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电叶片用真空灌注型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艳菲 李敏 +1 位作者 顾轶卓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本文针对两种自制的风电叶片用真空灌注型环氧树脂体系EP-1和EP-2,研究了树脂的工艺性和力学性能,并选取单轴向和三轴向玻璃纤维织物,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层板,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低温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EP-2体... 本文针对两种自制的风电叶片用真空灌注型环氧树脂体系EP-1和EP-2,研究了树脂的工艺性和力学性能,并选取单轴向和三轴向玻璃纤维织物,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层板,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室温和高低温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EP-2体系浸润性、流动性和韧性更好,但强度、模量和耐热温度略低;常温及-45℃下两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近,纤维/树脂界面粘结较强;50℃环境下,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降低,受玻璃化转变温度偏低的影响,EP-2复合材料压缩性能降低更为明显;两种环氧树脂的工艺性和力学性能优异,与纤维匹配性好,满足风电叶片对树脂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叶片 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 真空灌注工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纳米材料Cs_(0.2)WO_(3)和W18O_(49)长度与红外吸收关联性的Mie散射理论推导及实验验证
2
作者 熊远鹏 孔繁东 李锐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64-1772,共9页
研究表明二元、三元钨基氧化物的红外吸收性能具有尺寸和形貌依赖性,但还没有普适性的物理学机理及计算方法。本工作基于Mie散射理论,推导了一维材料的长度与光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究了纳米钨基氧化物的... 研究表明二元、三元钨基氧化物的红外吸收性能具有尺寸和形貌依赖性,但还没有普适性的物理学机理及计算方法。本工作基于Mie散射理论,推导了一维材料的长度与光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和实验验证,探究了纳米钨基氧化物的红外吸收性能与颗粒长度的关联性。首先,基于Mie散射理论的推演和计算,揭示了增加纳米Cs_(0.2)WO_(3)和W18O_(49)材料长度可适度提高其近红外吸收性能的规律。其次,测试了合成的不同长度Cs_(0.2)WO_(3)纳米棒和W18O_(49)纳米线的红外吸收性能,结果与理论计算及模拟相吻合。其中在2 500~20 000 nm波长范围内Cs_(0.2)WO_(3)纳米棒和W18O_(49)纳米线随长度的变化趋势不同,Cs_(0.2)WO_(3)纳米棒的红外吸收性能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而W18O_(49)纳米线的红外吸收性能随长度的增加而减弱。Cs_(0.2)WO_(3)纳米棒和W180O9纳米线的光热效应均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幅分别达18.5%和12.7%,再次验证了长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E散射 一维 红外吸收 Cs_(0.2)WO_(3) W18O_(4)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松梅 王博 +2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安军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54-2760,共7页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出了两种不同形貌的镍纳米粒子-石墨烯(Ni-GN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形貌对复合材料电磁吸收性能的影响.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制备出球形和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出了两种不同形貌的镍纳米粒子-石墨烯(Ni-GN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形貌对复合材料电磁吸收性能的影响.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制备出球形和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相比于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吸收性能,其原因是由于复合材料中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独特的各向同性天线形貌引起的尖端放电效应.因此利用简单的原位化学还原制备不同形貌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可以作为其他复合材料制备的总体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原位化学还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4
4
作者 于美 刘鹏瑞 +3 位作者 孙玉静 刘建华 安军伟 李松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4,共6页
