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管理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15
1
作者 韩雅玲 丁世芳 +8 位作者 王海昌 陈韵岱 赵仙先 陶凌 黄岚 杨丽霞 王祖禄 荆全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且患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1-2]。在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在继续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所在地区的抗击疫情工作中,...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且患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1-2]。在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在继续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所在地区的抗击疫情工作中,许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遏制疫情蔓延。全军各医疗单位分散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在地区疫情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为指导军队医院在COVID-19疫情期间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更好地救治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医疗管理处委托全军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委员会,组织军内心血管病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3-1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11],以及辽宁心血管专业医疗质控中心制订的《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心血管内科急性胸痛救治策略及人员防护的指导意见》[12],结合当前全国疫情及军队医院情况,本共识推荐COVID-19疫情期间,对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管理遵循如下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肺炎 新冠肺炎 心血管急危重症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中国患者接受碘克沙醇行PCI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对比剂所致急性肾损伤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丽 王效增 +3 位作者 赵威 赵昕 荆全民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患者应用碘克沙醇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对比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的差异。方法自2013年10月30日-2015年10月7日在中国的30个中心入选3042例患者(本研究为IMPERIAL研究,注册号:Chi CT...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患者应用碘克沙醇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对比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的差异。方法自2013年10月30日-2015年10月7日在中国的30个中心入选3042例患者(本研究为IMPERIAL研究,注册号:Chi CTR-ONC-13003733),于其住院期间观察3 d,出院后随访1个月。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A组患者≤65岁(n=1748),B组患者65~75岁(n=828),C组患者>75岁(n=466)。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即PCI术后72 h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CIAKI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PCI后72 h^30 d的MACCE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CIAKI发生率[分别为:7.1%(121/1702),7.8%(63/806),10.7%(4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3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A组:0%(0/1748);B组:0.12%(1/828);C组:0.43%(2/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患者应用碘克沙醇行PCI安全可行,仅CIAKI及出院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有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碘克沙醇 对比剂所致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估希氏束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效果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沛营 周微微 +2 位作者 焦晓芳 于海波 梁延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筛选超声心动图评估希氏束起搏(HB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疗效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CHF伴LBBB患者HBP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超声心动图,二维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目的筛选超声心动图评估希氏束起搏(HB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疗效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CHF伴LBBB患者HBP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超声心动图,二维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时间及二尖瓣最大反流面积,三维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LVEDV、LVESV)、每搏量(LVSV)、左心室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最大差(Tmsv16-Dif%)和标准差(Tmsv16-SD%)。结果术后1、3、6个月LAD、LVEDD、LVSV、LVEDV、LVESV、IVMD、Tmsv16-SD%及Tmsv16-Dif%均低于术前(P均<0.05),而LVEF高于术前(P<0.01)。术后6个月LVSV、LVEDV、LVESV及IVMD均低于术后1个月(P均<0.05),LVEF高于术后1个月(P<0.01)。术后6个月71.43%(20/28)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结论HBP治疗CHF伴LBBB效果良好;LVEF、IVMD、Tmsv16-SD%、Tmsv16-Dif%及MR改善是超声心动图评估HBP疗效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束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类趋化因子受体2对缺氧后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丹 田孝祥 +4 位作者 刘美丽 刘艳霞 齐艳萍 陶杰 闫承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对缺氧后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小鼠心肌原代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24h组和缺氧-48h组,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来...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对缺氧后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小鼠心肌原代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24h组和缺氧-48h组,通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来确定缺氧条件。