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率核磁黑血成像技术评估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程分期的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旗 杨晓旭 +5 位作者 段祥攻 吴芳 武晔 杜祥颖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20-423,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MR黑血血栓成像(BTI)技术评价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在病程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7例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VT的患者,均另行BTI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出现至BT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组(≤14 d,23例)和慢性组(>15 d,14例)。测量BTI图像上检测到的血栓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两组血栓信号的差异。以MR静脉成像(MRV)检查结果作为参照,计算血管节段水平BT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血栓SNR在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206±97和94±41,CNR为201±96和8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9和5.0,均P<0.01)。(2)37例CVT患者中,MRV共检出159处脑静脉及静脉窦节段存在血栓,BTI在其中152处准确识别血栓,在352处排除血栓,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152/159)和98.0%(352/359)。结论 BTI技术实现脑静脉血栓直接成像,能够准确区分急性与慢性血栓,具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磁共振成像 黑血血栓成像 颅内静脉血栓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颈动脉颅外段 椎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脑动静脉畸形血液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树津 严宗毅 +1 位作者 王大明 凌锋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4-532,共9页
建立了一个新的非定常脑AVM血液动力学模型.模型克服了以往的定常AVM模型无法反映血流实际脉动,以及模型结构和血管性质描述上的缺陷,并依据临床实测数据提出了一种更为符合生理和病理实际的描述AVM供血动脉扩张现象的方法.模型模拟了AV... 建立了一个新的非定常脑AVM血液动力学模型.模型克服了以往的定常AVM模型无法反映血流实际脉动,以及模型结构和血管性质描述上的缺陷,并依据临床实测数据提出了一种更为符合生理和病理实际的描述AVM供血动脉扩张现象的方法.模型模拟了AVM造成的脑血管压力、流量波形和脑血管输入阻抗的变化,并对脑AVM病人脑血管系统的输入阻抗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具有复杂结构的脑AVM血液动力学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液动力学模型 脑血管疾病 脉动流 AVM 输入阻抗 供血动脉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107例的介入治疗
4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凌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260-2262,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N)介入治疗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3F/2F或Tracker-10微导管对107例111个PCoA.AN行栓塞治疗。结果:104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95个,95%栓塞12个,90%栓塞4个。24例病人通过脑血...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N)介入治疗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3F/2F或Tracker-10微导管对107例111个PCoA.AN行栓塞治疗。结果:104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95个,95%栓塞12个,90%栓塞4个。24例病人通过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个月,1例复发后经2次栓塞治愈。结论:多数PCoA.AN可经血管内栓塞治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后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可脱性弹簧圈 随访时间 脑血管造影 血管内栓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