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以北华大学林学院为例
1
作者 韩旭 魏进华 张蕾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220-223,共4页
林学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为宗旨,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晦涩难懂、理论与实践难以权衡... 林学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为宗旨,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晦涩难懂、理论与实践难以权衡、软件操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北华大学林学院教学团队提出了数学公式与图形、图像、动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操作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构想。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使用R语言的能力。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专业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 新农科建设 R语言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北华大学林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北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2
作者 于志会 赵妍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3期198-199,202,共3页
传统的教学改革大多着重于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学生学习进一步提升还离不开价值的引导。本研究以北华大学“风景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课程为实例,从课程概况出发,分析开展课程思政所具备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改革大多着重于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学生学习进一步提升还离不开价值的引导。本研究以北华大学“风景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课程为实例,从课程概况出发,分析开展课程思政所具备的优势,研究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育人功能,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改且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并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实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专业 园林艺术原理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结构特征
3
作者 刘凯鹏 张玥 +2 位作者 田晓华 邵玲 张骁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3-16,共4页
本文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4个样地东北红豆杉存活个体分别为68株、75株、81株和97株。各样地的龄级分布均呈现“单峰型”分布,样地内I龄级和II龄... 本文对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东北红豆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4个样地东北红豆杉存活个体分别为68株、75株、81株和97株。各样地的龄级分布均呈现“单峰型”分布,样地内I龄级和II龄级的林木存活个体均较少,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均较差。4个样地的初始生命期望由大到小为样地Ⅳ、样地Ⅲ、样地Ⅰ和样地Ⅱ,样地IV紫椴-臭松针阔混交林为东北红豆杉最适宜生存的林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群特征 长白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华大学校园种子植物组成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姜润华 张军 +3 位作者 夏富才 王玉文 王景源 王连福 《吉林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20-23,44,共5页
采用踏查方式调查北华大学校园种子植物。结果表明:种子植物共计349种,分属77科243属;优势科为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百合科(Liliaceae)、唇形科(Lami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 采用踏查方式调查北华大学校园种子植物。结果表明:种子植物共计349种,分属77科243属;优势科为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百合科(Liliaceae)、唇形科(Lami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槭树科(Aceraceae)和松科(Pinaceae),优势属为槭属(Acer)、忍冬属(Lonicera)、蓼属(Polygonum)、蒿属(Artemisi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种子植物属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相较于东北地区其他高校,植物种类排名第三,科数、属数较多。种子植物符合温带植物区系的特征,功能以药用、观赏为主,植物配置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华大学 种子植物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种随机效应的东北林区主要针叶树种含碳量模型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谷子航 马爱云 +1 位作者 谢龙飞 董利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准确估算东北林区针叶树种含碳量,通过林木易测因子推算难于测定的单木含碳量。基于黑龙江省3种针叶树的129株解析木数据,分析4种树木各组分(即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含碳率差异,并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方法构建树木各组分一... 为准确估算东北林区针叶树种含碳量,通过林木易测因子推算难于测定的单木含碳量。基于黑龙江省3种针叶树的129株解析木数据,分析4种树木各组分(即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的含碳率差异,并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方法构建树木各组分一元含碳量SUR模型(SUR1)和二元含碳量SUR模型(SUR2),并在SU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树种混合效应,进而构建似乎不相关混合效应(SURM)模型(SURM1和SURM2)。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木构建校正样本,用于计算各个树种的随机效应参数,并评估模型在不同样本量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1)引入树种混合效应后,枝和叶的含碳量模型拟合效果改善较为明显,R^(2)_(a)均提高17%以上,干和根含碳量模型的R^(2)_(a)分别提高6%和13%;(2)SURM2在树干含碳量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上优于SURM1,在树叶、树枝和树根含碳量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上与SURM1差异不大;(3)当使用随机抽取的3棵株样木计算树种水平随机效应时,SURM模型的预测表现要优于SUR模型和仅考虑固定效应的SURM模型。在基础的SUR模型系统中引入随机效应可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本研究推荐使用SURM模型预测东北林区3种针叶树含碳量,为东北林区针叶树种含碳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量 针叶树 似乎不相关混合效应模型 模型校正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华大学校园内两处土壤理化性差异分析
