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搅拌对再生砂粉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建刚 虞晓婧 +3 位作者 王海波 王鸣岐 李昱秀 曾波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37,147,共5页
为了评价再生砂粉混凝土在振动搅拌作用下性能的变化规律及机理,选择4种水胶比分别采用普通强制搅拌和振动搅拌方式制备再生砂粉混凝土,对比研究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微观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搅拌相比,振动... 为了评价再生砂粉混凝土在振动搅拌作用下性能的变化规律及机理,选择4种水胶比分别采用普通强制搅拌和振动搅拌方式制备再生砂粉混凝土,对比研究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微观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搅拌相比,振动搅拌可提升再生砂粉出机坍落度与扩展度,达到相同出机状态下可节省搅拌时间,同时提高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及抗折强度,而对于C55及以上强度等级再生砂粉混凝土强度提升较小,此外可降低再生砂粉混凝土电通量6.2%~18.6%,显著提升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振动搅拌可细化孔隙结构,使再生砂粉混凝土变得更加密实,证实了振动搅拌对再生砂粉混凝土宏观性能提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搅拌 混凝土 再生砂粉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微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及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德川 李北星 +1 位作者 陈鹏博 曾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160,共9页
【目的】附加用水是再生混凝土中为补偿再生骨料吸水而额外添加的水分,其用量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取值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附加用水量使再生混凝土拌和物具有... 【目的】附加用水是再生混凝土中为补偿再生骨料吸水而额外添加的水分,其用量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附加用水量取值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附加用水量使再生混凝土拌和物具有相近的工作性能,对比研究了Ⅰ类、Ⅱ类和Ⅲ类三种品质再生砂以30%、50%、70%质量分数取代天然砂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附加用水量和力学性能。【结果】结果表明,附加用水量随着再生砂取代率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附加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随再生砂品质的降低而增大,Ⅰ类、Ⅱ类和Ⅲ类再生砂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分别为0.62、0.84和0.96;随着再生砂品质降低或取代率的增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不断降低,再生砂品质与取代率对抗折强度影响最大;降低再生砂品质或提高再生砂取代率总体上使混凝土的折压比减小,即脆性增加。【结论】由此可认为,再生混凝土的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应根据再生砂的品质高低而调整取值:低品质再生砂宜取较高的附加用水量补偿系数值,高品质再生砂可适当降低附加水用量补偿系数;再生砂的掺入增大了再生混凝土的脆性,当再生混凝土作为以抗弯为主的受力构件时需降低再生砂取代率或采用高品质再生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砂品质 混凝土 附加用水量 力学性能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固废的低碳肥槽混凝土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建刚 曾波 +3 位作者 唐飞 王海波 李昱秀 王鸣岐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1,165,共6页
利用建筑渣土、再生微粉等固废材料制备低碳肥槽混凝土,以满足各种回填工程的需要。通过测试坍落度、扩展度、泌水率及抗压强度等指标,研究了该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特征,并建立了基于配合比设计参数的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利用建筑渣土、再生微粉等固废材料制备低碳肥槽混凝土,以满足各种回填工程的需要。通过测试坍落度、扩展度、泌水率及抗压强度等指标,研究了该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特征,并建立了基于配合比设计参数的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增大水胶比,增大坍落度、扩展度及泌水率,降低强度;配合比设计时,在满足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要求前提下,宜优先降低水泥用量,且用于有开挖需求的回填工程,水泥用量不宜超过50 kg/m^(3)。此外,再生微粉可部分取代粉煤灰作为低碳肥槽混凝土的掺合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肥槽混凝土 再生微粉 建筑渣土 工作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再生微粉对C30~C40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虞晓婧 王建刚 +3 位作者 王海波 曾波 唐飞 王鸣岐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1,156,共6页
为了评价废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用于C30、C35、C40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中的可行性,选择建筑垃圾处置厂经收尘得到的再生微粉,以不同比例等量取代粉煤灰制备C30、C35、C40再生混凝土,考察其减水剂用量、抗压强度、抗折强... 为了评价废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用于C30、C35、C40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中的可行性,选择建筑垃圾处置厂经收尘得到的再生微粉,以不同比例等量取代粉煤灰制备C30、C35、C40再生混凝土,考察其减水剂用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动弹性模量、电通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加再生微粉略微提高减水剂用量,且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抗折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有一定的劣化作用,但再生微粉取代率不超过25%时,对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的劣化作用可控制在5%以内。此外,使用再生微粉取代粉煤灰可降低混凝土材料的综合成本,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即再生微粉作为掺合料制备C30、C35、C40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再生混凝土 减水剂用量 力学性能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动与热力学驱动下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秀贞 刘志超 +2 位作者 何永佳 胡曙光 曾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2-1469,共8页
为了解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水化放热特性,以及化学驱动与热力学驱动对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放热影响,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矿粉-水泥二元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热发展,同时探究了不同早强剂掺量以及不同温度对粉煤灰-水泥二元复合胶凝体... 为了解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水化放热特性,以及化学驱动与热力学驱动对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放热影响,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矿粉-水泥二元复合胶凝体系的水化热发展,同时探究了不同早强剂掺量以及不同温度对粉煤灰-水泥二元复合胶凝体系水化放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矿粉均会降低二元复合胶凝体系水化放热速率,但矿粉活性比粉煤灰高,对水化放热速率以及最终累计放热量影响较小;化学驱动可以显著提高体系水化放热速率,促进早期水化发展,但不改变最终累计放热量;热力学驱动作用效果更显著,可以大幅提高体系放热曲率以及累计放热量。以化学反应速率为判据构建两种驱动的联系能有效地设计混合驱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胶凝体系 水化热 化学驱动 热力学驱动 化学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粗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鹏博 李北星 曾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679-3687,3694,共10页
为了改善粗骨料系统并进一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在不改变天然粗骨料级配的情况下制备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64%和36%的两个系列再生混凝土,研究了混合粗骨料体系中不同粒径(5~<10 mm、10~<20 mm、20~31.5 mm)天然/再生粗骨... 为了改善粗骨料系统并进一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在不改变天然粗骨料级配的情况下制备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64%和36%的两个系列再生混凝土,研究了混合粗骨料体系中不同粒径(5~<10 mm、10~<20 mm、20~31.5 mm)天然/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再生粗骨料总取代率不变时,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粒径增大,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不断增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与弹性模量基本呈增大趋势,电通量和碳化深度逐步降低。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较高条件下,提高20~31.5 mm再生粗骨料的比例,更有利于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 混凝土 粒径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建刚 曾波 +2 位作者 唐飞 王海波 虞晓婧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85,共5页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建筑固废制备的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地铁隧道管片、建筑桩头两种典型废弃混凝土分别制备再生细骨料,并将其等质量代替天然河砂制备3种水胶比的再生混凝土,对比研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与抗...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建筑固废制备的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选择地铁隧道管片、建筑桩头两种典型废弃混凝土分别制备再生细骨料,并将其等质量代替天然河砂制备3种水胶比的再生混凝土,对比研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与抗折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弹强度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来源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细骨料品质。配制C40及以上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时,增大再生细骨料掺量会降低抗压强度,且掺量不宜超过40%。配制C30及以下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时,再生细骨料品质对其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但对动弹性模量与抗折强度均有显著影响。此外,动弹性模量与抗折强度在表征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方面具有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固废 不同来源 再生细骨料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