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及其对景观配置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俊辰 贺淑钰 +4 位作者 薛晶 张环宇 李兆华 王玲 李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35-4846,共12页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其对景观配置响应的多尺度分析一直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厘清生态系统服务尺度效应和实现区域分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气象、土壤等多元数...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其对景观配置响应的多尺度分析一直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厘清生态系统服务尺度效应和实现区域分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气象、土壤等多元数据,从5 km×5 km、10 km×10 km、15 km×15 km、20 km×20 km、25 km×25 km、县域和市域等7个递增尺度分析4种生态系统服务(水源供给、碳固持、粮食生产、水质净化)对景观配置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粮食生产服务的高值区与水质净化服务的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湖北省中部和东部的耕地集中区域,碳固持与水源供给呈现相反的空间特征。(2)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作用强度随尺度增加而减弱,而协同关系呈增加趋势;同时服务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变化大于作用方向的变化。(3)景观配置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程度在县域和市域尺度上大于格网尺度。结果反映了受尺度变化中“削峰填谷”过程的影响,景观配置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大小和正负效应具有尺度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分级管理和景观格局调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 景观配置 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权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俊祥 张蕾 +1 位作者 刘格格 张自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6,378,共14页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等方法分别探究了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突破了既有研究对微观尺度上空间功能关系动态演变研究不足的局限。[结果](1)2000—2020年,区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不断提高,其中武汉市“高”等和鄂西山区“低”等区域变化显著,分别扩张了538.54 km^(2),14207.47 km^(2);整体生态功能减弱,四大山区“高”等区域降低尤为凸显,年均减少1009.50 km^(2)。(2)研究期间,生产-生活功能权衡强度呈“Λ”形演变特征,空间布局呈“低值区扩张、高值区收缩”态势,尤以随州市中西部和武汉市主城区较为显著;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倒“N”字形演变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分别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和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3)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一主两副”主城区、武汉城市圈部分县区和鄂西山区生产-生活功能权衡指数的动态变化尤为凸显;生产-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显著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四大山区和江汉平原部分县区。(4)人口密度、GDP和人类活动强度是国土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协同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经济活动对“三生”功能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大,后续应因地制宜加强国土空间调控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权衡强度 功能测算 时空演变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距离和地理空间距离对鄂西北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徐林昕 李亭亭 +3 位作者 夏永知 李文静 徐杰 汪正祥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基于9个保护区184个乔木群落样方的调查结果,结合地形气候等数据,分析了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鄂西北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群落β多样性与物种周转组分显著增加,且β多样性分解主要由周转组... 基于9个保护区184个乔木群落样方的调查结果,结合地形气候等数据,分析了地理距离和环境因子对鄂西北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群落β多样性与物种周转组分显著增加,且β多样性分解主要由周转组分构成。(2)偏Mantel分析结果显示,环境距离和地理距离与研究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显著相关性。(3)MRM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高于地理距离,其中,乔木层植物中总体β多样性的地理距离贡献为7.15%,灌木层为3.76%,草本层为7.58%,均低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4)邻体矩阵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of neighbor matrices,PCNM)的变差分解结果显示,乔木层植物中,β多样性总体和周转组分分别解释了14.66%和19.17%的变差,灌木层分别解释了10.93%和13.29%的变差,草本层分别解释了13.75%和18.98%。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鄂西北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前者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Β多样性 物种周转 环境过滤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世华 于婧 +1 位作者 陈艳红 韩晨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2,716,共9页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北省国有农场发展的核心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润 赵冬安 +1 位作者 黄敏 杨梅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4,共3页
