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工业固废的低碳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世钦 李发文 +1 位作者 孙晓燕 王海龙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072-4082,共11页
基于工业固废开发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是实现建筑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作为一种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发展良好的胶凝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制备工艺流程、水泥性能方面对已有研... 基于工业固废开发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是实现建筑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作为一种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发展良好的胶凝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制备工艺流程、水泥性能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煅烧制度对水泥熟料目标矿物成分的影响及最佳煅烧制度评判标准,对比了不同煅烧制度下的能耗,并对三元体系和四元体系水泥的抗压强度发展规律和水泥水化性能进行了阐述,为工业固废的利用和低碳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废 贝利特 硫铝酸盐水泥 煅烧制度 力学性能 水化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entinel-1A升降轨的DS-InSAR金川矿区形变提取
2
作者 郭捷 张功海 +5 位作者 宋烨炜 白宇兴 胡纪元 王杰 吴文豪 葛子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Path128、降轨Path33、降轨Path135数据)的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将监测点密度与传统PS-InSAR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及两类时序InSAR提取的形变结果与GNSS点位监测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①对于金川矿区矿体监测的监测点(MPS)密度较PS-InSAR方法至少提升了5倍以上;②利用DS-InSAR和PS-InSAR解算的时序形变结果与GNSS站点时序形变结果分别根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干系数进行对比,DS-InSAR结果在3组指标上均效果更佳,提取的形变结果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轨 金川矿区 Sentinel-1A DS-InSAR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地表变形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世国 于磊 于云鹤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露天开采的延深,边坡地表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沉降的位置变化逐渐减小,第四次与第一次开采最大下沉点位置对比,向北移动了13 m,下沉值增大了57.5%,且露天临空面的增大和侧向约束减小,使边坡岩体应力逐渐向坑内移动,说明地下采区开采受露天矿开采诱发的活化影响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逐渐增大。考虑到开采过程中会有爆破因素的影响,选取最危险的剖面N900对其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并针对可能产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建立相应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延深开采 边坡 地表 变形 沉降 稳定性评价 监测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原理的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震害影响分区方法及应用研究
4
作者 崔光耀 何子阳 +2 位作者 陈秦泷 王明年 王道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1180,共10页
为提高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的抗震性能,从结构的能量响应出发,引入了断层错动因素,优化了地震作用下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的能量响应计算理论,根据输入能量与结构固有能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地震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能量响应曲线计算方法,建立... 为提高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的抗震性能,从结构的能量响应出发,引入了断层错动因素,优化了地震作用下穿越活动断层隧道的能量响应计算理论,根据输入能量与结构固有能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地震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能量响应曲线计算方法,建立了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震害影响区分区方法,依托龙洞子隧道F5活动断层段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F5活动断层段隧道在地震10 s左右发生失稳破坏,破坏率最大为58%,根据破坏率对穿越断层隧道进行了震害影响分区;通过汶川地震龙洞子隧道F5和龙溪隧道F8活动断层段现场震害资料分析表明,现场震害类型及震害分布情况与震害影响分区较为符合,这说明提出的基于能量原理的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震害影响分区方法可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能量原理 活动断层 影响分区 破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能液压支架立柱防冲性能模拟及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安栋 范金颍 +2 位作者 宋义敏 许海亮 罗廷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3-400,共8页
