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rEgferritin诱导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娅娜 王洁 +2 位作者 王淑静 张焱 赵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2-886,891,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rEgferritin免疫小鼠产生的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 rEg-ferritin免疫ICR小鼠3次、同时设立佐剂组和对照组,第12w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对3组小鼠进行攻击感染,5个月后剖杀小鼠,检查各组小鼠腹... 目的初步探讨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rEgferritin免疫小鼠产生的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 rEg-ferritin免疫ICR小鼠3次、同时设立佐剂组和对照组,第12w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对3组小鼠进行攻击感染,5个月后剖杀小鼠,检查各组小鼠腹腔内包囊个数,根据公式计算保护力。分别于0w,12w,32w取血,制备血清,同时取脾,制备淋巴细胞悬液。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G及其抗体亚型、IgE及MTT;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4+及CD8+亚群百分比。结果 rEgferritin组小鼠血清中的IgG,IgG2a,IgG2b持续增高,与佐剂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IgG3无差异。rEgferritin组免疫小鼠可诱导小鼠产生85.6%的保护力抵御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再次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rEgferritin组和佐剂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增加,rEgferritin组CD4+T细胞增加更为明显,与佐剂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rEgferritin组脾细胞在受到rEgferritin抗原和天然抗原刺激后,细胞增殖明显。结论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rEgferritin通过诱导宿主产生体液免疫级细胞免疫应答的方式抵御细粒棘球蚴感染的,说明rEgferritin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潜力的包虫病候选疫苗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铁蛋白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PZA-PLGA缓释微球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宗强 何胤 +5 位作者 施建党 赵晨 岳学峰 刘海涛 张小敏 王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异烟肼(INH)、吡嗪酰胺乳酸(PZA)-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INH-PZA-PLGA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INH-PZA-PLGA微球形态特征;计算INH-PZA-PLGA微球中INH、... 目的研究异烟肼(INH)、吡嗪酰胺乳酸(PZA)-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INH-PZA-PLGA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INH-PZA-PLGA微球形态特征;计算INH-PZA-PLGA微球中INH、PZA的载药量、包封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INH-PZA-PLGA微球在不同时段模拟体液中INH、PZA的药物浓度,观察其是否均大于10倍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其各阶段释药量、累计释药度并拟合药物体外释放数学方程并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INH-PZA-PLGA微球成球规整、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1.04±0.4)μm,INH和PZA的载药量分别为(21.78±0.27)%、(24.91±0.16)%,包封率分别为(58.52±1.65)%、(72.26±1.28)%。INHPZA-PLGA微球中INH突释现象较PZA突释现象明显,46 d INH累计释放量93.01%,PZA累计释放量77.40%。前9 d两种药物释放规律拟合Higuchi曲线的R^2值最大,可认为两种药物按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规律释放;12 d后两种药物拟合零级曲线的R^2值最大,可认为两种药物按等量的规律释放。结论 INH-PZA-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阶段释放量均大于10倍的MIC,理论上可达到体内杀死结核杆菌的浓度,为脊柱结核术后局部给药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INH-PZA-PLGA缓释微球 体外 释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蚴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宗吉 赵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5-988,共4页
为研究细粒棘球蚴14-3-3(r Eg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机制,本研究利用r Eg14-3-3、弗氏佐剂和PBS分别免疫3组ICR小鼠,每隔两周免疫一次,在第三次免疫后4周,以原头蚴攻击感染,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免疫后0、2、4、6、10、18... 为研究细粒棘球蚴14-3-3(r Eg14-3-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机制,本研究利用r Eg14-3-3、弗氏佐剂和PBS分别免疫3组ICR小鼠,每隔两周免疫一次,在第三次免疫后4周,以原头蚴攻击感染,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免疫后0、2、4、6、10、18、30周小鼠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攻击感染24周后迫杀鼠,检获棘球蚴包囊数并计算减囊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 Eg14-3-3免疫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原头蚴感染后均显著增高,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4.47%。本研究表明r Eg14-3-3免疫小鼠在原头蚴攻击感染后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该重组蛋白能够诱导有效的抗感染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14-3-3重组疫苗 CD4+T细胞 CD8+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出血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炎症介质ICAM-1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新文 张海宇 +2 位作者 王登科 秦毅 张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nsionmolecular-1,ICAM-1)的影响。