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言新志: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新质——《摩罗诗力说》重释
1
作者 张冠夫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 《摩罗诗力说》对于认识鲁迅早期文学思想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和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虽已积累丰硕成果,但针对作为该文核心的鲁迅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改造的思考的相关讨论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忽视鲁迅对于“情感”因素的重视,二是忽视鲁迅此期的“复古”倾向。鲁迅将重新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品质置于其建构中国文学现代性思考的核心,将“取今复古”作为实现路径。他借助“取今复古”的辩证思想逻辑而回归文学的情感本质,通过“审古”而重新确认“诗言志”的真理性而向其“复古”,并使其与向西方“摩罗诗人”的“取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为中国文学“别立新宗”的实践中。因现实关怀的迫切,鲁迅在相关思考中也存在一定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说》 情感 取今复古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北京文学书写的“空间”变化及意义——以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冬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4,共11页
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三位不同代际作家对新世纪北京的书写,是将打着个人印记的国际都市的生活游历或乡土中国、外省小城的生活经历等纳入其中。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既构成了他们的文学世界,也构成了一幅以北京为辐射中心或参照对象的“... 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三位不同代际作家对新世纪北京的书写,是将打着个人印记的国际都市的生活游历或乡土中国、外省小城的生活经历等纳入其中。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既构成了他们的文学世界,也构成了一幅以北京为辐射中心或参照对象的“文学地图”,他们的书写不仅拓展了北京文学书写的空间、主题,也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重新省思“城与人”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书写 北岛 阎连科 徐则臣 新世纪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潮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6,共13页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生命、对男性世界、对宏大历史都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探索。当代中国前三十年的女性文学,主要在革命意识形态框架内书写女性的主体意识;新时期之初的女性文学,则将政治反思与性别建构相交织;新时期后期的女性...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生命、对男性世界、对宏大历史都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探索。当代中国前三十年的女性文学,主要在革命意识形态框架内书写女性的主体意识;新时期之初的女性文学,则将政治反思与性别建构相交织;新时期后期的女性文学,深入书写女性的多重情欲,也多维度审视男性世界;新世纪的中国女性文学则深切关怀乡土社会、现代都市以及历史深处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因容纳了丰富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多姿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主体意识 政治反思 男权批判 文学主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画理论与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从写心、适意到求品
4
作者 周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画 苏轼 川端康成 写心 适意 求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制、皇权与族群视野下北京中轴线的形成
5
作者 李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5,共11页
中国古代都城的轴线传统自上古时期即可见端倪,西汉晚期南北郊祀制度的确立与王莽时期的宗庙祭祀改革,使中国古代都城坐北朝南的轴线布局基本确立。辽、金、元的崛起对北京城市规划有着重要影响,金中都已有中轴线的设计。当代北京城中... 中国古代都城的轴线传统自上古时期即可见端倪,西汉晚期南北郊祀制度的确立与王莽时期的宗庙祭祀改革,使中国古代都城坐北朝南的轴线布局基本确立。辽、金、元的崛起对北京城市规划有着重要影响,金中都已有中轴线的设计。当代北京城中轴线可追溯到元大都时期,儒家礼制及草原传统对元大都中轴线的形成均有一定作用。明初国家礼制进一步体系化,而嘉靖时期由“大礼议”发端的礼制改革对北京城市布局及中轴线的形成影响最为深远。天地南北分祀及宗庙改革进一步凸显了礼制建筑作为中轴线标志性景观的意义,同时嘉靖朝外城的建设更使得中轴线向南延伸并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皇权 族群 北京 中轴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与经典诠释的方法论问题
6
作者 韩德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8-225,共8页
经典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可溯源至传统经学的训诂化思维。片面依傍工具书释义从而遮蔽字词在特定语境中作为理论范畴被赋予的具体义理性内涵,这种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是刘敞等宋儒对荀学产生抵拒心理的重要诱因。白话今译是经... 经典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可溯源至传统经学的训诂化思维。片面依傍工具书释义从而遮蔽字词在特定语境中作为理论范畴被赋予的具体义理性内涵,这种诠释实践中的语文化偏向,是刘敞等宋儒对荀学产生抵拒心理的重要诱因。白话今译是经典诠释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拓展古代经典的传播范围发挥了推动作用。但在这个领域,对于文本理解上的语文化偏向,相较注疏等其他诠释方式,表现得似乎更加突出,通行的各种《荀子》白话译本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此类问题的实际表现,有助于提升经典诠释方法论的自觉。就经典今译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翻译实践而言,需要特别强调的一个原则是,译文表述的直接参照对象,不应该是作为局部的原文的字词句,而是译者在消化原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在精神性理解。没有这种整体性的内在理解作为依托,对原文亦步亦趋式的所谓“直译”,违背诠释的本性,不可能有效承担翻译的应有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 语文化偏向 经学方法 玄学方法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干脆”一词的演变 被引量:3
7
作者 魏兆惠 宋春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2,共4页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干脆 副词 形容词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卓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9-111,共3页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 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曾经是一门“显学”。特别是上个世纪 80年代 ,文学研究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以至于许多从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纷纷著文参加文学理论的讨论。然而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门学科却渐渐沉寂下来了 ,不仅不再出现热门话题 ,不能形成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而且大批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争先恐后地逃离自己耕耘已久的园地 ,向四处出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令人兴奋的是 ,最近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界又出现了久违了的热闹局面 :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讨论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然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次讨论的核心却是文学理论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 :面对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泛文化现象的冲击 ,纯文学日益边缘化 ,而且被边缘化的文学也不再坚持以往的创作模式 ,而是进行着前所未闻的新尝试 ,诸如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写作、美男写作等等 ,新花样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如何应对呢 ?人们发现 ,对于这些新的、可以被称为消费文化的现象 ,从西方引进的文化研究似乎更具有解释的有效性。于是有人认为文学理论已经死了 ,应该让位给文化研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 文化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民”之利器到“情感教育”之利器——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冠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6,共8页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qu...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学功能 启蒙 文化 情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德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 明代的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明代的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性,建立了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最终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走向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复古 经史之别 理事之争 文辞与叙事 文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冠夫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欧洲之行使梁启超认识到"情感"因素对于构成健全的现代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强调中国新文化建设要体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厘定文学的本质和功用。在此基础上,他对于中... 