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理论与策略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萌 姚小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56,共3页
高校学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且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均由相同之处。而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网络化、信息化等当今时代的特色产物,给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产生... 高校学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的有效途径,且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上均由相同之处。而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网络化、信息化等当今时代的特色产物,给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二者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存在诸多相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以切实提升二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分析 策略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付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60-63,共4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参与教学模式,能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破解大班教学难题,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机动、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参与式教学模...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参与教学模式,能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破解大班教学难题,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机动、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置教学专题、精心组织课堂展示、真实反映教学质量,同时要坚持严格把关、鼓励创新、公平考核的原则,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热情参与、教学内容贴近现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精品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与式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柏拉图与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惠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2,共4页
柏拉图对"高贵的谎言"的承认与马基雅维里对邪恶的政治手段的强调,不同程度地暴露了政治行为中道德合理性与政治有效性的博弈问题。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植根于古典与现代两种相异的理论传统,因此,两者提出问题的目的、分析问题... 柏拉图对"高贵的谎言"的承认与马基雅维里对邪恶的政治手段的强调,不同程度地暴露了政治行为中道德合理性与政治有效性的博弈问题。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植根于古典与现代两种相异的理论传统,因此,两者提出问题的目的、分析问题的立足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向度等都有所不同,从而反映出古今政治哲学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政治 柏拉图 马基雅维里 古典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空间与前瞻
4
作者 姚小玲 刘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7,共6页
新常态呼唤新命题,新命题孕育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思想建党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要从变化发展着的时代大背景出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最大实际,在经济社会新一轮转型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格局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改... 新常态呼唤新命题,新命题孕育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思想建党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要从变化发展着的时代大背景出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最大实际,在经济社会新一轮转型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格局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改革创新。在新常态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同时市场逻辑、社会思潮和网络技术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影响仍在。对此,要把握好新常态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增强思想理论建设与党的其他领域建设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努力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成果转化为强化党群关系、改进工作作风、夯实执政基础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中国共产党 思想理论建设 意识形态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罗茨纳赫笔记》: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的转折点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代月 孙菲菲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5,共7页
《克罗茨纳赫笔记》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政治理性、转向社会批判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私有财产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法国大革命大量材料的摘抄,马克思了解到:私有财产决定政治的历史演进以及内部结构;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能实现人民主权,仅仅是... 《克罗茨纳赫笔记》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政治理性、转向社会批判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私有财产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法国大革命大量材料的摘抄,马克思了解到:私有财产决定政治的历史演进以及内部结构;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能实现人民主权,仅仅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形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构成现代政治矛盾的关键,它决定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走向。马克思所取得的这些理论认识,促使他进一步把握到政治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从而超越政治理性转向社会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性 社会批判 民主制 《克罗茨纳赫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赵义良 刘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共5页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分析阶级社会的重要理论框架。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是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高度自觉和系统论证以潜在的方式贯穿于马克思阶级...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分析阶级社会的重要理论框架。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是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理论的高度自觉和系统论证以潜在的方式贯穿于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始终。互相信任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化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内在要求。"制度性"的合作规范是工人阶级集体行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阶级斗争 工人阶级 集体行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及现实价值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代月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7,共5页
劳动正义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正义理论上的实际应用,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问,也是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具体包括劳动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劳动正义... 劳动正义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正义理论上的实际应用,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问,也是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内容之一。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具体包括劳动正义的存在论基础,劳动正义的具体内涵,以及从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视角来研究劳动正义的方法论。《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劳动正义三原则对我国当前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它体现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劳动正义 现实性 超越性 和谐劳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思想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代月 毕铭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7,共5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做出了两个论断,其一,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其二,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两个论断的内涵以及意蕴并不能完全等同。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根据第一个论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做出了两个论断,其一,国家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其二,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两个论断的内涵以及意蕴并不能完全等同。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根据第一个论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而忽略了后一论断,致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被简化为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以及现实主义态度,科学地揭示了国家所具有的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共同体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因素”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代月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8,共6页
