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杆菌发酵鲟鱼骨酶解液条件优化及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武瑞赟 杜怡丽 +3 位作者 张金兰 尹剑 胡锦蓉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3,共7页
为提高鲟鱼骨的有效利用率和附加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L-ZS9发酵鲟鱼软骨酶解液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7.11 g/L、接种量4.27%、发酵起始p H 5.95、... 为提高鲟鱼骨的有效利用率和附加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L-ZS9发酵鲟鱼软骨酶解液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7.11 g/L、接种量4.27%、发酵起始p H 5.95、发酵时间20.07 h。在此条件下,菌株L-ZS9的活菌数为(3.55±0.10)×108 CFU/m 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发酵前后鲟鱼软骨酶解液中基本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类植物乳杆菌L-ZS9发酵后,软骨酶解液中可溶性钙质量浓度达20.88 mg/m L,与发酵前相比显著增加。同时,软骨酶解液中的磷、镁及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4.4%、6.5%和26.7%。本研究为鲟鱼骨的精深加工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软骨粉 乳酸菌发酵 响应面分析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食品级质粒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瑶 韦云路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69-276,共8页
乳酸菌是食品发酵工业中重要的益生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的菌种对食品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乳酸菌食品级系统的基本要求、食品级质粒的元件组成、食品级质粒构建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乳酸菌... 乳酸菌是食品发酵工业中重要的益生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的菌种对食品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乳酸菌食品级系统的基本要求、食品级质粒的元件组成、食品级质粒构建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乳酸菌食品级分子操作系统的建立对乳酸菌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食品级系统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乳液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3
作者 崔梦楠 鹿瑶 +1 位作者 高彦祥 毛立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乳液凝胶是一种半固体性材料,主要分为基于蛋白质的乳液凝胶和基于多糖的乳液凝胶,可在乳状液的基础上通过热诱导、酸诱导、盐诱导、酶诱导等方法制备。乳状液的结构与性质对乳液凝胶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乳状液的... 乳液凝胶是一种半固体性材料,主要分为基于蛋白质的乳液凝胶和基于多糖的乳液凝胶,可在乳状液的基础上通过热诱导、酸诱导、盐诱导、酶诱导等方法制备。乳状液的结构与性质对乳液凝胶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乳状液的结构特性来获得具有特定功能的乳液凝胶。乳液凝胶可作为脂肪替代物,也可作为传递体系,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本文在总结近十多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不同乳液凝胶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和应用特点,为进一步扩大乳液凝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凝胶 蛋白质 多糖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脂食品设计原理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楠 高彦祥 毛立科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肥胖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低脂肪含量的健康食品一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是单纯降低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可能会破坏食品的口感、风味及营养属性,所以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的食品科学家... 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肥胖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低脂肪含量的健康食品一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是单纯降低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可能会破坏食品的口感、风味及营养属性,所以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的食品科学家致力于开发新型健康美味的低脂食品,本文主要介绍了低脂食品的设计原理及研究现状,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并为新型低脂健康食品的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替代品 质构 风味 功能因子 饱腹感 脂肪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辛料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明玥 梁志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323-328,336,共7页
香辛料从种植到加工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的污染,不仅会造成其品质下降,各种污染物质的摄入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香辛料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的污染、重金属污染、塑化剂... 香辛料从种植到加工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的污染,不仅会造成其品质下降,各种污染物质的摄入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香辛料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真菌毒素和微生物的污染、重金属污染、塑化剂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各种风险因子的消减成为香辛料质量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香辛料中主要风险因子的种类、产生途径、污染状况、毒性以及监控手段等方面进行概述,对香辛料的风险防控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辛料 风险因子 监控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2介导的类植物乳杆菌生物被膜态与浮游态抗胁迫能力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蕾 武瑞赟 +1 位作者 李军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1-47,共7页
