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脱钩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包婷 胡宝清 +2 位作者 覃星铭 谢薇薇 文少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 土地混合利用控制碳排放是协调区域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20年NPP-VIIRS夜间灯光及能源消耗数据反演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碳排放,运用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模型等方法,对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50个县域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的时空轨迹变化及脱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区域差异性,各县域变化幅度不同,部分县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增长粘性”,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空间分布;(2)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净碳排放表现为碳排放,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增加了2.758×10^(7) t,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格局,也表现出桂西南喀斯特区低于北部湾的区域分异;(3)莫兰指数表明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形成高-高集聚、低-低集聚2种类型;(4)碳排放与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关系类型为强脱钩、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且扩张负脱钩占主导地位,其碳排放水平增加幅度大于土地利用混合度,陷入土地如何高效利用及控制碳排放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混合利用 空间自相关 脱钩模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彦花 贾莉 叶国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7-274,共8页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 [目的]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空间发展规律进行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脱钩状态,且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从产业类型上看,第一产业GDP与耕地以强脱钩为主且伴有弱脱钩和扩张性耦合状态;第一产业GDP与林地以弱脱钩为主且有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第二、三产业GDP与建设用地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结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永续脱钩的实现,不仅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还应立足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国土空间优化,并通过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全面建设生态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土地资源利用 经济增长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经济区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1 位作者 贺同鑫 胡宝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4-109,共6页
为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2006~2017年的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该区域的用水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北部湾... 为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2006~2017年的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该区域的用水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北部湾经济区用水总量波动变化显著,农业用水量和比重虽然处于“双高”地位,但是呈下降的趋势,工业用水量总体来说呈增长的趋势,生活用水量呈现为逐年增加-剧烈变化-平稳增加的变化历程;②用水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同步变化,信息熵在0.80以上,均衡度在0.59以上,二者都为先快速提升后波动缓慢上升;③有效灌溉面积、工业企业单位数、家庭总户数分别是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二者的关联度分别为0.930,0.956和0.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结构演变 信息熵 灰色关联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粮食-生态”安全视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演变特征与机制——以中越边境地区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鹏程 张利国 陆汝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37-4649,共13页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 明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理是深化土地科学前沿探索、优化粮食安全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建构“边境-粮食-生态”安全框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通过泰尔指数研究其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揭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指数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在中等效率水平,空间表现为“北高-南低”分布格局,省际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2)化肥使用过量、劳动力过剩和碳排放增加是造成中越边境地区耕地投入产出要素松弛、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重要因素。(3)中越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由多因子交互作用驱动,地形坡度、城镇化、边境贸易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是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积极因素,水土流失率、工业化和劳均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抑制效应。中越边境地区亟需优化耕地经营投入结构,向“投入优-产出高-排放低”方向转型,构建边境粮农稳态格局,促进边境地区长足稳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驱动机制 边境安全 动态面板系统GMM 中越边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共生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关系及模拟预测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谢薇薇 胡宝清 张礼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3-591,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ESV降低,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ESV与民生福祉的耦合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与ESV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一致;2025—2035年ESV呈降低趋势,民生福祉、二者耦合协调性均增强,但需采取措施应对ESV降低的风险。提出了落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占补调整,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引导资本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等建议,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与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共生 ESV 民生福祉 预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0-5158,共19页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行区。