针对吸能防冲液压支架防冲性能问题,从冲击载荷作用下吸能液压立柱防冲性能角度开展研究,参照工程常用的吸能防冲立柱,采用有限元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普通液压支架立柱与吸能液压支架立柱流固耦合、流体大变形模型,实现了吸... 针对吸能防冲液压支架防冲性能问题,从冲击载荷作用下吸能液压立柱防冲性能角度开展研究,参照工程常用的吸能防冲立柱,采用有限元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普通液压支架立柱与吸能液压支架立柱流固耦合、流体大变形模型,实现了吸能防冲立柱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数值模拟。使用冲击试验台进行了吸能液压立柱冲击试验,得到了冲击荷载下立柱缸体的位移响应,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使用4.5、7、10.5 t的重锤经自由落体对2种液压立柱进行冲击加载,得到了2种立柱的动态响应。根据防冲支护设计6项原则探讨了吸能液压支架立柱的防冲性能。让位位移方面,吸能立柱的位移比普通立柱分别降低了16%、23%、30%;让位阻力方面,吸能立柱最大阻力比普通立柱降低了15%、21%、12%;让位速度方面,吸能装置最大让位速度可达18.5 m/s,可在13 m/s内完全压溃;让位刚度方面,吸能立柱在吸能装置变形前后表现为弹性刚度,压溃期间表现为塑性刚度;让位频率方面,吸能立柱让位防冲时的固有频率为0,规避了立柱与围岩发生共振而迅速破坏的风险;让位能量方面,吸能装置的吸能量可达272 kJ,吸能立柱整体吸能量比普通立柱提高了80%。从受冲响应的4个阶段总结了吸能液压支架立柱的让位吸能防冲过程,分析了立柱的抗冲能力,结果表明吸能液压支架立柱可承受的最大冲击能可达普通立柱的2.3倍,泄压阀允许开启时间延长为普通液压支架立柱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液压支架立柱 吸能装置 流固耦合 动态响应 有限元分析 SPH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波效应的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月超 周强 +2 位作者 吴鸿 黄鸿楷 李悦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给设置外伸跨的大跨悬索桥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以主跨1098 m的广西龙门大桥为背景,研究考虑行波效应对设置外伸跨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获得桥梁的动力特性,计算不同视波速(1~10 km/s)地震作用下,考虑行波效应... 为给设置外伸跨的大跨悬索桥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以主跨1098 m的广西龙门大桥为背景,研究考虑行波效应对设置外伸跨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获得桥梁的动力特性,计算不同视波速(1~10 km/s)地震作用下,考虑行波效应时加劲梁、桥塔及外伸跨过渡墩的动力响应与一致激励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之比(行波效应系数)。结果表明:不同视波速下加劲梁端部位移的行波效应系数为0.85~1.10;桥塔塔底内力的行波效应系数为0.73~1.21,当视波速大于5 km/s时,行波效应与一致激励作用下桥塔塔底内力的地震响应趋向一致,且行波效应会使桥塔塔身局部剪力和弯矩突增;行波效应对外伸跨过渡墩内力的影响较小。在对设置外伸跨的大跨悬索桥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行波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加劲梁外伸跨 过渡墩 行波效应 视波速 地震响应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变形局部化和破裂前兆的应变信息识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义敏 王腾腾 +2 位作者 许海亮 安栋 蒋孝东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1-182,共12页
通过试验开展岩石变形局部化和破裂前兆的应变信息识别研究。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为观测手段,选取3种类型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岩石试件加载过程中的非均匀性统计指标、最大剪应变增量和最大主应变方向等演化规律,分析和探讨... 通过试验开展岩石变形局部化和破裂前兆的应变信息识别研究。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为观测手段,选取3种类型砂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岩石试件加载过程中的非均匀性统计指标、最大剪应变增量和最大主应变方向等演化规律,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应变信息的岩石变形局部化和破裂前兆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1)非均匀性统计指标Sw演化曲线出现跳升转折与变形局部化启动时间一致,并在破裂前期达到最大值,可用来判断变形局部化启动和破裂前兆。(2)变形局部化带内最大剪应变增量在破裂前期突增,可以此作为破裂前兆信号。(3)最大主应变方向在变形局部化启动及破裂前期突变,变形局部化带周围变化显著,远离变形局部化带时最大主应变方向变化幅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局部化 破裂前兆 应变信息 单轴压缩 数字散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构建及核心产业识别——融合产业关联与网络结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丽坤 刘瑞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文章基于产业关联和复杂网络理论,运用2007—202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深度挖掘建筑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各产业在关联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识别了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中... 文章基于产业关联和复杂网络理论,运用2007—202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了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深度挖掘建筑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各产业在关联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识别了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中的核心产业。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具有广泛的需求拉动和供给驱动效应;中国建筑业关联网络结构中,基础投入型和生产服务型产业节点具有较高的传输能力、控制能力及重要度水平;核心产业分别处于全产业链上中下游,通过上下游传导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产业关联 网络结构 熵权TOPSIS 核心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骨架作用的堆石混凝土三维细观建模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明真 何世钦 +1 位作者 王辉 葛燕锋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避免骨料干涉判断的繁琐过程,快速生成不同堆石率的计算模型,基于堆石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利用离散元软件PFC3D提出了一种考虑骨架作用的堆石混凝土三维细观模型生成方法 .利用建立的几何模型对考虑及不考虑骨架作用的三维细... 为避免骨料干涉判断的繁琐过程,快速生成不同堆石率的计算模型,基于堆石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结构特点,利用离散元软件PFC3D提出了一种考虑骨架作用的堆石混凝土三维细观模型生成方法 .利用建立的几何模型对考虑及不考虑骨架作用的三维细观模型堆石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堆石混凝土内部骨料相互接触形成的传力骨架可以有效提高堆石混凝土的整体强度;考虑骨架作用数值模拟得到的堆石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骨架作用对堆石混凝土力学特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堆石混凝土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机理提供了细观力学角度的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 骨架作用 三维细观模型 PFC3D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围岩岩性影响的高岩温隧道围岩-衬砌界面接触热阻计算方法