6
作者 历胤男 张骁 崔玉涛 《林业勘查设计》 2014年第4期22-24,共3页
在吉林市北华大学东校区小山上,对针叶树下和花坛内两处土壤进行理化分析,研究了两处土壤的吸湿水、p H值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针叶树下土壤吸湿水较高,p H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花坛内土壤吸湿水较低,p H呈弱碱性,有机质含量较高。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 吸湿水 有机质 PH值 北华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福莱7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利国 李开俊 +6 位作者 刘喜明 张占金 许中明 孙洋 王欣来 王博 仲新宇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148-151,155,共5页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玉米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莱799是吉林市福莱特种子有限... 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玉米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莱799是吉林市福莱特种子有限公司以自选系X425(F6/S122为基础材料)为母本,以自选系Y101(法国杂交种为基础材料)为父本杂交而成。适合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辽宁省、山西省、河北省等中熟地区推广应用。2020年通过吉林省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28 d,需≥10℃活动积温2600℃左右,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容重高、脱水快、抗性强、耐密等优点。本文作者主要介绍了其亲本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福莱799 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黄枝油杉与江南油杉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袁艳超 肖文发 +5 位作者 刘逸夫 谭灿灿 郭宇锋 王志勇 王军辉 贾子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42,共13页
【目的】油杉属植物作为优良用材与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全属受威胁,黄枝油杉(濒危)和江南油杉(易危)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聚焦于模拟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两者的潜在适生区变迁,以揭示其响应规律,为油杉属植物的综... 【目的】油杉属植物作为优良用材与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全属受威胁,黄枝油杉(濒危)和江南油杉(易危)面临严峻挑战。本研究聚焦于模拟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两者的潜在适生区变迁,以揭示其响应规律,为油杉属植物的综合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收集的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的现存分布点数据,以及从Worldclim下载的1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模拟这两种油杉在现代、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以及未来2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境(RCP2.6和RCP8.5)下两个时期(2050s和2070s)的潜在适生区。同时,分析影响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1)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0.97,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2)现代适生区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情况相符。现代,黄枝油杉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12.15×10^(4)km^(2),江南油杉的总适生区面积159.35×10^(4)km^(2)。过去3个历史时期,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均逐渐扩张,到全新世中期达到最大,分别为76.17×10^(4)km^(2)和128.88×10^(4)km^(2)。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的总适生区面积略有扩大,分别为向北和西北方向(高纬度)扩张,但高适生区面积极大缩小,尤其是RCP8.5情境下的2070年代,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的高适生区分别缩小为现代的5.88%和4.25%。(3)影响两种油杉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均为平均温日较差和最冷月最低温。【结论】研究揭示了温度因子对黄枝油杉和江南油杉分布的决定性作用,其影响显著大于降水因子。自末次间冰期以来,两物种的适生区持续扩张,且这一趋势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将持续。尽管总适生区面积有所扩大,但高适生区的缩减可能对种群生存带来挑战。两物种预计将通过向高纬度地区迁移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发现为制定物种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杉属 MaxEnt模型 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青杄和大果青杄潜在适生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逸夫 王军辉 +4 位作者 谭灿灿 袁艳超 郭宇峰 王志勇 贾子瑞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目的]探究青杄和大果青杄不同时期潜在适生区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多样性保护和物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30个青杄、15个大果青杄现代分布点和19个气候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青杄和大果青杄在末次冰盛期(LGM... [目的]探究青杄和大果青杄不同时期潜在适生区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多样性保护和物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30个青杄、15个大果青杄现代分布点和19个气候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青杄和大果青杄在末次冰盛期(LGM)、全新世中期(MH)、当代和未来2个时期在高排放场景(RCP8.5)、低排放场景(RCP2.6)的潜在适生区变化规律。