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碳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进展
1
作者 雷洋 陈芳芳 +1 位作者 程法嵩 田文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铝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比强度、耐蚀性及较低的成本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产业,而近年来纳米碳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凭借其优秀的力学及物理性能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综述了为改善纳米碳增强体分散性及Al-C界面浸润性所采用的球磨及增强体涂... 铝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比强度、耐蚀性及较低的成本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产业,而近年来纳米碳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凭借其优秀的力学及物理性能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综述了为改善纳米碳增强体分散性及Al-C界面浸润性所采用的球磨及增强体涂镀层等前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纳米碳增强铝基复材的成型工艺及力学性能,展望了进一步提升铝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纳米碳增强体 制备工艺 力学性能 界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以及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孙金鹏 刘树敏 +6 位作者 张靠民 李桂洋 李鑫 程建军 田文彬 范俊梅 李冲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3-233,共11页
目的 在合成超支化聚酯的基础上,制备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水性超支化聚氨酯和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方法 以偏苯三酸酐(TMA)、三羟甲基丙烷(TMP)和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为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4种... 目的 在合成超支化聚酯的基础上,制备出综合性能较好的水性超支化聚氨酯和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方法 以偏苯三酸酐(TMA)、三羟甲基丙烷(TMP)和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为原料,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合成了4种超支化聚酯(HBPE),产率分别为97.6%、95%、95%和92%,并通过IR、DSC、TG对超支化聚酯进行表征分析。在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基础上,引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600(PEG600)、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合成了水性超支化聚氨酯乳液。在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基础上,引入环氧E51,合成了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2种乳液均具有良好的透明性。结果 粒径分析结果显示,2种乳液的平均粒径均小于40 nm,均具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GPC分析结果显示,2种乳液的分子量与理论计算的分子量吻合。涂膜的检测结果显示,水性超支化聚氨酯漆膜的光泽为98.2 GU,附着力为0级(划格法),铅笔硬度为4H,50 cm落锤冲击后,表面无任何裂纹、起皮和脱落现象。水性超支化环氧乳液固化后的漆膜检测结果显示,光泽度为80.4 GU,铅笔硬度为4H,综合性能良好。结论 本试验使用的是工业原料,涂膜性能的检测也采用工业标准,具有一定的工业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酯 聚氨酯 环氧树脂 水性涂料 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范涛 刘博文 +3 位作者 孙艳荣 王虎 唐伟忠 贾成厂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6-189,共4页
以粒度≤74μm的Al2O3为增强相,粒度≤30μm的铝粉为基体,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并对其进行耐磨性测试。结果表明,Al2O3含量为10%,烧结温度为660... 以粒度≤74μm的Al2O3为增强相,粒度≤30μm的铝粉为基体,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并对其进行耐磨性测试。结果表明,Al2O3含量为10%,烧结温度为660℃,混粉时间为90 min时,相对磨损率最小为0.1684%。随着Al2O3的含量的增加和烧结温度的升高,试样的耐磨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混粉时间对试样的耐磨性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粉末冶金法 铝基复合材料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原位制备VC增强Al_(1.5)CoCrFeNi高熵合金熔覆层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4
作者 王虎 秦晓婷 +1 位作者 王智慧 贺定勇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目的制备不同含量碳化物增强BCC结构的高熵合金熔覆层,研究碳化物含量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在Q235钢表面采用等离子原位合成技术制备Al_(1.5)CoCrFeNi(VC)x(x为0、0.1、0.2、0.3)高熵合金熔覆层,研究VC含量对其物相... 目的制备不同含量碳化物增强BCC结构的高熵合金熔覆层,研究碳化物含量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在Q235钢表面采用等离子原位合成技术制备Al_(1.5)CoCrFeNi(VC)x(x为0、0.1、0.2、0.3)高熵合金熔覆层,研究VC含量对其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x=0时,熔覆层为简单体心立方(BCC)固溶体结构,微观组织呈典型的树枝晶,枝晶内为富含Al、Ni的BCC固溶体,枝晶间为富含Cr、Fe的BCC固溶体。在加入V、C后(x为0.1、0.2、0.3),物相组成转变为BCC相、原位合成的VC增强相及少量的σ相。VC呈颗粒状、长条状及十字状,主要偏聚于基体的树枝晶间,少数从枝晶内析出,且随着V、C含量的提高,VC的析出量逐渐上升。TEM结果显示,原位合成的VC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整洁,无反应物生成。当VC的含量x由0提高至0.3时,熔覆层的硬度由529.3HV增至829.8HV,磨损率由34.88mg/min降至2.45mg/min。在x=0时,熔覆层的磨损形式以微观切削为主,以多次塑性变形为辅;在原位合成VC增强相后(x为0.1、0.3),熔覆层的磨损形式以微观切削为主。结论原位合成VC对高熵合金起到了明显的强化作用,随着VC含量的增加(x为0~0.3),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熔覆 原位合成 高熵合金 VC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球磨热压烧结制备SiC_p/Cu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范涛 孙艳荣 +4 位作者 唐怡 张一帆 刘博文 唐伟忠 贾成厂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32-436,473,共6页
