研究
13
作者 杨舟 冯青松 +2 位作者 邓杰 张凌 贺辉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2-1015,共14页
声学黑洞效应通过减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并抑制边界反射,为振动能量回收提供了思路。设计了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双声学黑洞压电梁俘能装置,基于能量泛函变分原理与高斯展开法构建了钢轨-俘能装置的力-电耦合半解析模型,并经有限元... 声学黑洞效应通过减缓结构中弹性波的传播并抑制边界反射,为振动能量回收提供了思路。设计了一种用于铁路轨道系统的双声学黑洞压电梁俘能装置,基于能量泛函变分原理与高斯展开法构建了钢轨-俘能装置的力-电耦合半解析模型,并经有限元模拟验证。结合列车荷载条件,系统分析了能量回收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包括黑洞几何参数和端部附加质量。结果表明:在0~1500 Hz频率范围内形成四个主要能量回收频带,最大输出电压为4.83 V,回收效率达2.23%。当压电片长度与结构弯曲波半波长匹配时回收性能最优,增强黑洞效应或合理配置附加质量可显著提升能量回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回收 高斯展开法 铁路轨道 双声学黑洞压电梁 动态轮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连续梁桥上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适应性分析
14
作者 潘鹏 孙魁 冯青松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7,共6页
为研究在连续梁桥上铺设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的可行性,提出嵌入式轨道-桥梁单元模型,建立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静力学模型。计算桥梁温度荷载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的纵向受力和变形情况,并采用梁轨相对位移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桥上无缝线路铺... 为研究在连续梁桥上铺设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的可行性,提出嵌入式轨道-桥梁单元模型,建立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静力学模型。计算桥梁温度荷载作用下桥上无缝线路的纵向受力和变形情况,并采用梁轨相对位移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桥上无缝线路铺设方案的合理性,详细分析桥梁年温差、高分子材料纵向阻力和钢轨伸缩调节器设置方案对无缝线路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桥梁年温差对梁轨相对位移和钢轨附加伸缩力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桥梁年温差的增加而近似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在第二联连续梁桥的右侧梁缝处钢轨附加伸缩力和桥梁-钢轨相对位移达到最大值;当桥梁年温差为30℃时,梁轨相对位移为12.79 mm,超过了6.20 mm的限值,调整高分子材料纵向阻力难以将梁轨相对位移控制在限值之内,需要在桥上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建议在第11跨和第19跨桥梁的右侧梁端处各设置1个槽型钢轨伸缩调节器,可使梁轨相对位移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有轨电车 连续梁桥 嵌入式轨道 无缝线路 钢轨伸缩调节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rr地基梁模型的磁悬浮路基-轨道梁变形计算方法
15
作者 童立红 管凌霄 罗文俊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5-231,共7页
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的变形对磁悬浮列车运行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准确预测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基于Kerr地基模型结合两阶段法提出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竖向变形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路基-轨道梁受到的竖向荷载(包括恒载与列车竖向活载),随后将... 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的变形对磁悬浮列车运行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准确预测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基于Kerr地基模型结合两阶段法提出磁悬浮路基-轨道梁竖向变形计算方法。首先计算路基-轨道梁受到的竖向荷载(包括恒载与列车竖向活载),随后将轨道梁视作Euler-Bernoulli梁搁置在三参数Kerr地基模型上,以此模拟轨道梁与下卧路基的相互作用,进而推导轨道梁的竖向变形。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开展路基设计参数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增大路基加固范围可以整体减小轨道梁的竖向变形,当加固范围比超过0.64时,继续增大加固范围对控制轨道梁变形的收益较低;轨道梁竖向变形随加固后路基弹性模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其弹性模量为360 MPa时,加固范围比为0.64的轨道梁变形控制效果比加固范围比为0.48的加固效果仅提升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路基 轨道梁 竖向变形 两阶段法 Kerr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弹簧模型的周期排桩计算方法与特性
