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忧思与期望--北京语言大学“鲁迅座谈会”侧记
1
作者 朱静 方丽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北京语言大学 鲁迅研究 座谈会 文学研究所 侧记 期望 忧思 文化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庆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1,共8页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模式。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并重一方面使得理性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性内容和具体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感性体悟具备了充分展开的空间。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是与美国汉学发展的新方向相一致的。它可以突破"区域研究"的限定,使汉学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能够使中国文学产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并有可能被更广泛的西方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宇文所安 美国汉学 中国文学 对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庆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8,共4页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qu...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研究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金与世界语文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蕾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2-124,共3页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世界语 世界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萨藤的文学创作对原始神话的女性诠释与重构
5
作者 张华 付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对原始神话的女性诠释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和学术界,而且表现在文学创作实践当中。著名作家梅·萨藤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女性的自我发现,表达她们认识自我并建立自我身份存在的性别觉醒过程,从新的视角解读传统,生动地表现了女性诠释对... 对原始神话的女性诠释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和学术界,而且表现在文学创作实践当中。著名作家梅·萨藤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女性的自我发现,表达她们认识自我并建立自我身份存在的性别觉醒过程,从新的视角解读传统,生动地表现了女性诠释对原始神话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为女性诠释学理论提供了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萨藤 神话 女性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6
作者 高旭东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之后,就以古典主义批评来清算五四文学"浪漫的混乱",并由此而把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转换成对革命文学的批评。梁实秋批评策略的调整使他逐渐地认同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他在终极的文学理论上没有放弃古典主义立场。梁实秋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张扬古典主义,这使他在理论上陷入一种矛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文学批评 左翼 演变 唯美主义 古典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因子
7
作者 贾蕾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中国现代作家是基督教带来的世俗文化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暂时把基督教当作心灵的寄托,用基督教话语诠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但是,从接受的模式看,作家们对基督教的认可最终融会于国家民族的复兴,回归到传统文化家... 中国现代作家是基督教带来的世俗文化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暂时把基督教当作心灵的寄托,用基督教话语诠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但是,从接受的模式看,作家们对基督教的认可最终融会于国家民族的复兴,回归到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基督教 因子 家国同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王韬中西交错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庆轩 郑毅 高巨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90-91,共2页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提出了改革的思想。尽管王韬提出的教育理念跳出了传统旧思想的桎梏,在当时算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窥见王韬思想之中...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提出了改革的思想。尽管王韬提出的教育理念跳出了传统旧思想的桎梏,在当时算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窥见王韬思想之中西方与中国传统元素的错结。因此,这更需要我们从宏观上来把握王韬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人才观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逝》:传统乐章的现代变奏与升华——兼与宗先鸿先生商榷 被引量:8
9
作者 贾蕾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伤逝》 先生 变奏 现代 乐章 传统 新文化运动 二十一世纪 爱情小说 爱情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庆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1,共5页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指艺术作品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和符号价值。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这四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理解和把握他者...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指艺术作品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和符号价值。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这四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理解和把握他者文化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比较美学的根本任务并不在于比较中西艺术孰优孰劣,并不是将艺术作品作为论证文化差异性的材料,而是要找到使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审美欣赏并不要求欣赏者完全认同不同的文化价值,而是要求欣赏者至少理解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理解但不认同是跨文化审美欣赏中常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欣赏 跨文化 比较美学 艾略特·多伊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旭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2,共3页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 方长安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倡导文体间的相互渗透,追求文体的互文性效果,这种文体意识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因文体融合而具有了新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开风气之先;而既有的文学史著作,基本上是以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四大体裁为结构框架,这一文学史模式不仅看低了作品的语体和风格特点,而且四大体裁之外的作品或被误读,或遭盲视。罗振亚揭示了"文体互渗"中的悖论现象,认为创作和阐释者们潜心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学建设,在各个文体领域内构筑日臻成熟的文体审美规范和理论体系,但新文学的每一种文体又并不按预设的理论模式生长和发展,而是经常以逸出、偏离乃至对抗的"姿态"给相对稳定的理论规范制造尴尬与麻烦。高旭东认为,中国从先秦开始有了文体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方更强调分析与明晰的文体意识相比,中国的文体意识具有中国文化的中和特征,更注重文体之间的和合,也就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讲求文体之间的互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体意识 中国人 相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小说中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冬梅 《河北学刊》 200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本文主要以现代文学中的小城镇小说为个案,来探讨现代小说中的时空关系。作为小说的主要构成因素,时间与空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彼此之间存在着交叉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空间的时间化或时间及小说本身的空间化。这种种时空关系除了拓展了现... 本文主要以现代文学中的小城镇小说为个案,来探讨现代小说中的时空关系。作为小说的主要构成因素,时间与空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彼此之间存在着交叉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空间的时间化或时间及小说本身的空间化。这种种时空关系除了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外,还蕴涵或承载着作家的、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等等众多信息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时间 空间 时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河湾》中的意象看奈保尔笔下的现实与虚幻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刚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5期12-16,共5页
