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林田湖草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胡宝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0-5158,共19页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 深入评估典型资源要素生态健康的时空异质性及其社会经济自然驱动机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探究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案例较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覆盖内陆与沿海6市,定位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先行区。以此为研究区,运用正态云模型、Dagum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其2005—2020年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并依据系统论深入解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除北海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海)为亚健康外,其他均为健康状态,经济区内陆3市健康指数的基尼系数(0.095)高于沿海3市(0.016),存在时空非均衡性,超变密度(46.71%)和市域间差异(44.93%)是主要原因;(2)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土地利用率(0.4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0.397)>年均降水量(0.377)>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0.333)>建成区绿化覆盖度(0.261);(3)影响健康发展的驱动要素表现为:土地投入程度(0.611)>土地利用程度(0.442)>经济城镇化(-0.393)>自然条件(0.23),各因素均存在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土地集约利用、城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山水林田湖草(海)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环境条件起基础保障、土地集约利用起正向促进、经济城镇化起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建成区绿化覆盖度并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海) 健康发展 时空异质性 驱动力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张翔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数为0.334,基尼系数为0.183,以低度集约为主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超变密度(50.33%)和省域内差异(45.60%)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气温(0.491)、农业播种面积占比(0.273)、高程(0.165)和城镇用地集约度(0.146)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相对较大且为正,降水(-0.440)、城镇化率(-0.207)和建设投入强度(-0.170)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小且为负,各因素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格局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多因素之间体现了耕地利用自然因素是基础本底、农用土地集约经营正向促进、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统筹农业播种规模、量化耕地报酬是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空间异质性 北部湾城市群 基尼系数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滕开沛 谢芝春 +4 位作者 王华宇 甘雪 蓝姣密 彭永祥 檀洪妃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79-81,共3页
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概述了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分布状况等信息。发现北部湾地区共有入侵植物150种,38科102属;从原产地来看,来源最多的是美洲;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从分布状况来看,防城港市种... 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概述了北部湾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分布状况等信息。发现北部湾地区共有入侵植物150种,38科102属;从原产地来看,来源最多的是美洲;从生活型来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从分布状况来看,防城港市种数最多,其次是北海市,最后是钦州市。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旨在为广西北部湾地区入侵植物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地区 外来入侵植物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海多维测度环境影响与时空分异--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思敏 胡宝清 +2 位作者 张中秋 张泽 韦高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9-377,共9页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 [目的]揭示山水林田湖海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效应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为更精准地开展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北部湾为研究区,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指数、协调指数、灰色关联指数(“4C指数”),从山、水、林、田、湖、海6个子元素构建评价单元体系,揭示其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情况,分析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综合评价指数上升了0.2466,具体表现为:水系统>林系统>海系统>湖系统>田系统>山系统。②2005—2020年广西北部湾耦合协调度上升了0.1605,其类型表现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耦合协调演变过程。③灰色关联度高的是水系统和田系统及其子指标,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667,0.6341。[结论]广西北部湾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水田系统和田系统。未来研究需以田、湖、水系统综合整治入手,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减少山、田、湖系统对区域发展的制约,强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使其向可持续方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海 多维测度 时空分异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3
5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4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黄鹄 周国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156-8171,共16页
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分析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估算了研究区2000—2015年流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借助于Theil Sen趋势、Mann Kendall检验以及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流域NPP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44.03 g C m^-2(10 a)^-1,快于广西自治区,上游和下游地区NPP快于全区,而中游地区慢于全区;②空间尺度上,流域NPP的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中游最高(1098.99 g C/m^2),下游次之(1041.71 g C/m^2),而上游最小(1013.22 g C/m^2)。NPP的Sen趋势度介于-77.10—74.80 g C m^-2 a^-1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空间波动性上,流域NPP的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介于0.01—0.71,其中洪潮江水库、小江水库周边以及玉林市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处于高波动状态,而流域中部的六万大山以及五皇山地带则处于低波动状态;④未来变化趋势上,流域NPP的Hurst指数范围介于0—0.99之间,平均值为0.70,呈现单峰右偏分布,预示着流域NPP未来处于持续性增加的趋势;⑤驱动机制上,流域NPP与多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是该流域植被NPP的主控因子。由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所导致的NPP损失值最大,其值达到4715.62 t/a,而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NPP损失值最小,其值仅为184.6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Theil—Sen趋势 HURST指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南流江流域土地覆盖及生物多样性模拟 被引量:20
