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丝绸之路视域下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景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狄、西戎、东夷中的北方族群形成方国文明,经过相互交往交融成为华夏族的主要构成之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等民族通过和亲等途径相互交融,北匈奴西迁中亚与世界其他民族相融,扩大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南迁或东移中原地区与汉族相融,汉族也开始反向往边地迁徙,促成了全国性的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继承前代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之势,又一次出现了在“大一统”背景下的南北和东西方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宋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高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交融,原宋地的汉族继续南下,加深了南方汉族与当地民族的交融,最后全部融入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和东西方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一个兴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北方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对民族古文字的创制和书写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孙伯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共8页
作为中国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不仅丰富了文字的定义,其中很多汉字系文字采用汉字字形和笔画,并创造性地借用“六书”造字法造字,也丰富了汉字“六书”理论。同时,民族古文字在行款、雕版与活字印刷等方面均受到汉字书写的广... 作为中国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不仅丰富了文字的定义,其中很多汉字系文字采用汉字字形和笔画,并创造性地借用“六书”造字法造字,也丰富了汉字“六书”理论。同时,民族古文字在行款、雕版与活字印刷等方面均受到汉字书写的广泛影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夏、金三朝创制了仿照汉字设计的全新文字,元朝创制的八思巴文也仿汉字采用方块形式,这些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使用,同时用来翻译了许多儒家经典教化百姓,反映了汉字所承载的儒家文化与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对少数民族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古文字 汉字 字形 “六书” 雕版和活字印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集民族志”在中国的实践——以吴泽霖、林惠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福强 高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6期98-105,共8页
吴泽霖与林惠祥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前辈,民族文物事业贯穿着他们一生的学术研究,其成就被广为赞誉。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文物采集展览置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关怀之下,民族学博物馆成为“采集民族志”的理想归属,为其赋予了丰厚的理论意涵... 吴泽霖与林惠祥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前辈,民族文物事业贯穿着他们一生的学术研究,其成就被广为赞誉。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文物采集展览置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关怀之下,民族学博物馆成为“采集民族志”的理想归属,为其赋予了丰厚的理论意涵和时代价值。林惠祥的采集实践更多强调文化史构建,探讨族群的亲缘关系;吴泽霖则试图以“物化”形式来表达他的“平等”理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他们的这种分异代表着中国民族学史上“采集民族志”的两种取向,在杨成志等民族学家的采集实践中也有体现。但不管差异如何,用采集民族标本的形式来呈现文化的多样性、进行民族知识的建构,是当时诸多学者的一个共相。实际上,学者们的标本采集实践与民族志书写有着同样的学术诉求,只不过前者用实物的形式体现,而后者用文字书写的形式体现,殊途同归。即所谓“采集民族志”,它与影像的民族志、文字的民族志等共同表达边陲文化,建构民族知识,都是探寻文化模式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泽霖 林惠祥 民族博物馆 标本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心思维: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国家认同的学术脉络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宪隆 王笑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43,共9页
近代以来,列强环视,企图以民族、宗教等问题分裂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先贤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明辨大是大非,体现了维护中国疆域完整、中华民族一体的爱国情怀。从“蛮夷”与“中华”、“边缘地带”与“主流社会”、“形夷”与... 近代以来,列强环视,企图以民族、宗教等问题分裂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先贤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明辨大是大非,体现了维护中国疆域完整、中华民族一体的爱国情怀。从“蛮夷”与“中华”、“边缘地带”与“主流社会”、“形夷”与“心华”、“小利”与“大义”、“族类”与“共同体”五个方面切入,归纳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爱国情怀的研究成果,进而探讨未来持续研究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以彰显近现代少数民族先贤为加强国家认同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心思维 先贤 中华民族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构建实践研究——对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文祥 马秀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5,共9页
海北藏族自治州在承续其40多年民族团结传统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过程中,已经初步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效机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宏观上,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定位,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并积极创新宣传... 海北藏族自治州在承续其40多年民族团结传统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过程中,已经初步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长效机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宏观上,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定位,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并积极创新宣传教育手段,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架构了井然的宏观盘面;实践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推进全社会共建共创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各项工作互融互促的新格局,产生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持久动力,打造了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机制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在此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规范化、有益经验制度化、制度衔接机制化、外来经验本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 海北藏族自治州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宁夏民族团结60周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丁明俊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共7页
