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言新志:铸造中国文学的情感新质——《摩罗诗力说》重释 |
张冠夫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新世纪北京文学书写的“空间”变化及意义——以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为考察对象 |
赵冬梅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3
|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潮 |
李玲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4
|
中国心画理论与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从写心、适意到求品 |
周阅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礼制、皇权与族群视野下北京中轴线的形成 |
李扬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荀子》与经典诠释的方法论问题 |
韩德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北京话“干脆”一词的演变 |
魏兆惠
宋春芳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8
|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 |
黄卓越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9
|
从“新民”之利器到“情感教育”之利器——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轨迹 |
张冠夫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10
|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 |
张德建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1
|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19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诗学 |
张冠夫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2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清代文学美术论 |
张冠夫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在抒情与叙事之间的认识调整——20世纪初王国维文学观建构的一个侧面 |
张冠夫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4
|
爱情幻像下的女性本质疏离——女权主义文学新论 |
路文彬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5
|
“抒情的文学”与“叙事的文学”——王国维文学类型二分法之探究 |
张冠夫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6
|
“抒情”的颠覆与重构——梁启超、王国维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 |
张冠夫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7
|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重新认识 |
张冠夫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8
|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
郭风岚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9
|
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构建 |
张冠夫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1
|
|
20
|
论“十七年”文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路文彬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