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rO_2酸碱性质的TPD表征Ⅰ.单组分吸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柏庆 山口力 +2 位作者 田部浩三 粱娟 郑禄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以NH3、吡啶、Et3N、CO2和苯酚为探针,用TPD-MS方法对ZrO2催化剂的酸碱性质进行了表征.ZrO2上碱性探针(NH3、吡啶和Et3N)的脱附温度远低于在强酸性SiO2-Al2O3上;而酸性探针CO2的脱附温度远低于在强碱性MgO上的结果.为ZrO2的弱... 以NH3、吡啶、Et3N、CO2和苯酚为探针,用TPD-MS方法对ZrO2催化剂的酸碱性质进行了表征.ZrO2上碱性探针(NH3、吡啶和Et3N)的脱附温度远低于在强酸性SiO2-Al2O3上;而酸性探针CO2的脱附温度远低于在强碱性MgO上的结果.为ZrO2的弱酸弱碱性质提供了证明.NH3吸附IR结果表明ZrO2表面配位不饱合Zr4+为酸(Lewis酸)中心.NH3、吡啶和Et3N与这些酸中心作用的方式和能量分布相似.NH3和CO2的TPD谱图均存在三个脱附峰,且相应脱附峰的温度范围相近.表明ZrO2的酸中心和碱中心具有匹配相当的酸、碱强度,ZrO2为典型的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在苯酚的TPD过程中,ZrO2的特征表现为对苯酚的强吸附和对苯酚分解的高活性.文中结合IR结果,对与NH3和CO2的脱附相联系的表面吸附物种分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酸碱性质 酸碱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酸碱性质的TPD表征Ⅱ.NH_3和CO_2共吸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柏庆 山口力 +2 位作者 田部浩三 梁娟 郑禄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用NH3和CO2双组分并吸附TPD-MS和IR技术对ZrO2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和碱中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表征·先吸附NH3(或CO2)对在其后吸附的CO2(或NH3)不仅无阻碍,反而导致后吸附CO2(或NH3)在最高程脱峰温区(>510K)的脱附量增加.... 用NH3和CO2双组分并吸附TPD-MS和IR技术对ZrO2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和碱中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表征·先吸附NH3(或CO2)对在其后吸附的CO2(或NH3)不仅无阻碍,反而导致后吸附CO2(或NH3)在最高程脱峰温区(>510K)的脱附量增加.这种双组分并吸附效应在IR谱图上表现为NH3共吸附诱发生成了一种新的CO2吸附态,即在碱中心上形成单齿碳酸根物种.同时CO2共吸附又强化NH3与Zr4+(Lewis酸中心)的配位键合.这表明ZrO2表面存在相互邻接的酸中心和碱中心,它们通过表面键诱导极化而令酸-碱相互作用加强.这类双组分共吸附效应可归结为表面键诱导酸-碱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表面键诱导 TPD 酸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催化剂上吸附甲酸的TPD和IR研究
3
作者 徐柏庆 梁娟 +2 位作者 郑禄彬 山口力 田部浩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12-715,共4页
众多的研究表明甲酸在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吸附分解与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质有关。研究吸附相甲酸物种的变化表明甲酸分解反应的选择性除受温度影响外,还与甲酸的表面覆盖度有关。Z_rO_2表现为较典型的弱酸弱碱双功能性催化剂。最近我们的... 众多的研究表明甲酸在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吸附分解与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质有关。研究吸附相甲酸物种的变化表明甲酸分解反应的选择性除受温度影响外,还与甲酸的表面覆盖度有关。Z_rO_2表现为较典型的弱酸弱碱双功能性催化剂。最近我们的研究表明Z_rO_2表面存在表面键诱导酸-碱相互作用,它的酸-碱双功能催化作用在烷基胺分解转化为腈的反应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本文报导Z_rO_2催化剂上吸附甲酸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红外光谱(IR)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甲酸 TPD IR 吸附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尉犁县荒漠微藻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麦合穆提江.达吾提 希尔艾力.奥布力 +2 位作者 穆海热姆.艾则孜 维尼拉.吾甫尔 吾甫尔.米吉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2-1030,共9页