民族团结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鉴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及少数民族在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中做出过重大贡献而提出的一项治国方略,也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继承与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民族团结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鉴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及少数民族在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中做出过重大贡献而提出的一项治国方略,也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继承与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念、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注重民族团结工作,适应民族工作新常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回汉一家亲"已成为宁夏的一种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民族团结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京城两种形制的形成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辽上京、中京城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景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6期189-195,共7页
唐朝以降,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在草原腹地建立辽朝,并先后设置五京作为都城。上京建造的时间较早,受到唐朝长安城、洛阳城的影响较大;东京、南京、西京分别在渤海国辽阳城和唐朝幽州城、云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和扩建;中京由于修建得较晚,虽... 唐朝以降,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在草原腹地建立辽朝,并先后设置五京作为都城。上京建造的时间较早,受到唐朝长安城、洛阳城的影响较大;东京、南京、西京分别在渤海国辽阳城和唐朝幽州城、云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和扩建;中京由于修建得较晚,虽然有唐朝长安城的遗风,但更多受到北宋东京城的影响。其中,以辽上京城为代表的“日”字形平面形制和以辽中京城为代表的“回”字形平面形制,体现了对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沿袭与仿效,并对金上京、金中都、元大都等都城形制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例证,也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不断融合走向统一大格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上京 辽中京 两种京城形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救国: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的取向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福强 董茂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8,共9页
强调知识服务国家建设,通过学术救国,这在民国时期民族学家的知识生产中根深蒂固,是民族学本土化的重要特征,在学科属性定位、学术范式出现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均有体现。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应用性格的生成,有文化传统等结构性外因,... 强调知识服务国家建设,通过学术救国,这在民国时期民族学家的知识生产中根深蒂固,是民族学本土化的重要特征,在学科属性定位、学术范式出现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均有体现。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应用性格的生成,有文化传统等结构性外因,也有民族国家建构的场景性影响,是多重因素作用下学者的一种应变之道。学术的应用性要求民族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以探寻社会规律为目标,通过呈现社会事实求得问题解决之道。民国时期的民族学家大力宣扬民族学的科学属性,在科学化转型过程中,民族学讲求阐释和意义的人文属性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属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持续影响着中国民族学发展,亦成为今天民族学中国学派构建面临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本土化 应用人类学 科学主义 学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关键词检视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元元 李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80-89,共10页
20世纪40年代,拉德克里夫-布朗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重塑人类学后,曾经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被排斥在人类学主流理论之外。以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为关键词,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被"遮蔽"的西... 20世纪40年代,拉德克里夫-布朗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重塑人类学后,曾经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被排斥在人类学主流理论之外。以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为关键词,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被"遮蔽"的西方人类学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分类与梳理——文化进化主义将国家视为消解人口压力的结构性手段与保障生产技术提升的制度性路径;女性主义将性别不平等与国家相关联,将国家视为妇女从属地位的"始作俑者",以此完成对于国家的批判;"国家民族志"范式则将权力实践引发的结果和效应视为国家的本质,从而完全消解了国家的真实性与实体性。重拾被"遮蔽"的西方人类学国家话语,有助于补充国内人类学回应时代主题、进行宏大叙事的能力,有助于为构建本土化的人类学国家理论提供参考、比较和借鉴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进化 女性主义 “国家民族志” 西方人类学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培养与构建——基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证研究
10
作者 张妍 王新华 潘忠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4期150-155,共6页
立足西北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现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案例,实证分析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成因。从外在表现即地理环境、文化因素,以及内在因素即居民信息获取渠道、获取能力等方面论述了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现... 立足西北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现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案例,实证分析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成因。从外在表现即地理环境、文化因素,以及内在因素即居民信息获取渠道、获取能力等方面论述了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现状及问题。依据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状况,从构建民族地区良好信息环境,提升民族群众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开发本土化培训模式、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创新培训类型、带动信息利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居民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居民 信息化水平 培养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因素与民族互动:清水江流域分段的再认识
