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种分布的北京平原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3
1
作者 阳文锐 李婧 +4 位作者 闻丞 黄越 顾燚芸 朱洁 唐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213-8222,共10页
高强度的城市化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退化和消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立城市地区生态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因其他物种数据可获得性差,以观测的典型鸟类群落为指示物种,探讨构建生态网络,可为城市生物多... 高强度的城市化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退化和消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立城市地区生态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因其他物种数据可获得性差,以观测的典型鸟类群落为指示物种,探讨构建生态网络,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以北京市平原区为研究范围,重点基于86种鸟类分布大数据,通过Maxent模型掩膜生成栖息地源地并进行分级,在GIS技术的支撑下,以土地利用数据建立鸟类活动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算法,模拟并形成了平原地区分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河湖湿地和城市公园组成了北京平原地区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类型,占平原区生态空间的81%。基于景观类型大小与物种数量的线性关系筛选出分级生物栖息地,其中一级生物栖息地58个,二级生物栖息地146个,通过模型模拟形成了平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二级生态网络,共948条网络,长3760km。筛选出重要生态节点12处,关键生态廊道6条,是保护平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设施。该生态网络的实施对于提升首都平原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生态空间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网络 生态空间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北京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大型蓝绿空间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牛铜钢 郝硕 闻丞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3期69-74,共6页
城市大型蓝绿空间作为半自然的生物栖息区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提高以植物和野生动物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城市蓝绿空间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筛选现存和潜在的野生动... 城市大型蓝绿空间作为半自然的生物栖息区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提高以植物和野生动物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城市蓝绿空间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筛选现存和潜在的野生动物作为目标物种,并结合公园总体功能布局,以建设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湿地为目标,进行生境系统恢复规划设计,提出森林、湿地、草地、水域等生境恢复要点,以营造适宜目标物种的栖息环境。结果显示,公园内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从建设前的24种增加到81种,共监测到全球濒危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以及44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在此基础上,针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关的工程施工、管理养护、跟踪监测提出建议,为相似自然条件的城市蓝绿空间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苑地区 生物多样性调查 生物多样性恢复 生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修复的江心洲岛湿地生态景观营建研究——以张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岛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袁敬 王斌 +1 位作者 闻丞 束晨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50-155,共6页
江心洲岛湿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等分汊型河道,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物栖息环境,也是生态湿地建设的重要对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数江心洲岛的原生环境已被改造利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在长江大保护的背... 江心洲岛湿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等分汊型河道,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物栖息环境,也是生态湿地建设的重要对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数江心洲岛的原生环境已被改造利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张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岛为例,评价江心洲岛湿地资源价值,探索保护物种体系构建、生境修复、景观塑造和湿地保护利用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对中国河流生态保护与江心洲岛湿地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境修复 湿地保护 湿地规划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受胁鸟类栖息地识别和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黄越 顾燚芸 +1 位作者 李雪珊 闻丞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北京分布的受胁鸟类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而平原区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因此,在城市管理中融入受胁鸟类保护的内容十分必要。以北京市平原区分布的24种受胁鸟类为研究对象,以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为分类依据,结合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采... 在北京分布的受胁鸟类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而平原区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因此,在城市管理中融入受胁鸟类保护的内容十分必要。以北京市平原区分布的24种受胁鸟类为研究对象,以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为分类依据,结合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法,在北京市平原区的高清卫星影像图上识别出5类一级鸟类栖息地和17类二级鸟类栖息地,得到北京市平原区鸟类栖息地分布图。使用24种受胁鸟类的空间分布模型掩膜鸟类栖息地分布,得到24种受胁鸟类的预测空间分布,叠加之后获得受胁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水域是受胁鸟类丰富度最高的栖息地。将受胁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与北京市国家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叠加进行空缺分析,结果显示:1)北京市的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山区,不能有效保护受胁鸟类;2)受胁鸟类的保护与平原区的城市建设、绿地管理关系密切。采用分区统计方法,计算各类栖息地中分布的平均鸟类种类数,作为栖息地保护行动优先级指标,得出湖泊、水库、坑塘、滩地、沼泽地等湿地区域是具有最高保护优先级的栖息地类型,在保护实践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应对各类栖息地开展综合保护。该研究首次为北京城市区域受胁鸟类保护提出空间参考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胁物种 鸟类栖息地 北京市平原区 城市绿地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导向的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道水生态修复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孟婷婷 董月群 +7 位作者 闻丞 薛晓飞 冒建华 黄越 李丹 汪洋 徐开翔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2-1561,共10页