应用小干扰RNA方法建立CCR2低表达的心肌原代成纤维细胞(si-CCR2),之后将细胞分为转染对照组(si-control)、si-CCR2组、si-control+缺氧组、si-CCR2+缺氧组。应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R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胶原1(Col1A)表达;采用CCK8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24h组和缺氧-48h组CCR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但两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control组相比,si-CCR2组α-SMA和Col1A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而si-control+缺氧组CCR2、α-SMA和Col 1A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1);与si-control+缺氧组相比,si-CCR2+缺氧组α-SMA和Col1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细胞增殖明显降低(P<0.05)。结论 CCR2可影响缺氧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类趋化因子受体2 心肌梗死 缺氧 心肌成纤维细胞 表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对棕榈酸刺激后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裴培 成小丽 +2 位作者 邢瑞楠 田孝祥 刘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对棕榈酸刺激后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与棕榈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PAI-1及凋亡蛋白剪切型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B...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对棕榈酸刺激后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与棕榈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PAI-1及凋亡蛋白剪切型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建立PAI-1低表达及过表达的心肌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AI-1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AI-1、cleaved-caspase 3及Bax蛋白的表达。确定PAI-1小干扰RNA条件后给予棕榈酸刺激,分为对照组、PAI-1低表达组、棕榈酸组、PAI-1低表达+棕榈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caspase 3、Bax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的表达。最后,将棕榈酸组细胞给予NF-κB抑制剂Bay11-7082处理,分为棕榈酸组、PAI-1低表达+棕榈酸组、Bay11-7082+棕榈酸组、PAI-1低表达+Bay11-7082+棕榈酸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caspase 3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棕榈酸组的cleaved-caspase 3、Bax及PAI-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I-1低表达+棕榈酸组的cleaved-caspase 3、Bax及p-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棕榈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Bay11-7082+棕榈酸组的cleaved-caspase 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棕榈酸组,PAI-1低表达+Bay11-7082+棕榈酸组的cleaved-caspase 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ay11-7082+棕榈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I-1通过影响NF-κB通路参与对棕榈酸刺激后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棕榈酸 肌细胞 心脏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性栓塞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洋 梁明 +4 位作者 刘楠楠 高莹 张坡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87,共2页
1临床资料72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9小时”入院。入院当日患者晨起于床旁穿鞋时突发晕厥,1~2分钟自行苏醒,随即如厕时突发心前区闷痛,因胸痛反复发作就诊于我院。既往1个月前有急性脑梗塞病史,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入... 1临床资料72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9小时”入院。入院当日患者晨起于床旁穿鞋时突发晕厥,1~2分钟自行苏醒,随即如厕时突发心前区闷痛,因胸痛反复发作就诊于我院。既往1个月前有急性脑梗塞病史,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2 mV,I、aVL导联可见Q波,T波倒置,V1~V5导联T波倒置(图1)。急诊化验:肌酸激酶116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6 U/L,N末端B型利钠肽原6700 pg/ml,D-二聚体0.3μg/L,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RCA)远段100%闭塞伴血栓影,导丝顺利通过RCA远段闭塞处,单纯球囊扩张,因血栓负荷重终止手术。次日患者突发心前区闷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心肌梗死 反常血栓 卵圆孔未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巨大左心耳憩室伴附壁血栓形成1例
7
作者 吴沛营 周微微 王艳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37-1637,共1页
患者女,58岁,因“阵发性心悸7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7年前于外院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心包囊肿”,未接受系统治疗。入院后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侧壁外侧可见约72 mm×46 mm×66 mm... 患者女,58岁,因“阵发性心悸7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7年前于外院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心包囊肿”,未接受系统治疗。入院后查体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室侧壁外侧可见约72 mm×46 mm×66 mm囊性回声(图1A),随心脏搏动而动,与左心耳相通,相通口处直径约16 mm,囊性回声顶部可见附壁低回声团,中部可见条索状回声;CDFI:相通口见双期双向血流通过(图1B)。超声提示:左心耳囊袋样扩张伴附壁血栓形成。心脏超声腔内造影(图1C):造影剂由左心房经由左心耳进入与之相连的囊性回声腔内,相通口直径约15~17 mm,充盈区范围约78 mm×48 mm×69 mm,囊性回声顶部出现无造影剂灌注充盈缺损区,范围约23 mm×8 mm;提示左心耳憩室(left atrial appendage diverticulum,LAAD)伴附壁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齐静 陈韦 +6 位作者 于乐 裘淼涵 李超 周鑫 于开锋 刘仕利 侯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59-126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年龄>65岁的NSTACS患者553例,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374例和替格瑞洛组179例,随访12个... 