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最近一次症状出现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影像学确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行高分辨率MR、右侧ICAO、残端形态(无残端、锥形残端、平钝残端、不规则残端)、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情况(眼动脉段以上、海绵窦段或床突段、海绵窦段以下)、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时长(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或最后一次造影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手术操作方式(抽吸+球囊扩张、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支架置入)、是否置入支架、置入支架数量、取出栓子患者例数、观察指标等。观察指标包括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血管最狭窄处管腔狭窄率<50%且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2c级)率、术中并发症(远端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动脉穿孔)、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0 d卒中复发率、术后90 d mRS评分。比较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根据原始闭塞部位的不同将血管成功再通患者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和串联病变,并比较其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结果(1)共纳入65例首选机械取栓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59(52,65)岁。52例(80%)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4例(6.2%)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远端栓塞3例(4.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5%),未发生动脉穿孔事件。无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的卒中复发率为7.7%(5/65),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评分1.0(0.0,1.5)分。(2)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首选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单纯颅外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内病变者18例(34.6%),串联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外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C1段;17/17),单纯颅内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4段(9/18),串联病变患者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1段+C4~C5段(16/17)。不同原始病变部位患者中,单纯颅内病变患者年龄更小[57(48,61)岁比60(52,64)、63(58,69)岁,P=0.050]、右侧ICAO比例更低(4/18比11/17、11/17,P=0.032),串联病变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更多[2.0(1.0,2.0)枚比1.0(1.0,1.5)、1.0(0.8,2.0)枚,P=0.013]。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及串联病变患者取出栓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7/17、17/18、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不同原始病变部位的患者既往史、残端形态、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麻醉方式、观察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机械取栓对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涉及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海绵窦段。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采用氯化钴作用24 h制作缺氧模型后,分为模型组、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每组5例,后4组...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采用氯化钴作用24 h制作缺氧模型后,分为模型组、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每组5例,后4组分别加入HTL 50、100、200和400μmol/L同时刺激。另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为对照组(n=5)。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试验D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2和Caspase-3及TNF-α蛋白表达,ELISA检测各组上述3种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0.922±0.039 vs 1.143±0.076,P=0.000)。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试验D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0.34±0.04 vs 0.26±0.01,P=0.014)。模型组、试验A组~D组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C组Caspase-3和试验D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HTL可能通过Caspase-12凋亡途径及TNF-α激活,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炎性反应发生及凋亡,加重缺氧后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最近一次症状出现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影像学确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行高分辨率MR、右侧ICAO、残端形态(无残端、锥形残端、平钝残端、不规则残端)、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情况(眼动脉段以上、海绵窦段或床突段、海绵窦段以下)、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时长(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或最后一次造影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手术操作方式(抽吸+球囊扩张、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支架置入)、是否置入支架、置入支架数量、取出栓子患者例数、观察指标等。观察指标包括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血管最狭窄处管腔狭窄率<50%且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2c级)率、术中并发症(远端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动脉穿孔)、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0 d卒中复发率、术后90 d mRS评分。比较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根据原始闭塞部位的不同将血管成功再通患者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和串联病变,并比较其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结果(1)共纳入65例首选机械取栓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59(52,65)岁。52例(80%)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4例(6.2%)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远端栓塞3例(4.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5%),未发生动脉穿孔事件。无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的卒中复发率为7.7%(5/65),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评分1.0(0.0,1.5)分。(2)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首选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单纯颅外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内病变者18例(34.6%),串联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外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C1段;17/17),单纯颅内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4段(9/18),串联病变患者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1段+C4~C5段(16/17)。不同原始病变部位患者中,单纯颅内病变患者年龄更小[57(48,61)岁比60(52,64)、63(58,69)岁,P=0.050]、右侧ICAO比例更低(4/18比11/17、11/17,P=0.032),串联病变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更多[2.0(1.0,2.0)枚比1.0(1.0,1.5)、1.0(0.8,2.0)枚,P=0.013]。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及串联病变患者取出栓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7/17、17/18、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不同原始病变部位的患者既往史、残端形态、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麻醉方式、观察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机械取栓对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涉及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海绵窦段。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文摘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HTL)对缺氧神经母细胞瘤系细胞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采用氯化钴作用24 h制作缺氧模型后,分为模型组、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每组5例,后4组分别加入HTL 50、100、200和400μmol/L同时刺激。另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为对照组(n=5)。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模型组和试验D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2和Caspase-3及TNF-α蛋白表达,ELISA检测各组上述3种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0.922±0.039 vs 1.143±0.076,P=0.000)。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试验D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试验D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0.34±0.04 vs 0.26±0.01,P=0.014)。模型组、试验A组~D组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C组Caspase-3和试验D组Caspase-3、Caspase-12、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HTL可能通过Caspase-12凋亡途径及TNF-α激活,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炎性反应发生及凋亡,加重缺氧后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