方法:将2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术后6 h治疗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干/湿重法测...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nsionmolecular-1,ICAM-1)的影响。方法:将2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术后6 h治疗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ICAM-1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后24 h脑含水量开始升高,72 h达到高峰,治疗组脑含水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ICAM-1表达6 h开始增加,72 h达高峰,持续至14 d后仍有大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ICAM-1表达显著降低(P<0.05)。电镜下可观察到模型组细胞膜溶解断裂,胞质空化,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抑制炎症介质ICAM-1的表达,减轻脑水肿,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灯盏花素 ICAM-1 脑水肿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波法提取枸杞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工艺 被引量:14
5
作者 冉林武 闫亚美 +3 位作者 曹有龙 曾晓雄 秦垦 魏志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40,共4页
通过单因素和旋转正交试验,对枸杞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建立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枸杞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主次因素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 通过单因素和旋转正交试验,对枸杞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建立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枸杞蜂花粉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主次因素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95min、液料比40:1(mL/g);测得枸杞蜂花粉总黄酮含量的平均值为3.03%(n=3),基本和预测值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法 枸杞蜂花粉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海宇 马全瑞 +5 位作者 张莲香 张焱 王登科 孙征 吴玉强 秦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18,共4页
本研究用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探讨丹参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其中丹参治疗组又分为出血后0,6,24h治疗组。各组均于72h后处死。利用透射电镜... 本研究用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探讨丹参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其中丹参治疗组又分为出血后0,6,24h治疗组。各组均于72h后处死。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对照组可见神经元内核固缩,染色质移向细胞周边,核仁少见,细胞质严重空化;多数线粒体肿胀、体积增大、嵴断裂、空泡样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丹参治疗组神经元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损伤程度明显好于出血组。其中出血后6h治疗组的神经元超微结构好于出血后24h治疗组。本研究结果提示丹参能保护脑出血灶周围的神经元,减少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并且早期用药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脑 出血 电镜 神经元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移植对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和ER-β、NG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芳 黑常春 +4 位作者 郑小敏 朱万平 吴凯 王燕蓉 赵承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0,共5页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卵巢移植后海马神经元数量变化及雌激素受体β(ER-β)和神经颗粒素(NG)表达的变化,评价卵巢移植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在肾被膜下移植出生3日内乳鼠的卵巢,于干预后的4、...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卵巢移植后海马神经元数量变化及雌激素受体β(ER-β)和神经颗粒素(NG)表达的变化,评价卵巢移植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在肾被膜下移植出生3日内乳鼠的卵巢,于干预后的4、7、14、21 d和28 d,通过Nissl染色计数海马神经元的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神经元ER-β和NG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OVX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OVX组相比,卵巢移植组随移植时间的延长,海马神经元的数量逐步恢复;ER-β和NG蛋白的表达在海马各区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卵巢移植可以防止海马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并促进ER-β和NG表达,发挥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势 卵巢移植 海马神经元 雌激素受体-Β 神经颗粒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力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宗吉 雄英 +1 位作者 孙俊峰 