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真真 马晓莉 +1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74,共14页
全球蓍属(Achillea L.)植物约有200多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其中多数物种作为民间用药具有上千年历史,且这类植物因具有丰富多样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备受关注。研究证据表明蓍属类植物在抗肿瘤、抗菌消炎、抗糖尿病、抗溃疡、抗氧化... 全球蓍属(Achillea L.)植物约有200多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其中多数物种作为民间用药具有上千年历史,且这类植物因具有丰富多样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备受关注。研究证据表明蓍属类植物在抗肿瘤、抗菌消炎、抗糖尿病、抗溃疡、抗氧化、抗虫、抗焦虑、抗黑变、抗高血压、抗哮喘、抗生精、镇痛解痉、愈伤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药理活性。本文对2004年以来蓍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蓍属类植物药理活性物质进一步挖掘及该属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蓍属 萜类 木脂素 抗肿瘤 抗菌消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
作者 尚莹 朱一栋 +3 位作者 张慧 江志波 马晓莉 南泽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脑(3)、珊瑚菜内酯(4)、3-[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戊二酸(5)、4-[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丁酸(6)、3-甲氧基-1 H-吡咯(7)、烟酰胺(8)、5-羟基-2-羟甲基吡啶(9)、5-羟甲基-糠醛(10)、豆甾-4-烯-3-酮(11)、(+)-hannokinol(12)、反式阿魏酸(13)、4-羟基肉桂酸(14)、2,4-二甲氧基-2-甲基-(6 H)-吡喃-3-酮(15)、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甲酸(17)。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枸杞属中分离,化合物11为首次从枸杞中得到。DPPH自由基清除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5、12、14、15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3~9、11、14、17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范围分别为0.17~87.56μg/mL和1.65~68.76μg/mL,其中化合物5和14的抗氧化能力优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化合物3、6、8、11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高于熊果苷(阳性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子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瓜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茹茹 杨静玲 +2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马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酮(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对羟基苯丙酮(5)、对羟基苯乙酮(6)、10a,12a-dimethyl-4,4a,4b,10b,11,12-hexahydro-3H-naphtho[2,1-f]chromene-2,8-dione(7)、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8)、3-吲哚甲醛(9)、反式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老瓜头中分离得到。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考察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37.3、44.3、51.4、48.2μg/mL。化合物1、2、3、4和6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7、22.3、8.3、7.1、39.8μg/mL,均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瓜头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邓超凡 南泽东 +5 位作者 王真真 杨静玲 安振宇 吴秀丽 马晓莉 江志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1-3676,共6页
目的研究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和酪氨酸酶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 目的研究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和酪氨酸酶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烟酰胺(1)、L-焦谷氨酸甲酯(2)、bungeanoline F(3)、富马酸单甲酯(4)、5-羟甲基糠醛(5)、对羟基苯甲酸(6)、hydroxybenzoate(7)、原儿茶酸甲酯(8)、阿魏酸甲酯(9)、二甲基咖啡酸(10)、dimethyl feruloyl malate(11)、(-)-4-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2)、丁香酯素(13)和黑麦草内酯(14)。化合物1、8、11和13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IC 50值为54.47~97.4μmol/L;化合物13对酪氨酸酶有潜在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4~14为首次从紫堇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11和13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北紫堇 正丁醇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CO_(2)化学吸收与加氢转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燕霞 付娜 胡修德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5,共12页
