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金鼓江红树林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研究
1
作者 王日明 戴志军 +3 位作者 吴天亮 黄鹄 欧业宁 周泰声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红树林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红树林生物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金鼓江感潮河段为研究区,将现场勘查与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遥感影像解译结合,进而分析金鼓江感潮段1987—2021年红树林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 红树林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红树林生物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西金鼓江感潮河段为研究区,将现场勘查与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遥感影像解译结合,进而分析金鼓江感潮段1987—2021年红树林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金鼓江自海向陆依次分布“桐花树+秋茄”“海漆-桐花树+秋茄”“海漆-桐花树+秋茄+白骨壤-老鼠簕”红树林群落,群落种群结构与龄级结构单一。②1987—2021年间,金鼓江红树林总面积减少36%,其中金鼓江河口段、玉垌根江与下埠江区域呈持续减少趋势;望鸦江区域在1987—2000年增加20.89 hm^(2),2000—2021年减少13.74 hm^(2)。③围塘养殖、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直接侵占红树林地,工程措施改变区域生境如沉积物粒度与孔隙度,影响红树林群落龄级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红树林退化。研究结果为河口红树林保育与生态修复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群落 时空分布 生境因子 金鼓江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北部近海水体中不同形态210Po的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希龙 苏锴骏 +2 位作者 钟强强 韦龙涛 杨斌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210)Po是典型的颗粒活性核素,可作为大气气溶胶沉降动力学过程、海洋颗粒态物质输运过程研究的示踪剂。本文研究了北部湾近海水域6个离岸断面的水质参数和不同形态^(210)Po的比活度分布及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态、颗粒态和总^(210)P... ^(210)Po是典型的颗粒活性核素,可作为大气气溶胶沉降动力学过程、海洋颗粒态物质输运过程研究的示踪剂。本文研究了北部湾近海水域6个离岸断面的水质参数和不同形态^(210)Po的比活度分布及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态、颗粒态和总^(210)Po的比活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6~2.78、0.14~2.43和0.51~3.94 mBq/L,溶解态^(210)Po的比活度与水质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但颗粒态^(210)Po的比活度与水温、盐度和TSM质量浓度之间以及总^(210)Po的比活度与水温和TSM质量浓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210)Po比活度的分布趋势在不同断面表现并不一致,但整体上近海水体中^(210)Po以颗粒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离岸水体中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210)Po在固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与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一维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溶解态^(210)Po比颗粒态^(210)Po的停留时间更长,说明大气或河流输入北部湾近海的^(210)Po进入海水后会部分进入溶解相,使其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加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 Po 分布特征 分配系数 停留时间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磷形态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冬季北部湾大风江口为例
3
作者 杨斌 周姣娣 +4 位作者 王希龙 鲁栋梁 黄海方 钟秋平 亢振军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9年12月北部湾大风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水体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表、底层水体中均以总颗粒态磷(TPP)为主,分别占总磷(TP)的58.7%±10.6%和64.1%±10.2%,其中颗粒有机磷(POP)为TPP的主... 基于2019年12月北部湾大风江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水体中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表、底层水体中均以总颗粒态磷(TPP)为主,分别占总磷(TP)的58.7%±10.6%和64.1%±10.2%,其中颗粒有机磷(POP)为TPP的主要存在形态,溶解无机磷(DIP)为总溶解态磷(TDP)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DIP和TDP浓度均呈现由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递减的趋势,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径流输入是影响DIP和TDP分布的重要因素。溶解有机磷(DOP)分布则呈相反趋势,DOP与DI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生物过程是影响DOP的重要因素,DIP与DOP之间存在转化。颗粒无机磷(PIP)、POP和TPP与悬浮颗粒物(SPM)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SPM是控制颗粒态磷的主要因素。从大风江下游至三娘湾海域TDP和TPP在TP中的平均占比分别由47.2%下降至30.0%和由52.8%上升至70.0%,说明水体中的磷存在由溶解相向颗粒相转化。三娘湾海域绝大部分站位N/P和Si/P摩尔比值均>22,是潜在的磷限制区域。基于二端元混合模型,大风江下游至河口混合区DIP平均浓度增加0.22±0.18μmol/L,主要受物理因素的影响;而三娘湾海域DIP平均浓度消耗0.01±0.07μmol/L,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分布特征 动态变化 大风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4
