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以“五个突出特性”为视角
1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性沉淀、现代化转型中所彰显的独有特质作出的最新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出场源自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多个维度的现实考量,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精神品格、内在格局、开放胸怀和文明基因,同时五者又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共同造就中华文明的内在禀赋。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互构关系。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内生动力、内聚情感、和谐特质和世界价值具有巨大的塑造作用,全面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为凝练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历史契机。两者在建设主体、内生场域和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 “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 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的调适与重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淑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8,共15页
阶级与民族是人类群体基本的存在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是重要的政治动员工具和理论分析工具。民族国家的建立为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的密集交织提供了政治场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关于阶级的内涵、产生根源、存在条件和消亡前提等系... 阶级与民族是人类群体基本的存在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是重要的政治动员工具和理论分析工具。民族国家的建立为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的密集交织提供了政治场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关于阶级的内涵、产生根源、存在条件和消亡前提等系统完整的理论,并将无产阶级塑造成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革命力量。在一国之内,阶级划分是确立内部性与外部性的过程,阶级斗争是消除外部性、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有力工具,而站在国家民族高度对民族叙事不断重塑同样是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并强化内部性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使命型政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就是在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交互作用中不断进行调适与重塑,不断消除外部性、增加内部性的伟大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则是新时代坐标下内部性达到空前程度的表征,阶级叙事与民族叙事在调适中不断走向融合,为超越阶级和民族提供了理论工具,最终以铲除国家边界内的外部性,进而消灭国家,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完全内部性为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叙事 民族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调适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8,共13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者关系不言自明,但缺少深层次剖析。从关系源起、敞显方位和政党政治等视角能够搭建起二者的关系框架。一是构成关系的源起,发端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者关系不言自明,但缺少深层次剖析。从关系源起、敞显方位和政党政治等视角能够搭建起二者的关系框架。一是构成关系的源起,发端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既怀揣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终极性使命,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二是敞显关系的方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大一统”理念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贯穿,又是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当下省思,对“大一统”理念的持续性坚守与阶段性构建在新时代实现时空交汇,共同构成敞显关系的历史方位。三是两者关系的实质,落脚于现代政党民族叙事生成的基本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公民意识实现升华的义务应然,又是现代政党整合多民族国家的责任使然,以“内生情感”和“外在意志”的双向叠合构成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理论工具嵌入中国共产党的肌体之中,二者关系既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的阶段性,又有从中华民族演进历程来看的持续性,还有从现代政党制度来看的策略性,是三者时空交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大一统” 民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时代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个境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0,共7页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境域,正在不断推动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化;与此同时,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体系的调整优化,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举措,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境域,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民族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境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新时代的民族学:构建“中华民族学”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3,共10页
新时代需要全新的民族学。“中华民族学”二级学科的诞生是新时代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所在,是与这一时代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国民族学从百年前学科知识的引入到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建立,从20... 新时代需要全新的民族学。“中华民族学”二级学科的诞生是新时代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所在,是与这一时代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国民族学从百年前学科知识的引入到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建立,从20世纪80年代学科体系的重建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学”的建制,始终遵循聚焦时代议题和国家意志的学科史逻辑。学科只有立足自身的理论构建逻辑,从资料体系、概念体系、方法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明确建设指向,围绕自主知识生产这一实践逻辑开展包括学科性知识、人文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的构建,将这三重逻辑辩证统一于学科建设实践中,才能推动民族学学科科学、持续、有效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学” 学科史演化 理论构建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龙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4-86,共3页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主体,其主体地位的确定有其必然性。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过程中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内在历史规律使然;其次,不论是领导力、执政力,抑或复杂国际情势,只有...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主体,其主体地位的确定有其必然性。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由自在走向自觉过程中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内在历史规律使然;其次,不论是领导力、执政力,抑或复杂国际情势,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阻碍与干扰,此乃现实必然性;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中国历史民族理论相比,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与西方国家民族理论相比,则体现出发展性和超越性,是党的民族工作在实践积累中的一次创新和超越,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践主体 核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集体记忆的整合逻辑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淑娟 王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95,共14页
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个铭记和演绎民族情感、民族信仰和民族历史的集体性意识,铸牢工作则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现与重构,自然赋有整合集体记忆的深刻意涵,对集体记忆具有保持、传承和建构的整合功能。整... 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个铭记和演绎民族情感、民族信仰和民族历史的集体性意识,铸牢工作则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现与重构,自然赋有整合集体记忆的深刻意涵,对集体记忆具有保持、传承和建构的整合功能。整合集体记忆具有清晰的脉络,在整合之前,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在的“记忆之场”、互嵌的文明意义、共塑的民族精神,深刻体现了两者的高度契合性,为整合提供可能;在整合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集体记忆进行双向刻写,追溯并厚植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将整合变为现实;在整合之后,集体记忆本身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支撑,具有强化和维系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心灵共鸣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筑牢记忆框架、规正记忆方向、丰富记忆载体,进而完成整合续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整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进路——基于社会空间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明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60,共9页
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社会的正义要求总体上体现为空间正义,它与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殊途同归,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中的生产正义、关系空间中的分配正义和... 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社会的正义要求总体上体现为空间正义,它与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殊途同归,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中的生产正义、关系空间中的分配正义和精神空间中人的全面发展正义,它们相互联系、辩证发展,构筑起共同富裕在空间层面的价值体系,为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推进以生产正义为基础的物质空间布局平衡化、协调化,以分配正义为保障的关系空间区隔最小化,以人的全面发展正义为目标的精神空间现代化,实现“共同”与“富裕”、“物质—关系—精神”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价值导向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钟梅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63,共7页
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其参与主体、主要内容、节日仪式、文化内涵诸维度发生改变,节日文化空间逐步扩大,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 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其参与主体、主要内容、节日仪式、文化内涵诸维度发生改变,节日文化空间逐步扩大,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同时被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10
作者 冯雪红 安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9-21,共13页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确立,为国家政权整合与高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文明内聚力。社会层面,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有效维系了多民族社会的共生共融。生态层面,体系完整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空间治理逻辑。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机制不仅构成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注入了历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