6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6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周国清 韩鑫 杨永伟 林俊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0-1334,共15页
以北部湾独流入海河流南流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CLUE-S模型对未来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自然增长情景以及粮食安全情景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在此基础... 以北部湾独流入海河流南流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遥感数据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CLUE-S模型对未来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自然增长情景以及粮食安全情景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InVEST模型对流域过去和未来不同情景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探讨了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程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流江流域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增幅最大,而耕地和林地减幅最大.流域土地系统中共存在着34种土地网络转移流关系,上游存在24种,中游20种,下游28种,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以及林地与园地之间的转换占到流域总土地利用变化的70.74%.CLUE-S模型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的Kappa系数达到0.86,表明模型模拟未来情景的土地利用精度满足要求.2000年、2015年、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以及2030年粮食安全情景流域生境质量总得分和平均得分分别为866630,900357,921055,876231,865370和0.7457,0.7747,0.7925,0.7539,0.7466.2030年3种情景的中上游和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而中游地区则表现出退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CLUE-S模型 InVEST模型 情景模拟 南流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钦江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硒元素流失评估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4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谢小魁 王日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7-273,共17页
以钦江流域2015年的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质地等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广西北部湾钦江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硒元素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以钦江流域2015年的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质地等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广西北部湾钦江流域土壤侵蚀及其硒元素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钦江流域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81.64×104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4.79t/(hm^2·a),小于2010年钦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但远大于水利部规定的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2)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从流域上游到下游依次降低,0~240m之间的高程带以及>15°的坡度带是未来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3)山地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23.49t/(hm^2·a),高于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1.59倍,丘陵地区次之,而冲积平原最小;(4)流域土壤的硒含量介于0.38~0.72mg/kg之间,平均值0.49mg/kg,高于中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的1.69倍;(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减低趋势,硒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排序为林地>园地>草地>水田>旱地,而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硒含量大小顺序则为:新积土>石灰岩土>潜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赤红壤>潴育水稻土>砖红壤>滨海沙土>紫色土>咸酸水稻土.(6)流域土壤硒元素的流失总量为8987.05kg/a,平均流失模数为0.0344kg/(hm^2·a),其中流域中游的硒元素流失量最大.该项研究成果可为钦江市政府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农业以及提升钦江流域土地利用的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土壤硒元素流失 RS与GIS技术 北部湾钦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北部湾典型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6 位作者 陶进 张强 吴彬 张亚丽 黄鹄 梁铭忠 周国清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3-596,共14页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提出以无人机季节航拍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5.3软件中的CART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的典型岛群红树林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借助于Python语言实现CASA模型并将其引入到对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同海岛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可以很好地区分海岛及红树林植被等典型地物,可应用在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NPP的估算上;2)研究区NPP的总量为127.09 t-C/a, NPP的年均碳密度值介于0~1 437.12 g-C/m2,年均碳密度为399.8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的NPP值较高,而海岛生态系统的NPP值较低;3 )季节尺度上NPP碳密度的大小与年内太阳辐射有直接的关系,夏季的NPP碳密度最大,冬季最小;4)白骨壤的单位面积NPP最大,为1 123.09g-C/m2,而桐花树最小,为649.65 g-C/m2o红树林生态系统NPP平均碳密度低于实测样地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计算结果,这与不同红树林群落的植被光谱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景观格局 CASA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岛群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典型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田义超 黄远林 +5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黄鹄 梁铭忠 周国清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8,共9页