16
作者 郭文杰 柴天建 +2 位作者 颜建伟 张城 洪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3,共9页
周期性排桩作为一种新型减振体系,可实现对振动的抑制甚至隔离,在隔振减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土体中周期性排桩存在衰减域,对处于衰减域内的振动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本文基于周期理论和能量原理引入人工弹簧模型模拟周期单元边界和桩... 周期性排桩作为一种新型减振体系,可实现对振动的抑制甚至隔离,在隔振减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土体中周期性排桩存在衰减域,对处于衰减域内的振动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本文基于周期理论和能量原理引入人工弹簧模型模拟周期单元边界和桩土密接边界,将边界约束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以克服传统能量法难以构造满足边界条件位移形函数的问题。扫描波数计算衰减域时,只有周期边界的弹性势能对应的刚度矩阵包含波数项,质量矩阵和其余刚度矩阵不含波数项,不需要重复计算,大幅度减少了计算量。对形函数项数和人工弹簧刚度进行收敛性分析,并与有限元法、平面波展开法对比,证明本文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对比六边形和正方形不同排桩形式发现,当填充率相同时,六边形排桩比正方形排桩的衰减域宽度大;对比管桩和实心桩不同桩型发现,当填充率相同时,管桩的衰减域宽度比实心桩更大。此外,分析填充土体对衰减域的影响发现,衰减域宽度随填充土体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填充土体弹性模量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弹性模量约16 MPa时衰减域宽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减振 周期排桩 衰减域 能量法 人工弹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ResNet50网络的小样本轨道板裂缝识别方法
17
作者 叶玲 邹雨清 +1 位作者 冯宇轩 景文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11771-11782,共12页
受到天窗时间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裂缝图像检测方法容易混淆轨道板裂缝与复杂的背景噪声,轨道板裂缝图片样本数量也不能满足训练模型的要求,最终导致检测错误和遗漏。为了提高复杂环境和小样本条件下轨道板裂缝检测效率,提出了一种... 受到天窗时间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裂缝图像检测方法容易混淆轨道板裂缝与复杂的背景噪声,轨道板裂缝图片样本数量也不能满足训练模型的要求,最终导致检测错误和遗漏。为了提高复杂环境和小样本条件下轨道板裂缝检测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的轨道板裂缝识别模型。首先,制作轨道板裂缝数据集,引入循环生成对抗网络增强采集的轨道板裂缝病害图像数据集。然后,通过在ResNet50网络基础上加入扩张卷积和坐标注意力机制模块,加深网络层数获取更丰富的图像特征,提升网络对关键特征的学习能力。最后,将改进ResNet50网络模型,并与现有的三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比较,其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和F_(1)分数分别为93.51%、93.44%、93.46%、93.45%,均高于其他模型。该模型有效解决轨道板裂缝图像缺乏、图像背景复杂等问题,同时检测的结果满足实际轨道板裂缝检修作业的需求,可为轨道结构检修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板裂缝 ResNet50 循环生成对抗网络 空洞卷积 坐标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变泥浆支承性能及砂土颗粒沉积特性试验研究
18
作者 胡茗鹭秋 罗如平 +1 位作者 丁文云 朱碧堂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84-3995,共12页