以无毒、绿色的葡萄糖为还原剂,在没有稳定剂、温和的液相反应条件下,同时还原氧化石墨和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原位制备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石墨烯... 以无毒、绿色的葡萄糖为还原剂,在没有稳定剂、温和的液相反应条件下,同时还原氧化石墨和银氨溶液中的银氨离子,原位制备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和银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同时被葡萄糖还原,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于石墨烯片层之间,生成的银纳米粒子中大多数存在着孪晶界,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分布受硝酸银用量的影响,在合适的银离子浓度下,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集中在25 nm左右;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拉曼信号由于银粒子的存在增强了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银纳米粒子 复合材料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器结构用复合材料四大核心技术及发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绍凯 马绪强 +2 位作者 李敏 顾轶卓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84,共9页
先进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可设计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作飞行器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更高效、可靠及大量应用角度,重点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增强体与基体材料、复合... 先进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可设计性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作飞行器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而从更高效、可靠及大量应用角度,重点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增强体与基体材料、复合成型工艺及性能检测评价等结构复合材料之四大方面核心技术的研究动向与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新一代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发展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 飞行器 碳纤维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与组织性能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彦波 马凤梅 +1 位作者 肖文龙 马朝利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111,共14页
Ti-Al金属间化合物相与韧性Ti交替的叠层结构材料既可以保留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又可拥有高的室温韧性,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Ti增韧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两种制备方法,即箔箔冶金法和气相沉积法的物理冶金... Ti-Al金属间化合物相与韧性Ti交替的叠层结构材料既可以保留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又可拥有高的室温韧性,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Ti增韧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基叠层复合材料两种制备方法,即箔箔冶金法和气相沉积法的物理冶金学过程和致密化工艺,介绍各种技术条件下叠层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特点,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阐述。最后,对该种复合材料的未来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通过工艺调整来制备出具有更加合适的叠层结构和优异性能的材料,依旧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 叠层结构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孔隙缺陷的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超 张娅婷 +5 位作者 顾轶卓 张华婷 仵剑 李艳霞 李敏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5,共5页
针对复合材料热压工艺建立了一套可以研究孔隙形成规律的工艺实验模拟装置,采用该装置考查了成型压力、加压点、吸胶方式、试样厚度等因素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取孔隙与工艺因素的关联规律;对于MT300/603碳纤... 针对复合材料热压工艺建立了一套可以研究孔隙形成规律的工艺实验模拟装置,采用该装置考查了成型压力、加压点、吸胶方式、试样厚度等因素对孔隙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可以获取孔隙与工艺因素的关联规律;对于MT300/603碳纤维/环氧预浸料,成型压力的增大与加压点温度的降低都可以降低孔隙率与孔隙尺寸,但压力对于孔隙率的消除效果更明显;孔隙消除机理中的树脂流动带出气泡起主要作用,而压力的压溃和排气作用起次要作用;铺层厚度对孔隙形成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热压工艺复合材料孔隙缺陷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热压工艺 预浸料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结构几何要素与制造缺陷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谢富原 王雪明 +3 位作者 李敏 戴棣 王菲 张佐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8,92,共6页