国有农场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引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尚缺少乡村振兴背景下国有农场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基于此,在深入探讨国有农场发展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以湖... 国有农场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引导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尚缺少乡村振兴背景下国有农场应该如何发展的研究。基于此,在深入探讨国有农场发展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为例,系统分析当前国有农场发展的核心挑战,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国有农场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有农场 挑战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两栖类新记录——无棘溪蟾
6
作者 田凯 汪正祥 +3 位作者 雷耘 林丽群 李泽 彭乾乾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16,422,共3页
2015年7月,在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的过程中采集到两栖类标本1号,经鉴定,为溪蟾属(Torrentophryne)的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是湖北省两栖类的新纪录.无棘溪蟾为中国特有种,其新分布点的发现,对无棘溪蟾... 2015年7月,在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的过程中采集到两栖类标本1号,经鉴定,为溪蟾属(Torrentophryne)的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是湖北省两栖类的新纪录.无棘溪蟾为中国特有种,其新分布点的发现,对无棘溪蟾的系统分类与演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棘溪蟾 湖北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27
7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2 位作者 彭婕 李冀云 聂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32-2943,共12页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仙桃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且西翼高于东翼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危险、临界安全、较安全和安全各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52%、43.48%、27.10%和7.90%。(2)安全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政策优势最凸出及景观格局整体规划较好的中北部中心城区。在此区域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呈现相互增益的协同发展态势。(3)较安全和临界安全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地景观格局较好,开发程度较低的西翼地区。危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水平低的东翼地区。在东西两翼内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且两两之间的发展矛盾凸出。研究结果可为仙桃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其他类似地区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FRAGSTATS 综合评价 土地生态质量 仙桃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旱莲子草在遮光环境下的生理生态参数响应模式和遮光防治阈值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旬 王玲 +4 位作者 FAISAL Hayat 郭佳琦 黄佳乐 陈俊辰 李兆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42-1848,共7页
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在我国40°N以南省份大规模扩散的一种恶性杂草。光照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选取5种遮光网(平均遮光率分别为51.0%、64.3%、69.7%、81.8%和88.3%)对喜旱莲子草... 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在我国40°N以南省份大规模扩散的一种恶性杂草。光照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选取5种遮光网(平均遮光率分别为51.0%、64.3%、69.7%、81.8%和88.3%)对喜旱莲子草进行遮光处理,通过研究喜旱莲子草的生理生态参数在不同遮光率下的响应模式,探索该入侵物种的遮光防控阈值。结果表明:1)喜旱莲子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遮光率增加呈线性下降模式,且以地下生物量的下降更为明显。2)喜旱莲子草的形态参数(分枝数、长分枝占比、叶片数、叶片厚度和叶面积)对遮光具有极高的表型可塑性(均值为0.66),且表型可塑性指数越高,遮光对该参数的降低效果越大。3)当遮光率在61.9%~66.7%后,可将喜旱莲子草的地下生物量和分枝数降低一半以上,随遮光率进一步升高,对叶面积增大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升高的促进作用也会受到抑制,进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这些喜旱莲子草生长、形态性状和叶绿素含量参数的变化表明,遮光率在61.9%~66.7%可有效降低其繁殖扩散能力。因此,在入侵植物防治中,可以参考此遮光率作为喜旱莲子草的遮光防治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恶性杂草 防治 遮光率 形态参数 可塑性指数 遮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对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霍兵兵 孙哲明 +4 位作者 欧文慧 毛鸿志 胡傲 杨予静 李中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4-1811,共8页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了研究区内湿地植物群落物种β多样性格局;利用相关性检验(Mantel test)方法和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模型(MRM)分析了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与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相异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湖北段8个不同类型湿地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差异显著,群落间物种相异性指数与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MRM分析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解释了研究区内群落物种变异指数的54.72%;其中,环境距离独立解释率为22.03%,地理距离独立解释率为9.98%,二者联合解释率为22.71%。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了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且环境筛选贡献更大。建议除了考虑空间尺度、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外,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时间尺度及人类干扰等因子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群落构建 Β多样性 地理距离 环境筛选 扩散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16年武汉城市湖泊时空演变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被引量:37