以粒度均不大于37μm的Si粉、石墨粉和铜粉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热压烧结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并对其进行硬度、致密度和耐磨性测试。结果表明,增强相除少量团聚... 以粒度均不大于37μm的Si粉、石墨粉和铜粉为原料,采用反应球磨热压烧结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采用金相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并对其进行硬度、致密度和耐磨性测试。结果表明,增强相除少量团聚外在基体上均匀弥散分布,增强相与基体相结合良好。铜基复合材料硬度随着增强相含量和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增强相含量的影响比烧结温度的影响更显著,铜含量90%时材料的硬度达到135.16 HV,相比纯铜硬度提高了98.88%。材料致密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升高,增强相含量较高时较为显著。随着增强相含量的升高材料的致密度和磨损率均下降。铜含量90%时材料的磨损率为铜含量95%材料磨损率的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反应球磨 铜基复合材料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工艺对原位合成SiCp增强铜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范涛 申珣 +6 位作者 王虎 刘翊安 张程 陈泽雷 赵东方 唐伟忠 贾成厂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4-267,276,共5页
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及SPS烧结工艺原位合成了SiC_p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应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针对由对不同工艺参数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球料比、球磨转速、球磨时间、控制剂等... 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及SPS烧结工艺原位合成了SiC_p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应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针对由对不同工艺参数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球料比、球磨转速、球磨时间、控制剂等一些球磨工艺参数对于复合材料中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对于复合材料的硬度、耐磨性以及致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最终的分析表明,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球磨时间3 h,球磨转速1000 r/min,控制剂1%硬脂酸,球料比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合成 机械合金化 铜基复合材料 高能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BS-g-MAH/S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鑫 王晓蓓 +4 位作者 钟军 朱丽 谭建炜 闰明涛 宋洪赞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76,92,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马来酸酐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MAH)/短碳纤维(SCF)复合材料,并利用万能电子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维卡软化和负荷热变形温度测试仪、热重分析仪以及熔体流动速率仪分别研究了其力学性...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马来酸酐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MAH)/短碳纤维(SCF)复合材料,并利用万能电子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维卡软化和负荷热变形温度测试仪、热重分析仪以及熔体流动速率仪分别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流动性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以PP-g-MAH作为增容剂,适量的加入SCF(5%~1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明显。维卡软化温度实验结果显示:SCF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热重分析表明:随着体系内SCF含量的逐渐增加,复合材料失重5%时的温度(T_(5%))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SCF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熔体流动速率分析表明:随着SCF含量的不断增加,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下降明显,流动性能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 ABS-G-MAH SCF 制备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PBT/ABS-g-MA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鑫 庞国星 +2 位作者 肖聪利 闰明涛 宋洪赞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6,共5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旋转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马来酸酐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MAH)/短切碳纤维(SCF)复合材料的相形态、力学性能、流变...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旋转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马来酸酐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MAH)/短切碳纤维(SCF)复合材料的相形态、力学性能、流变和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断面上纤维的分布较为均匀,SCF与PBT之间有较好的界面结合性能;当SCF含量为5%~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随着SCF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熔体的复数黏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体系中添加适量的SCF可以起到成核剂的作用,由于结晶变得相对容易,从而使结晶温度升高,然而过量的SCF会在一定范围内阻碍PBT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短切碳纤维 力学性能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填料混杂增强木塑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靠民 孙金鹏 +1 位作者 李如燕 赵焱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针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低和湿热环境下易变形的不足,研究了矿物填料和木粉混杂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湿热特性,初步分析了矿物填料微观结构和增强作用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矿物填料对木塑复合材料... 