[结果]MaxEnt模型对青杄和大果青杄的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青杄适生区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昼夜温差月均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是影响大果青杄适生区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青杄当代适生区总面积约为103.11万km^(2),大果青杄约为17.25万km^(2)。在LGM和MH时期的青杄适生区总面积分别为当代的108.87%和79.12%,大果青杄则分别是161.58%和98.96%。青杄在RCP2.6-2050s、RCP2.6-2070s、RCP8.5-2050s和RCP8.5-2070s情景的高度适生区面积较当代增加了7.62%、15.58%、50.71%和53.11%;而大果青杄高度适生区面积较当代分别减少了53.29%、51.06%、58.07%和83.44%。[结论]相比降水因子,温度对青杄和大果青杄潜在分布区影响更大。青杄和大果青杄适生区总面积从LGM至MH时期再到当代,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青杄高度适生区呈现扩张趋势,大果青杄高度适生区呈现收缩趋势,濒临灭绝,较青杄更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尤其是在RCP8.5情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青杄 大果青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公园不同频率自然声对人的脑电生理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回腾飞 张洁 +4 位作者 祝爱昀 左晶 宋时屿 郭梦媛 毛爱欣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3,共11页
森林公园中的自然声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频率是自然声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关系到自然声的音高和音调。该研究以河南省森林公园中主要的18种自然声作为样本,应用脑电仪器测定人脑的4大脑区16个通道的6种脑电波振幅变化情况,分... 森林公园中的自然声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频率是自然声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关系到自然声的音高和音调。该研究以河南省森林公园中主要的18种自然声作为样本,应用脑电仪器测定人脑的4大脑区16个通道的6种脑电波振幅变化情况,分析在不同频率自然声刺激下人的脑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自然声对于人的感知、生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帮助人缓解压力、增加安全感、提升愉悦感存在差异;频率范围在1-2 kHz、2-3 kHz、4-5 kHz的自然声,对于增加愉悦感、降低疲劳度和放松心情方面有显著的效果;而频率在0.01-1 kHz和6-7 kHz的自然声常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不同频率的自然声对人的脑电生理影响差异,为森林公园声景规划设计和游客游览体验感提升给予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自然声 频率 脑电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被引量:98
11
作者 程广有 唐晓杰 +1 位作者 高红兵 沈熙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100,共6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子 休眠机理 解除休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木脂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春梅 李贺 +4 位作者 李生 陈宝芝 吴金滢 陈建光 高晓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262-265,共4页
目的:研究北五味子木脂素(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SCL)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组、SCL低剂量组(25 mg/(kg·d))、SCL高剂量组(50 mg... 目的:研究北五味子木脂素(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SCL)对酒精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组、SCL低剂量组(25 mg/(kg·d))、SCL高剂量组(50 mg/(kg·d))、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150 mg/(kg·d)),灌胃给药预处理15 d。末次给药1 h,造模组小鼠给予50%乙醇12 mL/kg一次性灌胃,正常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12 h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肝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SCL可明显降低酒精致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以及TG水平(P<0.05),同时使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和NOS活性显著下降,GSH含量提高(P<0.05);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显示SCL可显著改善酒精引起的小鼠肝细胞水肿、坏死,中央静脉充血等病理损伤。结论:SCL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木脂素 肝损伤 酒精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改善东北农田黑土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士秀 贾淑霞 +4 位作者 常亮 陈学文 张延 杨学明 梁爱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60-1369,共10页