燃煤电厂燃烧发电过程排放大量CO_(2),烟气中CO_(2)高效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减排而言尤为重要。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是目前最成熟的分离方法,目前已有相关CO_(2)捕集项目成功运行,但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的缺点。新型高效CO... 燃煤电厂燃烧发电过程排放大量CO_(2),烟气中CO_(2)高效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减排而言尤为重要。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是目前最成熟的分离方法,目前已有相关CO_(2)捕集项目成功运行,但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的缺点。新型高效CO_(2)吸收剂开发、工艺优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烟气中CO_(2)化学吸收串联加氢催化合成化学品、燃料是燃煤电厂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随着CO_(2)催化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CO_(2)催化加氢制化学品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介绍了单胺吸收剂碳捕集原理和再生能耗,进一步综述了新型吸收剂(混合胺溶液、两相吸收剂和功能化离子液体)的CO_(2)吸收性能、节能降耗原理及碳捕集流程,探讨了CO_(2)解吸催化剂、工艺参数优化在降低再生能耗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从不同类型的CO_(2)加氢转化产物(甲醇、低碳烯烃和高碳烃)出发,对CO_(2)催化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法及CO_(2)加氢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化学吸收 催化加氢 甲醇 烯烃 高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叶兔耳风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
6
作者 姜国东 张森雨 +6 位作者 刘亚凤 安振宇 吴秀丽 王芳 江志波 马晓莉 南泽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6,共7页
为了解兔耳风(Ainsliaea glabra)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了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松柏烯醇二异戊酸酯(1)、3β-hydroxy-11α,1... 为了解兔耳风(Ainsliaea glabra)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了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松柏烯醇二异戊酸酯(1)、3β-hydroxy-11α,13-dihydro-costunolide(2)、matricarin(3)、乙酰伪蒲公英甾醇(4)、白桦脂醇(5)、27-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6)、morolic acid acetate(7)、异黑麦草内酯(8)、苯甲酸丁酯(9)和E-phytenal(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3和7首次在兔耳风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均为首次在光叶兔耳风报道。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31.2、25.0、21.8μg/m L,化合物1和3对白色念珠菌有潜在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1.9和3.9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兔耳风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山紫堇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7
作者 邓卫芳 贺金亮 +2 位作者 朱一栋 邓超凡 南泽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9,共8页
对房山紫堇Corydalis fangshanensis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乳腺肿瘤细胞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数据(1D、2D NMR、MS、IR、UV)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房山紫... 对房山紫堇Corydalis fangshanensis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乳腺肿瘤细胞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数据(1D、2D NMR、MS、IR、UV)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房山紫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两个部位中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7-acetyl thalifoline(1)、pycnarrhine(2)、corynoxidine(3)、trans-isocorypalmine N-oxide(4)、四氢巴马汀(5)、四氢药根碱(6)、liriotulipiferine(7)、异波尔定碱(8)、乌药碱(9)、脱氢甲卡维丁(10)、feruloylputrescine(11)、木黄酮(12)、二甲基咖啡酸(13)、4-羟基-3-甲氧基桂皮酰基-β-D-葡萄糖苷(14)、水仙苷(15)、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6)、异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17)。其中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2~17是首次从房山紫堇中分离得到。结合体外MTT法评价单体化合物对人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1、MCF-7)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2~10、13、15~17对MDA-MB-231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 50值范围为8.00~79.99μmol/L,化合物2~10、16、17对MCF-7细胞有抑制作用,IC 50值范围为7.29~86.9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紫堇 化学成分 结构确定 乳腺癌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 被引量:3
8
作者 续京 张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5-449,共5页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粉体的分散性;采用800℃的煅烧温度可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 min、pH值为12~13和搅拌转速为900 r/min的条件下,得到颗粒尺寸为80 nm、粒度分布均匀、结晶度和分散性较好的纳米BaTiO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淀法 纳米钛酸钡 制备工艺 结晶性 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旋涂热解快速制备高化学计量比SnS_2薄膜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正国 王凯 +2 位作者 吴珊珊 孙治安 龚波林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46-1850,1857,共6页
