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海铁山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丽婷 赖俊翔 +2 位作者 张荣灿 蒙贝君 许铭本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5期586-598,共13页
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9月(秋季)在北海铁山港海域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了24个站的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密度、生物量、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分析。绘制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大型底栖动... 2021年3月(春季)和2021年9月(秋季)在北海铁山港海域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了24个站的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密度、生物量、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沉积物质量分析。绘制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大型底栖动物受干扰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2种,其中环节动物19种,节肢动物11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各2种,纽形动物和刺胞动物各1种。平均密度为14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95 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春季和秋季香农-维纳指数H'平均值分别1.73为和1.25。沉积物各评价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ABC曲线结果显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除了F06号站受到中度干扰外,其他站位未受到干扰;秋季所有站位都未受到干扰。总体来看,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较好。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分析表明,春、秋航次各站位的群落相似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山港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ABC曲线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2
作者 农群专 李朗 +2 位作者 高亚辉 陈长平 赖俊翔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藻属 伪镰刀藻属 超微结构 顶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临死亡哈德掌状藻沉降行为的时频特征
3
作者 石天应 陆家昌 +2 位作者 庄军莲 赖俊翔 李朗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4,共10页
哈德掌状藻(Palmeria hardmaniana)是近岸常见大型浮游硅藻,其活细胞因为具有沉降行为,能主动调节自身沉降速度,所以与死细胞的沉降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除了活细胞和死细胞外,海洋中还存在因为环境胁迫导致的濒临死亡的硅藻细胞,这类细... 哈德掌状藻(Palmeria hardmaniana)是近岸常见大型浮游硅藻,其活细胞因为具有沉降行为,能主动调节自身沉降速度,所以与死细胞的沉降过程存在明显差异。除了活细胞和死细胞外,海洋中还存在因为环境胁迫导致的濒临死亡的硅藻细胞,这类细胞的沉降行为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热处理获得的濒临死亡的哈德掌状藻作为研究对象,以指数生长期的健康细胞为参照,通过摄像技术追踪记录这两类细胞的沉降过程,借助连续小波分析工具提取它们沉降行为的时频特征,探讨濒临死亡哈德掌状藻细胞沉降行为的特点。结果表明,热处理导致的濒临死亡的哈德掌状藻细胞光合系统受到严重损伤。较之健康细胞,热处理细胞具有更快的沉降速度和更远的沉降距离。濒临死亡和健康哈德掌状藻细胞的沉降行为均是一种频率小于400mHz的行为,这两类细胞的行为在128~400mHz频段存在联系,推测该频段包含哈德掌状藻的基础沉降行为。濒临死亡细胞的沉降行为是一种高频、高耗能调节行为,集中发生在300~400mHz;健康细胞的沉降行为是一种低频、低耗能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100~350mHz。濒临死亡细胞在观察期间进行了更少的主动调节,且调节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德掌状藻 沉降行为 时频特征 濒临死亡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育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腺分化及性激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学利 徐文刚 +5 位作者 曾军 王九龙 刘琰 杨沛 李浩 刘立明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幼鱼生长、性腺分化过程及调节机制。【方法】自孵化后10 d开始,每5 d取样1次,每次30尾,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以下简称“幼鱼”)体质量、全长、体长、肛前长、头长、体高、吻长...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幼鱼生长、性腺分化过程及调节机制。【方法】自孵化后10 d开始,每5 d取样1次,每次30尾,测定绿鳍马面鲀幼鱼(以下简称“幼鱼”)体质量、全长、体长、肛前长、头长、体高、吻长和眼径生长指标;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幼鱼性腺发育进行观察。同时,将样本进行匀浆,测定幼鱼体内雌激素(雌二醇)和雄激素(睾酮)浓度的变化。【结果】幼鱼体质量、全长和体长在10日龄~20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25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肛前长在10日龄~15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20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头长、体高、吻长和眼径在10日龄~20日龄未见显著差异(P>0.05),从30日龄开始显著增加(P<0.05)。此外,在25日龄和35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未分化的性腺成对出现于肠道附近,与肠系膜相连;在35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未分化性腺的血管;在部分60日龄幼鱼中,观察到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在性别转变为雌性的过程中,当性腺未分化时,幼鱼的雌二醇浓度较低;在60日龄性腺分化完成后,幼鱼的雌二醇浓度显著增加(P<0.05)。在性别转变为雄性的过程中,当性腺未分化时,幼鱼的睾酮浓度较低;在性腺分化完成后,幼鱼的睾酮浓度较以前增加。【结论】幼鱼的生长转折点可能出现在20~30日龄,性分化年龄可能出现在35日龄~60日龄之间;雌激素、雄激素可能是诱导幼鱼的性别分别转变为雌性、雄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阐明了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和性分化的过程,以及在性腺分化过程中的雌、雄激素浓度的变化规律,为其性别调控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性分化 雌二醇 睾酮 卵原细胞 精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壳缝类硅藻中国新记录变种——胡氏原缝藻微型变种
