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维数的掺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显微结构的研究
1
作者 左彦峰 陶俊旭 +2 位作者 张艺劼 韩小华 李崇智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共6页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掺生物胶等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线性回归,得到了各浆体的分形维数,发现:增稠剂会增大新拌水泥浆体内部聚集体的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增稠剂对提高聚集体尺寸能力的排序为温轮胶>黄原胶... 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掺生物胶等增稠剂新拌水泥浆体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线性回归,得到了各浆体的分形维数,发现:增稠剂会增大新拌水泥浆体内部聚集体的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增稠剂对提高聚集体尺寸能力的排序为温轮胶>黄原胶>15W HPMC≈10W HPMC≈3W HPMC;掺入增稠剂后聚集体尺寸随时间的增加能力降低,由小到大的顺序为温轮胶<15W HPMC≈10W HPMC≈3W HPMC<黄原胶;随分形维数即聚集体尺寸的增加,新拌水泥浆体的流动性降低,屈服应力增加,在分形维数达到1.75后逐渐趋向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稠剂 生物胶 新拌水泥浆体 显微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作性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小华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66,70,共8页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其硬化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不能满足工作性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难以实现硬后化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要求。有必要在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设计中进行以拌合物工作性为目...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与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其硬化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不能满足工作性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难以实现硬后化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要求。有必要在混凝土拌合物配合比设计中进行以拌合物工作性为目标的设计,取代传统上按经验进行用水量和砂率调整的方法。为此,以新拌混凝土流变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混凝土拌合物3个结构层次的粗悬浮体模型,确定基于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配合比设计3个参数:水胶比(W/B)、砂浆中浆体富余系数(V_(p)/V_(os))、混凝土中砂浆富余系数(V_(m)/V_(og))。通过对实际使用过的混凝土配合比数据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这些参数与拌合物工作性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基于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要求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拌合物配合比设计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 浆体富余系数 砂浆富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缓凝逆作桩混凝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3
作者 韩小华 左彦峰 +3 位作者 杨光 何洪亮 魏英俊 闫杰 《混凝土》 2025年第9期171-178,共8页
针对“逆作立柱桩”(简称“逆作桩”)混凝土施工风险大,施工工艺易导致钢管柱插入失败的问题,旨在开发设计工作性能、凝结时间、力学性能、耐久性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的超缓凝混凝土。依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通过原材料选择、... 针对“逆作立柱桩”(简称“逆作桩”)混凝土施工风险大,施工工艺易导致钢管柱插入失败的问题,旨在开发设计工作性能、凝结时间、力学性能、耐久性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的超缓凝混凝土。依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通过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和超缓凝高效减水剂组分的调整,成功实现了超缓凝混凝土工作性和稳定性、坍落度保留及超长的凝结时间的协同,成功制备了强度等级为C35,初凝时间大于72 h的超缓凝混凝土,很好的满足超缓凝逆作桩的施工工艺要求。不仅满足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对逆作桩用超缓凝混凝土的要求,并总结了该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为超缓凝混凝土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缓凝混凝土 逆作桩 外加剂 聚羧酸系减水剂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