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技术研发及示范
1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4 位作者 孔繁花 张志明 肖荣波 白伟岚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91-4598,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发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围绕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生态功能耦合机理,以及城市社区三维景观格局对水热过程、植物花粉传播、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重点研究:1)辨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服务的耦合机理;2)研发水热过程协同和致敏性植物花粉防控的三维景观优化配置与友好环境空间营造技术,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生态功能智慧管理平台;3)集成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开展典型城市社区生态更新与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水热协同 致敏性植物花粉 三维景观格局 友好环境空间 智慧监测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
作者 王欣妍 冯启源 +1 位作者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69-5782,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城市化区域面临高度不确定且复杂的生态风险,通过构建具有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是重要的应对基础和保障条件。将生态适应理论融入生态网络要素的识别过程中,基于“潜力-连通度-韧性”三维框架,分别表征生态网络要素的多功能性、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连通性、生态系统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应对生态风险的缓冲能力和恢复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构建适应性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生态源地共396个,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总面积22223km2(占区域40.03%);识别生态廊道227条,总长度4034.61km,由中心建成区向外辐射,包括外围呈现环状分布的廊道和贯穿中部城市建成区的长距离廊道;生态夹点24个,分布在中部的河网和南部海岸带的中长距离廊道上(33.33%分布于水体);生态障碍点51个,分布在中部的长距离廊道上(56.86%分布于建设用地)。构建了“北山南海三江水廊网”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北部山地生态屏障与南部海洋生态屏障的生态涵养和东江、西江、北江、贯穿中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多条廊道以及港口等的生态连通为主。进一步阐述了要素分布、分类及相应的生态功能,提出了针对当前规划及管控政策的补充建议。通过引入对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综合考量,提出了构建更具适应性的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体系,提升了建成区廊道的识别精度,更加明确了保障生态安全的具体途径和目标,为后续的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格局优化和环境政策调整等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应性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网络 生态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多情景模拟——以厦漳泉城市群为例
4
作者 睢晋玲 吝涛 +3 位作者 李桢 张国钦 曹馨 张喻魁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 城市是人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在分析城市区域历史土地利用变化(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影响因子,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厦漳泉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多情景模拟(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碳中和发展情景)。采用土地利用碳排放系数方法评估了厦漳泉城市群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结果显示:(1)厦漳泉城市群区域现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农田,占比超过70%。2010—2020年,厦漳泉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60.2 km^(2);(2)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都将持续增加,但增长幅度不同,分别增加215.5 km^(2)(8.2%),216.0 km^(2)(9.9%),和129.5 km^(2)(4.9%);(3)在惯性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碳中和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分别增加196.2×10^(4) t,235.4×10^(4) t,49.0×10^(4) t,碳中和发展潜力巨大。厦漳泉城市群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 碳中和 PLUS模型 厦漳泉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重管理边界的生态产品调查方法——以安吉余村为例
5
作者 郑启伟 李思远 +3 位作者 董仁才 蔡粤 练岸鑫 王泽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07-6216,共10页
我国森林、水、土地、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对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充分依靠国土资源普查、森林资源清查、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成果能够快速、高效摸清生态产品种类、数量、质量... 我国森林、水、土地、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对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充分依靠国土资源普查、森林资源清查、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成果能够快速、高效摸清生态产品种类、数量、质量等底数。遵循行政管辖权属、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过程关联性,探索开展基于多重边界融合派生形成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基本网格单元的方法研究。以安吉县余村村为例,形成了一套含生态产品数字化底板、生态产品普查线路设计、生态产品景感生态学属性内容调查等在内的系统方法,研究形成了融合林地小班、清洁小流域、行政区划等现有管理单元的生态产品调查基本单元,并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普查、收储、监测、经营的有效管理单元。研究认为开展生态产品调查,要尊重自然资源管理权属、把握生态系统过程、摸清林草湿等资源底数及文化价值伴生关系。同时,要解决国土调查、林草湿调查、小流域监测图斑等不同调查单元边界的整合问题,并丰富生态产品评价属性。研究认为这种生态产品调查与监测基本单元整合方法,有助于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快摸清当地生态产品本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数据融合 森林资源调查 安吉县 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监测 景感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雅京 唐立娜 +3 位作者 刘璎萱 孟凡鑫 潘丽晖 邸慧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767-8780,共1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显著趋势,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城市系统因其高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具有更高的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特征,面临着较其他区域更为突出的气候风险。