目的对比分析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年龄>65岁的NSTACS患者553例,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情况分为氯吡格雷组374例和替格瑞洛组179例,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出血情况、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呼吸困难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全部出血及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22.9%vs 9.4%,P=0.000;1.7%vs 0,P=0.034)。2组MACCE发生率及大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3个月,替格瑞洛组全部出血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15.6%vs 2.4%,Plog-rank<0.01)。DAPT 3~12个月,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全部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log-rank>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混杂因素校正后,DAPT 3个月内应用替格瑞洛出血风险是氯吡格雷的6.277倍(95%CI:2.668~14.767,P=0.000),DAPT 3~12个月应用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是氯吡格雷的1.726倍(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比较,应用替格瑞洛PCI术后3个月内出血增多,大出血未见增加,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老年NSTACS行PCI术的患者中12个月MACCE相似,替格瑞洛的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出血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同住变动对农村老人死亡风险影响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萍 韩瑶 +1 位作者 王静 李逸明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109,共15页
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加速了中国社会步入长寿时代。中国人口经济的巨大变革冲击着老人与成年子女的代际居住安排,进而或可加剧老人的死亡风险。保障老年人拥有更长期的晚年福祉,对于共建代际友好和性别友好等可持续发展的和... 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加速了中国社会步入长寿时代。中国人口经济的巨大变革冲击着老人与成年子女的代际居住安排,进而或可加剧老人的死亡风险。保障老年人拥有更长期的晚年福祉,对于共建代际友好和性别友好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利用2001—2015年6期“安徽省农村老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深入剖析农村老人与成年子女同住变动对其死亡风险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与“一直不与子女同住”相比,“同住变为不同住”显著提升了老年父亲的死亡风险,却显著降低了老年母亲的死亡风险;“不同住变为同住”显著降低了老年母亲的死亡风险,而“不同住变为同住”在控制有老伴后降低了老年父亲的死亡风险;“一直同住”均显著降低了老年父亲和老年母亲的死亡风险。研究揭示了农村老人仍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淡化“男外女内”或“男强女弱”等传统劳动模式或可降低老年父亲的死亡风险,构建性别分工包容型社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揭示了老年父亲更受益于婚姻,农村老人再婚应被鼓励,其可以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福祉,减轻子女于长寿时代相对漫长的物质及精神赡养负担;揭示了成年子女是老年父母构筑牢固死亡风险屏障的决定力量,国家所倡导的代际同住或就近居住需要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研究对长寿和谐社会下降低农村老年父母的死亡风险,保障其晚年健康福祉,共享健康红利和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人 同住变动 性别差异 死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强 张权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9-1135,共7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已用于评价病变血管生理功能、判断病变严重程度进而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血运重建。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一种有创的功能学指标,其有效性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但因其具有一定局限性,... 近年来,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已用于评价病变血管生理功能、判断病变严重程度进而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血运重建。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一种有创的功能学指标,其有效性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但因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在FFR的基础上产生了瞬时无波形比值(iFR)、定量血流分数(QFR)等多种新型功能学评价指标。这些功能学评价指标各具特色,尽管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运重建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该文主要对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的特点,FFR、iFR和QFR这三类功能学评价指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能力、优缺点,其他新型功能学评价指标,以及功能指标临床预后评价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指导临床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功能学评价指标或联合使用解剖学和功能学评价指标建立血运重建模式以减少假阳性和(或)假阴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功能学评价指标 血流储备分数 瞬时无波形比值 定量血流分数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老年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母雪飞 苏彦宾 +6 位作者 李子琪 丛占春 裘淼涵 王斌 王耿 荆全民 韩雅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在老年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65岁接受ELCA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7例,观察ELCA在老年人群即刻和中期疗效、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E...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在老年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65岁接受ELCA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57例,观察ELCA在老年人群即刻和中期疗效、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ELCA成功57例(100.0%),PCI 52例(91.2%)。诊断分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例(7.0%),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3例(40.4%),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52.6%)。病变性质:支架内再狭窄13例(22.8%),静脉桥血管病变29例(50.9%),急性血栓4例(7.0%),慢性完全闭塞1例(1.8%),钙化8例(14.0%),支架膨胀不良2例(3.5%)。术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无复流1例(1.8%),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慢血流2例(3.5%),其余54例未发生穿孔、慢血流和侧支闭塞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6±2.7)个月,心源性死亡2例(3.5%)。结论老年复杂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时,以ELCA技术作为辅助性手段对病灶处理,整体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有积极影响,该手段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准分子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无置入”理念的兴起和前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韧 韩雅玲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6期493-495,共3页