为快速制备高化学计量比的SnS_2薄膜,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旋涂热解法,以Sn Cl4·5H2O和硫脲分别为Sn源和S源,在空气中及热解温度分别为200℃、260℃和320℃时制备了系列SnS_2薄膜,这是首次使用旋涂热解法制备SnS_2薄膜的尝试。采用EDS... 为快速制备高化学计量比的SnS_2薄膜,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旋涂热解法,以Sn Cl4·5H2O和硫脲分别为Sn源和S源,在空气中及热解温度分别为200℃、260℃和320℃时制备了系列SnS_2薄膜,这是首次使用旋涂热解法制备SnS_2薄膜的尝试。采用EDS、XRD、Raman、SEM、UV-Vis等手段研究了热解温度对SnS_2薄膜元素组成、晶相、形貌、光学吸收等的影响,在热解温度为260℃且仅需热解2 min条件下,获得了Sn/S原子比为1/1.98的高化学计量比SnS_2薄膜,该薄膜直接禁带宽度为2.50 e V,非常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窗口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2薄膜 旋涂热解 化学计量比 拉曼光谱 光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化学浴制备PbS薄膜和表征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春 高柱仙 张正国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68-1473,1479,共7页
为得到高质量的PbS薄膜,使用化学浴沉积法在40℃、50℃和60℃的低温下在包覆有TiO 2层的FTO衬底上成功制备了PbS薄膜。所制备的PbS薄膜外观光滑、致密,使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和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该薄膜。根... 为得到高质量的PbS薄膜,使用化学浴沉积法在40℃、50℃和60℃的低温下在包覆有TiO 2层的FTO衬底上成功制备了PbS薄膜。所制备的PbS薄膜外观光滑、致密,使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和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该薄膜。根据分析结果,运用谢乐公式计算得到以上温度下制备的PbS薄膜的粒径分别为30nm、36 nm和39 nm,且相应禁带宽度分别估算为1.58 eV、1.38 eV和1.20 eV。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结果计算出相应功函数分别为-4.90 eV、-4.60 eV和-4.50 eV,结合PbS薄膜的禁带宽度和功函数计算了其导带边和价带边的大小。此外,以spiro-OMeT AD作为空穴传输层,制备了PbS/TiO 2太阳能电池,并获得了0.24%的光电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薄膜 低温 化学浴沉积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涂热解法制备高化学计量比的SnS薄膜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正国 孙治安 +2 位作者 吴珊珊 赵涛 龚波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75,共5页
为制备高化学计量比的SnS薄膜,使用一种简单的旋涂热解法,在空气中以载玻片和FTO为衬底,在热解温度分别为280℃、320℃和360℃条件下制备了系列SnS薄膜,并采用EDS、XRD、Raman、SEM、UV-Vis-NIR等手段研究了热解温度对SnS薄膜元素组成... 为制备高化学计量比的SnS薄膜,使用一种简单的旋涂热解法,在空气中以载玻片和FTO为衬底,在热解温度分别为280℃、320℃和360℃条件下制备了系列SnS薄膜,并采用EDS、XRD、Raman、SEM、UV-Vis-NIR等手段研究了热解温度对SnS薄膜元素组成、晶相、形貌、光学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320℃热解10min时,获得的SnS薄膜Sn/S的原子比为1/0.99,直接禁带宽度为1.46eV,十分接近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最佳禁带宽度1.50eV,在太阳能电池吸收层材料领域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薄膜 旋涂热解 化学计量比 拉曼光谱 光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模板法构筑有序介孔三氧化钨及其光电化学水氧化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东 吴发超 +1 位作者 李瑞 高彩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8-63,共6页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通过钨粉过氧化钨酸、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有序介孔三氧化钨(m-WO_(3)),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Brunauer-emmett-teller(BET)、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通过钨粉过氧化钨酸、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有序介孔三氧化钨(m-WO_(3)),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Brunauer-emmett-teller(BET)、透射电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方法对其结构、孔隙率、形貌、光谱性质及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WO_(3)具有二维六方P6mm对称结构;与无孔WO_(3)(5 m^(2)/g)相比,m-WO_(3)的比表面积增加了20倍(105 m^(2)/g)且孔径分布更均一(6.7 nm)。XRD结果表明,m-WO_(3)的结晶度均高于同条件下的WO_(3)。光电化学(PEC)测试结果表明,400℃下的m-WO_(3)电极在1.0 V vs.Ag/AgCl偏压作用下,产生了0.88 mA/cm^(2)的饱和光电流,约是同条件下WO_(3)电极(0.27 mA/cm^(2))的3.3倍。这主要是因为m-WO_(3)的比表面积较大,有效地提高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地增强了m-WO_(3)的PEC活性。此外,m-WO_(3)具有比无孔WO_(3)更稳定的光电催化活性。虽然高温煅烧导致m-WO_(3)的介孔孔道部分坍塌,但是其仍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很好地保持了优越的PEC催化活性,解决了介孔材料结晶度和比表面积之间存在的对立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结构 软模板 三氧化钨 光电化学 水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模板导向合成介孔三氧化钨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东 高彩云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50-2357,共8页