10
作者 谢启姣 刘进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840-7850,共11页
城市湖泊面积萎缩、水体污染及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已成为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明确城市湖泊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能强化人类对城市湖泊的保护认知,对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城市湖泊资源可持... 城市湖泊面积萎缩、水体污染及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已成为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明确城市湖泊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能强化人类对城市湖泊的保护认知,对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城市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选取武汉市现主城区1987、1996、2007和2016年遥感影像,提取湖泊及流域水面信息,探讨武汉城市湖泊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并结合不同时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实际,进行湖泊水域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定量估算,探讨其对人类活动及湖泊时空演变的响应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29年间,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面积共缩减82 km^2,减少了56.9%;越靠近城市建成区,湖泊面积缩减越明显;湖泊面积越小,填占现象越严重;湖泊水系由1987年纵横交错的网络格局发展为2016年相互分散的独立斑块。(2)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是造成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相关保护政策及条例的实施是湖泊面积增加的驱动因素,城市不同发展时期主要的驱动因素各异。(3)1987—2016年,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95亿元减少到6.78亿元,共减少了67.64%;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导致的湖泊水域面积减少和水质恶化是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生态功能退化、生态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4)各生态服务功能的估算价值依次为:调蓄洪水>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提供生物栖息地>文化娱乐>教育科研>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扬尘削减,其中湖泊及流域所特有的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及涵养水源等服务功能生态价值巨大,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时空演变 生态系统服务 定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叉叶蓝(Deinanthe caerulea)的致濒趋动要素
11
作者 徐杰 李亭亭 +3 位作者 肖鹏南 程传宏 刘涛 汪正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17-4534,共18页
叉叶蓝(Deinanthe caerulea Stapf.)是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其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而长期被研究者忽视,致其濒危原因尚不明晰。对叉叶蓝的生活史全过程采用野外调查监测、人工授粉实验、种子萌发实验等方法对其生活史开花物候、传粉结实... 叉叶蓝(Deinanthe caerulea Stapf.)是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其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而长期被研究者忽视,致其濒危原因尚不明晰。对叉叶蓝的生活史全过程采用野外调查监测、人工授粉实验、种子萌发实验等方法对其生活史开花物候、传粉结实、种子萌发生理、幼苗更新、营养生长中的外部干扰进行研究,并从分子层面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状况,找到导致其濒危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子及作用机理,揭示叉叶蓝濒危的机制,为叉叶蓝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对叉叶蓝种群致濒因子的研究结果如下:(1)叉叶蓝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物种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90和0.123;群体间基因流Nm仅为0.403,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2)叉叶蓝是虫媒传粉,异交型,具有自交亲和性,叉叶蓝传粉过程存在一定的花粉限制。(3)叉叶蓝种子存在30.26%的败育率,造成了一定有效活力种子的损耗,其种子萌发条件极苛刻,仅在理想条件下(25℃/15℃,光照强度3000lx)萌发率能达到68.89%,野外幼苗存活率仅为12.56%,种群表现出较高的苗期死亡率。由于人为干扰导致叉叶蓝的生境丧失、破碎化,地理隔离加之叉叶蓝传粉的自交亲和性,致使种群基因流受阻,遗传多样性下降,这是叉叶蓝濒危的最重要原因。在叉叶蓝生活史全过程因存在生殖障碍和生长限制因子导致不断有大量损耗,更加剧了其濒危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叶蓝 濒危机制 中国特有 遗传多样性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田凯 汪正祥 +3 位作者 雷耘 张娥 李泽 熊斌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2-458,共7页
