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铝对下地幔矿物高温高压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I0002,共10页
氧化铝是地幔重要的组分,玄武岩和地幔岩成分中分别含有大约15%和3%~5%氧化铝。本文聚焦于氧化铝对下地幔矿物高温高压化学性质的影响,总结了前人的数据,发现在下地幔压力条件下,当布里基曼石与金属铁共存时,布里基曼石中的三价铝离子... 氧化铝是地幔重要的组分,玄武岩和地幔岩成分中分别含有大约15%和3%~5%氧化铝。本文聚焦于氧化铝对下地幔矿物高温高压化学性质的影响,总结了前人的数据,发现在下地幔压力条件下,当布里基曼石与金属铁共存时,布里基曼石中的三价铝离子和三价铁离子含量之间符合X_(Fe)^(3+)=0.646(24)X_(Al)^(3+)的线性关系。氧化铝的加入显著增强了下地幔条件下二氧化硅高压相的储水能力,在下地幔条件下含铝CaCl_(2)型后斯石英相的储水容量可达1%以上,而在深下地幔冷俯冲板片中,六方NiAs型富铝二氧化硅更稳定,储水容量比CaCl_(2)型后斯石英相更高。含铝二氧化硅高压相可能是俯冲板片进入下地幔乃至核幔边界的主要储水矿物。在下地幔含水体系中,氧化铝优先进入含水相使得布里基曼石贫铝,水和氧化铝共同体影响下地幔主要矿物中的铁价态和铁配分系数。进一步厘清水和氧化铝如何共同影响含水地幔岩和玄武岩体系中布里基曼石的高温高压物理化学性质可为深下地幔波速的横向不均一结构提供约束。未来的实验和理论工作需系统研究氧化铝含量、铁含量以及Fe^(3+)/ΣFe值对布里基曼石弹性和状态方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幔 高温高压 氧化铝含量 布里基曼石 深部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陨石坑中的高压矿物
2
作者 尹锋 甘俊峰 陈鸣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9-678,共10页
高压矿物的形成与星球撞击作用或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有关,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指示意义。冲击变质岩石(陨石)是发现高压矿物的重要样品来源。目前在地球陨石坑中发现的高压矿物包括柯石英、斯石英、莱氏石、... 高压矿物的形成与星球撞击作用或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有关,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指示意义。冲击变质岩石(陨石)是发现高压矿物的重要样品来源。目前在地球陨石坑中发现的高压矿物包括柯石英、斯石英、莱氏石、金刚石、蓝丝黛尔石、阿考寨石、里斯石、TiO_(2)-Ⅱ、毛河光矿和镁铁榴石等,这些高压矿物的成因与固态相转变,从熔体中结晶,或矿物分解反应等机制有关。由于地球表面岩石类型和矿物组成的复杂性,地球陨石坑的高压矿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是高压矿物的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矿物 陨石坑 冲击变质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生物质基多位点Co_(2)P催化甲酸脱氢
3
作者 王碧溪 刘泽宇 +9 位作者 吴亚北 杨言言 杨颂 王荀 叶子 董洪亮 朱峰 余焕焕 吕英英 余钟亮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3-892,共10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大豆和钴盐热解制备的甲酸脱氢用Co_(2)P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且环境友好。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上的含K固体碱可作为路易斯酸性位点促进HCOO^(-)中间体的吸附,而自掺杂的N可作为碱性位点促进H+的吸附。大豆生物质中的...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通过大豆和钴盐热解制备的甲酸脱氢用Co_(2)P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且环境友好。催化过程中,催化剂上的含K固体碱可作为路易斯酸性位点促进HCOO^(-)中间体的吸附,而自掺杂的N可作为碱性位点促进H+的吸附。大豆生物质中的P可与钴盐结合并热解成Co_(2)P,该位点可裂解HCOO^(-)的H-C键。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当Co(NO_(3))_(2)·6H_(2)O/大豆的质量比为1:15时,所得Co_(2)P催化剂对甲酸脱氢反应的产气率可达237.47 mL/(g·h),并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甲酸选择性产氢用非贵金属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多相催化剂 生物质 脱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S、CdS的压致导电性能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华 刘俊秀 +2 位作者 丁治英 尹周澜 张衡中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3-38,共6页
将金刚石对顶砧(DAC)技术与传统电学测试手段中的线性扫描相结合,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nS和CdS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附近,当压力为28.3 GPa时,立方岩盐相的MnS发生了从半导体到金属体的转变,且该转变并非... 将金刚石对顶砧(DAC)技术与传统电学测试手段中的线性扫描相结合,研究了温度和压力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nS和CdS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附近,当压力为28.3 GPa时,立方岩盐相的MnS发生了从半导体到金属体的转变,且该转变并非由结构相变引起;然而,对于六方纤锌矿相的CdS,在压力高达42.2 GPa时,并未发生半导体向金属体的变化。研究结果将对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在光、电催化和电池等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 相变 过渡金属硫化物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掺杂对MgCoNiCuZnO5导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见 尹周澜 张衡中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共6页
分别以Li2CO3和MnO为Li源和Mn源,采用高温固相烧结的方法,合成了Li、Mn掺杂的MgCoNiCuZnO5高熵金属氧化物(High-entropy oxides,HEOx)材料(Mg,Co,Ni,Cu,Zn)0.95Li0.05O0.975和(Mg,Co,Ni,Cu,Zn)0.95Mn0.05O。并与未掺杂的HEOx进行对比,... 分别以Li2CO3和MnO为Li源和Mn源,采用高温固相烧结的方法,合成了Li、Mn掺杂的MgCoNiCuZnO5高熵金属氧化物(High-entropy oxides,HEOx)材料(Mg,Co,Ni,Cu,Zn)0.95Li0.05O0.975和(Mg,Co,Ni,Cu,Zn)0.95Mn0.05O。并与未掺杂的HEOx进行对比,研究了Li和Mn两种不同金属元素对HEOx材料的相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交流阻抗的研究结果表明,Li、Mn掺杂后HEOx导电性明显提高,同时,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明三种材料都表现出半导体特性,其带隙宽度为1.2~1.7eV,并且Li、Mn掺杂后HEOx的直接带隙变小,Li-HEOx为1.23eV,Mn-HEOx为1.38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金属氧化物 掺杂 导电性 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