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
1
作者 于渤 孙淅桐 +9 位作者 刘向宇 高博 单延龙 尹赛男 于淼欣 谢文君 冯世龙 陈响 王彤彤 曹丽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5,共7页
长白山风灾区是由极端气候现象所产生的,导致其森林可燃物和地下火行为特征与其他干扰不同,且地下火发生的临界条件是防控地下火的关键,为明确地表火强度对长白山风灾区森林地下火阴燃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点烧试验,量化长白山风灾区不... 长白山风灾区是由极端气候现象所产生的,导致其森林可燃物和地下火行为特征与其他干扰不同,且地下火发生的临界条件是防控地下火的关键,为明确地表火强度对长白山风灾区森林地下火阴燃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点烧试验,量化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的临界地表温度。结果表明:长白山风灾区的未恢复区、半恢复区、原始林地保留区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为200℃,恢复区的临界地表加热温度为300℃;不同地表加热温度与不同深度的可燃物阴燃峰值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地表加热温度、阴燃深度和阴燃时间建立的不同恢复区地下火阴燃峰值温度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的不同恢复区地下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精度高(准确率>99%)。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掌握地下火这种特殊火行为特征,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监测扑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风灾区 阴燃 临界条件 发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月动态变化及发生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高博 单仔赫 +4 位作者 曹丽丽 单延龙 韩喜越 王明霞 尹赛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3-62,共10页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的多发区,研究该地区森林火灾月动态变化并构建发生预测模型,旨在为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大兴安岭地区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使用Origin、ArcMap等软件绘图...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的多发区,研究该地区森林火灾月动态变化并构建发生预测模型,旨在为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管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大兴安岭地区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使用Origin、ArcMap等软件绘图,分析该地区森林火灾的月动态变化;根据该地区6个气象站台的逐月气象数据研究气象要素与林火发生之间的关系,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森林火灾发生预测模型,使用配对t检验方法验证模型精度。【结果】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1997—2017年共发生森林火灾776起,共造成火场总面积1171585.73 hm2;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月变化趋势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春季的森林火灾造成的火场总面积较大;火点主要集中在该地区西部和东南部,东部、南部和东南部火场面积较大;林火发生次数由北向南随月份的增加而升高,之后回落;火场总面积除个别月份(3、5、10月)较为集中外,其他月份变化波动不大,尤其是8月份;气温、降水等8个指标分别与林火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最大日降水量为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的影响变量。【结论】1997—2017年大兴安岭地区6月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最多,5月火场总面积最大;呼中地区夏季火灾发生最为频繁;基于气象因素建立了林火发生预测模型,且模型精度较高(t=0.001,P=0.999>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地区 月动态变化 气象因子 发生预测 森林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点烧不同加热时间和腐殖质粒径对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明霞 王雅钧 +5 位作者 汪凤琴 高博 单延龙 尹赛男 季鑫 舒立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2,共7页
【目的】森林地下火是一种缓慢、无焰、持续时间长的阴燃,对森林危害极大。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地下火频发区域,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森林地下火的预防、监测、扑救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森林地下火是一种缓慢、无焰、持续时间长的阴燃,对森林危害极大。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地下火频发区域,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森林地下火的预防、监测、扑救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林型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室内控制模拟点烧实验数据,使用SPSS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Origin软件绘图,研究3种加热时间和5种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蔓延速度和不同深度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深度3 cm处燃烧最高温度只受加热时间的影响且差异显著(P<0.05),而腐殖质粒径对其的影响则差异不显著(P>0.05);深度6 cm处的燃烧最高温度分别受加热时间(P<0.05)和腐殖质粒径(P<0.05)的影响;当深度大于6 cm后燃烧的最高温度则只受腐殖质粒径的影响并且差异显著(P<0.05)。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的蔓延速度则只受腐殖质粒径的影响,不同腐殖质粒径之间的蔓延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3和6 cm处的最高温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加热2 h时的燃烧温度最高;垂直燃烧深度9~21 cm时,腐殖质粒径40目的燃烧温度最高;不同腐殖质粒径对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蔓延速度的影响中,腐殖质粒径20目的蔓延速度是最快的;腐殖质粒径60目时,是地下火燃烧过程中的临界,燃烧的最高温度和蔓延速度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地下火 兴安落叶松林 加热时间 腐殖质粒径 模拟点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白河林业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现状及调配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崔晨曦 单延龙 +1 位作者 曹丽丽 李长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95-999,共5页