作者 杨斌 滕浩然 +5 位作者 纪云博 王新壮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亢振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 河口沉积物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 OP)具有潜在的释放风险,OP形态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入海河口区沉积物OP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分级提取法对沉积物OP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钦江入海河口区(Qin River Estuary, QRE)表层沉积物OP平均质量摩尔浓度为(6.87±0.51)μmol/g,显著高于茅岭江入海河口区(Maoling River Estuary, MRE)平均质量摩尔浓度(3.01±0.16)μmol/g。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的沉积物OP均以非活性OP(NLOP)为主,有机磷组分占OP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NLOP、中活性OP(MLOP)、活性OP(LOP)。MRE沉积物中残渣态OP(Res-OP)是OP最主要的磷形态,占OP质量摩尔浓度的67.86%,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OP(HA-OP)和富里酸结合态OP(FA-OP)。QRE沉积物中HA-OP和Res-OP是OP中最主要的磷形态,其次是FA-OP。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不同OP形态质量摩尔浓度在垂直分布上存在空间异质性。沉积物微生物量OP(Bi-OP)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Bi-OP的重要载体。沉积物盐酸提取态OP(HCl-OP)与黏土和粉砂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粒度是影响HCl-OP质量摩尔浓度分布的重要因素。沉积物HA-OP与间隙水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和溶解铁(Dissolved Iron, DFe)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异化铁还原促进有机质的矿化,使LOP向HA-OP转化。沉积物Res-OP与间隙水中DIP、DFe和溶解硫(Dissolved Sulfur,DS)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Res-OP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可向水体释放磷,是沉积物向水体迁移转化的重要部分,对河口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值得关注。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中磷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有机磷形态 分布特征 沉积物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钦州湾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曾德斌 彭光煜 +4 位作者 杨斌 莫小荣 周姣娣 黄海方 颜婷婷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5,共9页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采用TPTZ(2,4,6-三吡啶-s-三嗪,C_(18)H_(12)N_(6))方法对2021年12月茅尾海表、底层海水中溶解态单糖(monosaccharides,MCHO)、多糖(polysaccharides,PCHO)和总糖(total carbohydrates,TCHO)浓度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茅尾海MCHO、PCHO和TCHO平均浓度及范围分别为15.15(2.40~38.40)、13.19(3.92~38.40)和28.34(11.52~76.80)μmol C·L^(−1)。TCHO占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平均比例为(40.2±10.8)%,表明TCHO是DOC的重要组成部分。MCHO占TCHO的浓度平均比例为(52.9±12.2)%,表明MCHO是TCHO的主要存在形式。茅尾海表、底层MCHO、PCHO和TCHO浓度水平分布均呈现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表层MCHO、P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MCHO和TCHO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TCHO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自生产是控制冬季茅尾海溶解碳水化合物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广西北部湾溶解碳水化合物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对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机制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溶解碳水化合物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茅尾海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 被引量:29
6
作者 谭雨欣 田义超 +7 位作者 黄卓梅 张强 陶进 刘虹秀 杨永伟 张亚丽 林俊良 邓静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74-4688,共15页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 无瓣海桑是广西从自治区外引进的外来红树林树种,采用定量化算法精确估算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对红树林生态修复以及海洋蓝碳监测提供经验和方法。论文以广西茅尾海自然保护区无瓣海桑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实测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数据和Sentinel-1/2卫星提取的后向散射数据、波段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和纹理指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重要性关系,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比了不同的变量组合对模型精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优选的变量组合反演了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无瓣海桑红树林实测树高范围为1.55—13.58m,平均值为8.37m,胸径范围为0.7—41cm,平均值为15.62cm;(2)通过XGBoost算法优选的21个特征变量组合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模型在测试阶段R2=0.7237,RMSE=21.70Mg/hm^(2)。XGBoost算法反演研究区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介于19.14—138.46Mg/hm^(2)之间,平均值为51.92Mg/hm^(2);(3)Sentinel-1数据衍生的交叉极化(VH)后向散射系数对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贡献最大;(4)无瓣海桑地上生物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和西南部等偏西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等偏东地区,其反演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保持一致。总之,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在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遥感反演 无瓣海桑红树林 地上生物量 Sentinel-1/2 北部湾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茅岭江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 被引量:3
7
作者 鲁栋梁 周姣娣 +4 位作者 段克 王希龙 武康悦 杨斌 钟秋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98,共13页