11
作者 田文 杨蕤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5,共9页
随着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整理和研究,清水江流域逐渐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该流域河段长、辐射范围广,不同的河段有其独特之处,明确清水江分段是丰富“清水江学”内涵的需要,也是探讨区域民族互动的基础,对于解读清水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具... 随着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整理和研究,清水江流域逐渐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该流域河段长、辐射范围广,不同的河段有其独特之处,明确清水江分段是丰富“清水江学”内涵的需要,也是探讨区域民族互动的基础,对于解读清水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内不同河段的不同特征,可从历史文化、水文环境、民族分布等角度,将清水江流域分为三段。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推行“王化”政策,清水江中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显示出“东西向民族互动”与“南北向民族互动”交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历史文化 民族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岩画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束锡红 陈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7,共6页
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成果集中在岩画普查及资料集成、岩画资料著录标准化、岩画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但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现代性。基于岩画数据库检索的岩画分类、分期、社会功能三个重要维度,探索中国北方岩画分类与人面像岩画... 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成果集中在岩画普查及资料集成、岩画资料著录标准化、岩画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但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现代性。基于岩画数据库检索的岩画分类、分期、社会功能三个重要维度,探索中国北方岩画分类与人面像岩画、中国北方岩画分期与综合断代方法应用、中国北方岩画文化传播功能等关联性研究和跨区域研究的重大问题,寻找研究和保护岩画遗产的有效途径,对形成遗产品牌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文化遗产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研究
13
作者 张建香 张多勇 +2 位作者 张耀宗 王东 李旭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目的】为检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成效并进行生态系统格局优化,以董志塬(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延河流域(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的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方法】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 【目的】为检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成效并进行生态系统格局优化,以董志塬(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延河流域(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的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方法】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估近30a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貌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农田、森林和草地是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高塬沟壑区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导,而丘陵沟壑区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导;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同时也是平均斑块规模最高的,但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结论】董志塬植被恢复工程先于延河流域,且初期生态恢复力度较大,而延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间的动态演化作用更强烈,生态恢复效果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董志塬 延河流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因素扎根研究——以贺兰山东麓为例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红梅 龙嬿升 +2 位作者 梁昌勇 陈欣 张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4-192,共9页
本文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例,研究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因素。主要以游客及行业管理者为访谈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料来源,运用扎根理论与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得到影响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七个因素:认知形象、情感形... 本文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例,研究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影响因素。主要以游客及行业管理者为访谈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料来源,运用扎根理论与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得到影响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七个因素: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愿、品牌形象提升;通过主轴编码构建了以上七个因素的基本典范模型,并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利于探索"旅游+葡萄酒"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进一步构建和评价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葡萄酒旅游 目的地品牌形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数西算”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对策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俊杰 姬浩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0,共8页