科...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显著趋势,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城市系统因其高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具有更高的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特征,面临着较其他区域更为突出的气候风险。科学识别气候风险、系统评估其影响机制、制定有效的适应策略并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为系统把握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数据,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突现词检测以及文献共被引聚类等技术手段,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国际研究格局方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已形成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从国家/地区分布来看,美国、中国和英国在发文总量上位居前列,且多发表于高影响力期刊。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合作网络分析表明,中国科学院在机构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然而整体上各研究机构间及学者间的合作网络建设仍显不足,亟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2)在研究主题演进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涵盖三大方向:城市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体系构建以及典型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研究热点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侧重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性评估,近期则转向多维度、系统化的适应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已从单一的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拓展至城市脆弱性、可持续性、韧性提升、适应能力建设等多元维度,并逐步纳入能源、环境、政策等交叉领域考量。当前研究前沿聚焦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与技术应用创新,其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受到特别关注。(3)我国研究现状与展望方面,国内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研究队伍规模与成果产出数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未来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与实践,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着力:深化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加强NbS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促进跨学科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全面提升我国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气候变化 CITESPACE 文献计量 气候韧性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角下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心理模型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纪泽宇 罗倩 +5 位作者 陈雪峰 郑华 杨燕 于瑶 龚园超 孙彦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国家公园是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离不开公众的深度参与和支持。基于生态文化视角,1)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三维框架,系统分析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的促进作用;2)梳理了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实践及其在生态保护、社区参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成效与挑战,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教育增强生态意识、以社会互动激发生态情感、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社区共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公众对生态行为的自觉参与,助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3)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揭示了生态文化对公众心理过程与行为实践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治理路径,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目标的协同推进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文化 心理机制 生态意识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修复效益的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
8
作者 王迪 郑华 +3 位作者 刘智 王磊 苗永刚 赵美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37-5146,共10页
生态系统修复旨在增加植被覆盖度基础上最大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对精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质量和区域自然属性识别潜在森林生态修复区,分析生态修复效益与潜在生态修... 生态系统修复旨在增加植被覆盖度基础上最大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区对精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质量和区域自然属性识别潜在森林生态修复区,分析生态修复效益与潜在生态修复区耦合关系,进而确定生态修复优先区域。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条件生态系统质量参照值差异较大,基于气候因子与土壤肥力设定生态分区,结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生态质量表征指标,可准确量化不同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参考值和现状;(2)利用生态系统质量与理想参照值进行对比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反映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的恢复潜力,进而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方式;(3)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过程中,对于是否考虑生态修复效益在生态修复优先区空间识别中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潜在修复区与防风固沙效益耦合的方法适用于沙地治理需求地区。研究提出了“理想参照系构建-生态质量评估-潜在生态修复区识别-生态修复效益权衡-高效益低成本区域优先”的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方法框架,可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质量评估 理想参照系 生态修复效益 决策者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数据的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生态建设评价