基于大量复合材料构件无损检测数据的统计结果,总结并表征了几种与制造缺陷密切关联的复合材料结构几何要素,结合统计结果和制造缺陷的形貌分析,揭示了几何要素与制造缺陷的关联规律,初步分析了缺陷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构件... 基于大量复合材料构件无损检测数据的统计结果,总结并表征了几种与制造缺陷密切关联的复合材料结构几何要素,结合统计结果和制造缺陷的形貌分析,揭示了几何要素与制造缺陷的关联规律,初步分析了缺陷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构件厚度过薄(<1mm)或过厚(>5mm)、变厚梯度突变以及曲率半径过小(<2mm)将增大缺陷产生的比例;厚度变化、变厚梯度和曲率半径变化均会产生分层和孔隙,变厚梯度区最易产生富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构件 曲率半径 变厚梯度 缺陷 分层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方管硅橡胶热膨胀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晓明 顾轶卓 +2 位作者 李超 李敏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8,46,共6页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方管,设计制备了硅橡胶热膨胀工艺成型模具,并制备了碳纤维/双马树脂和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方管,研究了成型过程中硅橡胶的温度变化规律,考察了方管的成型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按照所建立的热膨胀工艺模...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方管,设计制备了硅橡胶热膨胀工艺成型模具,并制备了碳纤维/双马树脂和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方管,研究了成型过程中硅橡胶的温度变化规律,考察了方管的成型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按照所建立的热膨胀工艺模具尺寸设计公式,可给出硅橡胶芯模的尺寸和工艺间隙;模具内腔的空气对流情况对硅橡胶的温度变化有重要影响;工艺间隙对方管成型质量有很大影响,当工艺间隙与理论计算值相符时,碳纤维/环氧树脂管件的表面和内部质量良好,厚度与设计值一致;碳纤维/双马树脂管件成型时,复合材料内部容易产生孔隙缺陷,采用真空辅助的热膨胀工艺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孔隙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方管 热膨胀工艺 碳纤维预浸料 硅橡胶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Fe_2O_4/T-ZnOw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美 刘鹏瑞 +3 位作者 刘建华 李松梅 王承 孙玉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43-1747,共5页
采用铁氧体化学镀在四角氧化锌晶须(T-ZnOw)表面包覆NiFe2O4镀层,制备了NiFe2O4/T-ZnOw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镀覆前后T-ZnOw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NiFe2O4/T-ZnOw复合材料... 采用铁氧体化学镀在四角氧化锌晶须(T-ZnOw)表面包覆NiFe2O4镀层,制备了NiFe2O4/T-ZnOw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镀覆前后T-ZnOw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研究了NiFe2O4/T-ZnOw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覆后,在T-ZnOw表面包覆了尖晶石型NiFe2O4镀层,生成了NiFe2O4/T-ZnOw复合材料,该材料为磁损耗型材料。化学镀覆过程中T-ZnOw的装载量会影响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当T-ZnOw装载量为0.2g时,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磁导率、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当吸收层厚度达到3 mm时,反射率在14 GHz处达到-11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氧化锌晶须 镍铁氧体 铁氧体化学镀 电磁波吸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砂复合电沉积法制备铜基金刚石复合材料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卫平 魏由洋 +2 位作者 刘慧丛 刘永正 朱立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64-1868,共5页
铜基金刚石复合材料可结合铜与金刚石的优良物理性能,实现航空电子系统及其元器件轻质、高导热、低膨胀的性能要求。考察了复合电沉积工艺对复合材料金刚石质量分数和致密度的影响;通过对埋砂复合电沉积的预镀时间、上砂镀时间以及加厚... 铜基金刚石复合材料可结合铜与金刚石的优良物理性能,实现航空电子系统及其元器件轻质、高导热、低膨胀的性能要求。考察了复合电沉积工艺对复合材料金刚石质量分数和致密度的影响;通过对埋砂复合电沉积的预镀时间、上砂镀时间以及加厚镀时间等工艺参数的优化,获得金刚石分布均匀,致密度较高的铜基金刚石复合材料;并根据3种粒径金刚石的埋砂工艺参数拟合了金刚石粒径与复合电沉积工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刚石复合材料 埋砂复合电沉积 埋砂工艺 金刚石质量分数 致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吸胶工艺复合材料层板成型质量与预浸料特性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科 顾轶卓 +1 位作者 李敏 张佐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8-33,共6页
针对3种国外产碳纤维/环氧预浸料,测试表征了预浸料的工艺特性,并采用热压罐零吸胶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层板,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层板厚度和内部缺陷的影响,分析了成型质量与预浸料特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研究了层板弯曲性能、层间剪切性... 针对3种国外产碳纤维/环氧预浸料,测试表征了预浸料的工艺特性,并采用热压罐零吸胶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层板,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层板厚度和内部缺陷的影响,分析了成型质量与预浸料特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研究了层板弯曲性能、层间剪切性能对成型质量变化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零吸胶工艺树脂流动受到很大限制,预浸料树脂含量不均容易造成所成型层板厚度不均、表面不平整,另外,预浸料树脂流动性小的体系在层间容易出现明显富树脂现象;零吸胶工艺夹杂空气主要在真空作用下通过铺层内的通道排出,因此预浸料气体渗透率和成型封装方式对孔隙缺陷有重要影响;实验范围内,工艺条件的改变没有显著影响所成型层板的短梁剪切性能和弯曲性能。研究结果对于预浸料选择和国产高性能预浸料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层板 热压罐零吸胶工艺 预浸料 力学性能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时机对碳纤维增强改性双马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文琼华 马开维 +5 位作者 李博 文友谊 陈超 李艳霞 顾轶卓 李敏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6,25,共6页