在再生水补给型河道开展水生态修复并监测分析其效果,有助于提升再生水补给河道的生态健康水平。在北京市萧太后河老河道开展全营养级生态修复并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通过生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分析水生态系统变化。结果表明... 在再生水补给型河道开展水生态修复并监测分析其效果,有助于提升再生水补给河道的生态健康水平。在北京市萧太后河老河道开展全营养级生态修复并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通过生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分析水生态系统变化。结果表明,虽然试验区经历了水质恶化、水量剧减的双重冲击,但河道水生态、水质仍表现出明显改善。生态修复实施后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上升为修复前的6、2、3、2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优势种数量均明显增加,且表现出耐污型向健康指示型的变化。底栖动物、鱼类、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有上升;鸟类的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变化且已出现猛禽。项目区内总磷浓度平均比项目区外低35%,氨氮浓度平均低31%,总氮浓度平均低30%。综合来看,结构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水质、水量冲击的韧性,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水质改善效果。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均对水质变化有明显的反馈和指示作用,多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综合表征效果更全面、更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重建 再生水 生物多样性指数 优势种 指示物种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桐雯 李江海 闻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0,共5页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自然遗产 突出普遍价值 评估方法框架 申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古代花鸟画的绿色城市生物生息空间营造——以故宫箭亭绿地改造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越 李锡梓 +1 位作者 吴瀚文 闻丞 《园林》 2023年第11期62-70,共9页
基于故宫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象征性的场地,尊重中国传统的园林审美意趣,从古代花鸟画中提取适宜在城市绿地中体现的生态群落要素,在箭亭绿地构建符合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综合功能需求的微型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物生息空间,增进绿色城市... 基于故宫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象征性的场地,尊重中国传统的园林审美意趣,从古代花鸟画中提取适宜在城市绿地中体现的生态群落要素,在箭亭绿地构建符合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综合功能需求的微型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物生息空间,增进绿色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从花鸟画中提取符合场地立地条件的植物,搭配景石、微型湿地和堆肥设施,在十米~米级尺度构建体现地域自然特征的复层植物群落,在米~亚米级尺度参考花鸟画构图营造符合传统审美的微型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建成后,多孔隙表面充满自地表至树冠的空间,为多种生物提供可供依存的生境。对所有自然萌生的植物和利用这一场地的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类群进行无差别记录。共记录到37种成活至建成次年的设计种植植物,42种自生植物和29种动物,上述超百种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结构。这一系统也成为黑头?等珍稀物种的稳定栖息地。实践表明在十米~米级尺度,复层植物群落有助于林鸟多样性的提升。在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下,传统审美和生物地理知识体系的融汇实践,为在东亚古都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绿色城市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生息空间营造 花鸟画 历史园林植物景观 城市生物多样性 东亚古都 绿色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濒危物种保护热点区与保护空缺识别
8
作者 任月恒 朱彦鹏 +5 位作者 付梦娣 闻丞 张明海 于胜祥 江建平 李俊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82-989,共8页
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通过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区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选取70种濒危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综合多来源的分布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拟物种分布区,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计算保护价值... 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通过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区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选取70种濒危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综合多来源的分布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拟物种分布区,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计算保护价值,进行热点区分析,并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空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濒危物种分布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集中于山地的特征,热点区包括秦岭区域、太行山区域、子午岭-六盘山区域、陇中高原至松潘高原、祁连山、贺兰山和沿黄湿地等。在区分自然地理区后,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覆盖了热点区面积的13.89%,保护空缺主要出现于子午岭南部、六盘山南部、松潘高原南部和拉脊山等。建议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濒危物种热点区考虑在内,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并针对黄河流域的三个自然地理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此外,研究发现,在进行热点区分析时,考虑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并综合多类群叠加和单一生物类群的分析结果进行统筹考虑,可能会更好满足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 保护空缺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