9
作者 苏喆 钱雨果 +3 位作者 华野毓 张志明 周伟奇 韩立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150-9162,共13页
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全球许多城市开展了绿化隔离带(绿隔)建设。大量研究利用空间分辨率30m的Landsat遥感数据开展了绿隔建设情况评估,然而30m分辨率难以准确量化城市破碎的绿地斑块及其动态变化,无法准确评估绿隔的生态建设情况。... 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全球许多城市开展了绿化隔离带(绿隔)建设。大量研究利用空间分辨率30m的Landsat遥感数据开展了绿隔建设情况评估,然而30m分辨率难以准确量化城市破碎的绿地斑块及其动态变化,无法准确评估绿隔的生态建设情况。因此,本研究利用2m高分遥感数据,评估了2015—2021年北京第一、二道绿隔的生态格局演变。研究表明:(1)2015—2021年北京绿隔区域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隔内的绿地总面积增加了54km2,斑块密度下降,斑块面积上升;相比之下,绿隔周边区域的绿地面积下降了1.77 km^(2),小绿地斑块大量消失,大绿地斑块逐步破碎。(2)绿隔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第二道绿隔,表现为87%的新增绿地都在第二道绿隔中,且绿地斑块面积和连通性的提升更显著,第一道绿隔因被建设用地环绕,内部绿地增量空间有限。(3)绿隔建设提升了绿地的占比和连通性,对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可重点关注绿隔内连通性低绿地斑块,打造绿地空间更加完整和连片的城市绿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隔离地区 高分遥感 绿地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杏林湾水环境中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
10
作者 吴奇润 倪凯文 +3 位作者 杨欣雨 张娴 颜昌宙 张子兴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0-375,共1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43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分析方法,对厦门市杏林湾的水体和沉积物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林湾水样中检测出22种PFASs,ΣPFASs浓度范围为204.27~1350.78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了43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分析方法,对厦门市杏林湾的水体和沉积物的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林湾水样中检测出22种PFASs,ΣPFASs浓度范围为204.27~1350.78 ng·L^(-1),全氟己基乙基磺酸(6:2FTS)为主要污染物。沉积物中检测出19种PFASs,ΣPFASs浓度范围为5.33~301.26 ng·g^(-1),全氟己酸(PFHxA)为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杏林湾中的PFASs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氟消费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多数PFASs在水相和沉积物相的来源不同,水相反映了当前的污染输入,而沉积物相反映了历史污染累计。风险商评价结果表明,部分点位水体6:2FTS和6:2氯代多氟醚磺酸(6:2Cl-PFESA)表现出高风险,全氟辛酸(PFOA)、全氟十二烷酸(PFD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呈现中风险,而部分点位沉积物中全氟癸酸(PFDA)、PFOS和全氟戊酸(PFPA)表现出高风险,PFOA、全氟庚酸(PFHpA)和全氟丁酸(PFBA)等呈现中风险,其余化合物处于低风险状态。这些中高风险化合物需要特别关注,其潜在生态危害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 生态风险 方法建立 污染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11
作者 徐健恒 黄锦楼 +4 位作者 杨晓进 李静 杨沁润 程冠全 张清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2-1012,共11页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为主的新污染物(ECs)已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为了调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新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检测了华北5个典型农村地区的污水...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以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为主的新污染物(ECs)已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为了调查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中新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MS)检测了华北5个典型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PPCP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华北5个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共检测出16种PPCPs,浓度范围为ND~226 ng·L^(-1)。其中,林可霉素(LIN)、阿司匹林(ASA)、避蚊胺(DEET)和咖啡因(CAF)在所有水样中均有检出,进水中浓度较高的3种PPCPs为咖啡因、诺氟沙星(NOR)和对乙酰氨基酚(ACT)。对比5个典型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进水PPCPs浓度范围,发现污水的来源类型和黑灰水收集方式是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城市和农村污水相比,5个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中PPCPs的整体浓度范围约为城市污水的十分之一,但是部分新污染物如罗红霉素(ROX)和诺氟沙星在本研究中的检出浓度要大于某些城市污水中的检出浓度。采用风险熵值法(RQs)评价污水处理站进出水中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氧氟沙星(OFL)、诺氟沙星和阿司匹林是高风险新污染物,对乙酰氨基酚是中风险新污染物,其他新污染物为低风险或无风险。因此,农村生活污水中PPCPs类的新污染物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农村生活污水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以河池市为例
12
作者 潘广宇 肖燚 +2 位作者 林子雁 刘晏冰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657-8671,共15页
生态资产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和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益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资产价值评估能够促进生态资产市场化交易,推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以河池市为例,在评估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的基础... 生态资产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和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益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资产价值评估能够促进生态资产市场化交易,推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以河池市为例,在评估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的基础上,以潜在供给为实际使用的阈值,预测实际使用的未来流量,进而利用净现值法核算生态资产价值。结果表明,2020年实际使用总值为2129.12亿元,潜在供给总值为6336.23亿元;以2020年为核算基期,河池市生态资产价值为13.61万亿元,环江县、宜州区资产价值最高,分别为1.82万亿元、1.64万亿元;河池市单位面积资产价值为4.06亿元/km^(2),其中,天峨县单位面积资产价值最高,为4.72亿元/km^(2);结合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能够降低拟合方式的影响,避免由于潜在供给与实际使用的混淆以及潜在供给的忽视导致的问题,提高生态资产价值核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潜在供给 实际使用 生态资产价值 河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城市单木三维绿量模拟