10
作者 崔光耀 何子阳 +1 位作者 王道远 石文昊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25-2133,共9页
为了准确反映围岩-衬砌界面的温度跃变现象,基于圆盘模型下的界面接触热阻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围岩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引入岩石热阻抗评价系数,提出新的界面接触热阻计算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当温度由20℃升... 为了准确反映围岩-衬砌界面的温度跃变现象,基于圆盘模型下的界面接触热阻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围岩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引入岩石热阻抗评价系数,提出新的界面接触热阻计算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当温度由20℃升至80℃时,岩石与混凝土试件的界面接触热阻呈减小趋势.围岩等级和质量越低,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越小;热阻抗评价系数越高,界面接触热阻增大越明显,最大增幅为111.24%.采用所提方法计算的界面接触热阻与理论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52%.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考虑了围岩岩性因素,相比传统方法,具有获得参数便捷、工程适用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高岩温 围岩-衬砌 界面接触热阻 计算方法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HO-LSTM-SVR模型预测TBM掘进参数
11
作者 满轲 曹子祥 +2 位作者 刘晓丽 宋志飞 刘汭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针对单一模型对TBM掘进参数预测准确度低、泛化性低等问题,利用改进最小二乘法集成哈里斯鹰优化(HHO)算法优化的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构建一种实现TBM掘进参数高精度智能预测的混合模型(HHO-LSTM-SVR模型)。... 针对单一模型对TBM掘进参数预测准确度低、泛化性低等问题,利用改进最小二乘法集成哈里斯鹰优化(HHO)算法优化的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构建一种实现TBM掘进参数高精度智能预测的混合模型(HHO-LSTM-SVR模型)。利用HHO-LSTM-SVR模型进行不同隧道围岩等级TBM掘进参数预测,并选择哈里斯鹰优化算法优化的GRU模型和BP模型与HHO-LSTM-SVR模型进行预测误差对比分析,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预测模型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隧道围岩等级越高,掘进参数的预测精度越高,Ⅱ级围岩各掘进参数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0.01,而Ⅳ级围岩为0.05;推力、转速和扭矩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施工速度的预测精度最低;HHO-LSTM-SVR模型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比各单一模型小57.68%,各单一模型预测性能相较于HHO-LSTM-SVR模型更低;TBM掘进不同等级的隧道围岩时岩机相互作用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改进最小二乘法集成组合2个单一模型可以有效提高模型预测准确度、泛化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 掘进参数 隧道围岩等级 岩机相互作用规律 HHO-LSTM-SV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高铁施工加固技术
12
作者 崔光耀 韩驰 +1 位作者 麻建飞 宁茂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顶管隧道在复合地层中近接下穿既有高铁施工时,轨道沉降超出安全阈值,必须采取施工加固措施;在n(硬岩比)≥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超前注浆、地下连续墙+D型钢便梁和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3种加固方案均可采用,在n<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或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综合考虑轨道沉降、管节安全系数及加固方案施工对既有高铁的影响程度,对该工程推荐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的加固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后,轨道沉降量降至1.46 mm,所有监控指标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矩形顶管隧道近接施工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矩形顶管 复合地层 近接施工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下深度学习盾构姿态预测模型
13
作者 满轲 柳宗旭 +3 位作者 商艳 宋志飞 刘晓丽 苏宝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为解决盾构姿态偏离隧道设计轴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堆叠集成预测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灰色关联度较低的滚动角参数剔除后通过离散小波转换(DWT)去噪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两个单一模... 为解决盾构姿态偏离隧道设计轴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堆叠集成预测模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灰色关联度较低的滚动角参数剔除后通过离散小波转换(DWT)去噪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两个单一模型预测后进行最优赋权得到DWT-LSTM-SVR堆叠预测模型。其中,将刀盘水平位移、盾尾水平位移、刀盘垂直位移和盾尾垂直位移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出变量,其余22个掘进参数和5个地层参数为输入变量,并将DWT-LSTM-SVR模型应用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A3标段。