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放射学在地市级医院中的作用与发展
1
作者 徐霖 陈平有 +2 位作者 付秋明 熊周林 夏进东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4期296-297,共2页
目的 :分析地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探讨进一步开拓业务领域的措施。方法 :回顾我科介入放射的发展过程 ,分析在开展工作中所遇问题及其解决处理方法。结果 :自 90年始 ,我们已开展了 2 0 0 0余例介入手术 ,检查及... 目的 :分析地市级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探讨进一步开拓业务领域的措施。方法 :回顾我科介入放射的发展过程 ,分析在开展工作中所遇问题及其解决处理方法。结果 :自 90年始 ,我们已开展了 2 0 0 0余例介入手术 ,检查及治疗范围已涉及多数业务科室的多种疾病 ,介入放射已成为医院大力推广的一种业务。结论 :介入放射在提升医院整体治疗水平、推动放射业务发展和促进放射科由医疗辅助科室向临床科室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介入放射学的全面发展 ,有赖于介入放射专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医院领导的重视、介入放射知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中的普及及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MR序列T1、T2弛豫定量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良洲 徐霖 +1 位作者 贺梦吟 黄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T 1、T 2弛豫定量的可重复性。方法:纳入8例正常志愿者,在两台相同的1.5T MR扫描仪上分别进行前后两次SyMRI扫描,生成组织T 1-mapping和T 2-mapping。基于体素分析测量四个灰质区及四个白质区的T 1、T 2... 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T 1、T 2弛豫定量的可重复性。方法:纳入8例正常志愿者,在两台相同的1.5T MR扫描仪上分别进行前后两次SyMRI扫描,生成组织T 1-mapping和T 2-mapping。基于体素分析测量四个灰质区及四个白质区的T 1、T 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同一MR前后(组内)及不同MR之间(组间)测量的可重复性,同时采用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组内及组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内及组间T 1、T 2值的差异。结果:ICC结果显示8个特征性脑区的组内及组间测量的ICC值均在0.75以上,表现为很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测量结果基本均在95%的可信区间内,表明组内及组间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组内及组间的测量的值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成MRI测量的组织T 1及T 2值有很好的稳定性,可作为长期随访研究或多中心研究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横向弛豫时间 纵向弛豫时间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角度弯曲针法介入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6
3
作者 徐霖 施灵波 +1 位作者 李小力 周选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小角度弯曲针穿刺法进行腰5-骶1椎间盘或低位腰4~5椎间盘介入治疗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明显低于髂嵴的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小角度弯曲针法穿刺椎间盘进行介入治疗。透视下旋转血管机的C型臂,使射线方... 目的探讨小角度弯曲针穿刺法进行腰5-骶1椎间盘或低位腰4~5椎间盘介入治疗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明显低于髂嵴的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小角度弯曲针法穿刺椎间盘进行介入治疗。透视下旋转血管机的C型臂,使射线方向与椎间隙平行,将皮肤穿刺点位于距离脊柱中线6~8cm处,常规消毒麻醉;将穿刺针的前端2~3cm向一侧弯曲20°后向椎间盘穿刺,侧位观察接近椎间盘后缘时,将穿刺针弯曲端偏向内侧、上方进入椎间盘后外侧部,然后进行椎间盘内臭氧注射或等离子消融治疗。结果椎间盘穿刺顺利,一次穿刺成功者45例,占90%,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多数与椎间隙平行,利于盘内介入操作(40/50,占80%),仅20%穿刺后针尖位置欠理想,但尚可完成臭氧注射溶核。经穿刺针向盘内注射臭氧分布良好,等离子刀头活动范围适合消融需要,手术后近期有效率96%,无明显穿刺并发症。结论小角度弯曲针法可以避免高位髂嵴对低位椎间盘穿刺的限制,提高穿刺针在椎间盘内的位置精度,有利于顺利施行介入处理,减少穿刺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介入放射学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的临床及胸部X线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母华国 陈平有 +2 位作者 桑玲 武谦 张海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81-783,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为HFMD的3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MD的临床主要特点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部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5例...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为HFMD的3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MD的临床主要特点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部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5例(13.2%),支气管肺炎或肺炎28例(73.7%),肺水肿2例(5.3%),无明显异常3例(7.9%)。肺部病变出现早,变化快,发病后2~4d达到高峰,多数在1周左右吸收消散。肺部改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HFMD的胸部X线表现可反映其病情变化,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手足口病 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椎体病变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 被引量:4
5
作者 徐霖 李小力 +1 位作者 周选民 王达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多椎体胸腰椎病变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14例两个以上椎体异常的患者进行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局麻下先后采用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在严密监测下依次向各... 目的探讨多椎体胸腰椎病变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14例两个以上椎体异常的患者进行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局麻下先后采用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在严密监测下依次向各病变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术后观察椎体内骨水泥注入情况和患者的反应,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共进行15次35个椎体的成型治疗,最少1次2个椎体,最多1次4个椎体,平均1次进行2.33个椎体成型;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约3~12m1,平均5.5ml,椎体内骨水泥均匀充填13个,部分充填椎体者22个;术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其中明显缓解或消失者10例,部分缓解者4例。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椎体病变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多椎体一次性成形手术要求精确控制麻醉药用量、熟练的穿刺操作技术、合理的骨水泥注射方法和严密的术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肿瘤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的DSA检查及其介入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霖 陈平友 +4 位作者 夏进东 仇俊华 周选民 张海波 王顺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动脉性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8例胃肠道动脉性大出血经急诊DSA检查后 ,立即用丝线段、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或局部药物灌注 ,术后常规保留导管 12~ 2 4小时。