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提高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慧 王敬荣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8期19-21,25,共4页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提高IDON疗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238例IDON住院患者分为对...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提高IDON疗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的238例IDON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1周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出院时的疾病知晓率、护理满意率,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有所下降,而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治疗依从性(89.1%)高于对照组(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2,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的疾病知晓率(94.1%)和护理满意率(94.6%)均高于对照组(82.4%和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的疾病复发率(0.8%)低于对照组(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7,P<0.05)。结论在IDON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IDON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反复多灶脑叶出血为表现的原发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病1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灿东 郎森阳 +4 位作者 夏程 桂秋萍 李雪梅 田成林 于生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2-313,共2页
关键词 反复多灶脑叶出血 原发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病 诊断 脑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观察及丹参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军 匡培根 +3 位作者 吴卫平 张凤英 刘洁晓 姜树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 I C A M1) 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S D大鼠分为3 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大脑中动脉缺血2 h 再灌注... 目的 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 I C A M1) 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程脑组织中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S D大鼠分为3 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大脑中动脉缺血2 h 再灌注2 h 、12 h、24 h 、48 h 、72 h 、7 d、14 d 后,分别进行 I C A M1 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 H E染色。结果 在脑缺血再灌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I C A M1 免疫反应开始逐渐增加,再灌注48 h 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 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脑缺血区中性白细胞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 I C A M1 表达同步。丹参组,再灌注48 h 后, I C A M1 免疫阳性血管数及中性白细胞的浸润比同时间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 I C A M1 的表达与中性白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丹参能降低 I C A M1 的表达,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ICAM-1 中性白细胞 丹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认知损害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湘庆 郎森阳 +2 位作者 毛燕玲 陆虹 马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认知功能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对1999年6月-2007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就诊的175例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将其分为有明确病灶组和无明确病灶组,并对其...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认知功能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对1999年6月-2007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癫痫门诊就诊的175例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将其分为有明确病灶组和无明确病灶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再取其中37例癫痫患者作为癫痫组,39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癫痫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检查,并对癫痫组患者中的13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DTI)检查。结果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中有明确病灶组和无明确病灶组患者单纯部分发作或复杂部分发作的发作频率均显著高于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比较两组间各发作类型的发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组患者VIQ、PIQ、FIQ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癫痫组1min之内说出的蔬菜、动物、水果及总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数字广度、数字符号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癫痫组较对照组Stroop试验反应时明显延长(P<0.01)。DTI研究可见在T2加权像病灶中心部位呈长T2信号,MD值明显增高、FA值明显减低。病灶周边T2加权像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其MD值高于、FA值低于对侧相应白质区域(P<0.05)。结论颅脑外伤后晚发型癫痫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DTI成像能发现脑白质早期病变,尤其是能够显示T2加权像看似正常白质的细微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损伤 认知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若卓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至今尚无定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 ,同时原有的理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本文仅对近... 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至今尚无定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 ,同时原有的理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神经源学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本文仅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发病机理 研究进展 血管源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扩布性抑制与偏头痛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凤鹏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75-176,180,共3页
关键词 扩布性抑制 皮层 偏头痛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电活动 胶质细胞 去极化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例癫痫患者头颅CT和MRI对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天俊 郎森阳 蔡幼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 :比较头颅CT和MRI检查在癫痫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分析 12 8例癫痫患者的CT和MRI结果 ,应用X2 检验比较CT和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结果 :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和继发性全面发作而言 ,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均高... 目的 :比较头颅CT和MRI检查在癫痫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分析 12 8例癫痫患者的CT和MRI结果 ,应用X2 检验比较CT和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结果 :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和继发性全面发作而言 ,MRI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均高于CT。CT发现颞叶和基底节区病变的例数分别为MRI的 45 .2 %和 5 6 .3 % ,MRI对血管畸形和脱髓鞘病的定性准确性显著高于CT。结论 :对于复杂部分性发作、全面发作和继发性全面发作类型 ,应以MRI为首选。MRI对颞叶病变、基底节区病变检出的能力优于CT ,对血管畸形和脱髓鞘病的定性准确性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CT MRI 阳性率 准确性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疼痛发病机制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贾志华 于生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疼痛是一种主观性不愉快感受,临床复杂及疗效不确定,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作为上行痛觉传导及下行痛觉调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疼痛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于PAG在疼痛发生及调节过程中的病理机制... 疼痛是一种主观性不愉快感受,临床复杂及疗效不确定,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作为上行痛觉传导及下行痛觉调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疼痛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于PAG在疼痛发生及调节过程中的病理机制阐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提示某些改变具有共性,而某些改变具有特异性。本文主要介绍与疼痛相关的PAG结构及功能的磁共振改变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疼痛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审视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生 吕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121-1124,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所致的脑血流低灌注或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的栓塞,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如何提高患者经血管内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挑战。1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调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由于动脉管壁长期受到血流冲击,导致内膜机械性损伤,继而脂质沉积、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成林 蒲传强 +1 位作者 李雪梅 李正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研究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人群中,糖尿病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318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确定糖尿病病程,即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采... 目的 研究有糖尿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人群中,糖尿病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318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确定糖尿病病程,即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病程长短的因素。结果 糖尿病病程范围0-40年,平均(6.90±6.53)年,中位数5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确诊糖尿病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高血脂使糖尿病病程缩短;军人的糖尿病病程比农民长。 结论 不同患者确诊糖尿病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差异较大,半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5年内首次发生ICVD,糖尿病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脂在导致ICVD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时程 影响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对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敏感性的影响
11
作者 管维平 匡培根 +2 位作者 于生元 吴卫平 目时弘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1-432,共2页
目的了解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敏感性。方法伴有高血压病的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患者79例,病灶大小相似,其中男39例,女40例,年龄67±7岁。高血压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Ⅰ级140-159/90-99mmHg... 目的了解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敏感性。方法伴有高血压病的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患者79例,病灶大小相似,其中男39例,女40例,年龄67±7岁。高血压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Ⅰ级140-159/90-99mmHg(27例),Ⅱ级160-179/100-109mmHg(29例),Ⅲ级〉180/110mmHg(23例)。采用酶比色法测定LDL脂质水平,铜氧化共轭双烯法测定血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结果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中LDL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6.1±0.4、5.7±0.6、5.6±0.7mol/L,LDL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0.87±0.08、0.86±0.05、0.87±0.10mol/L,LDL游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6±0.7、1.8±0.9、1.7±0.8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分级与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呈负相关,Ⅰ、Ⅱ、Ⅲ级患者血LDL的氧化延迟时间分别为84.26±8.49、69.84±7.75、61.95±8.48min(r=0.6733,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LDL的氧化敏感性随血压的增高而升高。作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促使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死 脂蛋白类 L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