5
作者 黄雨洋 李朗 赖俊翔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本研究报道了我国首次记录的一个无壳缝类硅藻变种——胡氏原缝藻微型变种(Protoraphis hustedtiana var. nana Takano)。该变种采自广西涠洲岛,为生活在马尾藻(Sargassum spp.)上的植表生硅藻(Epiphytic diatom)。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 本研究报道了我国首次记录的一个无壳缝类硅藻变种——胡氏原缝藻微型变种(Protoraphis hustedtiana var. nana Takano)。该变种采自广西涠洲岛,为生活在马尾藻(Sargassum spp.)上的植表生硅藻(Epiphytic diatom)。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胡氏原缝藻微型变种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介绍了该变种的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壳缝类硅藻 植表生硅藻 新记录 变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沿海沙质环境中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
6
作者 李朗 黄雨洋 +1 位作者 农群专 赖俊翔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 本文报道了采自广西沿海沙质环境的3种中国新记录硅藻门植物,分别为沃氏海生双眉藻(Halamphora woelfeliae Stachura-Suchoples,Enke,Schlie,Schaub,Karsten&R.Jahn)、履沙盘藻(Psammodiscus calceatus Tsuy.Watanabe,Nagumo&Ji.Tanaka)和颗粒爱氏藻(Ehrenbergiulva granulosa(Grunow)A.Witkowski,Lange-Bertalot&Metzeltin)。对3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丰富了我国海洋硅藻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新记录 广西 沙质环境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以及尾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2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3期36-47,共12页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对虾海水池塘养殖面源污染以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研究了对虾海水池塘养殖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与尾水生态处理技术。采用自行设计的沉淀塔进行固废收集,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利用硝化-反硝化-再硝化处理工艺进行尾水脱氮处理。结果显示,在对虾池塘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前期、中期与后期,沉淀塔对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分别为10.6%±1.8%、31.1%±5.7%、52.2%±5.2%;总氮集污效率分别为1.4%±0.2%、3.4%±0.6%、9.1%±0.1%。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均装填生物毛刷,自然挂膜60 d后,分别进行溶氧控制30 d,溶氧质量浓度分别为1.11~1.98 mg/L、0.27~0.45 mg/L、4.60~5.82 mg/L。经测定分析,三级处理桶总氮、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45.5%与93.6%,将处理桶中的毛刷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第三级处理桶中硝化细菌丰度最高,主要包括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本研究构建了“沉淀塔固废集污”+“三级上向垂直流处理桶”模式,为对虾海水池塘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模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处理 生态处理 对虾养殖 池塘养殖 固形废弃物集污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旭佳 何绪刚 +4 位作者 赖俊翔 黄国强 侯杰 熊向英 刘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后在抑菌与不抑菌条件下研究海马齿根际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无机磷(PO4_(3)^(-))以及色氨酸(Trp)吸收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0条件下海马齿植株干重、有机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高,有机碳、有机氮与有机磷积累速率分别为(5.572±1.611)、(0.313±0.058)、(0.057±0.013)mg/(d·ind.),而高盐环境35盐度条件下对海马齿生长造成一定胁迫。盐度0~35范围,海马齿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不同盐度抑菌培养条件下,色氨酸与无机氮共存时均能被能被海马齿利用,色氨酸利用量远高于硝态氮、铵态氮;不抑菌条件下铵态氮则表现出增加的结果。海马齿作用在盐度10条件下对色氨酸利用量最高,第1、3、5d分别为(3.33±1.68)、(6.84±2.57)、(12.67±2.54) mg。文章结果为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域环境修复应用以及移除养殖水体营养含量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海马齿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9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甲藻 溶藻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LYGV1c的酶联吸附法检测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明珠 黄静 +9 位作者 程远 韦云依 牟容丽 黄琳 竺利波 陆兰天 柯珂 陈嘉 余庆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物素标记的LYGV1c(Bio-LYGV1c)开发核酸适体酶联吸附法(LYGV1c-ELASA)检测SGIV-Gx,通过对Bio-LYGV1c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等实验评估其检测性能。通过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SGIV-Gx感染试验进行活体验证,同时用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与LYGV1c-ELASA进行比较,验证该酶联吸附法检测的可信度。