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被引量:46
1
作者 闫攀 车伍 +2 位作者 赵杨 李俊奇 王思思 《风景园林》 2013年第2期32-37,共6页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雨水、水循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组成及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景观 雨洪管理 水文循环 生态环境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中灌渠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珂 王思思 +3 位作者 李海燕 车伍 赵扬 孙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5-29,73,共6页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和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新一轮的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梳理通州的生态本底,以现存的上千条灌渠为基础,建立发达的灌渠系统,对于控制径流污染和雨洪调蓄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GIS模拟、案例对比等方法,从宏观尺度上梳理了灌渠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并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辨析;以西集镇为例,从中观和微观尺度上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分析了灌渠再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城市蓝线的划定角度对灌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对我国河网发达的平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渠 海绵城市 城市蓝线 城市规划 生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水量监测的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仪 姜应和 +3 位作者 程静 车伍 赵杨 杨正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55,共4页
以武汉市茶山刘分流制排水区域为例,基于4场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监测资料,采用初始冲刷无量纲累积分析M(V)曲线分析了雨水径流初始冲刷效应,并使用SPSS软件对4场降雨事件的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物COD、TP... 以武汉市茶山刘分流制排水区域为例,基于4场雨水径流水质水量监测资料,采用初始冲刷无量纲累积分析M(V)曲线分析了雨水径流初始冲刷效应,并使用SPSS软件对4场降雨事件的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物COD、TP、TN、NH_(3)-N的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分别为地表水Ⅴ类标准的4.9、6.2、13.0、9.7倍,雨水径流污染负荷较高;降雨强度和前期干旱天数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截流前40%~60%的径流量可截流大部分污染物;降雨强度不大时,雨水径流中SS与COD、TP、TN有较强的相关性;降雨达到暴雨级别时,雨水径流中SS仅与COD呈现相关性;降雨强度不大的降雨事件,可通过去除SS来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物量;对于暴雨时的雨水径流,通过去除SS削减污染物量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初始效应 降雨强度 前期干旱天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的内涝预警降雨量阈值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瑞宁 任梦瑶 +2 位作者 刘强 李贞子 赵杨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73,共5页
针对池州市当前缺乏精细化内涝预警降雨量阈值的问题,利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构建了池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模型,并选用4场实测排口流量数据和历史内涝积水点对城市内涝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发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 针对池州市当前缺乏精细化内涝预警降雨量阈值的问题,利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构建了池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模型,并选用4场实测排口流量数据和历史内涝积水点对城市内涝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发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内涝积水深度为预警指标,对不同降雨历时,不同雨型的设计降雨情景下研究区域的积水深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历时对暴雨内涝预警的降雨量阈值影响显著,而降雨雨型对暴雨内涝预警的降雨量阈值影响不明显。研究得出的降雨量阈值可为池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预警和内涝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InfoWorks ICM模型 降雨量阈值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青岛地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植物的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任鹏飞 《现代园艺》 2020年第24期129-130,共2页
结合山东青岛地区独特的区位、气候、地质、降雨等条件,综合分析了山东青岛滨海区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的影响要素,梳理了青岛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植物搭配的基本原则和各类相关设施中的植物配置要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青岛及... 结合山东青岛地区独特的区位、气候、地质、降雨等条件,综合分析了山东青岛滨海区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的影响要素,梳理了青岛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植物搭配的基本原则和各类相关设施中的植物配置要求,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青岛及周边环境相似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植物优选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青岛 低影响(LID) 植物配置与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被引量:102
6
作者 车伍 赵杨 李俊奇 《南方建筑》 2015年第4期104-107,共4页
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发布,以及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但在各城市真正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 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发布,以及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但在各城市真正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直接影响试点城市的推行效率以及实施方案科学性。文章仅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困惑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城市绿地空间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特点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重视的若干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热潮 困难 误区 冷思考 关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树木管理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车伍 鲍仁强 +1 位作者 赵杨 赵泽坤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未能足够重视城市树木对雨水径流削减功能的问题,在简述中美两国关于城市树木和径流削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城市树木管理方面的法规、专项规划以及规范标准中涉及雨水管理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目... 针对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未能足够重视城市树木对雨水径流削减功能的问题,在简述中美两国关于城市树木和径流削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城市树木管理方面的法规、专项规划以及规范标准中涉及雨水管理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目前还存在缺乏对城市下垫面及城市树冠的精细化分析、对城市树冠的生态功能及相关指标重视不足、在树种和种植位置的选择上缺乏对雨水径流控制的考量等问题。建议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公开、深化树木削减雨水径流能力的基础研究以及完善相关规划和规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树木 树冠 径流削减 雨水管理 海绵城市 美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泥与海泥陶粒填料生物滞留设施径流控制试验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俊奇 张兴宇 +1 位作者 林聪 吴允红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9-236,共8页
为探讨河道疏浚泥(河泥)和海洋疏浚泥(海泥)资源化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分别以河泥和海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粒,并以两种陶粒为填料搭建了生物滞留试验柱,通过径流雨水渗滤模拟试验,研究了两种试验柱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不同降雨历时... 为探讨河道疏浚泥(河泥)和海洋疏浚泥(海泥)资源化用于生物滞留填料的可行性,分别以河泥和海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粒,并以两种陶粒为填料搭建了生物滞留试验柱,通过径流雨水渗滤模拟试验,研究了两种试验柱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不同降雨历时和不同污染物质量浓度条件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河泥与海泥陶粒作为填料时,生物滞留柱中COD、TP、TN和NH_(3)-N的淋失量较低,污染物淋失风险较小;在降雨重现期为0.5 a时,河泥与海泥陶粒填料生物滞留柱出流时间分别为49 min和48 min,平均水量削减率分别为34.36%和44.87%,比传统砂土填料生物滞留柱分别提高了34.75%和75.96%;河泥与海泥陶粒填料生物滞留柱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明显,对COD、TP、TN、NH_(3)-N平均负荷削减率分别为50.27%、99.08%、50.72%、79.15%与54.20%、99.58%、55.43%、80.86%,均高于传统砂土填料生物滞留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疏浚泥 海洋疏浚泥 陶粒 生物滞留设施 径流污染控制 城市雨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泥/海泥陶粒的制备及其对磷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兴宇 李俊奇 +4 位作者 张伟 林聪 吴允红 李海燕 梁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0-717,723,共9页
分别以河泥、海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陶粒,研究了河泥/海泥陶粒的重金属浸出情况及对磷的吸附性能,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河泥陶粒与海泥陶粒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 分别以河泥、海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烧结法制备陶粒,研究了河泥/海泥陶粒的重金属浸出情况及对磷的吸附性能,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河泥陶粒与海泥陶粒的重金属浸出浓度小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规定的标准值,应用过程中没有重金属析出的风险;在处理含磷模拟水样过程中,河泥陶粒与海泥陶粒最佳投加量均为25 g/L,其吸附磷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结合陶粒的表征分析结果推断,河泥/海泥陶粒微孔结构和附着金属成分是影响其磷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TP吸附前后陶粒主要矿物质成分不变,—OH基团参与了吸附过程。河泥/海泥陶粒的制备成本较低,且具有较好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泥 海泥 陶粒 吸附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