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发动机叶片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的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章 侯安平 +1 位作者 脱伟 夏爱国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2-582,共11页
流动诱发振动造成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深受关注.对叶片的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研究的数值方法及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振动响应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典型成果与特点,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进一... 流动诱发振动造成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深受关注.对叶片的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研究的数值方法及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振动响应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典型成果与特点,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将集中于不稳定流动因素引发叶片强迫振动发作规律的探索以及更贴近流固耦合物理机制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在工程需求牵引下,建立适用于工程预测的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科学评价叶片气动弹性动力响应问题的潜在风险和发展流动控制基础上的气动阻尼减振技术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气动弹性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2
作者 于贤君 侯景韬 +1 位作者 安广丰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8,共12页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于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制。结果表明,转子叶尖间隙为0.6%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吸力面出现了明显的角区分离;而转子叶尖间隙为1.3%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流动由泄漏流主导。随着小间隙下转子尖部角区分离的增强,转子尖部堵塞与损失剧烈增长;同时,由于转子吸力面径向迁移的增强,小流量工况下转子近轮毂区域损失降低、负荷升高。相应地,压气机级总压升随流量减小表现出“先平缓,再升高,最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级效率随着小流量工况总压升的进一步升高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角区分离 转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航空煤油RP-3结焦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琚印超 徐国强 +1 位作者 郭隽 王英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实验研究航空煤油RP-3在流动状态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压力对于氧化结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长2 m的单通道不锈钢管(Ф2.2×0.2,1Cr18N i9Ti)中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质量流量4 g/s,并利用"称... 实验研究航空煤油RP-3在流动状态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压力对于氧化结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长2 m的单通道不锈钢管(Ф2.2×0.2,1Cr18N i9Ti)中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质量流量4 g/s,并利用"称重法"获得RP-3结焦数据.通过改变系统压力3,4,5,6,7MPa,研究了压力对RP-3壁面结焦速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提高,对管壁的结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焦峰值位置也有沿实验段往下游移动的趋势,不同压力情况下的管壁结焦速率分布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航空煤油 结焦 热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钝化对超临界航空煤油静态结焦特性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锟 邓宏武 +1 位作者 徐国强 张春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5-749,共5页
通过静态装置,研究了不锈钢经表面磷化、酸洗钝化以及电解钝化后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热氧化结焦的抑制效果,并对表面钝化层的耐久性做出评估.研究发现,不锈钢的钝化膜层有效地降低不锈钢表面催化活性,按结焦抑制效果排序为:电解... 通过静态装置,研究了不锈钢经表面磷化、酸洗钝化以及电解钝化后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热氧化结焦的抑制效果,并对表面钝化层的耐久性做出评估.研究发现,不锈钢的钝化膜层有效地降低不锈钢表面催化活性,按结焦抑制效果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化学稳定性好、耐蚀性强的钝化膜层会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按钝化膜耐蚀性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综合结焦抑制效果及化学稳定性两个因素考虑,电解钝化为最佳表面钝化方案,但其在高温高腐蚀的煤油环境下长时间实验时易失去钝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表面钝化 不锈钢 RP-3 热氧化结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英杰 徐国强 +1 位作者 邓宏武 罗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660,共5页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壁和流体温度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hin沿流向分布、结焦对管内传热系数Kin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远离临界点的亚临界区域,hin随着RP-3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近临界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加;而进入超临界区域后,hin保持在1.8×104W/(m·℃)附近;结焦对管内传热影响显著,Kin随结焦增多逐渐降低,而降幅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超临界 加热 对流 传热系数 结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预旋进气旋转盘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实验 被引量:8