14
作者 邱瑶 石龙宇 +1 位作者 罗涛 赵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78-5385,共8页
三维绿量的科学测算对于评估城市绿化水平和开展生态效益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绿量测量方法需结合实地调查,获取树种信息并构建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参数关系模型,这一过程费时费力。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 三维绿量的科学测算对于评估城市绿化水平和开展生态效益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广泛应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绿量测量方法需结合实地调查,获取树种信息并构建不同树种树冠形态参数关系模型,这一过程费时费力。研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直接量化的因子模拟单木绿量,旨在提高绿量测算效率,为绿量测算提供新方案。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福州城市地区厘米级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影像法测算不同地区(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单木及总绿量;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绿量特征;构建基于遥感影像可直接量化的因子与不同地区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福州市街道内行道树种类相对单一,以榕树为主(占比61.3%);而街区内树种配置多样,各树种占比相对均衡。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平均单木绿量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351.6、143.7、161.4m^(3)。(2)利用树冠投影面积、树冠投影周长与街道、街区及城市地区单木绿量构建的回归模型,校正后R^(2)分别为0.921、0.873和0.882,表明利用回归模型可快速且精确地测算不同地区单木及总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影像 三维绿量 树冠投影面积 街道与街区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及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郝蕴祺 任艳姣 +2 位作者 王露凝 党辉 吕一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793-8805,共13页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性核心指标(Essential Geodiversity Variables,EGVs)的评估可以助力地球表层全面复杂的信息获取,以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系统保护规划、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近30年来,地多样性相关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热点话题,但目前尚缺乏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一些关键领域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机制探索。结合文献计量学的辅助分析,从内涵演变、方法论、地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ge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GBD)关联、地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地多样性的内涵经历了“开端-内涵丰富-确立主流-概念泛化”的演变过程;量化地多样性的方法论多以空间格网为基本单元,并借鉴了经典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形式;GBD的关联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及初步定量化论证,跨尺度、跨生态系统类型的GBD关系研究有待深化;地多样性支持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框架的讨论,已有研究初步尝试定量刻画地多样性与文化服务的关联,但与调节和支持服务结合的定量研究有限,其难点在于如何揭示其关联机理。为应对上述问题和应对地多样性面临的争议,尝试提出三点展望:厘清并优化广泛的地多样性内涵并建立因地制宜的标准工具;整合GBD研究应重视机理与尺度效应;地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传递过程应进行机制探索并注重多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空间体系
16
作者 张观石 杜傲 欧阳志云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5期301-312,共12页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更是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摇篮。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对维持亚洲生态平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关乎人类...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之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更是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摇篮。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对维持亚洲生态平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未来。国家从区域发展战略、土地管理与规划和自然资源保护三个方面规划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空间体系。然而,三个层次的生态空间管理目标与措施协同性不强,导致生态保护效率不高,未能形成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自然保护地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1%、48%和35%。需要进一步加强三个层次的生态空间协同,完善生态空间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空间体系 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识别视角下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分异及非线性驱动特征
17
作者 冯强 赵文武 +1 位作者 王晶 段宝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21-7937,共17页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①除平原区外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持续增加但2020年突然下降,山地区2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在20年间变化不大,但是平原区、台地区与梁峁区的时间趋势各异。地貌区之间1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的时间趋势不一致,2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相对稳定但2020年大幅增加。②2000—2015年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但2型权衡相对萎缩,该趋势于2020年逆转。2000—2015年1型和2型土壤保持⁃产水权衡分布位置相对稳定,但2020年演变为2型权衡处于主导的空间格局。③土地利用、降水、坡度等因素对1型或2型权衡的影响均存在阈值效应。林地与降水、建设用地与降水、耕地与坡度之间的交互效应往往存在明显的趋势特征,交互效应散点图提供了丰富的双因子驱动特征信息,对指导不同气候资源及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权衡机制这类“黑箱”系统提供了更丰富的观察视角,有望更全面的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沙普利加性解释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