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是林火应急救援的关键,合理的配置和调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白河林业局目前森林火灾应急资源建设较为完备,森林消防队和瞭望塔建设基本覆盖每个林场,其中,局属森林消防... 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是林火应急救援的关键,合理的配置和调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白河林业局目前森林火灾应急资源建设较为完备,森林消防队和瞭望塔建设基本覆盖每个林场,其中,局属森林消防队建设最为完备。基于应急资源分配调度模型,对应急资源分配进行优化,可以降低林火扑救时间。现有应急资源以运输设备配备情况最差,应加强全局运输设备的建设;北部林火多发区宝马林场瞭望塔数量较少,应加强该林场林火监测力度;南部靠近边境线,中部林火发生较为频繁,但目前监测和扑救设施配备较弱,建议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还要加强现有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和装备的养护维修工作。针对该林业局森林火灾应急资源现状,以实际火场为例对应急资源调配和扑救路线进行优化;根据该林业局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结合现有应急资源,提出应急资源建设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资源 森林火灾 白河林业局 分配调度模型 调配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中地区1997—2017年森林火灾发生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杜君 高博 +5 位作者 韩喜越 张昊 赵子淇 单延龙 王明霞 尹赛男 《温带林业研究》 2021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森林火灾的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根据历史火灾资料是研究林火发生规律的重要方法。长期的林火历史研究表明,气候是林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与林火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呼中地区1997—2017年... 【目的】森林火灾的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根据历史火灾资料是研究林火发生规律的重要方法。长期的林火历史研究表明,气候是林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与林火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呼中地区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和气象资料,对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特征进行研究。【方法】使用Excel、Origin、SPSS等软件,绘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和火源种类饼图,分析呼中地区森林火灾的时间变化以及火源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该地区林火发生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呼中地区1997—2017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造成的火场总面积波动较大;该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在月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主要发生在夏季;在日尺度上该地区林火多发生在下午,夜间造成的火场总面积较大;雷击是引发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与该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呼中地区近年来林火发生有上升趋势;针对于雷击火在6月份要全天候重点防范,尤其是呼中自然保护区在夏季要格外重视雷击火的预防、监测以及扑救工作,此外外省烧入火源也不容忽视;根据3个气象要素建立该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为y=-178.36+0.35x_(1)-0.95x_(2)+1.02x_(3)(R^(2)=0.2,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时间变化 火源特征 气象要素 呼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高博 陈响 +4 位作者 单仔赫 韩喜越 单延龙 尹赛男 于渤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3-168,共6页
为实现对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的基本预测,根据该地区历史火灾资料、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该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度、海拔、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 为实现对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的基本预测,根据该地区历史火灾资料、地形因子、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该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度、海拔、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是该地区林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海拔、平均气压、平均气温与林火发生概率呈正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与林火发生概率呈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1,最佳临界值为0.425;建立的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建模样本总体准确率为82.4%,验证样本总体准确率为80.5%;该地区夏季林火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春、秋季;林火发生概率较高的Ⅳ级和Ⅴ级火险区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东南部、西部以及春、秋季该地区东南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林火预测提供1种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地区 LOGISTIC回归 林火驱动因子 发生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阴燃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主要气体释放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唐抒圆 高博 +5 位作者 于渤 王晓迪 尹赛男 单延龙 韩喜越 曹丽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目的】模拟阴燃过程,研究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规律和气体释放特征,为阴燃燃烧动力学、阴燃蔓延机制和阴燃火灾监测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燃炉实验,分析测定不同燃烧时间下的... 