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诊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林鸿 成拾明 +4 位作者 张勇 田朕 袁均 何国磊 许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诊断为BKC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17例BKC患者纳入研究。1例为儿童BKC患者,1例为青少年,15例为成年患者;轻... 目的研究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诊断为BKC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17例BKC患者纳入研究。1例为儿童BKC患者,1例为青少年,15例为成年患者;轻度BKC1例,中度BKC5例,重度BKC11例;5例为后睑缘炎型BKC,12例为全睑缘炎型BKC。经过眼睑清洁、热敷、按摩,点用抗生素滴眼液联合或不联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同时典必殊眼膏擦睑缘,必要时联合口服抗生素治疗。经过治疗,14例BKC得到临床治愈,其中2例曾因不尊医嘱停药导致BKC复发并再次得到临床治愈;3例BKC临床好转,目前仍在治疗及随访中。经过治疗大部分BKC患者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少数患者由于残留角膜云翳、角膜斑翳及角膜新生血管而严重影响视力。结论BKC仍未得到临床眼科医生的足够重视,BKC临床体征较为显著,及时发现并对症治疗,预后较好;误诊及漏诊将导致患者疾病迁延不愈、角膜云翳及角膜斑翳形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 睑缘炎 角膜云翳 角膜斑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油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5
2
作者 吕海燕 汤咏梅 +2 位作者 韩艳玲 张郧芳 成拾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668-1670,共3页
目的:分析硅油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将我院2014-03/2016-03收治的硅油并发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收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已如... 目的:分析硅油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将我院2014-03/2016-03收治的硅油并发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收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已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研究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92%、Bax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100%,而同期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80%、Bax蛋白表达阳性率84%、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率8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并发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凋亡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部分凋亡因子全程参与硅油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并发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凋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梦倩 袁均 +1 位作者 李欣 张勇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91-94,共4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突变疾病之一,常见于母系遗传,其引起的双侧无痛性视力丧失是青壮年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线粒体DNA突变是LHON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能够独立致病的三种原发性突变位点分别为还原...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突变疾病之一,常见于母系遗传,其引起的双侧无痛性视力丧失是青壮年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线粒体DNA突变是LHON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能够独立致病的三种原发性突变位点分别为还原型辅酶I(NADHI)亚单位4的m.11778G>A、NADHI亚单位1的m.3460G>A及NADHI亚单位6的m.14484T>C。LHON的诊断主要依靠基因测序,但在临床诊疗中,由于医师对疾病认知不足和基因检测技术应用限制,容易发生误诊而延误治疗。LHON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一旦发病,绝大部分患者预后差。现有的治疗方案均处于临床试验中,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远期大样本循证证据支持。未来也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及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建立研究模型、明确发病机制及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线粒体DNA突变 还原型辅酶I亚单位 视力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OBO1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越峰 张勇 +2 位作者 李欣 周霞 罗卫民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circROBO1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取传2代、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Y79细胞,随机分为si-circROBO1组、si-control组,分别转染si-circROBO1、si-control。转染6 h... 目的探讨circROBO1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取传2代、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Y79细胞,随机分为si-circROBO1组、si-control组,分别转染si-circROBO1、si-control。转染6 h,继续培养24 h,收集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circROBO1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CircInteractome在线网站预测circROBO1与miR-217的结合位点,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免疫沉淀实验验证两者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si-circROBO1组circROBO1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i-control组(P<0.05)。si-circROBO1组细胞活力、克隆形成率均显著低于si-control组(P均<0.05)。经CircInteractome在线网站预测,circROBO1序列中可能存在两个与miR-217结合的位点。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免疫沉淀实验验证,共转染野生型circROBO1和miR-217可降低Y79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并且miR-217主要富集在野生型circROBO1 MS2bs载体转染的Y79细胞中。结论circROBO1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217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circROBO1 微小RNA-217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