赵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6-679,706,共5页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rEg14-3-3蛋白免疫组和PBS佐剂对照组,每隔2周背部皮下免疫1次,连续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6周,用细粒棘球蚴活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rEg14-3-3蛋白免疫组和PBS佐剂对照组,每隔2周背部皮下免疫1次,连续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6周,用细粒棘球蚴活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4周杀鼠取脾,分离培养脾细胞,MTT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IL-10和IL-4水平,同时检获棘球蚴包囊数并计算减囊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比较,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4.47%,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a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gE略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rEg14-3-3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抗原刺激后增殖显著,免疫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4、IL-10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Eg14-3-3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免疫保护力,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rEg14-3-3 疫苗 免疫保护力 IL-2 IFN-γ IL-10 IL-4 IgG 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mRNA测序及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巨艳 李子华 +4 位作者 王娅娜 赵嘉庆 朱明星 李君良 赵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mRNA的测序及表达谱分析,初步建立起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表达谱数据库,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基因表达及蛋白构成情况,为全面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生物学特征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并为... 目的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mRNA的测序及表达谱分析,初步建立起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表达谱数据库,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基因表达及蛋白构成情况,为全面了解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生物学特征及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并为新的诊断方法、筛选新的药物靶点和疫苗候选分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TRIZOL法提取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总RNA,构建细粒棘球蚴的转录组测序文库,Illumina的solexa测序平台对RNA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去杂后得到2G数据,通过从头拼接我们得到18 569个contig,这些contig的总长度为71 329bp,contig平均长度为384bp,最小的contig长度为201bp,最大contig长度为4 618bp,N50(覆盖50%所有核苷酸的最大序列重叠群的长度)为384bp。预测得到unigene为9 029条,将这9 029条基因与NCBI的nr数据库做blast比对,最终有7 441条unigene具有同源比对信息。结论根据GO分析可以发现,共有10 550条unigene与数据库中的基因有较高同源性,且较多的unigene可以与多条基因相对应,一共建立了10 550条对应关系。通过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转录组中有4 731条unigene得到注释,这4 731个得到注释的基因位于241条代谢通路中,这些代谢通路分别与代谢过程,基因信息过程,环境相关过程,细胞过程及与人类疾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头蚴 转录组学 生物信息分析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的药物控释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鲍凤娟 王淑静 +4 位作者 苟国敬 卢宁清 杨晓萍 焦林 王志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以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为载体组装乙酰苯甲酸(ASP)的插层复合物LDH—ASP,以pH2.48—6.89的磷酸盐溶液为介质进行药物释放动力学实验,通过对不同时间药物释放度的测定及释放药物后载体结构变化分析研究了LDH对层间药物的控制... 以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为载体组装乙酰苯甲酸(ASP)的插层复合物LDH—ASP,以pH2.48—6.89的磷酸盐溶液为介质进行药物释放动力学实验,通过对不同时间药物释放度的测定及释放药物后载体结构变化分析研究了LDH对层间药物的控制释放机制。结果表明粉末状LDH—ASP能在较宽的pH范围表现明显缓控释作用,药物释放度积分方程与Higchi方程、Ritger—Peppas方程、Bhaskar方程及一级动力学方程等经验模型吻合。复合物与溶出介质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药物释放速率及释放度大小取决于交换配比n(ASP)/n[HnPO4^(3-n)]所决定的LDH层间通道畅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H—ASP复合物 控制释放 交换摩尔配比 化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尿嘧啶与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的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苟国敬 刘彦红 +2 位作者 孙岳 黄洁 薛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Magnetic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MLDH)为前驱体,通过对原位反应系统液相数据的拟合与固相样品的表征,研究了0~50℃条件下MLDH与氟尿嘧啶(5-FU)的离子交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MLDH及离子交...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Magnetic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MLDH)为前驱体,通过对原位反应系统液相数据的拟合与固相样品的表征,研究了0~50℃条件下MLDH与氟尿嘧啶(5-FU)的离子交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MLDH及离子交换产物MLDH-FU为以六方晶系为主并混杂微量氧化铁的复合磁性晶相;MLDH-FU离子交换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加快,FU,OH-和Cl-3种客体的浓度变化分别服从二级、零级及一级反应速率模型,反应活化能依次为12.69,27.88和3.580 kJ/mol.