【目的】模拟阴燃过程,研究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规律和气体释放特征,为阴燃燃烧动力学、阴燃蔓延机制和阴燃火灾监测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燃炉实验,分析测定不同燃烧时间下的土壤温度和气体(CO_(2)、CO)释放量,及不同含水率(20%、30%、40%)对气体释放量的影响。【结果】阴燃过程中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先快速增加,然后保持平稳,最后快速下降直至熄灭的变化趋势;根据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特征,将阴燃过程分为点燃期、上升期、稳定期和熄灭期4个阶段,各阴燃阶段校正燃烧效率(MCE)均小于0.75;阴燃过程中CO_(2)平均释放量为316.23 mg/m^(3),CO平均释放量为101.25 mg/m^(3);阴燃过程中CO呈现持续性释放状态,CO_(2)呈现间歇性释放状态;燃烧时间对CO_(2)和CO释放量存在显著性影响,但CO_(2)和CO释放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含水率下,CO_(2)释放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阴燃中的温度和气体变化,阴燃在14 h后出现向明燃转化的趋势,但由于土壤中可燃物含量下降,最终未转化为明燃;由于含水率升高导致土壤氧气含量下降和热量损失增加,因此CO_(2)释放量降低;在含水率20%~40%的条件下,阴燃均可以维持蔓延传播,因此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阴燃 温度变化 含水率 气体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潜在地表火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吕沣桐 周雪 +5 位作者 丁佳欣 单延龙 尹赛男 刘泓禹 高博 韩喜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3-90,共8页
森林火灾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其中地表火发生最为频繁。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应用Behaveplus软件和SPSS三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类、不同可燃物湿度以及火焰平均风速对各火行为指... 森林火灾包括地表火、地下火、树冠火,其中地表火发生最为频繁。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应用Behaveplus软件和SPSS三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类、不同可燃物湿度以及火焰平均风速对各火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类、可燃物湿度以及火焰平均风速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地表火的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长度、单位面积热量的影响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火行为指标随可燃物湿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火焰平均风速的增加而升高(单位面积热量除外);在所有影响因素下,有坡山地和农用地的火行为指标都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 潜在地表火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腐殖质阴燃燃烧温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尹赛男 杜帅 +4 位作者 单延龙 高博 王明霞 韩喜越 张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23-3130,共8页
森林地下火是发生在腐殖质层的一种缓慢、无焰、低温、持久的阴燃燃烧,整个燃烧过程都是靠自身所释放的热量所维持。所以地下火发生时产生的温度是研究其火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更是森林地下火监测和扑救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以大兴安岭地... 森林地下火是发生在腐殖质层的一种缓慢、无焰、低温、持久的阴燃燃烧,整个燃烧过程都是靠自身所释放的热量所维持。所以地下火发生时产生的温度是研究其火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更是森林地下火监测和扑救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下人工种植的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以室内控制点烧实验为基础,研究不同地类和腐殖质粒径阴燃燃烧的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腐殖质阴燃燃烧最高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地类和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阴燃燃烧最高温度的影响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4种腐殖质粒径下不同地类之间的阴燃燃烧最高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任意一种腐殖质粒径下塔头甸子的阴燃燃烧温度都是最高的,最高可达897.53℃,其次是水湿地,有坡山地、无坡山地、农用地的腐殖质阴燃燃烧温度较低。不同地类的腐殖质燃烧地表温度较高,最高温度可达618.83℃;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腐殖质燃烧的地表温度随之降低,二者之间关系可以用y=a×x^(b)方程拟合,并且拟合程度高(R^(2)>0.9,P<0.01)。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地区森林地下火监测扑救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腐殖质 阴燃燃烧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特征及发生概率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喜越 李旗 +5 位作者 高博 彭超智 张鑫瑶 单延龙 王明霞 尹赛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4,共8页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坡山地、农用地、无坡山地、水湿地、塔头湿地)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和发生概率进行研究。【方法】在不破坏可燃物原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点烧试验,研究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根据凋落物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使用方差分析、熵权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类浅层地下火的发生概率并排序。