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小麦秸秆好氧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演替
1
作者 刘佃磊 王律杰 +2 位作者 董迎迎 谢倍珍 刘红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7,共10页
为解决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中植物不可食秸秆等固体废物处理问题,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小麦秸秆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对发酵温度、初始含水率及碳氮比3个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采用BLSS固废生物转化器进行验证,并分析固废... 为解决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中植物不可食秸秆等固体废物处理问题,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小麦秸秆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对发酵温度、初始含水率及碳氮比3个因素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采用BLSS固废生物转化器进行验证,并分析固废生物转化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目及群落结构演变。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55℃、初始含水率60%、碳氮比30:1,该条件下摇瓶和固废生物转化器中降解效率分别为42.5%和56.3%。微生物总数达到3.27×10^7个/mL。基质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种属多样性有下降趋势,而与纤维素降解等功能相关的优势菌群Bacillus(芽胞杆菌属)、Thermolactis(热乳芽胞杆菌)、Scopulariopsis(帚霉属)及Aspergillus(曲霉属)等丰度明显上升。研究结果为BLSS中植物固废提供高效的生物处理方法,并为植物固废处理微生物菌剂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小麦秸秆 发酵条件 微生物多样性 优势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舱室内微生物污染问题及其防控体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伊 刘红 《载人航天》 CSCD 2014年第6期543-549,共7页
载人空间站、星球基地、星际飞船中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如不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可能会出现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空间舱室环境中很多微生物活性更高,其对材料腐蚀性更强,且由于人类在空间舱室环境下免疫力降低,因此致病危险更大。为此... 载人空间站、星球基地、星际飞船中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如不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可能会出现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空间舱室环境中很多微生物活性更高,其对材料腐蚀性更强,且由于人类在空间舱室环境下免疫力降低,因此致病危险更大。为此概述了空间站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分析了空间微生物污染的三种主要来源包括人体内和体表、航天器系统生产过程、货运飞船,指出了空间站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对材料腐蚀两方面的危害,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微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其中包括空间舱室微生物污染监测体系和飞行前后密闭舱室内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在分析美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站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方案设想,为解决我国密闭舱室微生物污染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 抗菌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舱室内易滋生微生物的部位特点和在轨防控措施 被引量:5
3
作者 霍天翔 付玉明 刘红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4-820,共7页
针对空间舱室微生物污染及微生物清除问题,指出空间舱室内空气流动性差、潮湿以及经常和人体皮肤发生接触的部位容易滋生微生物,阐述了目前使用的细菌过滤元件、便携式除菌装置、舱内抑菌材料、舱内检测及定期清洁等控制措施,并从空间... 针对空间舱室微生物污染及微生物清除问题,指出空间舱室内空气流动性差、潮湿以及经常和人体皮肤发生接触的部位容易滋生微生物,阐述了目前使用的细菌过滤元件、便携式除菌装置、舱内抑菌材料、舱内检测及定期清洁等控制措施,并从空间站建设、运行期间微生物清洁控制方面提出在轨防控的建议,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微生物危害 微生物滋生位置 微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