2014年7月对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共77种,隶属4目22科。其中两栖纲2目10科36种,爬行纲2目12科41种。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79.22%)为主,广布种... 2014年7月对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共77种,隶属4目22科。其中两栖纲2目10科36种,爬行纲2目12科41种。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79.22%)为主,广布种(14.29%)、古北种(6.49%)次之,呈现出南北混杂的局面。随着海拔升高,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拔801-1 100 m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高。通过与鄂西南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的G-F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2.03、4.04和0.66。根据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尖子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宇 汪正祥 +3 位作者 杨其仁 李亭亭 田凯 杨启池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5期39-46,共8页
2014至2015年每年的6—8月,采用样线法对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9目29科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种。从居留型来看,留鸟39种,夏候鸟16种,旅鸟1种;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种37种(66.07%)... 2014至2015年每年的6—8月,采用样线法对崩尖子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共记录鸟类9目29科5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种。从居留型来看,留鸟39种,夏候鸟16种,旅鸟1种;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种37种(66.07%),古北种8种(14.29%),广布种11种(19.64%)。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33、0.83和0.95。从各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是落叶阔叶—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带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优势度指数在不同生境的变化趋势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高山灌丛草甸中鸟类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常绿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低,旨在为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 物种多样性 崩尖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典型区域土壤侵蚀年内季节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奇 肖飞 +1 位作者 杜耘 王立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174,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水土流失依然是作为水源地的丹江口库区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位于库区核心区域的丹江口市西部开发区及城郊结合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土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水土流失依然是作为水源地的丹江口库区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位于库区核心区域的丹江口市西部开发区及城郊结合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土壤侵蚀进行2014年度分季节的模拟评估。结果表明:整个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占面积的60%以上,但是占面积约30%的地区产生的土壤侵蚀量超过40%,其结果和已有研究有可比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东部、中部、南部要比北部和西部严重,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如坡面农业耕作和城郊的城市化扩张、临时裸露地迅速增加有关。从2014年内的季节分布来看,夏秋产生的土壤侵蚀比春季和冬季要高,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和区域年内降雨有关。针对以上结论,研究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针对城郊结合部的重点地区,尤其是亟待加强雨季的水土保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 土壤侵蚀 USLE 季节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子湖水环境时空变异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红 姚君兰 +4 位作者 KUNG Hsiang-te 李兆华 李艳蔷 梅新 陈红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61-167,共7页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了解梁子湖水质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变异性,对梁子湖区及周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春、夏、秋、冬4次采样得到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和高...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了解梁子湖水质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变异性,对梁子湖区及周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春、夏、秋、冬4次采样得到的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4^+-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4个水质因子的时空特性。结果发现:水体中TN浓度的年变化特征为冬季高于春季,北部较高;TP浓度季节变化较小,从东到西呈片状降低;NH_4^+-N浓度夏季低于冬季,冬季个别区域高于秋季,总体趋势是东高西低;COD_(Mn)在冬春两季较低,而夏秋季节较高,主要集中在西梁子湖和东梁子湖中部。在时间上,梁子湖冬春季水质优于夏秋季;在空间上,梁子湖区中心水质较好,东梁子湖和入湖口附近水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子湖 水质因子 克里金(Kriging)插值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江经济带水安全及其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润 王润 +2 位作者 任晓蕾 邓婷 张馨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0-185,共6页