基于北部湾海域典型海岛高分 1 号数据,借助于 CART 决策树方法,获取了广西北部湾两个典型海岛的景观格局数据,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模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 基于北部湾海域典型海岛高分 1 号数据,借助于 CART 决策树方法,获取了广西北部湾两个典型海岛的景观格局数据,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模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团和岛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七星岛的 1.08 倍,但其变异系数低于七星岛;七星岛由于其地质背景为泥沙岛,景观格局受到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强烈干扰,趋向于复杂化和破碎化;而团和岛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地质特征,景观格局呈现出整体斑块化分布状态;团和岛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控制,而七星岛则以随机性因素控制为主,选用变程和 Moran’s 指数来表征其复杂化和破碎化,来决定其优先开发时序,可对前者进行适当开发,而对后者适当进行生态保护;对受到结构性因素影响的岛屿在进行开发时,时序的识别选用变程和 Moran’s 指数来表征,若变程和 Moran’s 指数越小,说明海岛整体的景观分布格局趋向于复杂化和破碎化,反之生态系统较好,可进行优先开发。同时本文构建了北部湾海岛生态系统异质性评估与自然资源管理框架,并提出了海岛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异质性 对比研究 广西北部湾典型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茅尾海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 被引量:28
10
作者 谭雨欣 田义超 +7 位作者 黄卓梅 张强 陶进 刘虹秀 杨永伟 张亚丽 林俊良 邓静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74-4688,共15页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数据和Sentinel-1/2卫星提取的后向散射数据、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纹理指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重要性关系,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比了不同的变量组合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优选的变量组合反演了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无瓣海桑红树林实测树高范围为1.55—13.58m,平均值为8.37m,胸径范围为0.7—41cm,平均值为15.62cm;(2)通过XGBoost算法优选的21个特征变量组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模型在测试阶段R2=0.7237,RMSE=21.70Mg/hm^(2)。XGBoost算法反演研究区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介于19.14—138.46Mg/hm^(2)之间,平均值为51.92Mg/hm^(2);(3)Sentinel-1数据衍生的交叉极化(VH)后向散射系数对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贡献最大;(4)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和西南部等偏西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等偏东地区,其反演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保持一致。总之,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在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遥感反演 无瓣海桑红树林 地上生物量 Sentinel-1/2 北部湾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典型海岛红树林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间种内关联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梁高都 田义超 +6 位作者 吴彬 梁铭忠 张文主 杨小雄 陆汝成 张利国 顾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7244-7255,共12页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 为研究广西北部湾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海岛红树林群落的空间点格局和演替规律,在典型红树林海岛设置调查样地,以样地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单变量函数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双变量函数的环形转变模型,分析3种红树林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局及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发现:(1)桐花树种群的小树和中树的个体数目较多,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处于增长状态;秋茄种群的中树个体数目较多,种群结构呈钟型,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白骨壤个体数相对较少,且幼树较少老树较多,种群更新受阻,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属于衰退型种群。(2)红树林群落整体上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从不同种群的集聚程度来看:桐花树>白骨壤>秋茄。(3)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红树林群落在空间分布上依次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3种特征。(4)桐花树与秋茄、白骨壤的种间关系随着尺度增加均表现为空间无关联性-空间负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的演变特征,秋茄与白骨壤的种间关系则为全尺度的空间无关联性。(5)桐花树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存在空间正关联性、空间无关联性和空间负关联性,秋茄种内不同龄级之间均表现出空间无联性,白骨壤种群则在不同龄级之间均出现空间正关联性。(6)红树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受到自身繁殖特性、生境异质性、种内和种间竞争、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人工种植和恢复需要结合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按照红树林种群的适应形态学特点、群落类型和自然演替规律,种植乡土红树植物,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研制出近似天然的人工红树林林分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结构特征 空间格局 种内关联性 种间关联性 广西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义超 杨棠 徐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8-948,共11页