结果 :DSA发现动脉血管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胃肠道动脉性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8例胃肠道动脉性大出血经急诊DSA检查后 ,立即用丝线段、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或局部药物灌注 ,术后常规保留导管 12~ 2 4小时。结果 :DSA发现动脉血管破裂出血 14例 ,另 4例仅见局部血管异常。栓塞后 12例出血立即停止 ;6例治疗后再出血 ,3例经再次栓塞后出血停止 ,3例作了外科手术治疗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诊DSA是确定胃肠道出血的一种准确方法 ,及时进行适当栓塞是控制出血的简便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术中要注意保护功能动脉或终末动脉 ,术后应留管观察 ,以便造影复查和进一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 介入治疗 胃肠出血 栓塞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影像检查与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德红 杨松 +3 位作者 傅秋明 胡承雷 李文举 宋亚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89-690,共2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原因,评价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功能性慢性便秘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及临床资料。结果:300例患者均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阳性率为100%;其中48例进行了结肠运输试验检查,阳性率为75%;1... 目的:探讨功能性慢性便秘的原因,评价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功能性慢性便秘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及临床资料。结果:300例患者均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阳性率为100%;其中48例进行了结肠运输试验检查,阳性率为75%;10例进行了腹腔造影检查,阳性率为80%。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300例中,非手术治疗124例,有效率97%;手术治疗176例,有效率89%。结论:功能性便秘原因复杂,根据动态改变分为3型,(1)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2)直肠排空障碍型;(3)混合型。影像学检查价值较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详细的临床资料是提高影像学检查阳性率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放射摄影术 腹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膀胱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膀胱癌 被引量:4
8
作者 夏进东 代山霞 +1 位作者 徐霖 周选民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 :采用经导管超选择性膀胱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膀胱癌并探讨其疗效、技术要点及并发症。方法 :1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膀胱癌 ,经两侧膀胱动脉局部灌注化疗 ,然后用碘油加 5 氟尿嘧啶及明胶海绵碎屑作栓塞治疗。结果 :CR +PR为... 目的 :采用经导管超选择性膀胱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膀胱癌并探讨其疗效、技术要点及并发症。方法 :1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膀胱癌 ,经两侧膀胱动脉局部灌注化疗 ,然后用碘油加 5 氟尿嘧啶及明胶海绵碎屑作栓塞治疗。结果 :CR +PR为 13例 (13 /15 ) ,NC为 2例 (2 /15 ) ,总有效率为 86.7% ,4例获Ⅱ期手术切除。结果 :采用经导管超选择膀胱动脉化疗栓塞是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部分患者还可获得Ⅱ期手术机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膀胱癌 超选择膀胱动脉化疗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时骨水泥泄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徐霖 周选民 +1 位作者 李小力 王达义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剂(骨水泥)泄漏的影像表现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和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中发生骨水泥泄漏的33个病例。结果:影像学明显可见的骨水泥泄漏共33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剂(骨水泥)泄漏的影像表现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和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中发生骨水泥泄漏的33个病例。结果:影像学明显可见的骨水泥泄漏共33例,包括静脉泄漏、椎体旁泄漏、椎管泄漏和针道泄漏等形式,因泄漏造成的不良反应有腰背部疼痛加重5例,咯血2例,腹部神经刺激2例。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时发生骨水泥泄漏的原因主要是引流静脉粗大、椎体的结构破损、穿刺途径偏离和注射时机过早等,少许泄漏一般无严重后果,大量泄漏进入椎管和血管可导致神经压迫和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手术中并发症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选民 杨松 +2 位作者 陈海波 吴德红 傅秋明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造影对盆底腹膜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存在排便困难患者的腹腔造影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患者检查前阴道内准确放入标志物,检查时采取头高足低位10°~15°,在透视下向腹腔内注入对比剂(60... 目的:探讨腹腔造影对盆底腹膜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存在排便困难患者的腹腔造影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患者检查前阴道内准确放入标志物,检查时采取头高足低位10°~15°,在透视下向腹腔内注入对比剂(60%泛影葡胺40ml内加入2%利多卡因5m1)40ml,经体位翻转后摄取立位及力排正侧位片。结果:21例患者中经腹腔造影检查显示18例有盆底腹膜疝(其中男性1例)。17例女性患者,腹腔造影示Douglas腔底低于阴道标志物上缘水平,力排时Douglas腔底低于耻尾线;依Douglas腔底下降程度分为3度:轻度(下降0.6~1.5cm)14例,中度(下降1.6~3.0cm)2例,重度(下降3.0cm以上)1例。男性直肠膀胱凹底低于直肠中下1/3交界者应视为盆底腹膜疝。结论:腹腔造影能清楚显示腹膜轮廓,对盆底腹膜疝诊断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腹腔造影 盆底腹膜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X线检查及诊断(附80例报告)
11
作者 徐霖 陈平友 +1 位作者 仇俊华 傅秋明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 80例临床怀疑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X线检查以简化气钡双重造影为主 ,所有病例均经内窥镜或其它检查确认并追踪观察 3个月以上。结果 ...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 80例临床怀疑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X线检查以简化气钡双重造影为主 ,所有病例均经内窥镜或其它检查确认并追踪观察 3个月以上。结果 :除手术引起的胃肠结构改变外 ,胃肠钡餐还显示 :①胃肠张力降低、形态失常 ;②胃肠动力减弱 ,运动不协调 ;③中等量胃潴留 ,但液体排空正常 ;④胃肠位置呈中线性变化但无出口狭窄梗阻。结论 :功能异常是上消化道术后的常见病症 ,主要原因是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径路损伤 ,X线检查以动力、张力、分泌及排空异常为特点 ,可籍此与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手术 术后 功能异常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