【结果】LYGV1c-ELASA的方法可特异性地识别SGIV的感染,Bio-LYGV1c识别SGIV感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20 min,最适结合温度为4~28℃,LYGV1c-ELASA最低检测限为5×103 mL-1。活体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注射的SGIV-Gx浓度的升高,LYGV1c-ELASA检测出的石斑鱼体内病毒450 nm处的光密度(OD450)的值升高;qPCR结果表明,SGIV-Gx的MCP的表达量升高,与LYGV1c-ELASA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建立的LYGV1c-ELASA技术不仅可用于体外检测,同时也适用于活体检测。LYGV1c-ELASA技术可实现对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检测 核酸适体 酶联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醇提物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文钰 竺利波 +7 位作者 刘明珠 余庆 玉洁莹 陈嘉 韦云依 黄吉利 黄琳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等方法确定肉桂醇提物在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上的安全工作浓度,评估肉桂醇提物在细胞水平对LMBV的抗病毒效果,分析其抗LMBV机制。【结果】肉桂醇提物在≤12.5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FHM细胞无明显毒性。FHM细胞与LMBV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2.5、6.25、3.125μg/mL肉桂醇提物共孵育后,细胞病变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后可见活细胞数明显升高,MCP、ICP4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抗病毒效果有剂量依赖性。12.5μg/mL肉桂醇提物与LMBV共孵育后接入FHM细胞,细胞中MCP、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TCID_(50)极显著下降(P<0.01);FHM细胞与经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共孵育后,细胞中LMBV 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未用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感染组(P<0.01);在LMBV感染FHM细胞后,接入肉桂醇提物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在LMBV感染FHM细胞3 h后用肉桂醇提物处理8 h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肉桂醇提物可降低LMBV的感染力,干扰LMB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及复制,有良好的抗LMBV作用,可作为环保、高效的抗LMBV渔用药物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肉桂 抗病毒作用 渔用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限制对球形棕囊藻不同形态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云飞 赖俊翔 +4 位作者 王英辉 韦福佳 邢政 谢芳 李杰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 为探究营养盐胁迫对广西北部湾不同倍性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控制试验,设置4.0∶1.0、24.5∶1.0和64.0∶1.03个氮、磷限制比例,对球形棕囊藻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进行人工海水培养,比较二者的生长变化及各生长期内藻多糖含量和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ransparent Exopolymer Particles,TEP)的释放差异。结果表明,氮、磷营养对二倍体细胞前期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单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生长率显著高于单倍体细胞(P<0.05)。球形棕囊藻细胞分泌的多糖主要以溶解性胞外多糖(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EPS)为主,其次是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IPS),固着性胞外多糖(Bound Exopolysaccharide,bEPS)占总糖比例最低。单倍体细胞和二倍体细胞的bEPS分泌趋势相反。氮、磷限制组的单倍体单细胞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EPS)、IPS和TEP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磷限制组的二倍体单细胞EPS、IPS和TEP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氮限制组(P<0.05)。总而言之,营养盐胁迫刺激球形棕囊藻EPS和TEP的产生,球形棕囊藻TEP的产生受营养盐相对存量的影响。二倍体细胞多糖与TEP对磷限制的响应比单倍体细胞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球形棕囊藻 营养盐胁迫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的高通量模型筛选抗大口黑鲈虹彩病毒药物
13
作者 张帅帅 刘明珠 +10 位作者 黄静 师德强 陈嘉 柯珂 竺利波 韦云依 牟容丽 陆兰天 杨辉 余庆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目的】利用可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的核酸适体LBVA1建立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Aptamer LBVA1-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LBVA1-AHTS),以快速筛选有效抗LMBV药物。【... 【目的】利用可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LMBV)的核酸适体LBVA1建立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Aptamer LBVA1-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LBVA1-AHTS),以快速筛选有效抗LMBV药物。【方法】用探针FAM-LBVA1检测感染不同浓度[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5、0.10、0.20]LMBV 48 h,以及感染LMBV 0、6、12、24和48 h的胖头鱥(Pimephales promelas)肌肉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s,FHM)荧光值,并用激光共聚焦及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LMBV感染情况;将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加巴喷丁、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9种药物分别以安全工作浓度与LMBV混匀,加入FHM细胞共孵育,运用探针FAM-LBVA1及RT-qPCR技术检测各组LMBV感染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药物抗LMBV感染效果,筛选出有效抗LMBV药物。