以此为研究区,运用正态云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2005—2020年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并依据系统论深入解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除北海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为亚健康外,其他均为健康状态,经济区内陆3市健康指数的基尼系数(0.095)高于沿海3市(0.016),存在时空非均衡性,超变密度(46.71%)和市域间差异(44.93%)是主要原因;(2)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土地利用率(0.4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0.397)>年均降水量(0.377)>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0.333)>建成区绿化覆盖度(0.261);(3)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要素表现为:土地投入程度(0.611)>土地利用程度(0.442)>经济城镇化(-0.393)>自然条件(0.23),各因素均存在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城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环境条件起基础保障、土地集约利用起正向促进、经济城镇化起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度并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海) 健康发展 时空异质性 驱动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霜霜 陈武荣 +1 位作者 傅伟 张建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5-1075,共11页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 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资源限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4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与土壤的可利用性养分紧密相关。通过酶化学计量学发现,种植玉米和牧草均显著加剧土壤微生物的C资源限制,这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减少导致。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的限制,而非P的限制,且刈割和牧草种植会加剧微生物的N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N资源限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有关,因为微生物同化碳可能需要土壤中更多的可利用氮素。此外,微生物生物量C、N、P与酶化学计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生态系统 微生物资源限制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6
8
作者 谢余初 刘秋华 +3 位作者 张宇 潘新潮 邵梦军 胡宝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 [目的]揭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阐明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及规律,进而为区域城镇化过程人地资源管理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分析人口-土地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基础上,构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弹性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等方法,定量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及耦合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2005—2019年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相对不高,且各城市单元之间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约60%的城市属于土地城镇化质量滞后型,26.67%的城市是人口城镇化质量滞后型,13.33%的城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质量协调同步。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且空间差异性呈缩小趋势;空间上表现为海口市耦合协调度较高(优质协调型),南宁和北海两市为良好协调型,其他城市属于轻度或中等协调类型。[结论]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差异明显、总体趋好,可分为五种类型城市,并针对性地提出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格局 北部湾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及服务簇识别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春莲 胡宝清 +3 位作者 黄思敏 张礼黎 谢薇薇 包婷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6-1356,共11页
明确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与服务簇空间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管理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指数(MESLI)评估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多重生态系统服务... 明确山江海耦合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与服务簇空间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管理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InVEST模型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指数(MESLI)评估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地区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进而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与分布格局,并通过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识别不同服务簇。结果表明: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高,MESLI均值为1.65;产水、食物生产服务呈现东南向西北降低的分布特征;MESLI与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质净化服务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特征。随着地形位梯度的增加,产水、食物生产服务逐渐降低,MESLI与生境质量、碳储量、水土保持、水质净化服务逐渐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以协同关系为主,食物生产与碳储量、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质净化服务为权衡关系,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左右江流域关键带和北部湾海岸关键带地区。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可划分为生态保育簇、土壤保持簇、食物供给簇、人居环境簇4类,其中生态保育簇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西北喀斯特关键带山区及东南十万大山、六万大山等地区,MESLI最大;人居环境簇主要分布在食物供给簇地区周围,分布面积最小,MESLI最小。因此,该地区需要加强对人居环境簇的生态管理与修复,进而提高山江海耦合关键带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服务簇 权衡/协同 山江海耦合关键带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诊断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少坤 王嘉佳 +4 位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何彩莲 包博建 王鹏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该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等模型分析了2008—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城市土...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该地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等模型分析了2008—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著提升且空间差异减小,区域均值分别由0.175,0.153升至0.863,0.763;(2)研究区二者耦合协调性趋于优化,由轻度失调转为优质协调,各市均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的高度协调发展阶段;(3)各市“土地-经济”两大基本发展系统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增强,除防城港市属于土地集约利用超前型外,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和崇左市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同步发展;(4)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优质协调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经济区制定一体化的区域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障碍诊断 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北部湾地区“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赖国华 胡宝清 +2 位作者 李敏 林树高 邓雁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6-243,共8页