基于2014—2020年茅岭江入海口断面径流量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计算了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LOADEST模型建立的茅岭江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回归方程,模拟计算的入海通量与实... 基于2014—2020年茅岭江入海口断面径流量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通过LOADEST模型优化计算了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1)LOADEST模型建立的茅岭江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回归方程,模拟计算的入海通量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模拟计算的COD、TN和TP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34537 t/a、3302 t/a和235 t/a,月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2878 t/月、275 t/月和19.58 t/月;雨季COD、TN和TP的入海通量分别占年入海通量的77%、80%和71%;COD、TN和TP的年入海通量中分别有21059~25271 t/a、1775~2130 t/a和70~84 t/a来自于非点源,COD和TN主要受非点源控制,TP不仅受非点源控制,也受点源控制。(3)对比分析钦江和茅岭江COD、TN和TP的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可知,钦江COD、TN和TP的多年平均入海通量分别约为茅岭江的1.16、2.15和2.37倍,入海通量不同主要受沿岸居住的人口数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总氮 总磷 入海通量 LOADEST模型 茅岭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首次记录到的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浮游植物与细菌群落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黎慧玲 徐轶肖 +3 位作者 吴淼 蓝文陆 谢欢达 黄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52,共14页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最近30年赤潮暴发频率、持续时间和范围正经历显著增长。为了了解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特征,于2021年2月21日在涠洲岛西部首次大规模夜光藻暴发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对环境因子、浮游植物... 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最近30年赤潮暴发频率、持续时间和范围正经历显著增长。为了了解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特征,于2021年2月21日在涠洲岛西部首次大规模夜光藻暴发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对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为绝对P限制状态,结合近年来其他研究指出的非赤潮期间,涠洲岛邻近及北部湾中部海域为贫营养及主要为P限制,可推断本次夜光藻赤潮属于一次非富营养化下发生的赤潮。海水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5属5种,其中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绝对优势种,其细胞密度为2.00×10^(3)~3.75×10^(3)cells/L。结合现场水色,可确定本次赤潮生物为红色异养型夜光藻。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则表明本次赤潮原因种属于我国沿海常见的夜光藻株系。对海水样品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发现海水细菌群落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为294~414,以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细菌群落结构受COD、DO、DIN、PO_(4)^(3-)-P、N/P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COD为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北部湾大规模夜光藻赤潮期间的环境特征、微生物组成及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藻赤潮 浮游植物 细菌群落 环境因子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
9
作者 杨斌 冯文慧 +3 位作者 周孝萱 彭光煜 李嘉玉 莫小荣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 沉积物通过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而表现为水体的磷“汇”或“源”,这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亚热带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尚不明晰。本研究以茅尾海两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柱状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探究粒径大小和盐度变化对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采用改进后的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吸附前后磷形态含量变化以探究沉积物对磷相应的吸附机制。结果显示,茅尾海主要入海河口区沉积物对磷的动力学吸附可用快慢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交叉型模型。相同站位不同深度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均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个站点沉积物在磷初始浓度较低时均存在磷的解吸行为。同等质量下粒径越小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越大。盐度增加会降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表明低盐度有利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吸附后的沉积物可交换态磷(Ex-P)和铁结合态磷(Fe-P)含量显著增加,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以物理吸附为主。研究显示,细颗粒物和有机质主要控制着茅尾海入海河口区柱状沉积物磷的吸附,该河口区的盐度能够促进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对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物理过程对该河口区沉积物可能存在再次释放磷的风险,应加以防范沉积物内源磷污染问题,这对于入海口的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吸附 粒径 盐度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时长与盐度对桐花树胚胎萌根与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天亮 戴志军 +5 位作者 王日明 梁喜幸 周泰声 胡宝清 梁铭忠 欧业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111,共11页