针对本实验中使用的改性双马树脂,采用DSC测试分析了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制度。通过树脂流变性能测试选取了100℃、110℃和120℃作为3个加压时机,研究了加压时机对改性双马树脂单向复合材料层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压温度的... 针对本实验中使用的改性双马树脂,采用DSC测试分析了树脂体系的固化工艺制度。通过树脂流变性能测试选取了100℃、110℃和120℃作为3个加压时机,研究了加压时机对改性双马树脂单向复合材料层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压温度的降低,单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略有提高;不同力学性能对加压时机的敏感程度不同,本实验中相对于压缩性能、弯曲性能和层间剪切性能,拉伸性能对加压时机的变化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改性双马树脂的工艺特性及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双马树脂 预浸料 加压时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复合材料热压罐工艺成型过程压力监测技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艳霞 顾轶卓 +1 位作者 李敏 张佐光 《航空制造技术》 2015年第9期82-86,共5页
热压罐工艺是航空航天领域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构件最重要的方法,如工艺控制不利可能导致制件存在纤维架桥、屈曲、孔隙、分层、变形等缺陷,从而影响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力学性能以及可靠性。热压罐工艺过程压力监测技术,可为模具设计、... 热压罐工艺是航空航天领域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构件最重要的方法,如工艺控制不利可能导致制件存在纤维架桥、屈曲、孔隙、分层、变形等缺陷,从而影响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力学性能以及可靠性。热压罐工艺过程压力监测技术,可为模具设计、工艺优化、缺陷形成机制分析提供有利的试验手段,提升复合材料成型制造技术水平。文中系统总结了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过程纤维、树脂、预浸料叠层承压测试方法及其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复合材料 热压罐工艺 压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固化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艳霞 《航空制造技术》 2016年第15期76-81,86,共7页
热压罐成型工艺是航空航天领域用复合材料构件的重要制备方法之一,工艺过程涉及热和压力在多相材料体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在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建立数值模拟方法可有效指导工艺、工装的设计与优化,为... 热压罐成型工艺是航空航天领域用复合材料构件的重要制备方法之一,工艺过程涉及热和压力在多相材料体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复合材料成型质量。在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建立数值模拟方法可有效指导工艺、工装的设计与优化,为先进复合材料研制模式从传统的积木式验证向数字化制造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综述近年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数值模拟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热压罐成型工艺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及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复合材料 热压罐工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结构与短纤维对硅橡胶耐烧蚀绝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栾贻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148,共4页
采用甲基硅橡胶、乙烯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作为耐烧蚀绝热材料的基体,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属于综合性能较好的成碳型绝热材料基体。以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制备短切玻璃纤维、短切碳... 采用甲基硅橡胶、乙烯基硅橡胶、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作为耐烧蚀绝热材料的基体,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属于综合性能较好的成碳型绝热材料基体。以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制备短切玻璃纤维、短切碳纤维和聚芳砜纶浆粕增强耐烧蚀绝热复合材料材料,对其物理性能、导热性能及耐烧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纤维的增强效果差别较大,相同用量条件下,PSA浆粕增强制得的复合材料线烧蚀率较低(0.086mm.s-1);从综合性能及碳层结构方面考虑,玻璃纤维与PSA浆粕可以作为苯基硅橡胶耐烧蚀绝热材料的成碳增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绝热材料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表面处理剂在填充型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婧坤 杨继萍 +2 位作者 张帅 马永梅 曹新宇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共4页