【结果】探针FAM-LBVA1检测及RT-qPCR技术验证结果均表明,在感染复数(MOI)为0.20、感染时间为48 h时,对LMBV感染的检测效果最佳。9种药物抗LMBV效果筛选结果表明,LBVA1-AHTS技术与RT-qPCR技术两种筛药方法筛选出利巴韦林、加巴喷丁、金刚烷胺、卡马西平、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一致,其中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种药物具有抗LMBV的效果,其余4种药物无明显抗病毒效果,两种方法一致率近80%。【结论】建立的LBVA1-AHTS模型可快速、准确、高效筛选出抗LMBV病毒药物,为快速筛选抗病毒药物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虹彩病毒 核酸适体 高通量筛选 抗病毒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鲳鱼白点病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
14
作者 曾军 杨辉 +4 位作者 梅卫平 赵乃乾 徐文刚 廖国华 黄传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为金鲳鱼的资源保护和深海智慧网箱养殖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金鲳鱼和患白点病金鲳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健康和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及轨...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条件下金鲳鱼白点病发生对其运动轨迹图像重叠的影响,为金鲳鱼的资源保护和深海智慧网箱养殖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金鲳鱼和患白点病金鲳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健康和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及轨迹图像重叠度变化。【结果】健康金鲳鱼多处于环游状态,运动轨迹为曲线,且随密度增加环游现象明显;患白点病金鲳鱼的环游状态较健康金鲳鱼低,且较长时间段喜停驻在观测水箱角落。健康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图像重叠度在不同时间较为均匀,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患白点病金鲳鱼的运动轨迹图像重叠度不稳定,同组间易出现较大差异。健康金鲳鱼大多时间在中心和边缘区域来回游动,运动频率相对较高,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短,往返频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患白点病金鲳鱼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较短,进出中心区域的频率低。随试验时间推移,金鲳鱼在中心区域停留的时间延长,进出中心区域的次数减少。【结论】金鲳鱼患白点病后活力减弱,对其运动轨迹、轨迹图像重叠度及在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白点病 运动轨迹 图像重叠度 网箱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鹏飞 廖文钰 +8 位作者 黄琳 余庆 刘明珠 黄静 牟容丽 陈嘉 黄德华 韦冬冬 王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8,共9页
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时,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和环境恶化。益生菌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备受关注。综述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阐述其在改善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指标,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与抗氧化能力,防控水产动物细... 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时,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和环境恶化。益生菌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备受关注。综述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阐述其在改善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指标,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与抗氧化能力,防控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抑制水产动物寄生虫与真菌感染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其可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转化率、调节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增强宿主对疾病的抵抗力、改善养殖环境。指出当前益生菌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深度研究不足、益生菌产品菌体抗逆性不强、缺乏科学配比、生产工艺不足、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水产养殖 疾病防控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用催产激素在倒刺鲃属( Spinibarbus )鱼类人工繁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经球 李鹏飞 +4 位作者 王剑 黄静 何琼玉 莫昌平 庞海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1,187,共8页
倒刺鲃属(Spinibarbus)鱼类是我国地方特色鱼类,其人工繁殖必须借助催产激素。近年来,倒刺鲃属鱼类鱼苗需求激增,供不应求。本文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调节、倒刺鲃属鱼类的繁殖习性、鱼用催产激素种类、倒刺鲃属... 倒刺鲃属(Spinibarbus)鱼类是我国地方特色鱼类,其人工繁殖必须借助催产激素。近年来,倒刺鲃属鱼类鱼苗需求激增,供不应求。本文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调节、倒刺鲃属鱼类的繁殖习性、鱼用催产激素种类、倒刺鲃属鱼类催产激素和使用剂量、催产激素的使用方式和配制等方面综述了鱼用催产激素在倒刺鲃属鱼类人工繁殖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倒刺鲃属鱼类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刺鲃 光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 催产 鱼用激素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荣灿 覃仙玲 +5 位作者 李煜铭 陆家昌 雷富 庄军莲 赖俊翔 许铭本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66,共8页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为微塑料和致灾赤潮藻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以f/2培养基为培养介质、初始密度为2000 mL^(-1)的球形棕囊藻藻...