潮位与盐度是影响桐花树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桐花树胚胎能否成功着床与快速成苗。本文采用室内控制实验观测桐花树胚胎萌动期根系发育过程,进而探讨盐度、淹水时长、盐度-淹水时长交互作用对胚根萌发及生长的... 潮位与盐度是影响桐花树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桐花树胚胎能否成功着床与快速成苗。本文采用室内控制实验观测桐花树胚胎萌动期根系发育过程,进而探讨盐度、淹水时长、盐度-淹水时长交互作用对胚根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低低潮位淹水环境的完全浸泡胚胎24 h/d培养处理组,桐花树胚胎无法萌根。模拟中低潮位淹水环境的完全浸泡胚胎6h/d+浸泡胚根18 h/d培养处理组,胚胎平均萌根率最高,胚根最长。模拟高高潮位胚胎基部浸泡水体环境的浸泡胚根培养处理组,胚胎萌根率与平均萌根率最低,胚根数量最少。模拟高高潮位胚胎基部扎入潮滩环境的蛭石浅插培养处理组,胚根萌发最慢,萌根率最高,胚根最短、数量最多。(2)在盐度为0的环境中,培养13d后胚根最长。在盐度为10的环境中,培养后的前11d胚根最长、数量最多。在盐度为20的环境中,萌根率、平均萌根率以及胚根长度和数量明显偏低,胚根萌发与生长受到抑制。(3)淹水时长-盐度交互作用对桐花树胚根生长影响显著,若淹水时长、盐度处于桐花树胚胎萌根耐受范围内,淹水时长-盐度复合胁迫下胚胎依然能够正常萌根。人工培育桐花树幼苗,采用完全浸泡胚胎6h/d+浸泡胚根18 h/d,盐度为10培养胚根生长发育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潮间带桐花树幼苗人工培育与保护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淹水时长 盐度 胚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海湾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慧倩 胡浩鹏 +4 位作者 杨斌 宁志铭 Solomon Felix Dan 李嘉玉 沈奇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3-372,共10页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吸附解析过程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亚热带海湾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并不清楚,其自身的粒度组成和理化性质对沉积物磷吸附解析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3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 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吸附解析过程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亚热带海湾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并不清楚,其自身的粒度组成和理化性质对沉积物磷吸附解析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3个主要入海河口区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为基础,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粒径、pH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磷吸附解析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连续提取(SEDEX)法对沉积物吸附磷前后样品进行磷赋存形态分级,探讨沉积物对磷相应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亚热带海湾入海河口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交叉型模型.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_(m))范围为0.332~0.864 mg/g,沉积物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EPC_(0))在0.076~0.150 mg/L之间.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海水酸碱度和盐度有利于沉积物磷吸附,吸附后的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和铁结合态磷(Fe-P)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且以物理吸附为主.研究显示,亚热带海湾表层沉积物较高含量的黏土矿物和高分子量的有机质能够促进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海水酸碱度和盐度对该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缓冲效应,但沉积物物理吸附结合能力较弱,存在再次释放污染的风险,该区域内源磷污染应引起重视,这对于亚热带海湾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吸附 赋存形态 富营养化 亚热带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 年度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 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王俊健 张晔 +1 位作者 王延清 杨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1,共13页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m^(−3),主要由尖角似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南极大磷虾以及南极纽鳃樽等组成。表层温度是对浮游动物分布影响较强的环境因子之一,与上述的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丰度均呈正相关。浮游动物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南大洋西南极海域近些年的显著升温可能会促进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优势浮游动物的增长,进而导致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的下降。本研究将有利于深入探析南极磷虾重要渔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物种分布,并从基底生态学参数的角度为探究磷虾渔场的形成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南设得兰群岛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变化的驱动力:基于茅尾海30年观测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星 袁菁菁 +2 位作者 王薛平 KWAN Kit Yue 张骞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了解红树林斑块空间演变,对于全面、准确地评估区域红树林保护、修复效果十分重要。为此,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9年共4期Landsat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基于监督分类法解译结果,综合景观动态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及主要途径计数等方... 了解红树林斑块空间演变,对于全面、准确地评估区域红树林保护、修复效果十分重要。为此,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9年共4期Landsat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基于监督分类法解译结果,综合景观动态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及主要途径计数等方法对近30年茅尾海红树林斑块面积、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9年间,茅尾海红树林斑块总面积由479.7 hm^(2)增长到1477.5 hm^(2),红树林质心不断向北、向西偏移;(2)1990—2010年间,茅尾海红树林斑块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为因素,2010—2019年间其主要驱动力为自然因素;(3)茅尾海红树林斑块总数虽从1990年的204个增加到2019年的405个,但斑块密度降低、斑块平均面积增加,说明斑块破碎化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且其主要驱动力为自然因素。红树林人工造林特别是无瓣海桑造林对于研究区红树林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后应加强对人工造林的成林过程、斑块扩散机制及其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尾海 红树林 斑块 影响因素 人工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近岸网箱养殖期磷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丽艳 黄鹄 廖日权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0-921,共12页