固相表征参数的变化与液相动力学过程、主-客体结构调整及MLDH-FU粒子陈化过程相符;离子交换限定在LDH层间,不涉及层板内部秩序,不改变前驱体的结构与形貌特征,具有侧向非断层反应习性,是交换剂在MLDH外周经吸附亲和、侧向进攻、层间置换及柱撑模型转换再到新的插层客体主导调整及晶粒发育陈化的有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 离子交换 插层组装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F运载5-氟尿嘧啶在大鼠体内分布浓度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苟国敬 鲍凤娟 +4 位作者 刘彦红 赵承军 黄洁 孙岳 薛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用溴尿嘧啶作内标,制备生物样本、沉降蛋白、酯萃法提取待测组分,建立氟尿嘧啶浓度测定方法,检测"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extran-Magnetic LDH-Fluorouracil,DMF)给药干预大鼠体内组织中的氟尿嘧啶浓度。... 用溴尿嘧啶作内标,制备生物样本、沉降蛋白、酯萃法提取待测组分,建立氟尿嘧啶浓度测定方法,检测"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Dextran-Magnetic LDH-Fluorouracil,DMF)给药干预大鼠体内组织中的氟尿嘧啶浓度。结果表明溴尿嘧啶内标HPLC法回收率高(>90%)、精密度好、结果重现性好(RSD<3%)、测试稳定性高;在外加磁场和多次给药干预条件下,测得不同实验组动物组织的药物浓度有统计学意义,满足验证DME磁靶向缓控释性能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糖酐-磁性层状复合氢氧化物-氟尿嘧啶”转运模型 5-氟尿嘧啶定量检测 HPLC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续京 张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5-449,共5页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粉体的分散性;采用800℃的煅烧温度可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 min、pH值为12~13和搅拌转速为900 r/min的条件下,得到颗粒尺寸为80 nm、粒度分布均匀、结晶度和分散性较好的纳米BaTiO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淀法 纳米钛酸钡 制备工艺 结晶性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毛细血管的改变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关系
14
作者 郭晖 李云鸿 +2 位作者 高鹏 赵巍 沈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的关系。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n:84)、生理盐水组(B组,n=84)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13天取大脑,每组每时相取12个大脑。6个大脑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番茄凝集素进行大脑血管灌注染色后获取,其余6个进行周细胞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用LSCM测量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并观察周细胞形态变化。HE染色用来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C组用以上同样方法观察。结果A组二次注血后3~11天脑组织出现局部缺血梗死的病理形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B、C组大鼠大脑毛细血管内径正常,A组二次注血后第1天毛细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第3天开始出现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第5天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变小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7天,后逐渐缓解,第13天基本恢复正常。A组与B、C组相比,周细胞出现胞体聚缩的形态改变(P〈0.05)。结论SAH后大脑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周细胞形态异常可能与DIN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 毛细血管 周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噬菌体L-苏氨酸工程菌的选育及机理分析
15
作者 王强 杨立鹏 +1 位作者 魏爱英 孟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0-105,共6页
试验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苏氨酸生产菌,筛选获得具有噬菌体抗性的苏氨酸基因工程菌株。从苏氨酸发酵染噬菌体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混合噬菌体(P-1)。以P-1为筛选因子,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苏氨酸生产菌YPT、抗性初筛、溶原性验证... 试验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苏氨酸生产菌,筛选获得具有噬菌体抗性的苏氨酸基因工程菌株。从苏氨酸发酵染噬菌体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混合噬菌体(P-1)。以P-1为筛选因子,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苏氨酸生产菌YPT、抗性初筛、溶原性验证、噬菌体抗性遗传稳定性验证、发酵罐产酸等验证。结果显示:通过筛选得到1株对P-1具有稳定抗性的苏氨酸生产菌株,命名为YPT-1。在分子水平上对突变株YPT-1抗噬菌体的机制做初步研究。采用CRISPR技术进行敲除验证,证实fhuA基因的缺失可致使菌株获得噬菌体抗性。研究表明,经过初步产酸验证,此菌株产酸指标与对照株(诱变出发菌YPT)相比未下降,且产酸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 大肠杆菌 ARTP诱变 筛选 FHU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叶多糖对小鼠代谢、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白敏 张颖 +4 位作者 李泉积 姬锦 金亚婷 王琦 赵嘉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13-419,共7页