北部湾入海流域处于典型河口-近海岸相互作用地带,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独流入海河流,对该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定量化研究,可为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独流入海流域碳循环研究及其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北部湾典型入... 北部湾入海流域处于典型河口-近海岸相互作用地带,是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独流入海河流,对该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定量化研究,可为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独流入海流域碳循环研究及其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CASA模型并结合Theil-Sen趋势、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化分析了流域2000-2017年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流域多年月均NPP介于8.50-95.86 g·m^(−2)(以C计,下同)之间,呈倒“V”型结构;年际变化上,多年NP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8.83 g·m^(−2)·a^(−1),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增速为0.001 g·m^(−2)·a^(−1))。空间尺度上,典型入海流域NPP呈明显地域分异规律,NPP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的十万大山南麓,低值区散布钦江河道附近、南流江流域的上游以及下游的西南部地区。流域NPP总体上以改善为主,NPP增加区域是减少区域的3.05倍。流域NPP的Hurst指数范围介于0.20973-1之间,总体上以持续序列为主,预示研究区NPP未来处于持续增加趋势。影响因素上,气温是影响NPP的主导因素,NPP与多年平均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NPP在不同覆被类型、海拔和坡度梯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时空差异性特征。该研究表明北部湾入海典型流域NPP呈逐年增加趋势,气温是流域NPP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Theil-Sen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素 北部湾入海典型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7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亚丽 田义超 +2 位作者 林俊良 张强 陶进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145-155,共11页
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大气运动唯一的能量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关注海岸带太阳辐射变化尤为必要。为了揭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北部湾海岸带临近区域的22个气象站1961—2017年... 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大气运动唯一的能量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关注海岸带太阳辐射变化尤为必要。为了揭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北部湾海岸带临近区域的22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日照资料和南宁、北海站的太阳辐射资料,采用Angstrom模型对各气象站点的月太阳总辐射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借助于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率、趋势面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海岸带年内和年际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域年际太阳辐射总量变化呈现出"W"型特征,其波动幅度介于4002.5MJ·m^-2到5981.9 MJ·m^-2之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具体为91.7 MJ·m^–2·10a^–1。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资源空间差异较大,位于上思与防城港交界地区的太阳辐射最高,海岸东岸的北海市和合浦县次之,海岸西岸的钦江流域和茅岭江流域最小。突变分析上:春、夏、秋季的年均太阳总辐射在研究期均发生了突变,而冬季没有发生突变。丘陵地区和海岸西岸年均太阳辐射发生了突变,而海岸东岸没有发生突变。其中海岸西岸的东兴太阳辐射突变的时间最早,防城港突变的时间最晚。本文研究成果为太阳总辐射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上的经验,并对该区太阳总辐射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北部湾海岸带 时空变化特征 MANN-KENDALL检验 气候倾向率 趋势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亚丽 王栋华 +3 位作者 田义超 林俊良 陶进 张强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983,共13页
为探讨入海流域径流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流域径流的影响,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和径流数据,采用彭曼公式、滑动t检验、Hurst指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趋势,并采用... 为探讨入海流域径流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流域径流的影响,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和径流数据,采用彭曼公式、滑动t检验、Hurst指数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趋势,并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径流深空间分布格局分异较大,北仑河流域和防城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较大,分别为2115.58 mm和2105.56 mm;径流深较小的是钦江流域和南流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19.33 mm和744.50 mm。仅钦江流域径流深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其余流域均为下降趋势。广西北部湾入海流域各流域径流深的突变年份呈现一致性,均在1992年和2003年附近。在演变周期上,钦江流域、南流江流域、大风江流域、防城江流域、北仑河流域的历年年均径流深演化过程中存在2-6 a、7-15 a和16-24 a 3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丰、枯交替变化比较明显;茅岭江流域径流深的周期震荡变化稍有不同,存在7-24 a和25 a以上两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T2时期相对于T1时期,降水是广西北部湾入海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次之,蒸散发对径流的影响极小;但随着时间推移,T3时期相对于T2时期,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作用增强,蒸散发对径流的影响也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入海流域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南流江洪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文轩 梁志勇 +3 位作者 黎树式 赵军 黄舒婷 严茹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1,86,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洪灾风险评估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南流江流域洪灾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洪灾风险。结果表明,南流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洪水灾害变化的...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洪灾风险评估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南流江流域洪灾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洪灾风险。结果表明,南流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洪水灾害变化的大突变年;总体上上游盆地、中游河谷及下游入海口平原为洪灾的高发区,洪灾风险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与历史洪灾数据特征一致。该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时空变化特征 风险评估 南流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卫星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义超 郑丹琳 +7 位作者 张强 卢芳 黄友菊 陶进 张亚丽 林俊良 姚贵钊 姚媛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1-385,共15页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实测土壤盐分含量范围为0.740~10.352 g/kg,均值为1.739 g/kg;Cat Boost相较于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有更好的预测性能,Cat Boost结合全变量组在预测阶段取得了最高精度(R^(2)=0.8317,RMSE=0.3957 g/kg);在全变量组中,纹理特征中的均值对土壤盐分含量最为敏感,贡献度最高;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预测值为0~8.784g/kg,均值为2.478g/kg,轻度盐渍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在东部地区分布较零散.国产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Cat Boost模型在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可为大规模估算土壤盐分含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遥感定量反演 机器学习 资源一号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植被CUE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分析