保护性耕作是攻克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研究立足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系统梳理总结了农田黑土土壤生物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特征。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增加各生物... 保护性耕作是攻克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研究立足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基地,系统梳理总结了农田黑土土壤生物多样性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特征。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显著增加各生物类群(微生物、线虫、跳虫、螨类及蚯蚓)的物种丰富度(1%~8%)、数量(25%~57%)和生物量(30%~50%),提高食物网网状结构的复杂性及各营养级间的连通性(14%~32%),促进土壤生物在固土蓄水、土壤碳固存、氮素高效利用以及稳定作物产量四方面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发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利用土壤生物的功能潜力,实现东北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食物网 土壤生物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被引量:24
14
作者 郑金萍 郭忠玲 +1 位作者 徐程扬 范春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299-4307,共9页
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 t/hm2)>... 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 t/hm2)>云冷杉林(5.51 t/hm2)>山杨林(5.50 t/hm2);凋落叶和枝现存量占现存凋落物总量的比例最大,达50%以上,其次为半分解物(>35%),花果皮等所占比例较少,各占总量的10%和5%以下。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和7月;云冷杉林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仅出现在7月。位于相近海拔高度的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凋落物各组分现存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白桦林和山杨林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凋落枝、皮及半分解物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凋落叶则呈现下降趋势,而阔叶红松林凋落叶和枝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而位于较高海拔的云冷杉林,则与前者呈现不同变化趋势,8月前波动较大,从5月开始明显上升,7月达到峰值,8月后曲线渐趋平缓或略有下降。进一步对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内凋落叶现存量月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阔叶红松林7月份凋落叶现存量高不完全取决于红松叶现存量,主要由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等阔叶树种叶凋落物现存量变化决定,而云冷杉林则取决于红松和云冷落叶的凋落物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现存量 季节动态 森林群落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天然群体插穗生根力变异及扦插技术 被引量:14
15
作者 程广有 唐晓杰 沈熙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5,共3页
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 ,对东北红豆杉不同群体之间的插穗生根率、每穗生根条数、最长根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群体内插穗生根能力的变异幅度与群体间相同。插穗生根率、每穗根条数、最长根长三者之间存在着... 采用扦插繁殖的方法 ,对东北红豆杉不同群体之间的插穗生根率、每穗生根条数、最长根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群体内插穗生根能力的变异幅度与群体间相同。插穗生根率、每穗根条数、最长根长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以腐殖土为扦插基质、提高插床温度 (2 0~ 2 3℃ )、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等可提高插穗生根率。不同插穗类型之间 ,插穗生根率无显著差异 ,3、4年生枝条扦插后 ,根系发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天然 群体插穗 生根力变异 扦插技术 扦插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东北坡长白落叶松—白桦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越 夏富才 +3 位作者 何怀江 刘宝东 王戈戎 李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38,共11页
长白落叶松-白桦林是由云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于2015年8月在长白山东北坡按照CTFS标准建立了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 长白落叶松-白桦林是由云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于2015年8月在长白山东北坡按照CTFS标准建立了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定位、调查,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长白落叶松和白桦2个优势树种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样地共调查到活立木个体1 499株,隶属于9科16属22种,大都属于北温带植物区系类型;样地优势种明显,长白落叶松和白桦是样地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6.08%和24.75%。样地内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指数Jsw分别为2.87、1.71、0.62和0.56。样地内林下更新良好,所有个体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8个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存在差异,长白落叶松呈倒"J"型,白桦和山杨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余5种(包括花楸、毛山楂、红松、稠李和臭松)呈"L"型。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8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g(r)函数分析表明,2个优势种空间分布随径级和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格局类型,长白落叶松随径级增大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与小径木和大径木相比,白桦中径木具有更强的聚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白桦次生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土壤氮吸收的多维度策略及其生态意义
17
作者 高雷 杨瑞彤 +3 位作者 刘宝东 贾淑霞 郭亚芬 崔晓阳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2-674,共13页