文章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重新审视水安全问题,研究发现:(1)新时期水安全问题应从整体的、流域的、风险的、联系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2)湖北水安全问题与风险受行政管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环境突发事件、产业转移、水... 文章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重新审视水安全问题,研究发现:(1)新时期水安全问题应从整体的、流域的、风险的、联系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2)湖北水安全问题与风险受行政管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环境突发事件、产业转移、水利工程等诸多因素影响;(3)传统水安全保障机制由于无法跨区域、跨部门整合资源、互助协作,且受主体、制度和观念等的制约逐渐失效;(4)基于协同创新思想构建的水安全协同创新机制是在传统水安全保障机制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化的集成创新。通过湖北长江经济带水安全研究,希望为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安全保障提供一定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水安全 协同创新机制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泛时解磷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仕伟 焦一滢 +4 位作者 朱智杰 薛思敏 李睿泽 戴煜泰 陈默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7,I0003,I0004,共13页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覆水和沉积物样品,并测定样品中主要理化因子。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湖泛期与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种群结构的差异,并利用微生物网络共现图揭示了PSM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湖泛期,湖泛期上覆水中总磷和磷酸盐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的相对丰度约是非湖泛期的7倍。在湖泛期,沉积物中的PSM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分布较少,主要为鞘氨醇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固氮杆菌属(Azot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PSM对各种形态磷的释放影响存在差异,PSM与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BD-P)和钙结合态磷(Ca-P)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627,且主要磷释放对象为Ca-P和Org-P。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湖泛期PSM的正相关邻节点主要为反硝化细菌和发酵菌,负相关邻节点主要是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这说明PSM在磷释放过程中与反硝化细菌及参与有机质代谢的发酵细菌进行协作,而与铁还原菌和硫还原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湖泛环境下PSM与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促进了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综上所述,PSM能够调整群落结构及其相关细菌的相互作用来应对湖泛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PSM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对湖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沉积物 解磷菌 磷形态 微生物群落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良崮小流域径流与磷素传输动态关系
18
作者 杨彩玲 胡砚霞 +3 位作者 于兴修 姚佳吟 郑若琳 刘前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放大量磷素使磷素浓度峰值晚于径流峰值;大雨条件下,溶解性磷素从近源释放,颗粒态磷素从远源迁移到径流中;中雨条件下,DIP(溶解性无机磷)、PP(颗粒性磷)和TP(总磷)输移主要受地表径流影响,DP(溶解性总磷)输移受到土壤和沉积物影响;小雨条件下,表现出较快的溶解态磷素输移和较慢的颗粒态磷素输移。2)磷素输移的C-Q环路在径流过程中呈现多种类型,其中,PP和TP多为顺时针滞后,占18%~23%,主要受地表径流的强烈冲刷;逆时针滞后在各组分磷素中出现的比例相近,为12%~18%,源于土壤磷素缓慢释放和河道沉积物再悬浮;DP流失多表现为正“8”字形滞后,占比16%;DIP流失表现为逆“8”字形滞后,占比19%;线形滞后出现的频次较少;复杂形滞后的比例为31%~45%。3)暴雨和大雨条件下,DIP和DP与径流(Q)呈弱相关或负相关,源于强烈径流快速冲刷地表,而溶解性磷被土壤吸附未能同步释放或被径流稀释;中雨时,适中的径流冲刷力增强溶解性磷的释放;小雨时,径流主要迁移附着在松散土壤颗粒上的颗粒性磷。在不同降雨类型下,PP和TP始终高度相关,表明TP的主要来源是PP。[结论]孟良崮小流域需要针对不同的降雨情况防范磷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磷素关系 C-Q环路 Pearson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梯度视角下武汉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孙远洋 张蕾 +1 位作者 何国钰 雷锡琼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271,共11页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城乡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差异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城区“生活-生态”功能、“生产-生态”功能和“三生”功能的失调现象均有所缓解,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增加21.98%、13.16%和0.17%,而城郊和乡村区域“三生”功能间的协调程度减弱,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减少14.32%和5.50%;2)乡村转城郊、非转换乡村、非转换城郊区域的“生产-生态”的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平均减少22.03%、6.23%和7.26%,2000—2010年城郊转城区域的“生活-生态”功能的明显下降6.27%;3)坡度、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和建设用地密度对不同城乡梯度“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海拔、降水量、地均GDP和到市中心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乡梯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梯度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巨蟹蛛记述(蜘蛛目:巨蟹蛛科)
20
作者 曹锐 张贺 +2 位作者 刘杰 王国兵 胡昌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1804的瓶巨蟹蛛H.amphora Fox,1936。本文提供了这2种巨蟹蛛的鉴别特征、形态描述和照片,并讨论了瓶巨蟹蛛的种内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蜘蛛 分类学 新种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