为了解钦州湾近岸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网箱在不同的养殖期内水体和沉积物中磷(Phosphorus)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5月(养殖投苗期)、7月(养殖高峰期)和10月(养殖收成期)调查该区域并分析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规律。结... 为了解钦州湾近岸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网箱在不同的养殖期内水体和沉积物中磷(Phosphorus)的分布特征,于2022年5月(养殖投苗期)、7月(养殖高峰期)和10月(养殖收成期)调查该区域并分析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体中磷含量在养殖期间呈逐渐升高、表层高于底层的变化趋势,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是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的主要赋存形态;在养殖高峰期网箱区出现磷限制情况。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在养殖高峰期出现较大值,呈养殖高峰期高于养殖收成期和养殖投苗期、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特征,无机磷(Inorganic Phosphorus,IP)是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主要赋存形态。网箱养殖期的磷富集指数(P Enrichment Index,PEI)为0.31-1.42,网箱区高于非养殖区,表明钦州湾近岸网箱养殖活动会给沉积环境带来磷污染。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活动对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均有负面影响,针对钦州湾近岸网箱养殖期磷污染情况,需采取科学的调控对策,打造钦州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在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网箱养殖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卫星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 被引量:9
15
作者 田义超 郑丹琳 +7 位作者 张强 卢芳 黄友菊 陶进 张亚丽 林俊良 姚贵钊 姚媛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1-385,共15页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实测土壤盐分含量范围为0.740~10.352 g/kg,均值为1.739 g/kg;Cat Boost相较于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有更好的预测性能,Cat Boost结合全变量组在预测阶段取得了最高精度(R^(2)=0.8317,RMSE=0.3957 g/kg);在全变量组中,纹理特征中的均值对土壤盐分含量最为敏感,贡献度最高;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预测值为0~8.784g/kg,均值为2.478g/kg,轻度盐渍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在东部地区分布较零散.国产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Cat Boost模型在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可为大规模估算土壤盐分含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遥感定量反演 机器学习 资源一号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地貌信息提取及形态特征分析
16
作者 何佶泳 田义超 +3 位作者 张强 王栋华 张亚丽 周慧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5,共11页
文章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采用水文法、鞍座法提取出峰丛洼地,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空间分析方法、分形理论等对研究区的峰丛洼地结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水文分析... 文章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采用水文法、鞍座法提取出峰丛洼地,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空间分析方法、分形理论等对研究区的峰丛洼地结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水文分析方法能有效提取鞍部点,有效识别出洼地凹陷,提取鞍部点精度为50.00%,而鞍座法提取鞍部点的精度为79.80%;(2)94%的峰丛洼地形态为盆形,小部分为深锥形和碟状形。研究区洼地斑块周长-面积的关系为y=0.5772x+0.2674,二者的相关系数R2=0.9462,周长-面积的分维数D=1.15,洼地图斑镶嵌结构较稳定;(3)80%的峰丛洼地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北部的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地区和连续性石灰岩上,中部碎屑岩岩层上峰丛洼地发育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水文分析 喀斯特 峰丛洼地 形态特征 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对微藻的毒性作用和卤代烃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阎学凤 杨斌 +2 位作者 于红 杨桂朋 何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85-1994,共10页
探究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和氧四环素(OTC)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作用及挥发性卤代烃(VHCs)释放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0mg/L SMZ和OTC在暴露中后期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的最大抑... 探究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MZ)和氧四环素(OTC)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作用及挥发性卤代烃(VHCs)释放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0mg/L SMZ和OTC在暴露中后期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的最大抑制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74%,91.25%,83.46%和87.16%,87.04%,87.43%.抗生素暴露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较对照组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抗生素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2种抗生素高浓度暴露对微藻生长均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中SMZ毒性抑制作用高于OTC.