结果表明:DWT-LSTM-SVR模型的4个盾构姿态参数预测值与真实值误差与其他模型相比较小,说明该模型可以有效结合单一模型,且在剔除与4个盾构姿态参数关联度较低的参数后可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DWT-LSTM-SVR模型的评价指标均满足施工误差要求,其中,对于盾尾位移值的预测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约为0.02,拟合度R 2值均高于0.98,说明DWT-LSTM-SVR模型可以满足模型设计要求。通过建立不同数据集分析数据数量对堆叠模型预测精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数据越多堆叠模型预测精度越高,可为其他盾构姿态的提前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姿态 灰色关联度 深度学习 堆叠集成预测模型 误差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复合衬砌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武 王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69-278,共10页
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背景,为优化工程设计及施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水压盾构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因此,对复合衬砌结构中钢-自密实混凝土组合结构界面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 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为背景,为优化工程设计及施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水压盾构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因此,对复合衬砌结构中钢-自密实混凝土组合结构界面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组合构件分别设置不同的剪力连接件布置形式,设计了6组试件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钢-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关系、滑移量以及应力应变关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栓钉-纵肋综合连接件相较于其他剪力连接件对组合构件的综合性能提升最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选择合适的界面处理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往复荷载 钢-自密实混凝土组合结构 界面 力学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混凝土徐变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15
作者 王辉 史翔 +2 位作者 何世钦 胡兴淼 翟子策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徐变是堆石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之一,由于试验研究难度较大且耗时较长,目前对堆石混凝土徐变性能的研究较少。为此,基于材料—结构耦合分析方法,建立堆石混凝土徐变试验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徐变发展规律。结果表明,与自密实... 徐变是堆石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之一,由于试验研究难度较大且耗时较长,目前对堆石混凝土徐变性能的研究较少。为此,基于材料—结构耦合分析方法,建立堆石混凝土徐变试验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徐变发展规律。结果表明,与自密实混凝土不同,加载龄期对堆石混凝土徐变的影响较小,以加载龄期28 d徐变系数为基准,3、7、14、90、180、365 d的徐变系数与其徐变系数比值分别为1.06、1.03、1.01、0.98、0.97、0.94;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对堆石混凝土徐变影响也不大,以RFC-C15的徐变系数为基准,RFC-C20、RFC-C25、RFC-C30徐变系数分别降低了3.2%、7.3%、10.1%;堆石率是堆石混凝土徐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徐变随堆石率增加而减小,建立了不同堆石率的堆石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徐变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堆石混凝土的徐变规律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 徐变 堆石率 SCC强度 加载龄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石充填钢管拱单榀防冲及多榀联合减震分析
16
作者 许海亮 郑鑫雷 +1 位作者 安栋 高晗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558-7565,共8页
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导致支护承载力下降和提高支护在矿震条件下的减震性能,以砂石充填钢管为研究对象,探究砂石充填钢管拱架支护结构单榀防冲及多榀联合减震性能,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围岩与砂石充填钢管拱架模型和添加柔性索与阻尼器连接... 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导致支护承载力下降和提高支护在矿震条件下的减震性能,以砂石充填钢管为研究对象,探究砂石充填钢管拱架支护结构单榀防冲及多榀联合减震性能,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围岩与砂石充填钢管拱架模型和添加柔性索与阻尼器连接的多榀支架模型,研究了砂石充填钢管拱架在静动荷载作用下的支护性能和矿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在静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形量处于平稳状态,冲击荷载下除顶部变形量较大,其余位置的支护效果均较好;砂石充填钢管拱架在静动载作用下除拱顶等效塑性应变的上升幅度较大,其余位置的变化均较小,表明拱架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三榀支架中由于柔性索与阻尼的双重耗能使得第三榀支架震幅更小;对巷道最大剪应力处计算安全系数,得出相邻支架的抗震效果具有较大提升,为后续研究支架减震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钢管 防冲减震 多榀支架 阻尼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岩巷爆破安全熵权-正态云综合评价
17
作者 张召冉 陈建伟 +3 位作者 李俊涛 郭明晃 宁佳昊 郭松垚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05-3714,共10页