针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低和湿热环境下易变形的不足,研究了矿物填料和木粉混杂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湿热特性,初步分析了矿物填料微观结构和增强作用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矿物填料对木塑复合材料的弯曲、拉伸和冲击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对模量的提高尤为明显。具有丝束或丝絮状纤维结构的海泡石、硅铝酸纤维和硅灰石对木塑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要低于具有长条状纤维结构的水镁石纤维,纤维缠结导致的分散困难可能是其增强作用差的主要原因。海泡石对耐热温度和洛氏硬度的提高作用要优于其它矿物填料,添加了25份海泡石纤维的木塑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热温度分别提高57. 7%和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矿物纤维 造粒 塑料 耐热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激光脉冲非对称布置驱动GMAW可编程熔滴过渡分析
10
作者 贾亚洲 姚子鹏 +3 位作者 肖珺 陈树君 黄文浩 王怀明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4,共6页
可编程熔滴过渡的核心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熔滴的可控定向偏转过渡,并通过匹配激光脉冲程序调控熔滴落点.在激光脉冲对称布置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双侧激光非对称布置驱动熔滴可编程过渡控制策略,研究了非对称布置下的脉冲激光工艺参数对... 可编程熔滴过渡的核心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熔滴的可控定向偏转过渡,并通过匹配激光脉冲程序调控熔滴落点.在激光脉冲对称布置的基础上,文中提出了双侧激光非对称布置驱动熔滴可编程过渡控制策略,研究了非对称布置下的脉冲激光工艺参数对熔滴过渡行为与偏转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激光对称布置不同,非对称布置的一侧激光照射固液界面,并在该点起到切割作用,另一侧激光照射熔滴本体,主要产生对熔滴的冲击作用;熔滴的偏转主要决定于右侧激光对熔滴的冲击作用,熔滴的最大偏转范围增加到55°,根据熔滴受力情况,建立了偏转熔滴对熔池的冲击力计算模型,利用高速摄像拍摄熔滴过渡过程,即可计算得到熔滴对熔池的冲击力.创新点:(1)采用双侧激光非对称布置驱动熔滴可编程过渡控制调控熔滴落点.(2)通过分析两侧不同激光功率对熔滴的作用情况建立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脉冲 非对称阵列 可编程熔滴过渡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合成低含量SiC-Cu复合材料的导电和拉伸性能研究
11
作者 范涛 丁翔祺 +5 位作者 段春媚 武欣宇 张瑞敏 张巨成 唐伟忠 贾成厂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99,共4页
以铜粉、硅粉和石墨粉为原料,采用高能球磨和等离子烧结技术,原位合成了SiC–Cu复合材料。为研究SiC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和抗拉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和能谱仪(en... 以铜粉、硅粉和石墨粉为原料,采用高能球磨和等离子烧结技术,原位合成了SiC–Cu复合材料。为研究SiC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和抗拉性能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和能谱仪(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EDS)表征SiC–Cu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及断口显微组织形貌,并对其电导率和抗拉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反应烧结可以成功制备出SiC–Cu复合材料;当SiC理论质量分数低于1%时,SiC–Cu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SiC理论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下降,电导率最大值为70.2%IACS;同样条件下,SiC–Cu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SiC理论质量分数为0.3%时,抗拉强度有极值,极值为207.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Cu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 电导率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_(70)Cu_(15)Ga_(15)晶界扩散对烧结钕铁硼磁体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马利国 孙艳荣 +4 位作者 韩广豪 李永贤 李琬 张志鹏 肖大庆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2,共7页
减少昂贵重稀土元素(Dy、Tb等)的使用是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材料的关键。本文以低重稀土合金Dy_(70)Cu_(15)Ga_(15)为扩散源,采用晶界扩散技术对烧结钕铁硼磁体进行处理,分析了晶界扩散对磁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磁体的... 减少昂贵重稀土元素(Dy、Tb等)的使用是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材料的关键。本文以低重稀土合金Dy_(70)Cu_(15)Ga_(15)为扩散源,采用晶界扩散技术对烧结钕铁硼磁体进行处理,分析了晶界扩散对磁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对磁体的服役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晶界扩散处理后,烧结钕铁硼磁体的矫顽力大幅提升57%,剩磁和最大磁能积略微下降;合金元素扩散进入晶界相,优化了磁体微观结构,并在主相晶粒表层形成(Nd, Dy)_(2)Fe_(14)B硬磁相壳层,改善了边界缺陷,提高了磁晶各向异性场。高温处理后晶界扩散磁体的磁通量下降幅度减小,表明其高温稳定性提高。相较于原磁体,晶界扩散磁体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在电化学腐蚀条件下,腐蚀电位升高18.7%,腐蚀电流密度降低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钕铁硼 晶界扩散 低重稀土合金 DY 磁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氢渗透涂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张凯鹏 李冲冲 +3 位作者 方敏 方莉 王倩 常跃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6,共16页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其热值高、来源广泛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终极能源,是未来实现脱碳的重要途经。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国际氢能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氢在材料中渗透和扩散...