以钨酸(H2WO4)为钨前驱体,十二烷胺(DDA)为模板剂,利用模板剂的结构导向功能,合成了比表面积为57.3 m 2·g^-1的介孔三氧化钨(DDA-WO3),是未用DDA制备的非介孔WO3(H2WO4-WO3)的2.35倍。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400℃下煅烧的DDA-WO... 以钨酸(H2WO4)为钨前驱体,十二烷胺(DDA)为模板剂,利用模板剂的结构导向功能,合成了比表面积为57.3 m 2·g^-1的介孔三氧化钨(DDA-WO3),是未用DDA制备的非介孔WO3(H2WO4-WO3)的2.35倍。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400℃下煅烧的DDA-WO3是具有单斜晶型结晶孔壁的无序介孔结构。此外,400~550℃下煅烧的DDA-WO3的结晶度均高于同条件的H2WO4-WO3。400℃下的DDA-WO3/FTO(掺氟氧化锡)在1.0 V的Ag/AgCl偏压作用下,可以产生0.18 mA·cm^-2的饱和光电流,是H2WO4-WO3/FTO(0.06 mA·cm^-2)的3倍。增强的光电化学(PEC)活性主要因为DDA-WO3/FTO的大表面积降低了低结晶度对PEC性能的不利影响,成为影响PEC活性的主要因素。500℃煅烧导致了DDA-WO3/FTO介孔结构的坍塌,但高的结晶度仍然保持其优越的PEC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结构 模板 三氧化钨 光阳极 光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舂龙 詹慕蓉 +8 位作者 高华 刘正 苟洪倩 阳倩倩 马赫 陈钇洁 罗婷 江志波 南泽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005-9016,共12页
紫藤是豆科紫藤属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在中国多地有栽培。在民间,紫藤常常被用于治疗腹水浮肿、关节肿痛、通风、小便不利等病症。前期研究表明紫藤含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凝集素类、有机酸等;紫藤的粗提物和... 紫藤是豆科紫藤属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在中国多地有栽培。在民间,紫藤常常被用于治疗腹水浮肿、关节肿痛、通风、小便不利等病症。前期研究表明紫藤含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凝集素类、有机酸等;紫藤的粗提物和单体成分表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降血压、抗癌、抗病毒作用、抑菌作用、凝集作用等,说明紫藤具有重要的药物研究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紫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工作仍未见综述报道,因此,开展对紫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将为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紫藤药材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藤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老瓜头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凯 杨晋 《宁夏农林科技》 2010年第4期26-27,共2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老瓜头全草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联机分析,分离出了40个色谱峰,鉴定出33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7.92%,其中4-甲基-4-羟基-2-戊酮(43.70%),D-苎烯(7.44%)含量较高。
关键词 老瓜头 水蒸气蒸馏法 挥发油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先蒿化学成分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华忠 胡冬燕 +2 位作者 韩广田 李喜安 南泽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62-3866,共5页
目的研究四川马先蒿Pedicularis szetschuanica Maxim.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方法80%乙醇提取物采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试各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MDA-MB-231... 目的研究四川马先蒿Pedicularis szetschuanica Maxim.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方法80%乙醇提取物采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试各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rgyol(1)、artselaenins A(2)、campsinol(3)、4-hydroxymethylboschnialactone(4)、8-epideoxy loganic acid(5)、山柰酚(6)、8-对羟苄基山柰酚(7)、槲皮素(8)、松脂素(9)、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0)、腺嘌呤核苷(11)、2-羟甲基-5-羟基吡啶(12)。通过体外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分析,化合物3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好,IC 50等于(46.5±2.7)μmol/L,化合物8对MDA-MB-231细胞的IC 50值为(14.8±1.1)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1为首次从四川马先蒿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9、10、12为首次从马先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MCF-7抑制活性较弱,化合物8对MDA-MB-231抑制活性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马先蒿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乳腺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扫描法恢复三氧化钨光电化学水氧化性能及其机制
17
作者 李东 李瑞 +2 位作者 吴发超 孙文周 高彩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4-1160,共7页
三氧化钨(WO_(3))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PEC)特性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经电解后,WO_(3)光阳极会的PEC催化活性将出现急剧地衰减,导致其无法循环使用,造成了浪费。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实验以钨酸钠(Na_(2)WO_(4... 三氧化钨(WO_(3))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PEC)特性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经电解后,WO_(3)光阳极会的PEC催化活性将出现急剧地衰减,导致其无法循环使用,造成了浪费。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实验以钨酸钠(Na_(2)WO_(4)·2H_(2)O)为钨源,HCl为酸源,通过沉淀法制备了WO_(3)粉体。然后,采用刮刀涂布工艺制备了涂层厚度约为15μm的WO_(3)/FTO电极。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其结构、形貌及组成进行表征。XRD和Raman结果表明,制备的WO_(3)具有单斜结构。通过FE-SEM观察发现,WO_(3)的表面形貌是由10~30 nm的纳米颗粒组成。PEC测试结果表明,电解前的WO_(3)/FTO电极在1.5 V vs.Ag/AgCl偏压作用下,可以产生7.7 mA/cm^(2)的饱和光电流,是同等条件下电解后WO_(3)/FTO电极的3.7倍(2.1 mA/cm^(2))。但经过阴极扫描后,可以使WO_(3)/FTO电极的饱和光电流恢复至8.1 mA/cm^(2),这与电解前相比,恢复率达105%。在对WO_(3)/FTO电极PEC性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WO_(3)表面O原子的结合状态是决定其PEC性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三氧化钨 纳米材料 水氧化 阴极扫描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PO_4/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18
