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蒲卉明 赵凌艳 +1 位作者 程建明 郭俐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711-714,共4页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关节滑膜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2015...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关节滑膜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107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并采用温针灸痛点循经取穴为主穴,辅以关元、足三里、脾俞、气海、阳陵泉、肾俞、肝俞等温针灸20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2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BMPs在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夹心ELISA法测定膝关节滑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外周血血沉(ESR)、血清MMP-1、类风湿因子Ig A-RF、Ig M-RF,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握力,晨僵时间,并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可提高BMPs,降低MMP-1、ESR、Ig A-RF、Ig M-RF,明显缩短晨僵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联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温针灸激发经气,运行气血,通经活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局部病变组织新陈代谢,鹿瓜多肽注射液促进BMPs合成,抑制RF造成的变态变态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瓜多肽注射液 类风湿因子 穴位注射 温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