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其热值高、来源广泛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终极能源,是未来实现脱碳的重要途经。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国际氢能已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氢在材料中渗透和扩散导致的氢脆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安全性的关键因素。阻氢渗透涂层作为一种有效控制氢脆的手段而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阻氢渗透涂层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氢扩散模型及其阻氢机理、阻氢渗透性评价方法、阻氢涂层制备工艺及新型阻氢涂层材料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阻氢渗透模型及其阻氢机理,如物理阻隔、氢陷阱、势垒阻氢等;对涂层阻氢渗透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包括电化学监测电解氢渗透法、电化学监测气相氢渗透法、气相氢渗透法、原位充氢-拉伸载荷法、慢应变拉伸法等;深入探讨了当前研究中阻氢涂层的常用制备工艺,如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热浸镀、化学镀等;同时对新型阻氢渗透涂层材料进行了总结分析,包括非晶阻氢、二维材料阻氢以及金属氧化物和氮化物阻氢等。最后,对阻氢渗透涂层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阻氢渗透涂层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助力氢能产业更加安全、高效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阻氢涂层 氢渗透 氢脆 阻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5Zn-1.0Ca-xSn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14
作者 李东阳 李艳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2,共4页
采用OM、SEM、XRD分析、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铸态Mg-2.5Zn-1.0Ca-xSn(x=0.1~2.0)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g-2.5Zn-1.0Ca-xSn合金组织主要由α-Mg、Mg_(2)Ca、Ca_(2)Mg_(6)Zn_(3)和Mg_(2)Sn相组成。随着Sn含量... 采用OM、SEM、XRD分析、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铸态Mg-2.5Zn-1.0Ca-xSn(x=0.1~2.0)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g-2.5Zn-1.0Ca-xSn合金组织主要由α-Mg、Mg_(2)Ca、Ca_(2)Mg_(6)Zn_(3)和Mg_(2)Sn相组成。随着Sn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逐渐减小,晶界处的Mg_(2)Sn相数量逐渐增加,尺寸不断增大。随着Sn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逐渐升高,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Mg-2.5Zn-1.0Ca-1.0Sn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45.3 MPa和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5Zn-1.0Ca-xSn合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韧导热环氧树脂/氮化硼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晨 武向南 +1 位作者 张庆新 瞿雄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752-4757,共6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核壳增韧剂(PBMG),并用湿法球磨与超声辅助相结合的方法对六方氮化硼(h-BN)进行改性,制备的改性氮化硼(MBN)可提高环氧树脂(EP)的热导率。最后采用...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co-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核壳增韧剂(PBMG),并用湿法球磨与超声辅助相结合的方法对六方氮化硼(h-BN)进行改性,制备的改性氮化硼(MBN)可提高环氧树脂(EP)的热导率。最后采用机械共混方法制备了环氧树脂/增韧剂/改性氮化硼(EP/PBMG/MBN)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热导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对核壳增韧剂的粒子形成、改性氮化硼和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最终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且粒度分布很窄。当聚丙烯酸酯增韧剂添加量为5%、改性氮化硼为8.99%时,环氧树脂/增韧剂/改性氮化硼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热导率比纯环氧树脂(EP)的分别提高了133%和171%。随着未来的基板材料要求有效的热耗散,这种复合材料有望用于微电子工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核壳结构 六方氮化硼 增韧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粉疏水改性对HDPE基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璐 孙金鹏 +3 位作者 俞青源 李如燕 张云浩 王文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87-3493,共7页
采用一种操作简便且易于工业推广的方法对木粉进行疏水改性,具体过程为:将3种可热聚合的单体,即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均匀喷洒在木粉上,经过预热处理后,与配方中其他组分,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马来... 采用一种操作简便且易于工业推广的方法对木粉进行疏水改性,具体过程为:将3种可热聚合的单体,即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均匀喷洒在木粉上,经过预热处理后,与配方中其他组分,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等通过高速混合机混合均匀,采用双螺杆挤出机造粒后,注射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样条,测试其力学性能。另外,考察了疏水改性对WPC接触角、维卡软化温度、洛氏硬度、吸水性能、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后WPC的接触角增大,木粉和HDPE的界面相容性改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当MMA、BMA和St的添加量为3%时,WPC的力学性能最好,与疏水改性前相比,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7.3%、26.3%和27.5%,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24.4%、24.4%和26.0%,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54.7%、57.7%和60.5%。此外,疏水改性后WPC的维卡软化温度、洛氏硬度、耐水性和耐热性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木粉疏水改性 力学性能 吸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剥离法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制备及在复合材料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7