6
作者 罗翔 徐国强 +1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用实验的方法对具有30°预旋进气的旋转盘附近冷气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静盘表面压力、转盘表面温度、局部努赛尔特数的分布及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止盘罩表面的压力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用实验的方法对具有30°预旋进气的旋转盘附近冷气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静盘表面压力、转盘表面温度、局部努赛尔特数的分布及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止盘罩表面的压力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转盘表面的局部努赛尔特数在r<0.7R的区域基本不变,r>0.7R的区域里,局部努赛尔特数随r的增加而增大.该预旋角情况下,进气雷诺数对盘面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影响大于旋转雷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涡轮转子 涡轮静子 压力分布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射流速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郑新前 周晓勃 +1 位作者 侯安平 周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07,525,共5页
利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某受激扬声器产生的合成射流的速度大小。详细测量了频率、功率、波形、空间距离等对合成射流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产生很大的射流速度:平均速度与最大速度分别达到... 利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某受激扬声器产生的合成射流的速度大小。详细测量了频率、功率、波形、空间距离等对合成射流平均速度、最大速度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产生很大的射流速度:平均速度与最大速度分别达到42.5m/s和117m/s。合成射流速度强烈依赖于激励频率,测得3个共振频率分别为750Hz,1600Hz和2700Hz,在偏离共振频率时合成射流速度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速度测量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旋风扇不同转速匹配对失速关键级影响实验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卓奇 陆利蓬 +1 位作者 袁巍 宋西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7-802,共6页
对低速对旋风扇/压气机级的理论分析表明,对旋转子的失速关键级取决于失速时前后级的流量系数以及前后级固有的临界流量系数.前后级的转速匹配会改变前后级的流量系数,进而改变对旋风扇的失速关键级.在一台低速轴流对旋风扇上进行了不... 对低速对旋风扇/压气机级的理论分析表明,对旋转子的失速关键级取决于失速时前后级的流量系数以及前后级固有的临界流量系数.前后级的转速匹配会改变前后级的流量系数,进而改变对旋风扇的失速关键级.在一台低速轴流对旋风扇上进行了不同转速匹配的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该实验通过改变前后级转速来研究不同转速比情况下的对旋压气机失速特性.实验中分别测量了前后级在100%,90%,80%,70%,60%,50%转速下,共计36组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转速下第2级转子为失速关键级,并且可以通过调整前后级的转速比来改变失速关键级.另外,在失速时如果前级转子流量系数接近临界值,可以得到明显的失速迟滞回线,否则无法得到迟滞回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失速 压气机 风扇 对旋 转速匹配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声风扇转子的BVF气动优化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宏 李秋实 +1 位作者 郭明 周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7,26,共5页
将加功量作为目标函数并结合边界涡量流BVF(Boundary Vorticity Flux)这个诊断因子,对某高性能跨声风扇转子进行了优化.通过基于局部动力学的BVF诊断可以捕捉到流场分离流动在叶片表面上的物理根源,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激波结构.尽管优化... 将加功量作为目标函数并结合边界涡量流BVF(Boundary Vorticity Flux)这个诊断因子,对某高性能跨声风扇转子进行了优化.通过基于局部动力学的BVF诊断可以捕捉到流场分离流动在叶片表面上的物理根源,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激波结构.尽管优化后加功量增大,但因为BVF分布改善,激波结构和分离流动被良好地控制.三维粘性N-S(Navier-Stokes)程序计算结果表明,风扇转子在近峰值效率工况下压比提高了7.69%,效率提高了1.92%,在全工况范围转子性能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基于BVF诊断的优化手段在风扇/压气机的优化中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扇/压气机 气动优化 BV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粗糙或带凸起转盘风阻扭矩实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达 罗翔 +1 位作者 徐国强 田淑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5-1059,共5页
为研究壁面不同粗糙程度以及带有螺栓等表面凸起的转盘风阻扭矩特性,建立了一个转盘扭矩测量实验台.自由盘测量结果与经典经验关系式较好的符合度验证了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粗糙度以及附有6种凸起结构的转盘风阻扭矩规律... 为研究壁面不同粗糙程度以及带有螺栓等表面凸起的转盘风阻扭矩特性,建立了一个转盘扭矩测量实验台.自由盘测量结果与经典经验关系式较好的符合度验证了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粗糙度以及附有6种凸起结构的转盘风阻扭矩规律.结果表明,壁面的粗糙会增大转盘受到的扭矩,在所测量旋转雷诺数范围内,从气动光滑一直到粗糙高度0.2mm,扭矩系数增大1倍.基于气动光滑自由盘经验关系式进一步总结出相对粗糙度对于风阻扭矩的影响系数.对比6种凸起引起的风阻扭矩特性发现,叶型凸起会大幅降低风阻扭矩.凸起安装迎风角度的改变会带来10%的风阻扭矩差别.结合自由光滑盘扭矩系数经验关系式,总结出不同凸起形状对于扭矩系数的影响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盘 粗糙度 风阻损失 风阻扭矩 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轮毂转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春华 陆亚钧 +1 位作者 李秋实 周盛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5,共6页