18
作者 宫炳含 吕楠 +1 位作者 武旭同 余慧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43-4757,共15页
旱地(干旱指数小于0.65的区域)是人地关系最复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中国旱地范围广阔,人-地相互作用特征明显且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展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 旱地(干旱指数小于0.65的区域)是人地关系最复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中国旱地范围广阔,人-地相互作用特征明显且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展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分类研究,有助于识别旱地SES的基本特征,提出与关键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符的发展路径。基于SES理论和SDGs框架,构建了中国旱地SES分类框架,运用自组织映射网络的聚类方法进行SES分类,并分析各类型SES的特征、SDGs实现状态及其时空变异,研究时间为2000,2010和2020年。结果表明:(1)中国旱地SESs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区:农业与城市化区(A)、农林牧交错带发展区(B)、草原工业化区(C)、绿洲待发展区(D)和高寒草地脆弱区(E)。(2)社会经济子系统的三个组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稳定性和人口特征,以及社会-生态相互作用子系统中人对自然的干预组分在5个SES类型区都呈现向好发展趋势,土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各类型之间差异较大,时间趋势差别较小。(3)整个旱地的SDGs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农业与城市化区的SDGs整体表现最好;绿洲待发展区的整体表现最差。各类型SES面临的关键挑战分别是:类型A,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并减少不平等;类型B,调节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以及利用技术创新和转型。类型C、D和E,都面临提升经济发展的挑战,此外,类型C要兼顾减排;类型D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类型E兼顾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和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需求。研究建议要面向不同SES类型区的关键挑战,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先提升人民基本需求,攻克SDGs短板,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社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目标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热舒适度的时空响应因果分析
19
作者 唐立娜 梁枫迪 +6 位作者 颜金珊 何秋琴 王宁 杨晨 张雨辰 郑欣雨 王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19-5636,共18页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使得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系统分析具有较大挑战。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方法通过重构多个空间单元的时间序列识别非线性因果关系,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方法结合地理邻接特征,能进一步提高空间因果推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合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系统分析了2005至2022年间福建省不同规模建成区以及2022年不同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与热舒适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与热舒适度在中小和中等级别建成区呈显著正向因果关系(P值分别为0.037和0.015),且其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在大规模建成区,裸地通常会加剧热负荷,而农田的影响因区域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森林覆盖对改善热舒适度的作用最强,草地、灌木和水体对热舒适度的调节作用较弱,其效果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有时甚至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建议根据建成区的规模,合理增加森林、草地和灌木覆盖,并优化水体配置,以提升城市热舒适度。这一成果为基于热舒适优化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热舒适度 收敛交叉映射算法 因果分析 城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际地理学会议的中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启示
20
作者 傅伯杰 张军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第35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GC)和2024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AM)的研究热点,探讨中外地理学研究的异同,并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采用Python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从会议官网抓取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第35届国际地理大会(35th IGC)和2024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AM)的研究热点,探讨中外地理学研究的异同,并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采用Python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从会议官网抓取并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外地理学研究在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旅游、休闲与全球变化、未来地球等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研究重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在35th IGC中,国外研究更侧重于性别与地理、文化路径等社会文化维度,而中国学者更关注土地利用、农业地理等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领域。此外,在2024 AAG-AM中,国外研究在环境与地球科学、GeoAI与深度学习等领域表现突出,而中国研究更关注于应对重大挑战的地理空间方案、人类动力学等方面。本文指出中国地理学研究应借鉴国际经验,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关注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强化政治地理与国别地理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期提升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在全球地理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研究热点 国际会议 全球挑战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