目的:以C57BL/6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连续灌胃7周不同剂量(50、100、150 mg/kg)枸杞叶多糖,探究未灌胃枸杞叶多糖的正常组与灌胃不同剂量枸杞叶多糖组对小鼠代谢、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肠粘膜... 目的:以C57BL/6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连续灌胃7周不同剂量(50、100、150 mg/kg)枸杞叶多糖,探究未灌胃枸杞叶多糖的正常组与灌胃不同剂量枸杞叶多糖组对小鼠代谢、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肠粘膜超微结构,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来评价不同剂量枸杞叶多糖的抗氧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T、B、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生化指标,通过16S RNA测序检测小鼠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各组小鼠肠粘膜超微结构无差异。高剂量枸杞叶多糖可升高T-SOD(45.27±2.73 U/g)和GSH-Px(1585.76±33.69 U/g)的活性,降低MDA(6.15±1.03 nmol/g)水平。高剂量组枸杞叶多糖可显著提高T、DC细胞数量(P<0.05),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0.30±0.04 mmol/L)及谷草转氨酶的活性(161.48±14.98 U/L)并提高了肠道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如杜氏杆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乳杆菌等。结论:灌胃枸杞叶多糖对小鼠肠粘膜结构无影响,同时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对小鼠甘油三酯及谷草转氨酶的生物代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将为枸杞叶多糖在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多糖 代谢 抗氧化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春期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细胞增殖的改变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艳宇 张义伟 +2 位作者 马江波 李云鸿 刘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青春期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药物点燃造模,造模成功后根据取脑组织时间分为24 h组、2周组、4周组,并设相应的对照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 目的:探讨青春期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药物点燃造模,造模成功后根据取脑组织时间分为24 h组、2周组、4周组,并设相应的对照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免疫荧光染色,用激光共聚焦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DG)颗粒细胞层BrdU阳性细胞。结果:24 h和2周实验组BrdU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分别较对照组增加55.1%和39.6%,2周实验组比24 h实验组降低15.5%(P<0.05);4周实验组BrdU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期大鼠癫痫发作可引起海马齿状回颗粒层神经细胞增殖的升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至4周左右神经细胞的增殖趋于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大鼠 癫痫 增殖 海马齿状回 BRD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野生荨麻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铭扬 马巧莹 +7 位作者 马佳媛 陈金珠 李辉 黄琪 袁登举 苏文贵 王嘉丽 朱明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期289-290,297,共3页
[目的]观察宁夏野生荨麻(Urticaangustifolia Fisch.Ex Hornem.)水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出10只为正常对照组喂以基础饲料,自由进食进水;其余大鼠喂以高脂饲料自由饮水... [目的]观察宁夏野生荨麻(Urticaangustifolia Fisch.Ex Hornem.)水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出10只为正常对照组喂以基础饲料,自由进食进水;其余大鼠喂以高脂饲料自由饮水,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45 mg/kg)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即糖尿病模型组,荨麻高剂量组(300 mg/kg),荨麻低剂量组(150 mg/kg)。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结束。期间每周测定空腹血糖值1次,并于灌胃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荨麻组均能够降低大鼠CHOL(P<0.05);低浓度荨麻组能够降低TG(P<0.05),高、低浓度荨麻组对HDL和LDL的作用不明显(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荨麻组均可以升高血清中SOD水平(P<0.01);低浓度荨麻组可以降低血清中MDA水平(P<0.01),但高浓度荨麻组对于MDA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夏野生荨麻水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生荨麻 2型糖尿病 大鼠 血糖 血脂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816V突变型KIT特异性诱导COS-1非洲绿猴肾细胞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 L(HNRNPL)和HNRNPK磷酸化
19
作者 张良颖 张少婷 +4 位作者 范朝阳 蒋宗英 李淑璟 刘安步 孙建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探究Ⅲ类酪氨酸激酶受体KIT D816V突变对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L(HNRNPL)和HNRNPK的调控作用。方法在COS-1非洲绿猴肾细胞表达野生型KIT或KIT D816V,或与HNRNPL或HNRNPK共表达,用免疫沉淀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IT活化及HNRNPL、HNRNP... 目的探究Ⅲ类酪氨酸激酶受体KIT D816V突变对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L(HNRNPL)和HNRNPK的调控作用。方法在COS-1非洲绿猴肾细胞表达野生型KIT或KIT D816V,或与HNRNPL或HNRNPK共表达,用免疫沉淀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KIT活化及HNRNPL、HNRNPK的磷酸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KIT、HNRNPL、HNRNPK在COS-1细胞中的定位。结果野生型KIT需要其配基干细胞因子(SCF)的刺激发生活化,而KIT D816V无需SCF刺激即可发生自活化。此外,KIT D816V可诱导HNRNPL和HNRNPK发生磷酸化,而野生型KIT无此功能。HNRNPL和HNRNPK在细胞核表达,野生型KIT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表达,而KIT D816V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结论野生型KIT活化需要其配体SCF参与,而KIT D816V无需SCF刺激即可发生自活化,并能特异性诱导HNRNPL和HNRNPK磷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T D816V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L(HNRNPL)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K(HNRN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