17
作者 张亚丽 梁晓燕 +2 位作者 田义超 林俊良 王栋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共6页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在碳储存方面的效率,对于“双碳”政策背景下植被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2001—202...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在碳储存方面的效率,对于“双碳”政策背景下植被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2001—2020年植被CUE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上,CUE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03/a;年际CUE波动程度较小,整体上较为稳定。②空间上,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CUE多年均值介于0.08~0.60之间,流域整体平均值为0.465。CUE年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仑河流域、钦江流域、江平江流域、防城江流域、茅岭江流流域、南流江流域、大风江流。③驱动力因素上,气温对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植被CUE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为高程和降水,土壤类型、坡度对植被CUE的驱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利用效率 植被初级生产力 气候响应 驱动力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北部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18
作者 陈思帆 杨爱霞 +4 位作者 邓凯 梁桂仙 周俞含 农艳群 邱洪巾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8期26-30,共5页
以多时相landsat遥感图像为数据来源,以北部湾滨海湿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期3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及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了各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差异... 以多时相landsat遥感图像为数据来源,以北部湾滨海湿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期3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及转移和景观指数分析了各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差异与相似并存,珍珠港、丹兜海区红树林有不同程度衰减,钦江口自然与人工湿地总体面积增加。5个研究区域整体景观破碎化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支持向量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对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滞与累积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亚丽 黄柱军 +2 位作者 田义超 林俊良 覃彩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7,共13页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探究西南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中国西南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和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和累积效应。探究西南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为中国西南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趋势分析和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时滞与累积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植被覆盖度年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32/(10 a)(p<0.01);空间上,75.6%区域的植被呈改善趋势,其中51.1%区域植被呈现出显著改善趋势。2)植被覆盖度对极端气候指数时滞与累积效应的响应主要表现累积效应,其中降雨指数1-3个月累积效应面积占比在50.9%-71.5%之间,温度指数累积效应面积介于43.6%-64.1%之间;而时滞效应影响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时滞3个月的面积占比相对较大。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分别对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贡献了54.5%和45.5%,气候贡献度大于80%的区域面积约占26.7%,主要集中研究区西部的横断山脉及高海拔的原始森林地区。人类活动贡献度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以及人口密集的低海拔区域。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植被覆盖度 时滞与累积效应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黑穗病抗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20
作者 谢芝春 杨琼 +3 位作者 何美霞 颜梅新 龙海丽 白小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17,共9页
由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一种茎寄生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气流和土壤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防治难度大。我国的主要植蔗区广西、云南、海南及广东等地由于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导... 由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一种茎寄生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气流和土壤传播,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潜伏期长,防治难度大。我国的主要植蔗区广西、云南、海南及广东等地由于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导致主栽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使我国甘蔗产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甘蔗黑穗病的抗病机制对有效防控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甘蔗鞭黑粉菌特性、病害症状表现、传播途径及危害、生理小种等;着重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等3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甘蔗黑穗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归纳为甘蔗芽鳞的结构特性,植物组织生化物质的积累、酶活性的改变、激素水平的调节等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以及分子标记开发、效应蛋白、抗病基因克隆等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梳理了早期诊断、抗病育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方法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防治方法中存在的遗传多样性不足、化学防治引发环境负担、物理防治效果不佳、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甘蔗黑穗病未来防控研究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黑穗病 鞭黑粉菌 病原学特性 症状表现 流行规律 抗病机制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