为解决煤矿爆破施工安全性评价准确性难题,以爆破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为主线,明确了煤矿爆破安全管控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建立了爆破参数设计、爆破施工过程控制、爆破后处理、日常安全管理4个维度的三级爆破安全评价指标体... 为解决煤矿爆破施工安全性评价准确性难题,以爆破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管理为主线,明确了煤矿爆破安全管控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建立了爆破参数设计、爆破施工过程控制、爆破后处理、日常安全管理4个维度的三级爆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矿爆破安全熵权-正态云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的客观性与正态云评价的直观性特性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划分的安全评估指标等级标准,以淮南顾北矿岩巷爆破工程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爆破安全管理中,要特别重视设计人员学习、爆破延期的准确及盲炮隐患的控制;建立的熵权-正态云综合评价模型能够使得评价结果“可视化”,能够清晰地展示评价指标的安全水平;案例岩巷爆破安全等级属于Ⅳ级,即良好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熵权-正态云综合评价模型可以为煤矿岩巷爆破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岩石巷道 爆破 安全评价 熵权 正态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预测方法研究
18
作者 李悦 晏勇 +2 位作者 张常勇 李冲 李淑明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提高桥梁地震响应预测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公路网典型四跨连续梁桥结构特性和地震动参数为基础,首先构建桥梁设计特征参数和地震响应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 为提高桥梁地震响应预测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连续梁桥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以公路网典型四跨连续梁桥结构特性和地震动参数为基础,首先构建桥梁设计特征参数和地震响应的数据集;然后运用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等指标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基于可解释技术对最优模型中影响桥梁抗震性能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并将最优模型与传统精确模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连续梁桥地震响应预测的适用性最高,其R2达到0.98,且RMSE、MAE和MSE均较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桥墩直径是影响预测结果的主导因素,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墩高、跨径与预测结果呈正相关,桥墩直径与其呈负相关;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传统精确模拟的误差在2.5%以下,且计算效率提高了500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桥 连续梁桥 地震响应 设计特征参数 机器学习 可解释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建筑浮搁式柱础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19
作者 张梓巍 白玉星 龙锐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8-55,共8页
浮搁式柱础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柱础连接形式。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浮搁式柱础节点的力学性能,以中国传统木结构中的浮搁式柱础节点为研究对象,建立浮搁柱础节点(圆截面)处柱底总反力及柱底合反力臂的理论公式,利用AB... 浮搁式柱础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柱础连接形式。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浮搁式柱础节点的力学性能,以中国传统木结构中的浮搁式柱础节点为研究对象,建立浮搁柱础节点(圆截面)处柱底总反力及柱底合反力臂的理论公式,利用ABAQUS对不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浮搁式柱础抗侧移弹簧刚度k、弯矩-转角(M-θ)关系、自振基本周期T和柱底应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浮搁式木柱上部所承受的竖向荷载值会较为显著的影响柱脚处的力学性能。当柱脚处的水平作用力处于较低水平时,浮搁式木柱的力学表现与同条件的固接式木柱相似,但随着水平作用力的持续增大,浮搁式木柱的力学表现与固接式木柱之间的差异会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搁式柱础 节点力学性能 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阶段模型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优化
20
作者 张召冉 张楠 杨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89-3197,共9页
为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针对传统选址方法忽视功能区划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模型的优化选址方法。首先,应用k-means++算法对应急物资需求点聚类,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区域划分;然后,基于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确定需求点的需求... 为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针对传统选址方法忽视功能区划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模型的优化选址方法。首先,应用k-means++算法对应急物资需求点聚类,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区域划分;然后,基于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确定需求点的需求量权重,构建考虑时间成本、覆盖价值和运作成本的选址优化模型。最后,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Ⅱ,NSGA-)Ⅱ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最优的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方案。以H省为例,对其下辖18个市的255个应急物资需求点进行了储备库选址布局优化分析,在保留原有4个应急物资储备库基础上新增4个应急物资储备库。结果表明,采用两阶段优化模型后,储备库选址方案覆盖价值得到了提升,时间成本和运作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为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应急物资库 选址优化 功能区划 多目标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