在低速环形叶栅实验台上圆弧斜槽处理轮毂相对静子扩压叶栅环的旋转频率对叶栅端壁区流动进行了影响实验探索。结果表明:轮毂处理能够消除叶栅端壁区的低速团,减小流动堵塞,叶栅流通能力最大提高了26.2%。轮毂处理消除端壁分离的能力与... 在低速环形叶栅实验台上圆弧斜槽处理轮毂相对静子扩压叶栅环的旋转频率对叶栅端壁区流动进行了影响实验探索。结果表明:轮毂处理能够消除叶栅端壁区的低速团,减小流动堵塞,叶栅流通能力最大提高了26.2%。轮毂处理消除端壁分离的能力与处理轮毂的旋转方向和相对转速密切相关。随着处理轮毂转速的增加,叶栅流通能力增加,并且存在局部非线性较强的转速范围。因此,轮毂处理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叶排与处理槽相对运动带来的流动非定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处理 机匣处理 非定常激励 间隙泄漏流 环形叶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偏转理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水汀 王伟 杨彬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9-605,共7页
为了预测旋转状态下气膜轨迹偏转趋势,为叶片表面气膜孔的构型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个平板叶片模型对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中气膜轨迹偏转趋势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用于预测压力面侧气膜轨迹偏转方向的新无量纲准则数——偏转数Dn与气膜偏转... 为了预测旋转状态下气膜轨迹偏转趋势,为叶片表面气膜孔的构型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个平板叶片模型对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中气膜轨迹偏转趋势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用于预测压力面侧气膜轨迹偏转方向的新无量纲准则数——偏转数Dn与气膜偏转的关系进行验证。实验利用热色液晶技术对叶片表面的二维色调场进行测量,并采用无线旋转拍照系统对旋转坐标系中的图像信号加以采集。结果表明,哥氏力和离心力是影响气膜轨迹偏转方向的主要因素,偏转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旋转状态下平板叶片的冷气出流的偏转方向,但由于径向压力梯度和粘性力的存在,预测结果存在误差。基于实验结果和偏转理论提出修正偏转数Dn*,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偏转 热色液晶 平板模型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碟形升力体飞行器气动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于军力 王林林 高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碟形升力体飞行器采用了翼身融合的小展弦比气动布局.利用重心前移方式解决了横向稳定性问题,其效果在模型试飞实验中得到了验证.由于展弦比小而导致诱导阻力较大,为减小诱导阻力,在风洞中对一种后掠鱼鳍形小翼进行了吹风试验.模型安装... 碟形升力体飞行器采用了翼身融合的小展弦比气动布局.利用重心前移方式解决了横向稳定性问题,其效果在模型试飞实验中得到了验证.由于展弦比小而导致诱导阻力较大,为减小诱导阻力,在风洞中对一种后掠鱼鳍形小翼进行了吹风试验.模型安装翼尖小翼后,风洞测量其最大升阻比在30m/s风速下提高了70%.在试飞模型中验证了这种小翼不仅可以增大载重量而且增强了横向稳定性.为进一步了解碟形升力体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利用数值方法对升力体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数值结果显示,由于展弦比小,升力体翼尖处诱导旋涡对升力体的气动特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翼 机身 阻力系数 减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处理机匣周向分区数的实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建勇 袁巍 +1 位作者 郝晓林 陆亚钧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438,共5页
为了改善传统的对称处理机匣对压气机"扩稳降效"的普遍现象,设计了五种周向分区数的非对称处理机匣。实验结果显示,非对称处理机匣的分区数对压气机的稳定裕度影响不大;而对效率和总压升影响较大:随着分区数增加,压气机的性... 为了改善传统的对称处理机匣对压气机"扩稳降效"的普遍现象,设计了五种周向分区数的非对称处理机匣。实验结果显示,非对称处理机匣的分区数对压气机的稳定裕度影响不大;而对效率和总压升影响较大:随着分区数增加,压气机的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一种优选结构的非对称处理机匣能使压气机的稳定裕度扩大13%,同时使其峰值效率提高0.8%。这种非对称处理机匣能取得明显优于轴对称处理机匣的"扩稳增效"的原因是它改变了处理槽对压气机叶尖作用的非定常信号。根据非定常耦合流动理论,其产生的独特的低频激励信号能够对压气机叶尖复杂的非定常流场产生耦合整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 非对称处理机匣 非定常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损失系数实验值确定堵塞系数的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秀清 张健 周盛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1999年第2期10-15,共6页
现有设计体系中损失系数主要是由实验和经验来确定。通流气动设计则需计入叶片槽道内的边界层及局部分离区的堵塞效应,反映边界层和局部分离区的堵塞影响的堵塞系数也是依经验给定。本文对多台风扇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现有设计体系中... 现有设计体系中损失系数主要是由实验和经验来确定。通流气动设计则需计入叶片槽道内的边界层及局部分离区的堵塞效应,反映边界层和局部分离区的堵塞影响的堵塞系数也是依经验给定。本文对多台风扇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现有设计体系中损失系数和堵塞系数之间彼此孤立且在数值上不协调,而事实上,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体现在物理上就是损失和开式分离流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现有设计体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工程模型,试图把两者关联起来,通过损失系数的实验值确定堵塞系数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风扇 气动设计 损失系数 堵塞系数 航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碟形升力体低速气动性能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林林 高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221-5225,5275,共6页