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比较被膜态及浮游态的类植物乳杆菌L-ZS9经热处理、酸处理、胆盐处理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被膜态菌体具有更强的抗胁迫能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比较被膜态及浮游态菌株L-ZS9的胁迫相关基因atpβ、at... 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比较被膜态及浮游态的类植物乳杆菌L-ZS9经热处理、酸处理、胆盐处理后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被膜态菌体具有更强的抗胁迫能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比较被膜态及浮游态菌株L-ZS9的胁迫相关基因atpβ、atpε、clp、psp C、ccpA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自诱导物(autoinducer 2,AI-2)合成关键基因lux S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被膜态菌体的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浮游态;通过报告菌株发光检测法比较被膜态及浮游态菌株上清液中AI-2的活性,结果表明被膜态菌体上清液中AI-2的活性显著高于浮游态;且外源信号分子AI-2可以调控基因atpβ、atpε、clp、ccpA、luxS的转录水平。结果说明生物被膜不仅可以提供物理防御作用,而且其细胞个体的基因转录水平与浮游态也有所不同,且群体感应系统在被膜的形成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开发高活力益生菌功能食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植物乳杆菌 生物被膜 抗胁迫能力 信号分子AI-2 转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油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艳 殷丽君 +1 位作者 韩清华 刘海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2,共6页
针对紫苏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易氧化等特点,以Tween 80和Span 80作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紫苏油乳液。通过激光粒度仪和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来探究乳化剂用量、油水比例、高压均质的压力和循环次数及HLB值对紫苏... 针对紫苏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易氧化等特点,以Tween 80和Span 80作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紫苏油乳液。通过激光粒度仪和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来探究乳化剂用量、油水比例、高压均质的压力和循环次数及HLB值对紫苏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提供一种紫苏油乳液制备方法,拓宽紫苏油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结果表明,紫苏油乳液粒径主要分布在300~670 nm。当乳化剂质量分数由0.2%增加至1.2%时,乳液粒径下降,稳定性提高;此时,乳液平均粒径(d=513 nm)最小。随油水比增加,紫苏油乳液稳定性下降;高压均质过程对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压力越大,循环次数越高,乳液越稳定。与单一乳化剂(HLB=15)相比,复配乳化剂(HLB=8~14)可制得更稳定的乳液,且当HLB值为11时,紫苏油乳液的平均粒径(d=374 nm)最小。运用优化条件制备紫苏油乳液,将其与紫苏油同时置于50℃恒温贮藏2周,比较二者过氧化值(POV)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1 d的加速氧化,紫苏油乳液的POV值仅为31.43mmol/kg,远小于纯紫苏油的POV值(88.76 mmol/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乳液 稳定性 过氧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植物乳杆菌LPL-1产细菌素发酵条件及细菌素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瑶 李琪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01-109,共9页
为提高新型植物乳杆菌LPL-1所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素LPL-1)的产量,以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为指示菌,相对抑菌效价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利用单因素试验与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 为提高新型植物乳杆菌LPL-1所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素LPL-1)的产量,以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为指示菌,相对抑菌效价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利用单因素试验与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发酵时间与初始pH值,通过最陡爬坡试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培养基初始pH 6.40、发酵时间32 h、接种量0.5%、装液量60%,在此条件下细菌素效价(674.29 AU/mL)比优化前(292.02 AU/mL)提高了1.31倍。通过对细菌素理化性质的分析,证明了细菌素具有热稳定性(100℃,30 min)、酸碱稳定性(pH 2~10)、蛋白酶敏感性与抑菌性,同时利用二硫键变性剂对细菌素结构中的二硫键进行变性处理,证明二硫键对其抑菌特性的重要性。因此,通过细菌素发酵条件的优化与理化性质的分析,为菌种与细菌素的产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LPL-1 植物乳杆菌素LPL-1 发酵条件 响应面法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贴体包装对鲟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义 张源珊 +2 位作者 周幸 田颖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18-224,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4℃冷藏过程中真空贴体包装鲟鱼片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普通真空包装、托盘包装作对比,测定了冷藏过程中鲟鱼片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 本研究旨在探究4℃冷藏过程中真空贴体包装鲟鱼片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普通真空包装、托盘包装作对比,测定了冷藏过程中鲟鱼片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生物胺含量、ATP及其关联物含量与K值等化学指标,pH值、感官得分、色泽、质构等物理指标,以及微生物菌落总数。结果表明:与普通真空包装(6 d)和托盘包装(3 d)相比,真空贴体包装可将鲟鱼片在4℃冷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至9 d,并可有效抑制鲟鱼片TBARS值、TVB-N含量、总生物胺含量、次黄嘌呤含量、K值、b*值等指标的上升和弹性、硬度、鲜味物质肌苷酸含量的下降速度。此外,真空贴体包装可增加产品美观性,提高消费者购买欲,因此具有广泛应用于水产品包装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贴体包装 鲟鱼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硫酸软骨素对结直肠癌患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武瑞赟 马俪珍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16-223,共8页