自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Gruentzig于1977年完成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辟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时代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 自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Gruentzig于1977年完成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辟冠心病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新时代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经历了从PTCA到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再到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时代的变迁,特别是2001年问世的DES,使PCI术后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下降至5%~10%,DES逐步成为PCI治疗的主流策略。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及病例的长期随访,发现DES远未达到PCI技术的完美境界,如金属框架和载药涂层聚合物的永久存留,会继发一系列血管壁病理生理过程,并影响患者随后的客观评价和治疗选择。在此情形下,“介入无置入”的新理念首先在欧洲应运而生,其中脱颖而出的是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它是目前最成熟的无置入介入技术,这也从此开启了PCI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CREG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及转录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姗 刘美丽 +3 位作者 刘丹 闫承慧 田孝祥 刘艳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5-592,共8页
目的构建人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基因(hCREG)不同截短片段的启动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1)报告基因载体,比较各启动子转录活性,从而确定hCREG核心启动子区。方法通过查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hCREG序列并结合启动子特... 目的构建人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基因(hCREG)不同截短片段的启动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1)报告基因载体,比较各启动子转录活性,从而确定hCREG核心启动子区。方法通过查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hCREG序列并结合启动子特点,获得长度为2003(–1925/+78) bp的启动子片段。利用PCR法及双酶切法截短5个启动子片段并克隆至pEGFP1中,构建pEGFP1_hCREG_2003、pEGFP1_hCREG_945、pEGFP1_hCREG_586、pEGFP1_hCREG_478、pEGFP1_hCREG_358报告基因载体质粒。并将其与内参质粒pGL4.73[hRluc/SV40]瞬时共转染入293T细胞48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1hCREG启动子报告基因的绿色荧光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启动子mRNA的表达,并确定核心启动子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核心启动子区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通过双酶切和基因测序法证实成功构建5个hCREG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荧光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和实时定量PCR结果均显示,pEGFP_1hCREG_586转录活性最高(P<0.05),pEGFP1_hCREG_358转录活性最低(P<0.05),pEGFP1_hCREG_2003、pEGFP1_hCREG_945、pEGFP1_hCREG_478转录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867/–509 bp为负性调控区,–400/–281 bp和–508/–401 bp均存在增强子序列,故hCREG基因核心启动子区位于基因5’上游序列–508/–281 bp区域。生物信息学预测关键启动子区–508/–281 bp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为Pax5/P53、C/EBPβ、GR-β、GATA-1、GR-α、c-Jun、PRB/PRA、YY1、RXR-α、AP-2、FOXP3、GR、TFIID、STAT4、c-Ets-1。结论成功构建了hCREG基因启动子重组质粒,其核心启动子位于–508/–281 bp区域,此区域可结合多个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 转录启动子 报告基因质粒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感染引起肝占位性病变1例报告
14
作者 田冰 刘美丽 邓宝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17-1818,共2页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 d余”于2016年12月10日入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患者3 d前体检发现肝占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寒战,无身黄、目黄,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一般状况良...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 d余”于2016年12月10日入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患者3 d前体检发现肝占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寒战,无身黄、目黄,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一般状况良好,体温37 ℃。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口服福辛普利,血压控制稳定。患者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 HBV DNA<1.0×10 3 IU/ml且肝功能正常,未行抗病毒治疗。否认结核、疟疾等传染病史。实验室检查:ALT 26.2 U/L,AST 12.48 U/L,TBil 6.9 μmol/L,DBil 2.5 μmol/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4×10 9/L,空腹血糖6.38 mmol/L,AFP、CEA、CA19-9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凝血功能正常。B超示:肝右叶2.3 cm×1.7 cm片状低回声区;肝胆脾胰CT示:肝S6段低密度影;增强MRI示:肝右叶前下段占位性病变(图1),考虑高分化肝细胞癌或肝腺瘤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寄生虫性 旋毛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