从大分子表面处理剂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综述大分子表面处理剂在无机颗粒填充聚合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改善。相关研究表明:大分子表面处理剂的使用在无机填料和聚合物之间引入了柔性界面层,从而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从大分子表面处理剂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综述大分子表面处理剂在无机颗粒填充聚合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改善。相关研究表明:大分子表面处理剂的使用在无机填料和聚合物之间引入了柔性界面层,从而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都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填料 大分子表面处理 复合材料 机械性能 界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_2O_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小雨 李松梅 +2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王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5-850,共6页
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即Co2+、Fe2+均匀共沉淀在氧化石墨表面的同时氧化石墨被原位热还原,制备出CoFe2O4-石墨烯(CFO-GN)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EDS)、热重分析仪(TGA)、... 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即Co2+、Fe2+均匀共沉淀在氧化石墨表面的同时氧化石墨被原位热还原,制备出CoFe2O4-石墨烯(CFO-GN)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EDS)、热重分析仪(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元素成分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钴铁氧体(CoFe2O4)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层间及表面,CoFe2O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有介电损耗和磁损耗,表现出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CoFe2O4质量分数分别为88.62%和74.53%的CoFe2O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当厚度为2 mm时反射损耗分别可达-11.0 dB和-12.4 dB,反射损耗在-8 dB以下的频宽约为2.0 GHz和4.3 GHz。其中石墨烯含量相对较高的复合材料介电损耗较强,反射损耗强度较大,吸收频带较宽,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钴铁氧体 纳米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正极用硫/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晶晶 李彬 +2 位作者 李松梅 刘建华 于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030-2036,共7页
制备了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模板的介孔碳,并将介孔碳和单质硫采用熔融渗透法复合制得硫/介孔碳复合材料。SEM、TEM和BET结果显示介孔碳成直径约为500 nm的大小均一的球体,存在孔径为2 nm的微孔;单质硫充分填充在介孔碳的微孔中。以... 制备了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模板的介孔碳,并将介孔碳和单质硫采用熔融渗透法复合制得硫/介孔碳复合材料。SEM、TEM和BET结果显示介孔碳成直径约为500 nm的大小均一的球体,存在孔径为2 nm的微孔;单质硫充分填充在介孔碳的微孔中。以硫/介孔碳复合物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时显示出高的电化学性能。初始放电容量高达1 519 m Ah·g-1,在200 m 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200个循环后依然能保持在835 m Ah·g-1。硫/介孔碳复合材料的高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源于介孔碳良好的导电性及其孔结构的固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介孔碳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铜合金无压浸渗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雅丁 张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9-42,47,共5页
采用无压浸渗方法成功制备了钛铜合金浸渗石墨基金属复合材料。浸渗温度控制在合金成分的熔点附近(1273-1373K),浸渗时间在5~20s,然后保温10min以充分浸渗。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元素能谱分析等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的研究表明,... 采用无压浸渗方法成功制备了钛铜合金浸渗石墨基金属复合材料。浸渗温度控制在合金成分的熔点附近(1273-1373K),浸渗时间在5~20s,然后保温10min以充分浸渗。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元素能谱分析等手段对该复合材料进行的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由C,TiC,Cu和TiCu组成,浸渗组织呈均匀网状分布于石墨基体,浸渗相和石墨基体的界面处主要为TiC。对浸渗前后材料的密度、孔隙率和摩擦因数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采用该工艺进行的钛铜合金浸渗可填充石墨预制体82%的原有孔隙,浸渗效果良好;复合材料中界面处浸渗相显微硬度达到660(HV),具有较高硬度,使获得的石墨/合金复合材料摩擦因数降低1/3,改善了材料的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铜合金 浸渗 石墨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