采用十倍稀释法对新疆尉犁县周边干旱-荒漠土壤进行荒漠微藻的分离纯化,并以18SrD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子系统学鉴定,对其中5株微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及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为极端环境微藻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进一步探讨塔克拉玛干干旱... 采用十倍稀释法对新疆尉犁县周边干旱-荒漠土壤进行荒漠微藻的分离纯化,并以18SrD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子系统学鉴定,对其中5株微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及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为极端环境微藻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进一步探讨塔克拉玛干干旱-荒漠地区地质和生态环境演变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共分离选出23株微藻,且分别属于绿囊藻属、马尔瓦尼亚属、小球藻属、原生管藻属和衣藻属等5个属,其中属于绿囊藻属的藻种最多(14株),占总分离藻种的60.87%。(2)5株微藻(每个属选1株)的生长曲线均呈典型的"S"形,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3)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除XLD-M-4以外,其他4株微藻(XLD-B-4、XLD-B-6、XLD-B-9和XLDM-5等)的总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CC-127,即分别等于CC-127的1.57、2.13、1.07和1.21倍;脂肪酸含量基本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18碳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异硬脂酸)含量最高达44.88%,其次是16碳饱和脂肪酸(13-甲基正十五烷酸),为37.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犁县 荒漠微藻 18S RDNA 生物学特性 蛋白质含量 脂肪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重金属土壤微藻F1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穆海热姆.艾则孜 阿曼古力.海瓦尔 +2 位作者 帕孜来提.拜合提 麦合穆提江.达吾提 吾甫尔.米吉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52-2459,共8页
以从新疆富蕴县金属矿区土壤筛选出的抗重金属微藻F1为材料,测定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mmol/L)Cu^(2+)胁迫下F1微藻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 以从新疆富蕴县金属矿区土壤筛选出的抗重金属微藻F1为材料,测定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mmol/L)Cu^(2+)胁迫下F1微藻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L)的活性,同时用红外光谱仪检测细胞壁上参与重金属螯合的官能团,用扫描电镜分析细胞壁上的离子交换情况,探讨F1土壤微藻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为利用微藻生态修复技术去除污染区土壤重金属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F1土壤微藻对Cu^(2+)具有较强的耐抗性。(2)F1土壤微藻细胞中参与吸附Cu^(2+)的基团分别为-OH、-CH2、-RCONH2和C-OH等。(3)F1土壤微藻在吸附Cu^(2+)的过程中,Cu^(2+)与细胞壁上的Al^(3+)、Fe^(2+)、Mg^(2+)、Ca^(2+)、K^+、Na^+和Zn^(2+)发生了交换。(4)藻细胞中的GSH和GSH-PX在F1土壤微藻耐受Cu^(2+)胁迫时起主要作用。研究认为,F1微藻种对Cu^(2+)的耐受性首先与其细胞壁外表细微结构及其离子交换特性有关,并且细胞壁上-OH、-CH_2、-RCONH_2和C-OH等化学基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细胞内的谷胱甘肽以及谷胱甘肽相关酶类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的过量积累,最终保护细胞免受重金属胁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胁迫 F1土壤微藻 重金属耐受性 生物吸附 功能团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Al_2O_3和MgO催化剂上吸附CH_3NO_2的TPD和IR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柏庆 陈兰忠 +3 位作者 梁娟 郭文桂 山口力 田部浩三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用TPD和IR方法研究了CH_3NO_2在典型固体酸SiO_2-Al_2O_3和固体碱MgO催化剂上的吸附分解。结果表明,在SiO_2-Al_2O_3表面CH_3NO_2吸附转化为表面甲酰胺物种,后者在高温下分解为CO_2和NH_3。在MgO表面CH_3NO_2吸附形成多种表面化学物种,... 用TPD和IR方法研究了CH_3NO_2在典型固体酸SiO_2-Al_2O_3和固体碱MgO催化剂上的吸附分解。结果表明,在SiO_2-Al_2O_3表面CH_3NO_2吸附转化为表面甲酰胺物种,后者在高温下分解为CO_2和NH_3。在MgO表面CH_3NO_2吸附形成多种表面化学物种,它们在升温过程中脱附,并通过表面亚硝基甲烷物种分解为NO、C_2H_4、C_2H_6和N_2O.讨论了CH_3NO_2分解过程中表面酸、碱中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甲烷 酸-碱催化剂 分解 吸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