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中日书法文化的传播、交融及其价值——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系列之一
1
作者 朱天曙 石放 《中国书画》 2024年第7期14-19,共6页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隋书·东夷传》说日本上古“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中最早记载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隋书·东夷传》说日本上古“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西晋时期。西晋太康六年(285),百济博士王仁应天皇邀请来到日本,担任皇子冤道稚郎子的老师,王仁用《论语》和《千字文》作为苑道稚郎子学习的教材。严绍先生认为,这是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文献确切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字文》 历史文化渊源 百济 西晋太康 《汉书·地理志》 国际传播研究 文化的传播 中日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秉明书法理论与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
2
作者 贾涵 《中国书画》 2023年第7期26-29,共4页
中国书法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都得不到等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注,其主要原因需自近代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寻找。西方艺术重写实,对于艺术之美的欣赏长期依附于实物形象。古希腊、埃及、巴比伦的历史由石承载,以雕刻与雕塑记录,所以西方艺... 中国书法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都得不到等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注,其主要原因需自近代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寻找。西方艺术重写实,对于艺术之美的欣赏长期依附于实物形象。古希腊、埃及、巴比伦的历史由石承载,以雕刻与雕塑记录,所以西方艺术界能与书法之于中国文化等量齐观的艺术门类为雕塑。西方绘画观念同样脱胎于雕塑,注重写实,运用立体透视强调刻画对象的立体与真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观念 熊秉明 书法理论 海外传播 雕塑 立体透视 艺术门类 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互动——谈古文字研究对书法篆刻创作的影响
3
作者 朱天曙 《书法教育》 2019年第6期21-25,共5页
中国早期的书法史亦是文字的变革史。书法史研究和书法创作与古文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字学认为,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现在大都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 中国早期的书法史亦是文字的变革史。书法史研究和书法创作与古文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字学认为,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现在大都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篆刻 书法创作 石鼓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谷题跋》论黄庭坚的书法观
4
作者 程玉儿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期29-33,51,共6页
《山谷题跋》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包含宋代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体系和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学书者的借鉴范本。通过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从学书要领、学古之法、书法境界、以禅喻书等四个角度分析梳理,萃取... 《山谷题跋》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其包含宋代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体系和书法审美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学书者的借鉴范本。通过解读《山谷题跋》中论及书法的文本,从学书要领、学古之法、书法境界、以禅喻书等四个角度分析梳理,萃取黄庭坚的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山谷题跋》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亮工研究的拓荒之作——《周亮工年谱长编》与朱天曙教授的专题研究
5
作者 程玉儿 《大学书法》 2022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周亮工(1612—1672)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他博涉多通,著述闳富,在明末清初文化界、学术界举足轻重,时称:“先生言妙天下,文章风雅,冠绝当时,学者尊之若泰山,归之若百川之赴海。”(姜承烈《书影序》)作为一位书家,周亮工的书法... 周亮工(1612—1672)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他博涉多通,著述闳富,在明末清初文化界、学术界举足轻重,时称:“先生言妙天下,文章风雅,冠绝当时,学者尊之若泰山,归之若百川之赴海。”(姜承烈《书影序》)作为一位书家,周亮工的书法是清初金石学复兴、碑学一脉迅猛发展的产物,其师碑实践呈现出典型的“篆籀气”与“金石”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亮工 碑学 篆籀气 金石学 拓荒之作 明末清初 专题研究 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书家“并称”现象探析
6
作者 王子心 《大学书法》 2024年第2期139-147,共9页
书法史中书家并称现象较为常见,且种类多样。而书家并称作为书法批评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其他书法批评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性。对于群体性批评意识的生成及书家经典的建构,书家并称这一书法批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并称现象为视角,... 书法史中书家并称现象较为常见,且种类多样。而书家并称作为书法批评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其他书法批评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性。对于群体性批评意识的生成及书家经典的建构,书家并称这一书法批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并称现象为视角,以书家群体为主体,对书法史中的并称现象进行梳理与归纳,探析书法批评视域下书家并称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家 并称现象 书法批评 经典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天曙作品
7
作者 朱天曙 《大学书法》 2020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擘窠书
8
作者 贾涵 《书法教育》 2021年第1期16-24,共9页
榜书,亦称擘窠书,今人认为即大字书。据文献记载,大字书写自秦李斯始,唐宋渐多,“自元、明以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1]。榜书素脱胎于碑额、摩崖、题署,“凡有佳碑,悉可做榜书观”[2],故而随着清代碑学兴起,榜书愈盛,并以其颇... 榜书,亦称擘窠书,今人认为即大字书。据文献记载,大字书写自秦李斯始,唐宋渐多,“自元、明以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1]。榜书素脱胎于碑额、摩崖、题署,“凡有佳碑,悉可做榜书观”[2],故而随着清代碑学兴起,榜书愈盛,并以其颇具特色的运笔、章法及强烈的情感表现力,作为书学创作及理论范畴的重要分支被不断运用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擘窠书 清代碑学 榜书 运笔 碑额 题署 理论范畴 表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与清初的金石考证之风
9
作者 刘亚刚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朱彝尊倡导以金石文字证史的学术理念,并积极参与访碑、拓碑的活动,他所作的《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就有很多对自己访碑、拓碑的记载。本文通过对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的研究,认为此书中所显露出的治学态度、方法和理念,在当时... 朱彝尊倡导以金石文字证史的学术理念,并积极参与访碑、拓碑的活动,他所作的《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就有很多对自己访碑、拓碑的记载。本文通过对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的研究,认为此书中所显露出的治学态度、方法和理念,在当时已成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 访碑 拓碑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