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氧治疗脑膜瘤术后脑水肿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雷 魏盾 +1 位作者 崔晓亮 陈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67,共2页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外科手术可使大多数脑膜瘤实现肉眼全切除,但易出现复发,且患者术后易出现脑水肿、脑积水及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采...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外科手术可使大多数脑膜瘤实现肉眼全切除,但易出现复发,且患者术后易出现脑水肿、脑积水及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渗透性脱水、营养神经等改善脑水肿与神经功能。但多数患者效果欠佳。近年来.高压氧(HBO)已逐渐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但其是否会促进肿瘤复发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脑膜瘤术后脑水肿患者采用HBO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障碍 高压氧治疗 脑膜瘤 脑水肿 疗效 水肿患者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外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5提高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化疗敏感性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雷 沈维高 +1 位作者 刘艳波 许海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8-875,共8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5(programmed cell death 5 gene, PDCD5)对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脑神经胶...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5(programmed cell death 5 gene, PDCD5)对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脑神经胶质瘤患者116例。分别利用q PCR、WB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87、U251、稳定克隆U87-PDCD5细胞、转染si-PDCD5后的脑胶质瘤细胞以及原发性神经胶质瘤组织中PDCD5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过表达或敲降PDCD5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及TMZ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建立脑胶质瘤细胞系U87裸鼠皮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MZ组、PDCD5组和TMZ+外源性PDCD5重组表达载体联合组,治疗20 d后断颈处死动物,切取瘤组织,测量瘤体积并称瘤质量。采用q PCR、WB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DCD5的表达水平,分析PDCD5联合TMZ治疗对脑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影响。结果:PDCD5 mRNA和蛋白在U87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在U251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均P<0.05);在高级别脑神经胶质瘤组织中,PDCD5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低级别组织(均P<0.05);U87-PDCD5和U251细胞对TMZ的敏感性均高于U87细胞(均P<0.05),U87-PDCD5-siRNA、U251-siRNA组细胞对TMZ的敏感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比较裸鼠移植瘤的瘤体积和质量,对照组>TMZ组>PDCD5组>联合组(均P<0.05);各组移植瘤组织内PDCD5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趋势与之相反(均P<0.05)。结论:PDCD5过表达可增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对TMZ的化疗敏感性,而沉默PDCD5表达作用则相反,PDCD5与TMZ联合应用可更好地抑制脑神经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基因5 脑神经胶质瘤 U87细胞 U251细胞 替莫唑胺 化疗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23-5p调控PDCD5表达增强神经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雷 沈维高 刘艳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0-1105,共6页
目的:探讨miR-423-5p在人脑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5,PDCD5)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华大学附属医... 目的:探讨miR-423-5p在人脑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5,PDCD5)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脑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瘤及瘤旁组织标本,以及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SHG-44和人脑小胶质细胞株HMC-3,用qPCR法检测胶质瘤组织及细胞系中miR-423-5p和PDCD5的表达水平。用合成的miR-423-5p mimics和miR-NC分别转染U251和U87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50、100、150和200μmol/L)的TMZ处理细胞,检测转染细胞对TMZ的耐药性,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活力,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U251、U87细胞中c-caspase 3、Bcl-2和PDCD5蛋白的表达。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23-5p与PDCD5的靶向关系。结果:miR-423-5p在脑神经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中均高表达(均P<0.01)。与miR-NC组比较,miR-423-5p mimics组U251和U87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均P<0.01),对TMZ的耐药性增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423-5p可与PDCD53'UTR结合,抑制PDCD5的表达。结论:miR-423-5p高表达增强胶质瘤细胞对TMZ的耐药能力,其可作为临床胶质瘤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 脑神经胶质瘤 U251细胞 U87细胞 增殖 肿瘤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逄锦峰 魏盾 +1 位作者 孙绪腾 赵长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 方法 对24 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 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 结果 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 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 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 结论 椎 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椎 基底动脉 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椎动脉 基底动脉狭窄 临床应用 成形术 椎-基底动脉 颅内段 无效 根据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脊髓内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林述凯 石秋艳 +2 位作者 王淑歌 田广平 张国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7-611,773,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Wistar大鼠脊髓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保护的机制。方法:以豚鼠脊髓匀浆(GPSCH)诱发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Wistar大鼠脊髓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保护的机制。方法:以豚鼠脊髓匀浆(GPSCH)诱发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EAE对照组、高剂量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采用量化评分法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率、潜伏期、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内NF-κB的表达。结果:与EAE对照组比较,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EAE潜伏期延长(P<0.05),大鼠发病的严重程度减轻(P<0.05),NF-κB在脊髓中的表达降低(P<0.05);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EAE潜伏期、临床症状和NF-κB表达与EAE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EAE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机制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炎 阿托伐他汀 核转录因子-KB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STAT3基因可下调存活蛋白(survivin)水平促进U87MG胶质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雷 刘艳波 +1 位作者 赵信理 沈维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9-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U87MG胶质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87MG胶质瘤细胞,利用MTT法观察si STAT3质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吖啶橙染色观察其对细胞凋亡影...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对U87MG胶质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U87MG胶质瘤细胞,利用MTT法观察si STAT3质粒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及吖啶橙染色观察其对细胞凋亡影响,反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下调STAT3对存活蛋白(survivin)的调控效应。结果 si STAT3质粒可明显抑制U87MG胶质瘤细胞增殖,敲低STAT3可明显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下调STAT3水平可明显降低survivin 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敲低U87MG细胞STAT3可下调survivn水平、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 RNA干涉 凋亡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爱梅 林述凯 +3 位作者 石秋艳 孙惠芳 李艳玲 张国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 目的观察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2 ml灌胃,治疗组用多奈哌齐进行灌胃。造模后1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TUNEL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VEGF、nNOS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和治疗组大鼠第2天起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显著减少;海马CA1区VEGF和n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奈哌齐可能通过减少Va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上调VEGF、nNOS的表达,从而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酯酶抑制剂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海马 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淑歌 林述凯 +2 位作者 石秋艳 田广平 张文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97-1000,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的保护机制。方法以豚鼠脊髓匀浆诱发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采用量化评分法...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的保护机制。方法以豚鼠脊髓匀浆诱发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采用量化评分法,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EAE发病率、潜伏期、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中NF-κB和GFAP的表达。结果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延长了大鼠发病的潜伏期,改善了大鼠发病的严重程度,下调NF-κB及上调GFAP在脊髓中的表达(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EAE大鼠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机制有一定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炎 自身免疫性 实验性 NF-ΚB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下孔相关径线测量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雪梅 徐剑 +3 位作者 孙波 赵晓晖 王振江 沈维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 目的测量完整人颅骨的眶下孔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60例(120侧)成人眶下孔内径的长径和短径,并观察孔的形状,观察副孔的数量。测量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平行。测量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切此线与面部前正中线垂直。结果 1眶下孔为圆孔(10%)和椭圆形孔(90%);2左右两侧眶下孔副孔总的出现率为2.5%。3眶下孔的长径为(4.24±0.91)mm(2.48~7.59 mm)。4眶下孔的短径为(2.55±0.48)mm(1.37~3.63 mm)。5眶下孔到眶下缘的距离为(8.54±1.60)mm(5.16~13.63 mm)。6眶下孔到梨状孔外缘的距离为(16.55±2.01)mm(11.73~23.17 mm)。结论完善人颅骨眶下孔的形态学资料,为临床开展眶下孔的应用研究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眶下孔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