《河湾》记录了"我"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深入探究了私人流放、堕落和政治腐败,表达了奈保尔对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可行性的政治体制的怀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以冥想和叙述作为两条主线,借助于新领地、面具... 《河湾》记录了"我"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深入探究了私人流放、堕落和政治腐败,表达了奈保尔对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可行性的政治体制的怀疑。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以冥想和叙述作为两条主线,借助于新领地、面具、蚂蚁、尤其是水葫芦等意象,为我们揭示出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无所归依的两个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现实 虚幻 《河湾》 奈保尔 小说 英国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冲突中的现代小城文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冬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小城镇在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广泛的基本存在图景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 ,小城镇位于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介位置 ,使它在与二者的对比中 ,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中与西、城与乡共存互渗的文化品格。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便... 小城镇在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广泛的基本存在图景 ,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时代 ,小城镇位于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介位置 ,使它在与二者的对比中 ,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中与西、城与乡共存互渗的文化品格。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 ,便以它丰富、感性的文本资源 ,描绘出了现代中国独特而意蕴深长的小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城文化 现代小说 现代文学 民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8,共7页
关键词 鲁迅 屈原 传统文化 人道主义 个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小说吗?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旭东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 在美国的汉学界,从夏志清到王德威,都认为张爱玲是比鲁迅更为优秀的、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张爱玲小说的比较,尤其通过对夏志清有关鲁迅小说艺术批评的再审视,得出结论:张爱玲与鲁迅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作家,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前者创作成就超过后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爱玲 小说 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明翰文化学派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3-245,共3页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的热情就一直不减。中国文化研究在对待西方文化研究理论过程中走过了一条从接受、质疑、反思、批判到渐成体系的研究之路,取得了有益的成绩,但研究涉及的问题、方法、视角、敏感度与国外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的热情就一直不减。中国文化研究在对待西方文化研究理论过程中走过了一条从接受、质疑、反思、批判到渐成体系的研究之路,取得了有益的成绩,但研究涉及的问题、方法、视角、敏感度与国外文化研究还很不一致。因此,对中国文化研究30年的经验与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很有必要。文化研究特有的任务就是表明经验和存在的不同模式的可能性,这一研究路径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国内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当下中国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跨文化研究中如何同时借鉴、吸收西方批判与实证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兼容等问题。自法兰克福学派开始打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旗号以后,文化研究不仅影响了西方的文艺学理论,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学理论,而在文化研究影响下的文艺学理论内涵则成为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期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不仅有对中国文化研究30年经验与问题的回顾与反思,还有西方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影响的分析探讨、西方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以及方法与研究路径借鉴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理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派 中国当代文论 伯明翰 “文化研究” 历史语境 学术概念 法兰克福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第二讲)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74,共8页
讲授一个哲学家,可以少讲或不讲其成长的环境,但是,讲授一个从很大意义上是诉诸人生经验与体验的文学家,必须顾及其成长的环境与时代氛围。尽管20世纪的文学理论忽视甚至抹煞了传记研究的价值,而将焦点仅仅放在文本的文学性,以及... 讲授一个哲学家,可以少讲或不讲其成长的环境,但是,讲授一个从很大意义上是诉诸人生经验与体验的文学家,必须顾及其成长的环境与时代氛围。尽管20世纪的文学理论忽视甚至抹煞了传记研究的价值,而将焦点仅仅放在文本的文学性,以及对文本的接受上,但是,传记研究仍然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当然,对于环境与时代氛围给作家的影响,也不宜过分强调,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鲁迅与周作人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几乎相同的生活道路,却会出现那么不同的性格,创作出那么不同的作品,最后走向那么不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家乡 时代氛围 生活道路 人生经验 文学理论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旭东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过去一般将这种人性论等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 ,而事实上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从白璧德那里来的推崇理性控制的古典人性论。在与左翼文人论战期间 ,梁实秋人性论的内涵逐渐由理性置换为情感 ,由开始否定阶级性、时代性到肯定阶级性、时代性 ,只是同时更强调人性。这显得更接近真理 ,也更接近五四文学的传统。但是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的是喜怒哀乐的纯粹形式 ,这就使他的人性论与动物性很难区别 ,而他要注销“人”的词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人性论 性质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之树常青
20
作者 蒋永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5-126,共2页
1989年,高旭东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部系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景尧、谢天振都给此书以很高的评价,香港《大公报... 1989年,高旭东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部系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景尧、谢天振都给此书以很高的评价,香港《大公报》也作了专门评介,冯畟在1991年撰写了书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西文化比较 《大公报》 专题比较 学术著作 改革开放 高旭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