作者 曹永宁 张正国 龚波林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1-44,63,共5页
采用湿法球磨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结合的工艺,分别以油酸、葡萄糖、石墨、硬脂酸为碳源对LiMnPO4进行包覆合成了LiMnPO4/碳材料,并研究了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碳包覆对LiMnPO4的橄榄石型结构无影响;采用有机碳源包覆的L... 采用湿法球磨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结合的工艺,分别以油酸、葡萄糖、石墨、硬脂酸为碳源对LiMnPO4进行包覆合成了LiMnPO4/碳材料,并研究了它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碳包覆对LiMnPO4的橄榄石型结构无影响;采用有机碳源包覆的LiMnPO4/碳材料形貌呈更规则的类球形;油酸包覆LiMnPO4/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其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可达140.6mAh·g-1,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3.4mAh·g-1,充放电效率为87.76%;油酸包覆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和活性物质的可逆性能,能够抑制Mn2+氧化和晶粒长大,使粒径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锰锂 碳源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相和形貌三氧化钨的可控合成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19
作者 高彩云 李瑞 李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0-153,159,共5页
通过过氧化聚钨酸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不同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WO_(3),研究了pH对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pH可以实现对WO_(3)晶型和形貌的可控合成;晶体结构对WO_(3)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晶相WO_(3)的PE... 通过过氧化聚钨酸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不同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WO_(3),研究了pH对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pH可以实现对WO_(3)晶型和形貌的可控合成;晶体结构对WO_(3)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晶相WO_(3)的PEC性能差异明显,与六方WO_(3)(h-WO_(3))和六方-立方WO_(3)(h-c-WO_(3))的PEC性能相比,立方WO_(3)(c-WO_(3))纳米棒的PEC性能得到极大地提高,主要是因为晶体结构改善了c-WO_(3)对长波长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另外,在PEC水分解过程中,纳米棒加速了光生电子的转移速度,从而减小了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可见合理调控pH是制备具有高PEC性能WO_(3)的技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相 形貌 三氧化钨 光电化学 水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续士勇 岳劲松 +3 位作者 程园 程嗣丹 丁宁 李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1,共10页
以HCl-HF法脱矿物质处理后的云南莲花塘褐煤和内蒙古白音华褐煤以及这两种褐煤所制备的半焦为原料,将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KOH用量和炭化终温对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 以HCl-HF法脱矿物质处理后的云南莲花塘褐煤和内蒙古白音华褐煤以及这两种褐煤所制备的半焦为原料,将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KOH用量和炭化终温对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表征活性炭的结构及表面性质。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活性炭电极进行循环伏安特性(CV)、交流阻抗特性(EIS)和充放电特性(GCD)分析,利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测试扣式电容器的电容保持率。结果表明:采用脱矿物质处理后的褐煤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碱煤质量比为4∶1,炭化终温为800℃的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在此工艺条件下,莲花塘褐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728 m^(3)/g,孔体积为1.58 cm^(3)/g,白音华褐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24 m^(3)/g,孔体积为1.00 cm^(3)/g;将这两种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所制备的活性炭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比电容分别为246 F/g和244 F/g,在电流密度为20 A/g时,比电容分别为205 F/g和202 F/g,比电容下降率分别为16.7%和17.2%,表现出良好的高倍率特性;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测试所制备的扣式电容器,经8000次循环后的比电容保持率达99.87%,体现出褐煤基活性炭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半焦 活性炭 孔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