触变泥浆是顶管施工中常用的减阻材料,在砂层中进行顶管施工,由于土体缺乏黏聚力,管节周边土体极易塌落并混入泥浆中,进而影响触变泥浆的减阻效果,因此确定合适的泥浆黏度,提高泥浆对砂土颗粒的支承能力是确保泥浆减阻效果的重要方法。... 触变泥浆是顶管施工中常用的减阻材料,在砂层中进行顶管施工,由于土体缺乏黏聚力,管节周边土体极易塌落并混入泥浆中,进而影响触变泥浆的减阻效果,因此确定合适的泥浆黏度,提高泥浆对砂土颗粒的支承能力是确保泥浆减阻效果的重要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膨润土触变泥浆配比试验及支承特性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材料配比对触变泥浆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不同黏度的触变泥浆对不同粒径砂土颗粒的支承效果的影响特性。通过斯托克斯公式分析了砂土颗粒在泥浆中的沉积特性,建立了颗粒沉积速率与泥浆黏度间的内在关系,并最终提出了不同粒径砂土地层泥浆黏度建议值。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膨润土含量对泥浆的黏度值有较大的影响,羧甲基纤维素钠对泥浆的流变性影响较大;泥浆对土体的支承效果受颗粒粒径大小影响显著,颗粒粒径越大,满足支承效果的最小黏度值越大;以土颗粒沉积量少于20%作为控制标准,地层为细砾石时泥浆黏度控制值为280 s左右,粗砂时黏度为140 s左右,中砂或细砂时黏度为80 s左右。对比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结果,当颗粒稳定沉积速率为1×10^(−1)cm/s时,土颗粒在该黏度泥浆中的沉积量约为20%;当颗粒稳定沉积速率降至1×10^(−2)cm/s时,颗粒在该黏度泥浆中基本不发生沉积效应。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层顶管施工泥浆黏度的选择提供试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变泥浆 颗粒沉积 泥浆配比 支承效果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后注浆抬升试验研究
19
作者 黄大维 胡新平 +2 位作者 耿大新 樊潇宇 杨威 《岩土工程学报》 2025年第11期2255-2263,共9页
为探明囊袋注浆法整治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的效果,在完成的盾构下穿模型试验基础之上,自主设计出囊袋注浆法的注浆工艺,进行了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注浆抬升试验研究,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注浆试验过程中既有隧道的挠曲... 为探明囊袋注浆法整治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的效果,在完成的盾构下穿模型试验基础之上,自主设计出囊袋注浆法的注浆工艺,进行了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注浆抬升试验研究,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诱发沉降注浆试验过程中既有隧道的挠曲变形、隧道沉降、附加土压力变化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距离隧道北端部120~250 cm处,既有隧道发生了明显的横椭圆变形;同样在此位置处既有隧道抬升高度明显,抬升最大值在隧道中部约为15 mm。并且附加土压力变化显著,且均为上升趋势,在隧道中部时,附加土压力增长值最大;在注浆过程中,囊袋注浆法对于浆液有着良好的束缚作用,浆液压力主要集中在囊袋注浆口附近,使周围土体产生了土拱效应;在实际工程当中,建议采用多点位同时注浆,让隧道整体抬升,使整治后的隧道结构内力以及结构形态恢复至下穿前的状态。同时加强在注浆过程中对隧道抬升的监测,以防隧道抬升超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囊袋注浆 盾构下穿 注浆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荷载作用下地下结构上浮模拟试验研究
20
作者 黄大维 陈后宏 +2 位作者 李彬鑫 耿大新 何炬 《中国铁道科学》 2025年第5期173-183,共11页
基于地铁盾构隧道受列车振动荷载与地下水的影响,设计一种地下结构浮力测试模拟装置,在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地层因素的影响下开展模拟试验,研究振动荷载对地下结构上浮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地下结构同时受振动荷载和地下水作用,则地下水... 基于地铁盾构隧道受列车振动荷载与地下水的影响,设计一种地下结构浮力测试模拟装置,在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地层因素的影响下开展模拟试验,研究振动荷载对地下结构上浮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地下结构同时受振动荷载和地下水作用,则地下水是引起地下结构所受浮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位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大,而振动荷载会加剧地下结构所受浮力的变化幅度;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同一埋深下地层的渗透性越好,地层孔隙水压进入稳定阶段所需时间越短;地下水位每上升10 cm,砂卵石、砂土和软黏土地层中的孔隙水压分别增大约0.80,0.93和1.00 kPa,地下结构底部孔隙水压亦随水位上升而增大;施加振动荷载后,浮力测试圆筒在3种地层中的最大累计上浮值较振动前分别增加1.88%,5.68%和67.62%,且地下结构同时受地下水浮力以及下卧土层回弹的带动而上浮。振动荷载与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纵向变形影响不容忽视,应对相关地下结构进行定期沉降监测,必要时加大监测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地下结构 振动荷载 地下水位 纵向变形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