【结果】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过程温度先缓慢升高,当可燃物中大部分水分蒸发掉之后温度上升加快,达到一定温度后趋于稳定,然后温度降低直至熄灭。5种地类条件下凋落物层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4个指标中地下可燃物载量对浅层地下火的发生概率影响最大;5种地类浅层地下火发生概率的大小依次为:水湿地、农用地、有坡山地、塔头湿地、无坡山地。【结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过程可分为引燃阶段、燃烧阶段、平稳阶段、下降阶段4个阶段,并以100℃为临界点。有坡山地的凋落物层含水率最低(26.05%),农用地的地下可燃物含水率最低(40.69%)。农用地的凋落物层载量最高(3805.31 kg/hm^(2)),水湿地的地下可燃物载量最高(27956.73 kg/hm^(2))。5种地类的浅层地下火发生概率可分为3类,其中水湿地条件下发生浅层地下火的概率最大,有坡山地和农用地发生浅层地下火的概率一般,塔头湿地和无坡山地发生浅层地下火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 浅层地下火 发生概率 燃烧特征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程度的长白山风灾区地下火阴燃特征和发生概率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赛男 单延龙 +3 位作者 陈响 曹丽丽 于渤 张美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7-126,共10页
【目的】基于室内模拟点烧试验分析长白山风灾区地下火阴燃特征并建立发生概率预测模型,为该地区地下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程度(恢复区、半恢复区、未恢复区)的地下可燃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地下可燃物... 【目的】基于室内模拟点烧试验分析长白山风灾区地下火阴燃特征并建立发生概率预测模型,为该地区地下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风灾区不同恢复程度(恢复区、半恢复区、未恢复区)的地下可燃物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地下可燃物含水率梯度(0%、5%、10%、15%),通过室内模拟点烧试验,分析不同恢复程度的地下火阴燃温度和蔓延速率变化特征;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不同恢复程度和含水率对地下火阴燃峰值温度和蔓延速率的影响;使用含水率和深度2个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风灾区地下火阴燃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结果】长白山风灾区恢复区和未恢复区地下火阴燃的极限含水率为10%,半恢复区地下火阴燃的极限含水率为15%。不同恢复程度的地下火阴燃温度较低,自我维持燃烧的时间随可燃物含水率升高而增加,高含水率条件下的熄灭时间最短;地下火阴燃蔓延速率缓慢,最快仅为3.25 cm·h^(-1)。恢复程度和含水率交互作用对地下火阴燃峰值温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含水率0%和5%条件下不同恢复程度的峰值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恢复区不同含水率之间的峰值温度存在显著差异;地下火阴燃的蔓延速率受恢复程度和含水率影响,二者交互作用对蔓延速率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地下火阴燃发生概率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高(P<0.01,AUC=0.917)。【结论】长白山风灾区恢复区和半恢复区的地下火阴燃温度较高,最高温度分别为640.57℃和602.02℃,未恢复区的地下火阴燃蔓延速率最快(3.25 cm·h^(-1)),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的地下火发生概率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风灾区 地下火 燃烧特征 发生预测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喜越 王晓迪 +4 位作者 崔晨曦 单延龙 于渤 尹赛男 曹丽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4-103,共10页
【目的】细小可燃物是森林地表可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表细小可燃物开展研究,对预防林火发生和森林可燃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为研究对象,对该林业局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影响... 【目的】细小可燃物是森林地表可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表细小可燃物开展研究,对预防林火发生和森林可燃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为研究对象,对该林业局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基于不同细小可燃物的载量、表面体积比、含水率、热值、灰分特征,使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法分析该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随机森林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燃烧性进行排序。【结果】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凋落物层可燃物的表面积体积比、载量、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可燃物的热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杂乱物1 h时滞可燃物的表面积体积比、载量、热值、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可燃物的载量、热值、含水率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凋落物层和杂乱物1h时滞可燃物的载量和热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燃烧性从高到底依次为:山杨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杜鹃-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人工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结论】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之间绝大多数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层的可燃物载量最高,草本可燃物的载量较低,杂乱物1 h时滞可燃物的含水率较低;环境因子对细小可燃物的载量和热值的影响较大;山杨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的细小可燃物燃烧性最高,杜鹃-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的燃烧性较高,樟子松人工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的燃烧性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小可燃物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根河林业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