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为微塑料和致灾赤潮藻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以f/2培养基为培养介质、初始密度为2000 mL^(-1)的球形棕囊藻藻液中添加小粒径(直径0.1、1.0μm)及大粒径(直径10.0、100.0、1000.0μm)聚苯乙烯微塑料,扩大培养30 d,分析不同粒径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密度、囊体数量、囊体直径以及囊体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粒径微塑料的抑制作用较强,10.0μm组和1000.0μm组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9.3%及99.2%。微塑料可使实验组囊体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粒径微塑料对囊体数量的抑制率均在94.0%以上,并延缓囊体的形成时间。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的增大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大粒径微塑料对囊体直径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2633.4%(30 d)、2515.1%(27 d)及1868.2%(27 d)。微塑料对球形棕囊藻囊体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小粒径微塑料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大粒径微塑料,培养至30 d,0.1、1.0μm组囊体单细胞密度增长率已分别达到52249.4%、47666.3%。【结论】聚苯乙烯塑料微球可抑制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生长,延迟球形棕囊藻形成囊体的时间,减少囊体数量,增加囊体直径,增加囊体细胞密度。大粒径(10.0、100.0、1000.0μm)微塑料对游离单细胞密度、囊体数量、囊体直径影响较大,而小粒径(0.1、1.0μm)微塑料则对囊体细胞的生长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生长 囊体 微塑料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升温降温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生长和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思柔 李杰 +6 位作者 蓝彩碧 许铭本 陆家昌 谢芳 韦维 赖俊翔 王英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频繁暴发,不仅会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安全,还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隐患。球形棕囊藻藻华的暴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本研究采用梯度升温降温实验,研究不同温度(高温、低温)...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频繁暴发,不仅会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安全,还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系统产生严重安全隐患。球形棕囊藻藻华的暴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本研究采用梯度升温降温实验,研究不同温度(高温、低温)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的生理生化响应及温度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过程。结果显示:低温胁迫抑制球形棕囊藻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但不会激活其进入PCD响应;高温胁迫使球形棕囊藻出现氧化应激,从而导致其发生PCD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被激活后球形棕囊藻细胞出现Annexin V-FITC阳性反应。环境胁迫使球形棕囊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抗氧化酶活性快速升高,并激活Caspase-3使藻细胞发生PCD响应,表现出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细胞收缩和质膜从细胞壁分离等特征。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球形棕囊藻藻华的生消机制与防治赤潮灾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温度胁迫 细胞程序性死亡 SOD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千千 谭凯燕 +3 位作者 戴圣生 王伊华 陈丽雯 雷富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1-298,共8页
为探究广西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于2021年12月在钦州湾海域采集20个表层沉积物,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Cu、Pb、Zn、Cd、Cr、Hg、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 为探究广西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情况,于2021年12月在钦州湾海域采集20个表层沉积物,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重金属(Cu、Pb、Zn、Cd、Cr、Hg、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限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Cd为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Pb、Zn、Cr、Hg和As污染程度为无污染,Cd介于无污染与中污染之间,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Pb>Cu>Cr>Zn>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锦巴非蛤稚贝与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及分析
20
作者 徐艳 柯珂 +5 位作者 姜发军 赖俊翔 邹杰 曾梦清 张秀国 陈瑞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2-930,共9页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但是青岛大扁藻更能满足其脂质营养需求,是织锦巴非蛤稚贝培育期的优良饵料,建议在培育织锦巴非蛤稚贝时以投喂青岛大扁藻为主的同时混合投喂牟氏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饵料微藻 GC-MS 脂质 长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