植物吸收土壤氮的过程及其多维度策略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该文系统回顾了植物氮营养理论发展历程,介绍了矿质营养理论和矿质-有机营养理论,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氮吸收的多维度策略,主要涉及4个方面:(1)多形... 植物吸收土壤氮的过程及其多维度策略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该文系统回顾了植物氮营养理论发展历程,介绍了矿质营养理论和矿质-有机营养理论,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氮吸收的多维度策略,主要涉及4个方面:(1)多形态氮吸收,这既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包括一系列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氮,如氨基酸、氨基糖和寡肽等;(2)季节性吸收,植物对土壤多形态氮吸收数量和模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异,不同植物的吸收规律可能存在差异;(3)土层分化吸收,根系构型及土壤有效氮在土壤垂直层次的变异影响植物对土壤不同层次氮量及氮形态的吸收;(4)共生方式分化吸收,固氮细菌、菌根真菌及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等促进植物氮吸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获取。综上,植物氮吸收的多维度策略是生态系统植物共存和生态位分化的基础,在缓解植物种间竞争、减少氮损失及提高生态系统氮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植物氮吸收策略的研究尚有不足,与之相关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原位土壤有效氮的含量与动态,不同土壤有效氮的周转差异,植物氮吸收策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不同有效氮对植物氮营养的贡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 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氮 氮吸收策略 生态系统 生态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境内东北红豆杉天然群体紫杉醇含量变异规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程广有 高峰 +1 位作者 葛春华 唐晓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1,共5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了中国境内东北红豆杉天然群体和同一群体内不同单株的紫杉醇含量,以及不同树龄或不同季节的紫杉醇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紫杉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群体间差异高达2.7倍;群体内个体间紫杉醇含量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了中国境内东北红豆杉天然群体和同一群体内不同单株的紫杉醇含量,以及不同树龄或不同季节的紫杉醇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紫杉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群体间差异高达2.7倍;群体内个体间紫杉醇含量的变异与群体间相当,同一群体(汪清)内不同单株之间紫杉醇含量差异高达4.3倍.说明紫杉醇含量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和群体内,其变异组成是群体间为84.6%,个体间为15.0%,并且东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广义遗传力(H2)为82%.因此,群体选择或单株选择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同时,紫杉醇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升高;在生长旺季植株内紫杉醇含量较低,进入休眠期含量较高.紫杉醇含量与生长量、积温、无霜期、降雨呈负相关(-0.6468、-0.4796、-0.2405、-0.1192),与针叶长度显著正相关(0.7177),与经度和纬度正相关(0.2778和0.3321).随着纬度升高,生长量降低,紫杉醇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天然群体 紫杉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的微繁技术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广有 王明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6,共4页
利用芽苞、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对东北红豆杉进行了微繁技术的研究。在诱导不定芽时.以芽苞为外植体.不定芽发生数量较茎... 利用芽苞、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苄基氨基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对东北红豆杉进行了微繁技术的研究。在诱导不定芽时.以芽苞为外植体.不定芽发生数量较茎尖和茎段多。在MS培养基中单独加入萘乙酸(NAA)质量浓度为2.0mg/L时芽体增殖最多。不定根发生形式有愈伤组织生根型与皮层生根型2种。不定根发生率因母树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当培养基中IBA含量较高时( 4~ 6 mg/L)不定根发生率也较高。组培苗驯化时、以苔藓为基质较好、同时控制适宜的温湿度可以提高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微繁技术 不定根 组培苗 驯化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辣椒素复合涂膜的制备及对猪肉保鲜效果的研究
20
作者 刘恒利 于耀强 +3 位作者 于惠洋 王忠鹤 姜贵全 张卓睿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6-45,共10页
目的以壳聚糖为成膜基质,辣椒素为抑菌活性成分,复配甘油和明胶,研制一种有效延长猪肉贮藏时间的新型复合可食用涂膜。方法以成膜时间、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为主要评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分析,分别考察了... 目的以壳聚糖为成膜基质,辣椒素为抑菌活性成分,复配甘油和明胶,研制一种有效延长猪肉贮藏时间的新型复合可食用涂膜。方法以成膜时间、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为主要评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壳聚糖、明胶、甘油和辣椒素对复合涂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确定制备壳聚糖-辣椒素复合涂膜的最佳配方,并验证了复合涂膜的抑菌性及保鲜性能。结果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2.0%、明胶质量分数为0.8%、甘油质量分数为0.5%、辣椒素质量分数为0.15%时,壳聚糖-辣椒素复合涂膜的各性能指标较为理想,其成膜时间为(3.24±0.13)min、抗拉强度为(14.18±0.18)MPa、断裂延伸率为(65.87±0.39)%、水蒸气透过率为(19.98±0.17)g/(m^(2)·24 h)。通过抑菌试验和保鲜试验发现,壳聚糖基涂膜中添加辣椒素能更好地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相较于传统的PE膜,壳聚糖-辣椒素复合涂膜可有效延长猪肉的贮藏时间。结论壳聚糖-辣椒素复合涂膜成膜时间较快,且成膜后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能有效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为辣椒素在食品包装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辣椒素 复合涂膜 猪肉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