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12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鲁 陈援朝 +8 位作者 吕福林 谭林琼 孔令学 段国升 张远征 魏少波 郑瑛 王凤玲 吕学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 目的 :总结 19年以来采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912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教训。方法 :耳后横切口 ,开骨窗 ,切开硬脑膜。牵开小脑半球 ,找到岩静脉后电凝并切断。根据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分为贯穿型与非贯穿型。非贯穿型的病人 ,动脉或较粗的静脉要使之与三叉神经分开 ,细小静脉则分开后电凝并切除与三叉神经并行的部分。最后进行神经血管减压。将减压材料自血管与神经之间插入并包绕三叉神经一周后前后两断端对合 ,以两银夹固定 ,这称为“围套式减压” ;贯穿型病人 ,尽可能将血管推向三叉神经远端 ,再行“围套式减压”。结果 :术后当日止痛90 2例 (98.90 % )。得到随访者 80 7例 (88.4 9% ) ,远期复发 2 0例 (2 .4 8% ) ,随访时间 0 .5~ 18年 ,平均 6 .5年。结论 :“围套式减压”可避免减压材料的滑脱、吸收 ,或新生血管重新压迫 ,还易于发现被神经根挡住的“责任血管” ,疗效好 ,远期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三叉神经痛 围套式减压术 手术方法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 被引量:14
2
作者 郑鲁 郑瑛 +1 位作者 段国升 陈援朝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强调要从神经根的进出脑干处一直探查到神经根远端 ,全段血管都要减压。减压材料大多采用特氟隆或涤纶片 ,多数学者将减压材料放在血管与神经根之间 ,有的放在血管袢与脑干之间 ,有的则行... 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成熟手段。强调要从神经根的进出脑干处一直探查到神经根远端 ,全段血管都要减压。减压材料大多采用特氟隆或涤纶片 ,多数学者将减压材料放在血管与神经根之间 ,有的放在血管袢与脑干之间 ,有的则行“围套式减压”。术中应用脑干诱发反应(BSER)监测对预防听力丧失帮助甚大 ;切开硬脑膜前及缝合硬脑膜后 ,均应用骨蜡封闭乳突气房 ,缝合硬脑膜时要严密 ,以防脑脊液漏。强调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只要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就会取得优良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颅神经疾病 手术 并发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影像检查显微外科治疗
3
作者 孙永安 贾成武 +1 位作者 程东源 王仁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96-697,共2页
关键词 脂肪瘤型 脊髓栓系 综合征 显微外科手术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在囊性动脉瘤增大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正辉 许百男 +2 位作者 周定标 余新光 殷尚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 研究血压在囊性动脉瘤增大中的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方法 将 4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 16只。以弹性蛋白酶处理右颈外动脉起始部 ,在距起始部 1mm处结扎并剪断 ,建立囊性动脉瘤模型。A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B组结扎... 目的 研究血压在囊性动脉瘤增大中的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方法 将 4 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 16只。以弹性蛋白酶处理右颈外动脉起始部 ,在距起始部 1mm处结扎并剪断 ,建立囊性动脉瘤模型。A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B组结扎单侧肾动脉后支以升高血压 ,C组不结扎肾动脉 ,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喂养 2周、8周时灌注固定取动脉瘤标本。测量 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及动脉瘤大小 ,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价各组动脉瘤壁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动脉瘤的大小在 2周时无明显差异 ,8周时A组明显大于B组和C组 (P <0 0 1) ,B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 2周时 ,各组bFGF均呈轻度表达 ,8周时A组bF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血压是影响动脉瘤增大的重要因素 ,动脉瘤壁在高血压及血流剪切力的作用下 ,bFGF表达上升 ,动脉瘤重新塑形 ,这可能是动脉瘤瘤体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囊性动脉瘤增大 作用机制 实验研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孟祥辉 周定标 +1 位作者 李宝民 许百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 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 ,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 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 ,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 ,选择... 目的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 5例椎基底动脉系急性脑梗塞患者 ,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 :5例患者发病均在 12小时内 ;治疗前均行CT检查 ,CT示没有出血或与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低密度区。经右股动脉入路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病变类型 ,选择性将微导管送入患侧椎基底动脉内病变处 ,在 3 0min左右注入 5 0~ 75万单位尿激酶。治疗 1小时后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5例患者中有 4例血管再通。Glasgow评分 ,治疗前为 6.2 0± 1.3 0分 ,治疗后 2 4小时 9.40±4.5 6分 ;3例存活患者治疗前 7.0± 1.0分 ,治疗后 2 4小时 12 .3 3± 3 .0 6分。 3个月预后良好者有 3例 (RS评分 0~ 1分 ) ;2例死亡。结论 :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有助于闭塞血管再通 ,有益于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 治疗 椎基底动脉系 急性脑梗塞 神经功能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巨脑动脉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新光 姜金利 +1 位作者 周定标 许百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探讨长巨脑动脉的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 :对 13例患者的MRI表现、DSA或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和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MRI能够显示位于桥前池、鞍上池等处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病变压迫的确切部位 (颅神经、脑干、颞叶内侧 )、脑... 目的 :探讨长巨脑动脉的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 :对 13例患者的MRI表现、DSA或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和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MRI能够显示位于桥前池、鞍上池等处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病变压迫的确切部位 (颅神经、脑干、颞叶内侧 )、脑缺血灶以及伴随的脑动静脉畸形。无以往的出血表现。血管造影显示延长、增宽和扭曲的脑血管 ,8例发生在椎 基底动脉 ,2例发生在颈动脉 ,3例两系统同时受累。有 1例伴有一侧颈动脉闭塞 ,另 2例分别伴发脑动静脉畸形和多发脑动脉瘤。结论 :MRI和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长脑动脉 动脉扩张 MRI 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邢宁 杨铁 +1 位作者 缪国专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3 0名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 ,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 ,并行三维重建 ,分析椎动脉及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寰枕融合 16例 ,寰枢椎脱位 16例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3 0名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 ,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 ,并行三维重建 ,分析椎动脉及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寰枕融合 16例 ,寰枢椎脱位 16例 (前脱位 ) ,颈椎融合 8例 ,扁平颅底 4例 ,齿状突型颅底陷入 8例 ,寰椎前后弓未闭合 5例 ,蝶枕软骨未闭合 2例 ,齿状突发育不全 1例 ,Arnold -chiari畸形 15例。结论 :MS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 ,能够正确诊断和发现少见的畸形 ,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畸形 椎动脉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审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生 吕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21-1124,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挑战。1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调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由于动脉管壁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导致内膜机械性损伤,继而脂质沉积、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