欧洲之行使梁启超认识到"情感"因素对于构成健全的现代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强调中国新文化建设要体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厘定文学的本质和功用。在此基础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重新梳理和阐释,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抒情传统中的伟大诗人的情感品质和抒情方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从而克服了自己早期褒扬西方文学而贬低中国文学的偏颇,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成分视为新文学家的范本。以此,他校正了此前将新兴文学主要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的认识,将新文学的建设指向了发扬光大国民性的方向。这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形成了差异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诗学 情感 传统文学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清代文学美术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冠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90,共7页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援引作为欧洲近代史开端的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将清代指认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对于清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现代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将清代文学美术的薄弱视作清学与文艺...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援引作为欧洲近代史开端的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将清代指认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对于清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现代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将清代文学美术的薄弱视作清学与文艺复兴的最大差异。他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对如何建设"新文学"、"新美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建设理性与情感兼胜的健全的新文化。梁启超的思考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分歧明显,形成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文艺复兴 中国的文艺复兴 清代文学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抒情与叙事之间的认识调整——20世纪初王国维文学观建构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冠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20世纪初,王国维一改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诗、词等抒情文学而贬抑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叙事文学放在抒情文学之上,这一文学类型观的重要变化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王国维个人而言,这主要源于在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晚近... 20世纪初,王国维一改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诗、词等抒情文学而贬抑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叙事文学放在抒情文学之上,这一文学类型观的重要变化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王国维个人而言,这主要源于在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晚近文学、美学理论的影响下,其文学认同向西方文学的转移,特别是其文学观和审美观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但由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对于其影响的持续以及个人的性情等因素,王国维对于抒情文学仍然难于忘情,这导致他的文学论述中涉及传统抒情文学时的内在的矛盾。而在后期的戏曲论中,王国维纠正了个人的认识偏颇,强调叙事与抒情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打破了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二元对立。王国维的这一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观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幻像下的女性本质疏离——女权主义文学新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路文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2-106,共5页
长久以来,女人始终就是作为男人的消费品而存在的;彼此之间的商业关系决定了所谓的爱情其实往往就是男人炮制出来的一种神话,其中渗透着男权主义的自恋思想。只要女性继续迷恋于这种爱情,她们便注定不可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本质。
关键词 女权主义 爱情 痛苦 幸福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的文学”与“叙事的文学”——王国维文学类型二分法之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冠夫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在中国文学的观念和理论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就文学类型的划分而言,王国维将文学分为"抒情的文学"和"叙事的文学"两大类型,这与西方盛行的三分法明显不同。王国维的二分法既表现出清末文学思想激变中的... 在中国文学的观念和理论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就文学类型的划分而言,王国维将文学分为"抒情的文学"和"叙事的文学"两大类型,这与西方盛行的三分法明显不同。王国维的二分法既表现出清末文学思想激变中的某些共性特征,更体现出所受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但其中仍包含着独特的个人的体悟和创见。虽然在其二分法中有着一定的源于时代和个人的认识偏颇和局限,但王国维随后即进行了反省和纠偏。王国维的文学类型二分法的理论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类型 抒情的文学 叙事的文学 二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的颠覆与重构——梁启超、王国维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冠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冠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7,152,共6页
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梁启超纠正了自己早年主要强调借镜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而对传统文学,尤其是正统的诗文学评价偏低的立场,在其国学的框架内对于中国诗歌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阐释。他将抒情精神作为中国文学的根本精神,在理清和... 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梁启超纠正了自己早年主要强调借镜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而对传统文学,尤其是正统的诗文学评价偏低的立场,在其国学的框架内对于中国诗歌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阐释。他将抒情精神作为中国文学的根本精神,在理清和阐发中国文学久远而深厚的抒情传统的同时,对于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以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和抒情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梁启超重寻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意在将其作为新文学和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典范,这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构成差异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学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风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7,共5页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在对北京话"您"的用法的描写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您"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京味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冠夫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 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照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盲目推崇科学理性的偏颇,而将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作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样板。与此同时,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给予高度肯定,并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崇高情怀和抒情精神作为新文学家文化人格建构的典范。这显示出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新文学 文化认同 文化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路文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123,共6页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获取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有效性,奠定了其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权威地位。基于此,身为无产阶级一员的作家们在返观这段英雄时代的历史时,只能把辩证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获取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有效性,奠定了其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权威地位。基于此,身为无产阶级一员的作家们在返观这段英雄时代的历史时,只能把辩证唯物史观作为透视历史景观的唯一合法窗口。无产阶级以胜利者的姿态坚信,辩证唯物史观是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历史观,只有藉此历史观考察出来的历史才可能称得上是真实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