升力体布局常见于航天器的设计中,在低速领域较少应用;但其紧凑的布局,巨大的升力体面积,充足的载物空间,翼身一体化的设计思想,都使具有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无人机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的潜力。设计了一种碟形升力体,并对其低速气动性... 升力体布局常见于航天器的设计中,在低速领域较少应用;但其紧凑的布局,巨大的升力体面积,充足的载物空间,翼身一体化的设计思想,都使具有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无人机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的潜力。设计了一种碟形升力体,并对其低速气动性能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升力、阻力、升阻比特性和静稳定特性的试验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构表明,碟形升力体具有较好的气动性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还以碟形升力体的研究结论为依据,对低速升力体的特点及其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体 低速气动特性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碳氢燃料RP-3导热系数实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海鹏 闻洁 +1 位作者 邓宏武 贾洲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87-1391,共5页
基于经典的瞬态热线法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测量多组分碳氢燃料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对无水乙醇、甲苯及高压氮气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液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1%以内,气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3%以内.进而对国产碳氢燃料... 基于经典的瞬态热线法原理,设计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测量多组分碳氢燃料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对无水乙醇、甲苯及高压氮气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液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1%以内,气相导热系数最大偏差在3%以内.进而对国产碳氢燃料RP-3导热系数进行了测定,温度范围298~430 K,压力范围0.1~5 MPa.改进和完善了超临界压力下流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热线法 碳氢燃料 RP-3 热物性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状态下叶片前缘复合换热实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谷振鹏 邓宏武 +1 位作者 陶智 朱剑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04-1409,共6页
通过液晶示温瞬态实验方法,对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前缘带气膜出流的冲击冷却结构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哥氏力、离心力对复合换热效果的影响.实验参数:射流进口雷诺数Re=4000,旋转数Ro=0~0.139.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转数的升高,实... 通过液晶示温瞬态实验方法,对旋转状态下涡轮叶片前缘带气膜出流的冲击冷却结构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哥氏力、离心力对复合换热效果的影响.实验参数:射流进口雷诺数Re=4000,旋转数Ro=0~0.139.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转数的升高,实验模型的整体换热效果逐渐减弱,在旋转数为0.139时,与静止状态相比冲击面平均努塞尔数Nu下降了33%,压力面和吸力面分别下降了20.5%和7.5%;哥氏力的作用加速了射流的扩散,是造成旋转换热减弱的主要原因;哥氏力和离心力的共同影响使得吸力面的换热好于压力面;气膜孔的存在改变了流动结构,极大的增强了孔周边区域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 气膜 换热 瞬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高比对微小通道空气流动换热特性影响实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阳鹏 徐国强 +1 位作者 李海旺 田一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53-1258,共6页
针对不同宽高比微小矩形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微小矩形通道宽0.4mm,宽高比分别为2/5、1/2、2/3和1.实验以空气作为工质.流动雷诺数如范围是200~1600.实验结果表明:宽高比对微小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不... 针对不同宽高比微小矩形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微小矩形通道宽0.4mm,宽高比分别为2/5、1/2、2/3和1.实验以空气作为工质.流动雷诺数如范围是200~1600.实验结果表明:宽高比对微小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微小矩形通道摩擦因子随着Re增大而减小,泊肃叶数Po随着Re增大而增大,二者随着宽高比增大同时减小;努塞尔数Nu随着Re增大而增大,随着宽高比增大而减小.针对宽高比对微小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拟合了相应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 宽高比 流动 换热 经验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壁面传热的微型向心涡轮气动设计探讨
20
作者 丁超 边磊 邹正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7-952,共6页
毫米级微型向心涡轮传热效应显著区别于常规向心涡轮,发展计及壁面传热效应的微型向心涡轮的气动设计方法对微型燃气轮机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微型向心涡轮壁面非绝热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初步建立了计及固壁传热效应的微型向心涡轮... 毫米级微型向心涡轮传热效应显著区别于常规向心涡轮,发展计及壁面传热效应的微型向心涡轮的气动设计方法对微型燃气轮机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微型向心涡轮壁面非绝热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初步建立了计及固壁传热效应的微型向心涡轮速度三角形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计及传热效应的微型向心涡轮的气动设计方法.分析得到了考虑传热影响的微型向心涡轮设计规律.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对模型和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初步表明所发展计及壁面传热效应的模型和微型向心涡轮气动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微型 向心涡轮 设计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