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紫色土地区典型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袁再健 蔡强国 +1 位作者 吴淑安 张明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41,共6页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定量分析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蓄满产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该模型以地块为计算单元,在每个地...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定量分析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蓄满产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该模型以地块为计算单元,在每个地块上输入参数,然后依据流域产汇流机制计算每个地块的产汇流量,并用递归算法将计算结果推算到流域出口,得到流域径流总量。该模型能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每个地块次降雨产汇流过程。在鹤鸣观小流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应用,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该研究为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蓄满产流模型 分布式产汇流模型 地块 递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地与植被调整对紫色土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静苑 蒲晓君 +3 位作者 郑江坤 黄鑫 陈鑫 张健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85,共5页
基于川北紫色土区3个径流小区整地前后近20a实测数据,通过建立降雨因子和产流产沙的关系对其降雨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后年均降水量较整地前减少约10%,但径流系数和含沙率分别减少了88%和83%。其中,自然破坏... 基于川北紫色土区3个径流小区整地前后近20a实测数据,通过建立降雨因子和产流产沙的关系对其降雨特征及产流产沙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地后年均降水量较整地前减少约10%,但径流系数和含沙率分别减少了88%和83%。其中,自然破坏小区经过混交造林调整后产流、产沙分别减少95%和88%(P<0.05),封坡育草小区经过人工补植调整后分别减少90%和80%,荒坡垦种小区经过青砖护埂调整后分别减少78%和81%,说明混交造林水土保持效果最明显。整地前产流、产沙均表现为荒坡垦种>自然破坏>封坡育草,整地后表现为青砖护埂>人工补植>混交造林;荒坡垦种小区与其他小区间整地前后产流产沙差异均显著(P<0.05);由产流产沙量与降雨特征指标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整地后的相关系数均较小,且产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产沙。说明降雨因子对整地后的产流、产沙影响较小,水土保持措施起到关键作用。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结合有效减少该区的产流产沙量,可在该区水土保持建设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整地措施 植被恢复 径流系数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