作者 武向南 翟乐 +1 位作者 王农跃 瞿雄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90,共6页
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BNNSs)作为类石墨烯的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可在低填充量下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导热率,同时保持其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由于六方氮化硼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远比石墨层的大,通过液相剥离六方氮化硼粉体制备纳米片更具实际... 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BNNSs)作为类石墨烯的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可在低填充量下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导热率,同时保持其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由于六方氮化硼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远比石墨层的大,通过液相剥离六方氮化硼粉体制备纳米片更具实际意义。文中综述了制备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6种液相剥离方法及其剥离机理,并介绍了由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导热性能、透光性能、力学性能和磁性等),以期对发展导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方氮化硼 液相剥离 纳米片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麻/含红土聚乙烯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金鹏 张靠民 +2 位作者 李如燕 赵焱 张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09-2016,共8页
针对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高成本和低性能问题,本文提出了废旧地膜免清洗和剑麻纤维边角料增强的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挤出造粒和注塑成型工艺,制备了剑麻边角料填充含红土废旧聚乙烯复合材料,分析了红土和剑麻纤维... 针对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高成本和低性能问题,本文提出了废旧地膜免清洗和剑麻纤维边角料增强的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挤出造粒和注塑成型工艺,制备了剑麻边角料填充含红土废旧聚乙烯复合材料,分析了红土和剑麻纤维边角料对废旧地膜的填充作用。结果表明,红土颗粒使废旧地膜注塑试样的拉伸模量、硬度和耐热温度分别提高了34.4%、41.3%、和33.1%。红土颗粒难以和塑料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结,导致含红土废旧地膜注塑试样的拉伸强度、弯曲性能和冲击强度轻微降低,表明红土颗粒不能对废旧地膜进行增韧增强,但可以提高模量和耐热温度。剑麻纤维边角料对含红土废旧地膜具有明显的增强增韧作用,随着剑麻纤维添加量的增加,剑麻纤维填充的含红土废旧地膜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加。剑麻纤维填充量超过一定值后,会在复合材料中引入气孔,同时会降低剑麻纤维的分散程度,出现剑麻聚集体,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挤出 回收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成型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靠民 孙金鹏 +2 位作者 赵焱 董祥 李如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13-4518,共6页
以双螺杆流变仪制备了木粉/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试样,考察了7种不同加工助剂对木粉/HDPE复合体系成型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木粉分散性和加工能耗影响不同。增塑剂硬脂酸(HSt)可明显提高木粉分散性,乙撑双... 以双螺杆流变仪制备了木粉/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试样,考察了7种不同加工助剂对木粉/HDPE复合体系成型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木粉分散性和加工能耗影响不同。增塑剂硬脂酸(HSt)可明显提高木粉分散性,乙撑双硬脂酸酰胺(EBS)、硬脂酸锌(ZnSt)和硬脂酸钙(CaSt)等降低木粉分散性。同时,添加增塑剂可有效降低能耗,起到增塑降黏作用。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可增强界面结合力,提高木粉分散性,但同时导致加工黏度增大,加工能耗提高。和纯HDPE试样相比,添加了PE-g-MAH的木粉/HDPE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高31.6%,拉伸强度提高87.2%,而EBS、ZnSt、CaSt、HSt和聚乙烯蜡等润滑剂会导致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对木塑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配方优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界面 黏度 聚合物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PCT/G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鑫 李晖 +3 位作者 林松 李双雯 吴雄芳 闰明涛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5,19,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玻璃纤维粉(GF)/短切碳纤维(SCF)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万能电子试验机、数显冲击试验机、示差扫描量热仪、维卡软化点测试仪及熔体流动速率仪分别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玻璃纤维粉(GF)/短切碳纤维(SCF)高性能复合材料,通过万能电子试验机、数显冲击试验机、示差扫描量热仪、维卡软化点测试仪及熔体流动速率仪分别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流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PCT/GF二元复合物中添加4%~6%的SCF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当SCF含量增加到4%时,复合体系的结晶峰温度呈向高温偏移的趋势。SCF能够小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随着体系中SCF含量的不断增加,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使其流动性能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 维卡软化温度 高性能复合材料 示差扫描量热仪 维卡软化点 熔体流动速率 流动性能 环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