结直肠癌是癌细胞不受控制,发生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硫酸软骨素是动物组织中主要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尤其是相比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硫酸软骨素具有低毒、低副作用的特... 结直肠癌是癌细胞不受控制,发生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硫酸软骨素是动物组织中主要的多糖类物质,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尤其是相比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硫酸软骨素具有低毒、低副作用的特点。为探究硫酸软骨素对结直肠癌荷瘤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通过构建结直肠癌患病小鼠模型,经灌胃鲟鱼硫酸软骨素4周后,对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了16S DNA测定分析,探究鲟鱼硫酸软骨素对结直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鲟鱼硫酸软骨素能够一定程度上调节结直肠癌患病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有益菌(如糖化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有害菌相对丰度;其中梭杆菌门相对丰度由模型组的0.008 5%降低到高剂量组的0.001 4%,与正常组(0.001 3%)接近;Bacteroidales S24-7 group相对丰度由正常组的30%降至模型组的18%;Ruminiclostridium 5相对丰度由模型组的2.05%降低到高剂量组的0.41%且明显低于正常组(0.92%)。结论:鲟鱼硫酸软骨素能够减轻结直肠癌细胞侵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调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缓结直肠癌的发展,具有可发展为肠道益生元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鲟鱼硫酸软骨素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倩 田晶晶 +1 位作者 罗云波 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4,共13页
功能核酸纳米机器是天然或人工设计的通过核酸碱基序列特异性相互作用而自组装形成的核酸组件。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的运转可通过两种方式使其结构或构象发生转化而被激活,一种方式是功能核酸与特定信号分子相互作用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另一... 功能核酸纳米机器是天然或人工设计的通过核酸碱基序列特异性相互作用而自组装形成的核酸组件。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的运转可通过两种方式使其结构或构象发生转化而被激活,一种方式是功能核酸与特定信号分子相互作用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另一种方式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如改变pH、加入离子、用不同的光照射等)使功能核酸构象发生变化。目前研究的主要有G-四链体功能核酸介导的、适配子功能核酸介导的、脱氧核酶介导的、霍利迪结功能核酸介导的、基于非金属、金属材料的、链置换的、点击反应的、三螺旋核酸的、pH响应的、光诱导的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综述了这些经典的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的具体运作机理,讨论了在药物靶向递送、生物成像的应用研究中的实际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功能核酸纳米机器的应用前景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核酸 纳米机器 生物传感器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累托图结合双标图研究复热条件下鸡肉汤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1
12
作者 惠腾 梁志宏 戴瑞彤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2,共8页
以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为对象,利用帕累托图和主成分双标图研究85℃水浴和沸水蒸汽2种复热方式与(65±5)℃和(75±5)℃2种复热中心温度对鸡肉汤总体挥发性物质和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经复热后检出... 以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为对象,利用帕累托图和主成分双标图研究85℃水浴和沸水蒸汽2种复热方式与(65±5)℃和(75±5)℃2种复热中心温度对鸡肉汤总体挥发性物质和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经复热后检出气味阈值化合物47种,未报道气味阈值化合物5种;气味累积贡献率结果表明,1-辛烯-3-酮、正己醛、苯乙醛、(Z)-罗勒烯、壬醛、芳樟醇、(E)-柠檬醛、(E)-罗勒烯、(Z)-柠檬醛、月桂烯、乙酸丁酯、桉叶油醇和姜烯13种化合物为调理鸡肉汤的特征风味物质,气味累积贡献率接近100%;复热中心温度和复热方法显著影响1-辛烯-3-酮、苯乙醛和乙酸丁酯的形成,3种化合物的气味贡献率分别为41.6%、13.4%和1.1%;复热中心温度为(65±5)℃时促进了亚油酸降解反应,形成更多1-辛烯-3-酮,(75±5)℃时则促进美拉德反应后期阶段醛胺缩合等反应,导致1-辛烯-3-酮含量降低;复热能够促进鸡肉汤中部分氨基酸与还原糖之间的美拉德反应,促进Strecker降解醛——苯乙醛的生成;长时间的复热会使鸡肉汤累积更多脂质氧化产物,从而促进苯乙醛的生成;双标图结果表明,复热处理对鸡肉汤总体挥发性物质影响显著,水浴复热后总体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与对照组相似度较高,85℃水浴复热至中心温度(65±5)℃时,鸡肉汤中总体挥发性物质和特征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与对照组相似度最高,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经较低传热速率和较低中心温度复热后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复热前的总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调理炖煮鸡肉汤 复热 帕累托图 双标图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切酶Ⅲ介导的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宋欢 罗云波 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69,共15页
