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3
1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4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黄鹄 周国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156-8171,共16页
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借助于Theil Sen趋势、Mann Kendall检验以及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流域NPP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44.03 g C m^-2(10 a)^-1,快于广西自治区,上游和下游地区NPP快于全区,而中游地区慢于全区;②空间尺度上,流域NPP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中游最高(1098.99 g C/m^2),下游次之(1041.71 g C/m^2),而上游最小(1013.22 g C/m^2)。NPP的Sen趋势度介于-77.10—74.80 g C m^-2 a^-1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空间波动性上,流域NPP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介于0.01—0.71,其中洪潮江水库、小江水库周边以及玉林市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处于高波动状态,而流域中部的六万大山以及五皇山地带则处于低波动状态;④未来变化趋势上,流域NPP的Hurst指数范围介于0—0.99之间,平均值为0.70,呈现单峰右偏分布,预示着流域NPP未来处于持续性增加的趋势;⑤驱动机制上,流域NPP与多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是该流域植被NPP的主控因子。由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NPP损失值最大,其值达到4715.62 t/a,而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NPP损失值最小,其值仅为184.6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Theil—Sen趋势 HURST指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估算红树林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9
2
作者 罗谨璇 田义超 +7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黄友菊 王京真 张亚丽 黄卓梅 邓静雯 谭雨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9,共12页
红树林作为热带地区碳储量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呈现破碎化、减少趋势,地上生物量(AGB)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信息对于温室气体通量、碳储量的估算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但是常用于AGB估算的光学数据或者SAR数据均存在信号饱和现... 红树林作为热带地区碳储量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呈现破碎化、减少趋势,地上生物量(AGB)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信息对于温室气体通量、碳储量的估算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但是常用于AGB估算的光学数据或者SAR数据均存在信号饱和现象,且传统估算红树林生物量的算法对数据要求高、估算精度相对较低。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使用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数据对比了4种梯度增强决策树算法对于估算入侵红树林物种无瓣海桑AGB的精度,同时探讨了建模过程中的变量重要性。结果表明:(1)XGBR对于评估红树林AGB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达到R2=0.8338,RMSE=1.55 Mg/hm^(2);(2)研究区的无瓣海桑预测AGB的值为73.10~190.00 Mg/hm^(2),平均值为109.10 Mg/hm^(2);(3)描述冠层高度特征的激光雷达指标是估计红树林AGB的重要变量。本研究证明了UAV-LiDAR数据与XGBR模型对于估算红树林AGB的可行性,以期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蓝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 地上生物量 梯度增强决策树 反演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钦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明小勇 田义超 +3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林俊良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分析钦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灾害预测防治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利用45景... 分析钦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灾害预测防治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利用45景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提取了研究区2018—2021年的地面沉降信息,同时结合地区地质背景、降水数据、土地利用情况和道路等数据,借助于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和遥感图像分类及变化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整体特征、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空间维度上,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地面形变速率介于-114.37~58.55 mm/a之间,研究区内地面形变分布范围广且不均匀分布明显,形成了以钦南区主城区中南部、钦州港与港口区为主的3个沉降中心区域,沉降地区的沉降面积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向南扩张的趋势;②在时间维度上,各沉降中心区域从整体上随着时间变化呈现不均匀的下沉趋势,但出现了周期性的回升,回升值最大可达18.4 mm;③在影响因素上,城镇化扩张、道路密度、构造运动、地层作用、降水作用和海平面上升是导致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因子,同时也主导了地面沉降的扩张和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INSAR Sentinel-1A 北部湾海岸城市 钦防地区 时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