抗生素暴露诱导藻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量增加.另外,抗生素的添加对VHCs的释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卤过氧化物酶(HPO)催化H_(2)O_(2)进行卤化反应产生抗氧化应激的VHCs,避免过量ROS对藻细胞造成损伤.由此说明,微藻3种VHCs的释放对抗生素的响应受到微藻的生物量及HPO酶催化机制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中肋骨条藻 氧化应激 挥发性卤代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pCO_(2)对中肋骨条藻释放挥发性卤代烃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丽菁 杨斌 +2 位作者 于红 杨桂朋 何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9-1047,共9页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halocarbon,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臭氧层破坏者和环境污染物,海洋微藻释放是大气VHCs的重要来源,在调节全球气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2个温度(T=20、25°C)和2个CO_(2)分压(pCO_(2)=395、790 mg...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halocarbon,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臭氧层破坏者和环境污染物,海洋微藻释放是大气VHCs的重要来源,在调节全球气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在2个温度(T=20、25°C)和2个CO_(2)分压(pCO_(2)=395、790 mg/L)条件下,模拟研究了温度和pCO_(2)升高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和3种VHCs(CHBr_(3)、CHBr_(2)Cl和CHBrCl_(2))释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O_(2)=395 mg/L,T=25°C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最佳;pCO_(2)=790 mg/L,T=20°C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最差。温度升高时,CHBr_(3)、CHBr_(2)Cl和CHBrCl_(2)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10.55%、9.45%和12.18%;pCO_(2)升高时,CHBr_(3)和CHBrCl_(2)的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9.29%和30.80%;温度和pCO_(2)同时升高时,CHBr_(3)和CHBr_(2)Cl的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8.06%和29.02%。该结果表明,温度和pCO_(2)同时升高对中肋骨条藻VHCs释放产生了协同效应,加剧了温室气体VHCs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挥发性卤代烃 中肋骨条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一号02D高光谱数据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反演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友菊 田义超 +4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杨永伟 林俊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06-3915,共10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也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上生物量作为红树林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已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热门问题。分析北部湾茅尾海...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也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上生物量作为红树林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已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热门问题。分析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地上生物量(AGB)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量级,可为该区域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及“南红北柳”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资源一号数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民用国产高光谱卫星,其高光谱数据为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机器学习算法因其高性能、高效率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红树林相关研究,目前已经成为获取红树林参数信息的重要手段。高光谱数据在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反演精度如何?国产高光谱卫星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在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中能否应用?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验证。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高光谱数据,采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随机森林回归(RFR)以及K近邻回归(KNNR)三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对茅尾海的红树林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结果显示:(1)无瓣海桑红树林地上生物量的平均值最高(90.93 Mg·ha^(-1)),桐花树次之(52.63 Mg·ha^(-1)),而秋茄最小(20.27 Mg·ha^(-1))。(2)采用XGBoost、 RF以及KNN三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红树林地上生物量和红树林光谱变量建模后发现,基于对数倒数1阶变换的XGBoost模型精度最高,为最佳的机器学习模型。其模型在测试阶段R^(2)=0.751 5, RMSE=27.494 8 Mg·ha^(-2)。(3)基于资源一号02D高光谱数据,采用XGBoost算法反演茅尾海的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介于4.58~208.35 Mg·ha^(-2)之间,平均值为88.98 Mg·hm^(-2),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低,两边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之,该研究论证了国产高光谱卫星数据和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的组合在红树林生物量的估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为茅尾海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数据 资源一号02D 机器学习 红树林地上生物量 遥感反演 北部湾茅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