外切酶Ⅲ(Exonuclease Ⅲ,Exo Ⅲ)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并催化dsDNA从3'-羟基端逐步水解并释放出单核苷酸的核酸酶,而对ssDNA的水解作用十分有限。基于Exo Ⅲ的外切酶活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方式,该酶已被成功运用到DNA、小分子和... 外切酶Ⅲ(Exonuclease Ⅲ,Exo Ⅲ)是一种可以特异性识别并催化dsDNA从3'-羟基端逐步水解并释放出单核苷酸的核酸酶,而对ssDNA的水解作用十分有限。基于Exo Ⅲ的外切酶活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方式,该酶已被成功运用到DNA、小分子和金属离子等靶物质的放大检测中。本文主要根据所检测的靶物质不同,对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进行了分类综述,阐述了各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和灵敏度等方面内容。此外,对Exo Ⅲ与其他信号放大策略或纳米材料相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对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有助于Exo Ⅲ介导的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管、生物分析或临床诊断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和继续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切酶Ⅲ 功能核酸 信号放大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均质对脂质体囊泡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邰克东 赵苏茂 +3 位作者 杨紫恒 毛立科 高彦祥 袁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9-177,共9页
为了研究高压均质法和胆固醇对脂质体囊泡特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传统薄膜水化法辅助高压均质制备脂质体,考察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和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囊泡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和离心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荧光探针... 为了研究高压均质法和胆固醇对脂质体囊泡特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传统薄膜水化法辅助高压均质制备脂质体,考察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和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囊泡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和离心物理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荧光探针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胆固醇含量对脂质体膜结构特性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的增加可明显降低脂质体囊泡的粒径并提高其离心物理稳定性,但过高的压力和过多的均质次数对进一步降低其粒径无明显影响,且脂质体Zeta电位无显著变化。胆固醇含量越高,经高压均质形成的脂质体囊泡粒径越大,脂质体膜结构越致密,同时胆固醇降低了脂质体膜内的微极性和膜表面疏水性,偏振度的增大表明膜流动性降低。当脂质体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时(m(大豆卵磷脂)∶m(胆固醇)=2∶1),脂质体离心物理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当适量胆固醇载入高压均质法制备的脂质体时(m(大豆卵磷脂)∶m(胆固醇)=3∶1),因稳定的脂质体囊泡微结构所形成的良好离心物理稳定性对未来活性物质的包埋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高压均质 胆固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酚对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对多酚指示菌的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卢烽 廖小军 +1 位作者 胡小松 张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30-335,共6页
肠道微生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它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与宿主的健康息息相关。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紊乱会导致肥胖、炎症、胰岛素抵抗甚至是精神性疾病。多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源功能性成分,许多研究表明多酚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它们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与宿主的健康息息相关。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紊乱会导致肥胖、炎症、胰岛素抵抗甚至是精神性疾病。多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源功能性成分,许多研究表明多酚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改善其结构组成。现基于国内外多酚对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总结了对多酚敏感的肠道菌,发现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Akkermansia muciniphila(简称A.muciniphila)等有成为多酚指示菌的潜质。希望本文能够为未来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影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多酚 双歧杆菌 乳杆菌属 Akkermansiamuciniphi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托盘包装鲟鱼片冷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军 李平兰 +2 位作者 高亮 王顺 桂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4-231,共8页
本实验旨在探究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冷藏鲟鱼片的防腐保鲜效果。研究了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9株鲟鱼腐败菌的抑菌活性;将鲟鱼片分别用64(T1组)、32(T2组)、2 AU/m L(T3组)的萝卜籽蛋白提取液和无菌生理盐水(CK组)处理,测定各组贮藏期间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冷藏鲟鱼片的防腐保鲜效果。研究了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9株鲟鱼腐败菌的抑菌活性;将鲟鱼片分别用64(T1组)、32(T2组)、2 AU/m L(T3组)的萝卜籽蛋白提取液和无菌生理盐水(CK组)处理,测定各组贮藏期间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肠科菌数、气单胞菌数、假单胞菌数和耐冷菌数)、理化指标(p H值、色泽、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生物胺含量)和感官得分变化。结果显示: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对9株鲟鱼腐败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7.5 mm;微生物指标结果显示CK组、T1组、T2组和T3组鲟鱼片的货架期分别为7、11、9 d和7 d;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可延缓鲟鱼片中总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和生物胺的积累,且蛋白提取物效价越高,效果越显著;感官评价结果与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萝卜籽蛋白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鲟鱼腐败菌的生长,并能降低冷藏鲟鱼片腐败速率,因此具有开发成新型水产品防腐保鲜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籽蛋白提取物 生物防腐 鲟鱼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对花生芽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茜 郑雅莹 +2 位作者 李妍 江正强 刘海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90-195,共6页
