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与理论抉择——从李大钊、陈独秀的学术转变看早期中共党员的文化特质 被引量:6
1
作者 范丹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61,共8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直接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性实际地取决于早期中共党员的文化特质。早期中共党员在使命意识、唯物哲学、精神修...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直接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性实际地取决于早期中共党员的文化特质。早期中共党员在使命意识、唯物哲学、精神修养等三方面充分承袭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启蒙教育赋予的文化特质接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共党员的文化特质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但是共产党员追求先进文化的信念,是建党90年的宝贵经验和不渝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知识分子 思想分化 中共党员 文化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建主体的历史考证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元宫 张治银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23,共6页
1925年秋创办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曾经为中共和国民党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政治干部和军事人才,在中苏两国关系史、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史、国共两党关系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所学校创建主体... 1925年秋创办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曾经为中共和国民党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政治干部和军事人才,在中苏两国关系史、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史、国共两党关系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所学校创建主体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似是而非、甚至彼此对立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中山大学 历史考证 中国革命史 关系史 军事人才 政治干部 共产国际 国共两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高的伦理标准与更多的利益冲突——《赫尔辛基宣言》2008年的修订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丽然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78,共3页
2008年,世界医学会大会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的最新修订。2008年版的宣言在安慰剂的使用、实验后利益的分配和研究结果发表等3个条款的修订中不但没有放弃过去的立场,而且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受试的保护,从而坚持了更... 2008年,世界医学会大会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的最新修订。2008年版的宣言在安慰剂的使用、实验后利益的分配和研究结果发表等3个条款的修订中不但没有放弃过去的立场,而且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受试的保护,从而坚持了更高的伦理标准。也正因为如此,此次修订后也在医学研究的各方中产生了更多的利益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辛基宣言》 安慰剂 公正 发表 研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范丹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51,共4页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者统一的内涵特征表现在奋斗目标、价值理念、方法要求等三方面。二者统一的实践指...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者统一的内涵特征表现在奋斗目标、价值理念、方法要求等三方面。二者统一的实践指向落实于改善民生的具体工作。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体现了党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获得新的空间和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拜物教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1
5
作者 荣鑫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通过拜物教批判深入到社会现实层面,而在消费社会语境中,物由实体性存在转向符号性存在。物的功能性转变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催生出新型的物恋形式,即符号拜物教。由此,一种以新型物恋形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条件下观念操控的新形式。依循马克思批判分析的方法,实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需借由符号拜物教的深度剖析,由此实现社会现实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符号-物" 符号拜物教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生过程的伦理分析——个体德性的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强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1,共3页
个体的生育过程是一个从审视自身内在的欲望(性欲和生殖之欲)开始,到受制于外在的社会礼仪和道德习俗,最后回到个体内在的自律。与之相对应的个体的计生过程是调节欲望认识到计划生育之必要,到免除不合时宜的生育观念的影响,最后形成个... 个体的生育过程是一个从审视自身内在的欲望(性欲和生殖之欲)开始,到受制于外在的社会礼仪和道德习俗,最后回到个体内在的自律。与之相对应的个体的计生过程是调节欲望认识到计划生育之必要,到免除不合时宜的生育观念的影响,最后形成个体德性,实现意志自由,使自身融入并适应现实的合理的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生过程 生育个体 个体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的永恒主题——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评介
7
作者 林建华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中,高放教授向来以思想高度解放与坚忍执着勤奋而著称,堪称典范。他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新作迭出、新论不断。高放教授视野甚广,研究领域甚宽,在每一领域都是大家。仅就马克思主... 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中,高放教授向来以思想高度解放与坚忍执着勤奋而著称,堪称典范。他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新作迭出、新论不断。高放教授视野甚广,研究领域甚宽,在每一领域都是大家。仅就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而言,在最近15年间,高放教授就有三部文集问世,即199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200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献书)、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2012年版),这三部文集在内容上不是简单地重复,每一部文集都有新作、新论汇聚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 高放 永恒主题 评介 创新 学术研讨会 200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
8
作者 范丹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8,共5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个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双重文化使命的发轫动因。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构成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起点;实践观引发变革,使五四知识分子中分化出一批信奉科学民主、秉持公正评判、注重实践激励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拥有富饶而强大的文化基因,必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五四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 发轫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机制
9
作者 范丹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3,共7页
"文化机制"概念,打开了一个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价值和普适意义使其产生了世界性的文化吸引力,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性,由此为其被中国社会吸纳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文化机制"概念,打开了一个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价值和普适意义使其产生了世界性的文化吸引力,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性,由此为其被中国社会吸纳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诸多内在契合性:二者都立足物质的本体论,都主张实践的认识论,都采用辩证的方法论,都倾向入世的价值论,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相似不是孤立的巧合,而是根植于二者赖以形成的社会存在以及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生活方式在终极意义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把人还原至世界体系的合理位置,使其哲学体系的人本内核获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和谐精神,较好地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跨时空重合,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路径。这种重合,既彰显中国先哲的睿智,也昭示马克思的深邃,两者在历史的远近两极遥相呼应,共同追求人类生活的本真状态和最美境界,共同培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文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精神:文化环境的价值蕴涵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茂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24,共4页
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属人性的高度统一,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具有人本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质。人文精神构... 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属人性的高度统一,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具有人本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质。人文精神构成文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维度,是文化环境的实质与核心,在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文精神是文化环境的指示器,其存在状态直接反映和体现着文化环境的优劣,是衡量文化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环境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