为分析过渡性复杂地理空间“三生”用地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研究区38 a间“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 为分析过渡性复杂地理空间“三生”用地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研究区38 a间“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用地水平变化特征在38 a间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活用地由城镇中心向外扩张,生产用地总量平衡,“三生”用地发生转移变化面积约为25538.63 km 2,变化率为26.73%。(2)“三生”用地垂直变化特征中,生产、生活用地面积随着坡度及海拔的增加而减少,坡度较大、海拔较高地区主要以生态用地为主。位于低坡度和低海拔地区的生态用地大面积转化成生活、生产用地,而位于高坡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地转移为生态用地。(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生产、生态用地变化受DEM、人口密度等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生活用地变化受产业产值、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等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因素影响较大。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桂西南—北部湾地区的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占据了低坡度、低海拔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应加强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地理探测器 喀斯特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中东部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2
作者 周国议 曹新星 +1 位作者 夏嘉 宋之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9,共15页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 通过分析测定南海北部湾中东部海底柱状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结合AMS^(14)C定年,研究了11.3 ka BP以来该海域全新世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剖面以86 cm为界限,大部分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上、下两阶段变化特征,分别为3.2~0.2 ka BP的上部沉积层段(86~4 cm)和11.3~3.2 ka BP的下部沉积层段(200~86 cm),其中Si、Ca、Zr等元素含量在上部层段沉积物中显著减少,而A1、Fe、Ti、V、Cr、Co等元素含量明显升高,稀土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此外,剖面中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和长石。相比于下部层段,上部层段中绿泥石含量更高、长石含量更低。综合来看,沉积物物源输入比较稳定,主要来自周边海岸侵蚀产物和琼州海峡的下切侵蚀产物,其次是红河和珠江携带的沉积物。剖面上、下层段沉积物中元素和矿物含量的差异主要与3.2 ka BP以来,高海平面下琼州海峡进一步扩张引起的海底下沉和海水深度增加有关,从而导致上部沉积时期水动力较弱,黏土矿物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柱 元素组成 矿物组成 海洋环境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俊 杜馨如 +9 位作者 莫小亮 张婷 黄婧 贺同鑫 裴广廷 宋立全 孙立飞 孙建飞 胡宝清 张伟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0-742,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海多维测度环境影响与时空分异--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思敏 胡宝清 +2 位作者 张中秋 张泽 韦高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9-377,共9页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田、湖、海6个子元素构建评价单元体系,揭示其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情况,分析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综合评价指数上升了0.2466,具体表现为:水系统>林系统>海系统>湖系统>田系统>山系统。②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耦合协调度上升了0.1605,其类型表现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耦合协调演变过程。③灰色关联度高的是水系统和田系统及其子指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667,0.6341。[结论]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水田系统和田系统。未来研究需以田、湖、水系统综合整治入手,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减少山、田、湖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制约,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使其向可持续方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海 多维测度 时空分异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植被NDVI时空演变分析
15
作者 丘海红 张泽 +1 位作者 胡宝清 阮诗乔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6期132-134,137,共4页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的植被NDVI时空演变,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8年五期植被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及变异系数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植被NDVI时...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的植被NDVI时空演变,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8年五期植被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及变异系数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植被NDVI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布特征:2000~2018年NDVI值在0.268~0.837波动变化整体,属于中覆盖度;2000~2006年间植被NDVI变化率较稳定;2006~2007年间,植被NDVI值出现急剧下降,下降了0.322;2008~2013年间,植被覆盖度呈波动态势,2013~2018年间,植被NDVI呈上升的趋势;②空间分布特征:整体植被覆盖度情况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呈持续增高的空间格局,2000年百色和北部湾海岸带部分地区为中低植被,2005年崇左和钦州变化最大,整体为中高植被覆盖。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继续好转,2015年百色、南宁周边县以及北部湾海岸带地区由中低值被覆盖好转至中高植被覆盖。2018年整体态势与2015年相似;③变异系数分析:变异程度为非常稳定的,呈波动起伏并逐年降低趋势,变异程度为稳定的,稳步升高;变异程度为变异较少的,2000年变异面积最少,2018年变异面积最多,2000年变异剧烈面积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演变 变异系数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减灾二号卫星的2023年铁山港红树林病虫害动态监测
16
