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西他滨对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剑锋 杨伟志 +2 位作者 黄强 钱晓军 翟仁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85-687,共3页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对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6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单纯放射治疗组、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组。单纯照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根据照射剂量不同各分为3个...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对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6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单纯放射治疗组、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组。单纯照射组和联合治疗组根据照射剂量不同各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单纯药物组经腹腔注射吉西他滨50mg/kg;联合治疗组经腹腔注射吉西他滨50mg/kg,24h后分别进行单次10、15和20Gy的照射;隔日测量移植瘤的最大径及最小径,计算肿瘤体积及生长延缓天数等,利用增敏系数(EF)评价吉西他滨的放射增敏作用。结果单纯照射组各亚组肿瘤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联合治疗组较其他实验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10、15和20Gy3个亚组的EF值分别为1.14、1.74和2.08;20Gy亚组延缓天数最长,且大于单纯药物组和单纯照射组延缓天数之和。结论照射组前24h给予吉西他滨对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吉西他滨 放射治疗 放射增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评价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及其侧支循环的特点 被引量:14
2
作者 梁颖 蒋涛 +2 位作者 王亚杰 翟小力 翟仁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不同CT分型及门静脉病变范围的侧支循环特征。方法收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40例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分别行VR、MIP和MPR重组。Ⅰ型:门静...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不同CT分型及门静脉病变范围的侧支循环特征。方法收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40例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分别行VR、MIP和MPR重组。Ⅰ型:门静脉原因不明的管腔狭窄或消失;Ⅱ型:门静脉管腔正常或增粗,内可见栓子形成;Ⅲ型:门静脉走行区病变推挤侵犯门静脉,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观察C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不同CT分型的年龄及门静脉不同病变范围侧支血管的特点。结果Ⅰ型与Ⅱ型和Ⅲ型的年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肝内门静脉病变比较,肝内外门静脉病变的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P<0.05)。CTPV中的胆支、胃支是参与门-门短路和门体分流的最常见的侧支血管,显示率分别为100%、81.9%。73.5%胆支、8.4%胃支、18.1%胆支和胃支共同参与门-门短路的侧支循环。结论不同CT分型的CTPV,Ⅰ型患者年龄小于Ⅱ型和Ⅲ型。门静脉病变范围广的CTPV中,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的显示率高。胆支是构成CTPV门-门短路的主要侧支血管,部分胃支也形成侧支参与门-门短路侧支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海绵样变性 侧支循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引流或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37
3
作者 于平 戴定可 +1 位作者 钱晓军 翟仁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93-695,共3页
目的分析胆管引流术或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相关胆管感染及其防治。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其中肝胆管癌81例,胰腺壶腹肿瘤42例,胃肠肿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瘤58例。全部病例根据病情分别给以保肝、支持、抗炎治疗,并根据胆管梗阻... 目的分析胆管引流术或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相关胆管感染及其防治。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181例,其中肝胆管癌81例,胰腺壶腹肿瘤42例,胃肠肿瘤肝门淋巴结转移瘤58例。全部病例根据病情分别给以保肝、支持、抗炎治疗,并根据胆管梗阻情况分别施行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记录、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感染的发生及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并发症以胆道感染为主。术前合并胆系感染者62例(34.3%),术后感染控制50例,未能控制12例。术后新发胆系感染18例(15.1%),感染控制13例,未能控制5例,合并肺部感染4例,因重度感染导致死亡17例(9.4%)。胆汁培养显示革兰阴性肠杆菌及其内毒素血症是导致重度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术后合并急性胰腺炎者65例(35.9%),主要为轻型,无重症坏死型胰腺炎发生,及时抗胰腺炎治疗,均预后良好。胆漏肝内胆汁性脓肿1例(0.55%),经穿刺引流脓肿冲洗抗感染治疗治愈。结论胆系感染是胆管梗阻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经皮肝穿胆汁引流围手术期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及时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 介入放射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颖 蒋涛 +3 位作者 翟仁友 郝建宇 王亚杰 魏宝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技术在诊断可疑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差异,探讨MPR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胆道扩张的患者行MSCT扫描。两位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以手术或胆道造影为标准,比较增...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技术在诊断可疑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差异,探讨MPR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胆道扩张的患者行MSCT扫描。两位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以手术或胆道造影为标准,比较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检出的差异,评价了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上三者对不同类型结石的诊断差异。结果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2.1%和89.3%,特异性分别为77.8%和88.9%,准确性分别为80.4%和89.1%。在结石诊断中,增强后MPR图像的价值显著高于增强后横断面扫描图像(P<0.05)。增强前后横断面扫描图像和增强后MPR对软组织密度结石(6/8例,8/8例,8/8例)和胆汁密度结石(0/4例,2/4例,4/4例)的检出不同。结论增强后MPR提高了低位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常规平扫或增强横断面扫描图像难以发现的胆汁密度结石及小结石的检出,且能直观显示胆道内结石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