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特征及分子检测技术建立
1
作者 王少博 谢丹洁 +4 位作者 张泽辉 刘云朋 孔德治 王青华 曲良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Erannis ankeraria nucleopolyhedrovirus,EranNPV)是有效调控落叶松尺蛾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明确EranNPV超微形态学结构,研究并建立其精准灵敏的分子(PCR)快速检测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该... 【目的】落叶松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Erannis ankeraria nucleopolyhedrovirus,EranNPV)是有效调控落叶松尺蛾种群数量和质量的重要生物因子,明确EranNPV超微形态学结构,研究并建立其精准灵敏的分子(PCR)快速检测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和林间流行规律,从而为利用该病毒持续控制落叶松尺蛾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EranNPV多角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根据EranNPV的ac54基因设计用于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EaV,通过多种昆虫病毒的PCR扩增结果验证引物特异性,测试该PCR检测技术体系对EranNPV基因组DNA和病毒悬浮液的灵敏性。【结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该病毒多角体多为表面光滑的不规则多面体,少数多角体表面散布孔洞凹陷,平均直径为1.43±0.20μm,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呈单束分布,平均长度为219.14±17.50 nm;以EaV为引物,只有EranNPV能够扩增到目的条带,利用EaV为引物建立的PCR检测技术对EranNPV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 fg/mL,对EranNPV悬浮液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102 OBs/mL。【结论】EranNPV为典型的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利用EaV引物建立的PCR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望进一步应用于EranNPV的林间传播和流行病学研究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尺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储温度和时间对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卵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润国 靳江华 +4 位作者 袁菲 仇兰芬 施俊伟 张丽媛 王利利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存储温度和时间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探究3种商品化瓢虫卵的最佳贮存温度和时间。【方法】将七星瓢虫、异色...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存储温度和时间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探究3种商品化瓢虫卵的最佳贮存温度和时间。【方法】将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室内饲养新产的卵置于6,8和10℃下,冷藏3,5,7,9,11,13和15 d后测定卵的孵化率;将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新产卵分别置于15,20和25℃下,测定卵的孵化时间。【结果】七星瓢虫卵在6,8和10℃下冷藏5 d内孵化率均高于80%,6,8和10℃下冷藏超过5 d时孵化率差异显著,10℃下卵孵化率最高,10℃下11 d时孵化率可达到56.1%。异色瓢虫卵对低温更敏感,在10℃下冷藏7 d时孵化率为85.3%,而6℃下冷藏7 d孵化率仅有6.1%;在10℃下冷藏11 d内孵化率不低于50%。龟纹瓢虫卵对低温最敏感,在10℃冷藏7 d时孵化率降为34.3%,在6和8℃冷藏3 d时孵化率降为0。这3种瓢虫卵的孵化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15℃下为7~8 d,20℃下为4~5 d,25℃下为2~3 d。【结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卵的最佳贮存温度均为10℃,10℃下冷藏7 d内其孵化率均高于85%。龟纹瓢虫卵不适合冷藏。可通过降低孵化温度至15℃延长瓢虫卵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虫 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 瓢虫卵 冷藏温度 冷藏时间 孵化温度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蜡敛片叶蜂发生规律及色板诱捕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俊 赵京芬 +3 位作者 秦世杰 孙熙 王文学 周志海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白蜡敛片叶蜂Tomostethus fraxini Niu&Wei是近年来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危害白蜡Fraxinus spp.的一种膜翅目叶蜂科食叶新害虫,严重时可将白蜡叶片吃光。为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北京市的百望山森林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 白蜡敛片叶蜂Tomostethus fraxini Niu&Wei是近年来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危害白蜡Fraxinus spp.的一种膜翅目叶蜂科食叶新害虫,严重时可将白蜡叶片吃光。为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北京市的百望山森林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调查了白蜡敛片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其生活习性,并在其发生区开展了不同颜色不同布设方式的粘虫板诱捕试验。结果显示:4种颜色粘虫板对白蜡敛片叶蜂均有诱捕效果,悬挂的蓝色和黄绿色粘虫板诱捕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且诱捕效果优于树干围环方式;蓝色和黄绿色粘虫板在阳光充足区域的单日诱捕数量显著高于阳光不足区域;同一时期蓝色、红色粘虫板诱集到天敌昆虫数量相对较少、益害比较低,使用蓝色和红色粘虫板对益虫伤害较小,对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认为,在阳光充足区域悬挂蓝色粘虫板控制白蜡敛片叶蜂成虫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敛片叶蜂 发生规律 粘虫板 天敌昆虫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对桑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润国 秦世杰 +4 位作者 张新鹏 王晶 王莉 梁晓梅 任振涛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9-564,共6页
为研究蠋蝽对桑树害虫桑木虱的生物防治潜力,在温度25℃、湿度50%、光周期16L∶8D环境下,测定了3龄和4龄蠋蝽若虫对5龄桑木虱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蠋蝽对桑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3龄和4龄蠋蝽若虫对桑木虱成... 为研究蠋蝽对桑树害虫桑木虱的生物防治潜力,在温度25℃、湿度50%、光周期16L∶8D环境下,测定了3龄和4龄蠋蝽若虫对5龄桑木虱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蠋蝽对桑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3龄和4龄蠋蝽若虫对桑木虱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较高(分别为10.709和12.359头),3龄和4龄蠋蝽若虫对5龄桑木虱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较低(分别为2.998和4.675头),蠋蝽对桑木虱成虫的控制作用显著高于桑木虱若虫。研究结果可为野外释放蠋蝽防治桑木虱提供理论依据,预期在野外桑木虱成虫发生期释放4龄蠋蝽若虫效果最佳,有助于促进桑园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桑木虱 捕食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