作者 袁羽杰 钟仕全 +2 位作者 蒋卫国 初爱萍 凌子燕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 准确识别红树林病虫害及监测其变化过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广西铁山港红树林发生了严重的红树林病虫害,使用国产环境减灾二号卫星(HJ2A、HJ2B)的快速获取数据的特点,通过反演遥感植被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参数,进行阈值分割,获取受病虫害红树林的面积及受害程度。结果表明:(1)2023年铁山港受病虫害影响的红树林最大面积为571.52hm^(2),占铁山港红树林总面积的51.60%;(2)当0.1≤FVC≤0.5时,红树林受病虫害侵害,对病虫害红树林的受灾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0.1≤FVC<0.23为重度受灾,0.23≤FVC<0.46为中度受灾,0.46≤FVC≤0.5为轻度受灾,其中2023年10月8日重度受灾的红树林为257.82hm^(2),占该时间受灾红树林面积的45.11%;(3)2023年10月8日时铁山港病虫害红树林面积最大且受灾程度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减灾二号卫星 红树林 病虫害 动态监测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PO-PLSR建模优化的高光谱成像技术测定砀山酥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7
作者 褚家辉 蒙庆华 +5 位作者 吴哲锋 陈颖杰 梁莲强 韦家乐 黄玉清 李钰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79-2191,共13页
【目的】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砀山酥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快速测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和全自动折光仪获取砀山酥梨表面反射光谱与SSC数据,并采用中心化(Centered)和移动窗口平滑(Moving A... 【目的】探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砀山酥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s content,SSC)快速测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和全自动折光仪获取砀山酥梨表面反射光谱与SSC数据,并采用中心化(Centered)和移动窗口平滑(Moving Average,MA)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equentially Projected Algorithm,SPA)、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和改进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Improved Modified 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imUVE)提取特征波长,结合冠豪猪优化算法(Crested Porcupine Optimizer,CPO)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CPO-PLSR回归模型。【结果】CPO-PLSR模型相较于传统的PLSR模型展现出了更优的性能,在采用SPA提取特征波长后,模型的预测性能达到最佳状态。预测集决定系数R_(P)^(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残差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on deviation,RPD)分别为0.69101、0.30764和1.81840。【结论】该方法为砀山酥梨SSC的快速测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砀山酥梨 高光谱成像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冠豪猪优化算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北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18
作者 陈双喜 黎清华 +3 位作者 张再天 张彦鹏 齐信 郝秀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9,共12页
孢粉是近海沉积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微体化石,为进一步了解琼北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支撑区域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碎屑石英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基础上,对琼北盆地QJD10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孢粉鉴定,并结合沉积特征重建了琼北盆地的沉积... 孢粉是近海沉积环境研究中的重要微体化石,为进一步了解琼北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支撑区域统一地层格架的建立,在碎屑石英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基础上,对琼北盆地QJD10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孢粉鉴定,并结合沉积特征重建了琼北盆地的沉积环境变迁。QJD10孔共鉴定花粉和孢子121科属,根据分布特征将其分为3个组合带、6个亚带。QJD10孔近岸地层孢粉浓度高,孢粉组合中常绿栎属、松属等热带亚热带木本植物花粉组分占绝对优势,而远岸地层以低孢粉浓度和孢粉组合中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的特征,结合测年数据、地层沉积特征和沟鞭藻、有孔虫海相微体化石的分布,揭示晚新生代琼北盆地经历了由三角洲至无障壁海岸、再到湖泊和暴露风化环境的海陆变迁。QJD10孔孢粉的变化还记录了水动力环境的变迁,238.30~123.40 m段的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和总体孢粉浓度的明显下降,以及199.90~189.00 m段孢粉浓度的突然升高指示了一个受水流影响的高能沉积环境,可能还受到琼州海峡古洋流的作用。QJD10孔的孢粉记录了琼北盆地晚新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沉积环境 晚新生代 琼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分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丽丽 胡宝清 +1 位作者 刘少坤 黄小雅 《绿色科技》 2022年第6期168-171,共4页
我国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以来处于低下状态,尤其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占用耕地现象尤为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凸显出不协调现象问题愈演愈烈。采用熵值法求取研究系统指标权重,以综合指数评价法求取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 我国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以来处于低下状态,尤其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占用耕地现象尤为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凸显出不协调现象问题愈演愈烈。采用熵值法求取研究系统指标权重,以综合指数评价法求取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分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四个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各市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在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均值为0.909。经济发展越好,系统越协调。协调度以南宁市的最好,为优质协调,其值为0.938;崇左市的最差,研究期内均处于严重失调范围,协调值仅为0.120;其余各市普遍在轻度失调范围,协调值为0.323,并且各市的协调度高峰都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201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度 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礼黎 胡宝清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132-135,共4页
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健康旅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Ripley’K函数分析了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由于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健康旅游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Ripley’K函数分析了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桂西南-北部湾健康旅游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东部、中部、南部密,西北疏,整体上呈现“沿江、环城、傍海”集聚模式,总体表现为以南宁、玉林和北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局面特征;②自然类健康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大分散、多团集聚的分布模式,人文类健康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中心集聚、四周分散的分布模式,从健康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来看:文化类健康旅游资源>康养机构健康旅游资源>康养小镇健康旅游资源>植物类健康旅游资源>水文类健康旅游资源>山地类健康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旅游资源 空间特征 桂西南-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