将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HVEF)技术应用于花生芽生产,探究其对花生籽粒萌发过程中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kV/m处理组花生芽胚轴长度高于对照组;400 kV/m处理组花生芽在第7天时总酚含量相比... 将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HVEF)技术应用于花生芽生产,探究其对花生籽粒萌发过程中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kV/m处理组花生芽胚轴长度高于对照组;400 kV/m处理组花生芽在第7天时总酚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22.09%,黄酮含量于发芽第5天时达到最高;300 kV/m处理组总黄酮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19.91%(P<0.05);400、450 kV/m处理组花生芽白藜芦醇含量相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升了32.46%和20.94%(P<0.05);300、400 kV/m处理组花生芽在生长过程中抗氧化能力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HVEF预处理可以提高花生芽多种活性物质的含量,增强其保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芽 高压静电场 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丹奇 任发政 +1 位作者 李景明 侯彩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2-660,共9页
研究和对比白茶多糖(White tea polysaccharide,WTP)、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TP)和红茶多糖(Black tea polysaccharide,BTP)的成分、降血糖效果及机理。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测定分... 研究和对比白茶多糖(White tea polysaccharide,WTP)、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TP)和红茶多糖(Black tea polysaccharide,BTP)的成分、降血糖效果及机理。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测定分析茶多糖提取物的成分和分子量。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研究茶多糖降血糖效果,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所选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180、19470、8745 Da。所选茶多糖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功效,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干预组小鼠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53.2%、52.8%及61.6%。茶多糖均可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且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降血糖 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酶解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帅 杨绍青 +2 位作者 刘翊昊 闫巧娟 江正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99-106,共8页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Bs Csn46)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的高效表达、重组酶性质及其酶解特性。重组菌在5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后胞外酶活力高达50 370 U/mL,蛋白质量浓度15.7 mg/mL。粗酶经强阴离子交换层析纯...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Bs Csn46)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的高效表达、重组酶性质及其酶解特性。重组菌在5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后胞外酶活力高达50 370 U/mL,蛋白质量浓度15.7 mg/mL。粗酶经强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纯酶比活力为4 065.7 U/mg,最适pH 6.0,最适温度55℃,在45℃以下保持稳定。该酶水解3 g/100 mL壳聚糖得到主产物为二糖、三糖和四糖的壳寡糖,水解率为92.8%,壳寡糖得率为90.9%。本研究的重组壳聚糖酶产酶水平和水解效率高,为工业化制备壳聚糖酶及大规模制备壳寡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壳聚糖酶 高效表达 酶学性质 壳寡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乳与牛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姜玉池 赵怡晴 +3 位作者 谢奎 陈成 车会莲 韩诗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6-104,共9页
山羊乳是一类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乳品,因其营养成分与牛乳相近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蛋白质潜在致敏性树状评估策略(生物信息学、消化稳定性、血清学研究、动物模型)对山羊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进行评价,并研究山羊乳配方乳粉与牛... 山羊乳是一类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乳品,因其营养成分与牛乳相近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蛋白质潜在致敏性树状评估策略(生物信息学、消化稳定性、血清学研究、动物模型)对山羊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进行评价,并研究山羊乳配方乳粉与牛乳过敏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的167种蛋白质中,β-乳球蛋白和α-乳清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牛乳配方乳粉(P<0.05),山羊乳配方乳粉在模拟胃液中更易消化,且与过敏患者血清的结合能力弱于牛乳配方乳粉,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致敏小鼠体温下降幅度、临床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水平、血浆中组胺水平、血管渗透性及组织炎症程度等均显著低于牛乳配方乳粉组致敏小鼠(P<0.05),交叉反应性结果表明山羊乳配方乳粉能与牛乳过敏患者血清结合,但结合能力明显低于牛乳配方乳粉。结论:与牛乳配方乳粉相比,山羊乳配方乳粉的致敏性较弱,可作为牛乳的替代品,降低牛乳过敏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乳配方乳粉 牛乳配方乳粉 致敏性树状评估策略 交叉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