当下,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已成为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西部地区数字经济虽在数字化浪潮下取得一定发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西部有承接“东数西算”工程的... 当下,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已成为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西部地区数字经济虽在数字化浪潮下取得一定发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西部有承接“东数西算”工程的资源禀赋优势,同时也正在形成有利于数字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东数西算”工程开启了东西部之间以数据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转移,该产业转移具有必然性、差异性和联动性。“东数西算”工程能催生大数据平台企业增加,带动数据产业发展,赋能产业结构升级,在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有投资的直接效应、生产要素组合变更的微观效应和优化国民经济运行动态平衡的宏观效应三重价值。今后,西部地区应立足基础层、联动层、培育层、融合层、素养层五个方面深挖数据产业发展红利,培育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开辟西部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数西算” 数字经济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红梅 魏娅丽 +1 位作者 陶雨芳 龙嬿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6-220,共5页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葡萄酒旅游产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是文旅融合的典型载体。该文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厘清了文旅融合视角下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脉络和路径...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葡萄酒旅游产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是文旅融合的典型载体。该文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厘清了文旅融合视角下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脉络和路径,进而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在探究葡萄酒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及动力机制基础上,从文旅融合视域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策略建议。该研究结论有利于拓展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视野和路径,同时对推动案例区整合和优化产业资源,加快葡萄酒旅游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葡萄酒旅游产业 模式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娘惹菜:华人、非华人和东南亚美食的制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志明 马建福(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77,共6页
峇峇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本土化华人,在殖民地时代被称为海峡华人,马六甲的峇峇在家讲“峇峇马来语”,这是本土化的一个特征。他们的饮食被称为娘惹菜,也经历了本土化。娘惹是对峇峇女性的称呼。娘惹菜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人们所熟知... 峇峇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本土化华人,在殖民地时代被称为海峡华人,马六甲的峇峇在家讲“峇峇马来语”,这是本土化的一个特征。他们的饮食被称为娘惹菜,也经历了本土化。娘惹是对峇峇女性的称呼。娘惹菜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人们所熟知。娘惹菜是马来西亚环境下华人和非华裔文化交流的本土化产物。文章描述六种娘惹菜的配料及制作方法,旨在说明峇峇食物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峇峇 娘惹菜 东南亚美食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伯拉纳干华人美食及其象征意义
18
作者 陈志明 马建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6,共9页
峇峇(国际音标Baba)是说马来西亚语的华人,他们是最早一批移民到马来西亚和马六甲的华人后裔。尽管文化发生了变化,但峇峇仍是华人,且保留了大部分传统闽南风俗。研究峇峇饮食文化及其象征意义,对于理解文化连续性、文化变迁、文化形式... 峇峇(国际音标Baba)是说马来西亚语的华人,他们是最早一批移民到马来西亚和马六甲的华人后裔。尽管文化发生了变化,但峇峇仍是华人,且保留了大部分传统闽南风俗。研究峇峇饮食文化及其象征意义,对于理解文化连续性、文化变迁、文化形式和象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峇峇食物在制作过程中选用当地食材,融合了当地的烹饪风格,已经变得非常本土化;另一方面,他们在食物方面的象征是传统的华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峇峇华人 娘惹美食 饮食与象征 祭祖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民的日常饮食:永春农村生活的个案研究
19
作者 陈志明 马建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38-43,共6页
本文从日常饮食的角度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描述了笔者在中国福建省永春县美瑶村所观察到的村民日常饮食情况。村民们从事柑橘的商业化种植以及水稻和蔬菜的自给农业。日常饮食反映了人们农耕的生计以及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食品消费仍... 本文从日常饮食的角度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描述了笔者在中国福建省永春县美瑶村所观察到的村民日常饮食情况。村民们从事柑橘的商业化种植以及水稻和蔬菜的自给农业。日常饮食反映了人们农耕的生计以及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食品消费仍然主要来源于当地生产—邻近的城镇没有麦当劳或寿司店;另一方面,到沿海城市谋生的工人带回新经验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饮食 福建农民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米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一个角度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结构遗产再生产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杜华君 张继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面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二元选择困境,需换一个角度来反思这种转型思路及实操方式,以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应看到作为文化遗产子系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 面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二元选择困境,需换一个角度来反思这种转型思路及实操方式,以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应看到作为文化遗产子系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既是三线建设工业化结构体系与结构要素的综合体,也是三线建设工业化现存与遗存的连续体,故可将其视作三线建设工业化的“结构遗产”。由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实质上是其体系与要素在后工业化时代的重构与再生。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应从传统的本体保护与实体利用即在后工业化的被动应对中形成一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转向“结构遗产再生产”即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多种场域中通过自主能动的结构体系再结构和要素功能再转化,培育出竞争优势并带动资源配置和产业集群。由此,可在创新转型机制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的创造性转化和功能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产 后工业化 结构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