青年黑格尔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在传统的哲学解读视域下,学界仅仅关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关系,而对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关联关注不多,这就使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比如,在宗教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 青年黑格尔派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在传统的哲学解读视域下,学界仅仅关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关系,而对马克思与卢格的学术关联关注不多,这就使一些重要的问题被忽略。比如,在宗教批判占主导地位的氛围下,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是青年黑格尔派政治批判哲学的创始人,引导了青年黑格尔派由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梳理马克思与卢格的理论关系,有助于我们回答青年马克思理论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勒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为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可信的历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 民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代月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5,共5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消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想,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批判;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批判;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析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市民社会 意识形态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象具体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代月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4,共6页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考察市民社会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民社会理论错误,为我们分析市民社会与资产...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考察市民社会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民社会理论错误,为我们分析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资产阶级社会 抽象 具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左翼党的可持续政治转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聪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3,共2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欧美国家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以及《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著述的发表与传播,人们开始对"高增长""高消费""高污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欧美国家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以及《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著述的发表与传播,人们开始对"高增长""高消费""高污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体验,以及70年代波澜壮阔的环境运动、反核运动等环境新社会运动,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左翼 《寂静的春天》 反核运动 环境污染事件 《增长的极限》 生态破坏 政治生态 欧洲绿党 环境空间 二氧化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国家资本主义论”的理论误区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义良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8-170,共3页
认真剖析"国家资本主义论"基本观点背后的理论实质,可以发现"国家资本主义论"在理论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二是混淆了两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混淆了两条不同的社... 认真剖析"国家资本主义论"基本观点背后的理论实质,可以发现"国家资本主义论"在理论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概念;二是混淆了两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混淆了两条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西方学者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论"的实质在于通过混淆概念,转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境,以达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辩护的目的,进而掩盖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本主义论 理论误区 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伦理学视阈中的“马基雅维里问题”:逻辑结构与理论实质
14
作者 谢惠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3,共3页
本文主要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剖析"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理论实质,从而论证简单地通过兼顾目的与手段之正当性的路径难以解决该问题。原因有二:其一,"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常规的推理模式相悖,反映出... 本文主要从政治伦理学的角度剖析"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理论实质,从而论证简单地通过兼顾目的与手段之正当性的路径难以解决该问题。原因有二:其一,"马基雅维里问题"的逻辑结构与常规的推理模式相悖,反映出从应然判断推出实然判断的困难;其二,"马基雅维里问题"实质上蕴含了两种或以上均能明确说明自身正当性和重要性的基本价值诉求之间不可公度的根本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马基雅维里问题 道德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维度下马克思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重意蕴
15
作者 赵义良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8,共5页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维度研究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超越,我们认为,马克思通过确立新的逻辑起点,强调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向,突出运用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从而在根本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自己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有...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维度研究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超越,我们认为,马克思通过确立新的逻辑起点,强调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向,突出运用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从而在根本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自己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古典政治经济学 整体性维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的政治性——论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的改造
16
作者 谢惠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共5页
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中,宗教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马基雅维里力图借助宗教的方式改变意大利格局,从而建立政治新秩序。为此,他致力于重新诠释基督教教义,使经改造的基督教迎合政治需要,进而发挥其政治功用。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宗教 基督教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表现及其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袁慧 李锦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0-142,共3页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由詹姆斯·斯托纳提出,他认为相比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凯斯·桑斯坦进一步指出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在当今泛网络时代,群体极化现象借由网络这一推手愈发加剧,现实中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由詹姆斯·斯托纳提出,他认为相比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凯斯·桑斯坦进一步指出在网络社会中也存在着群体极化现象。在当今泛网络时代,群体极化现象借由网络这一推手愈发加剧,现实中群体极化现象经由网络传播极大地扩大影响面且加深影响力度,甚至打破网络和现实之间的壁垒,造成现实中的影响。最终,现实和网络中群体极化相互影响,造成超出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故而需要采取现实和网络中各自对应的手段加以疏导和规制,构建网络生态文明和健康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极化 互联网 道德 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马克思国家观嬗变的原因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代月 万林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看,他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将国家视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共同体(Gemeinwesen)。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国家规定为虚幻的共同体(illusorische Gemeinschaft)...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看,他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将国家视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共同体(Gemeinwesen)。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国家规定为虚幻的共同体(illusorische Gemeinschaft)。用词的变化反映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变化。对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关系的发现,使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实现了由逻辑到历史的转变,从而导致他的国家观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类本质 社会存在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与规则——从道德训诫方式的转变看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换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惠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5,共3页
美德与规则是道德训诫的重要方式。在考察两种相异的理论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以美德为中心"与"以规则为中心"两种基本主张蕴含的实质,揭示"以规则为中心"之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而阐释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 美德与规则是道德训诫的重要方式。在考察两种相异的理论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以美德为中心"与"以规则为中心"两种基本主张蕴含的实质,揭示"以规则为中心"之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而阐释现代道德中心问题的转换所带来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流动党员管理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爽 王久高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0-162,共3页
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着力点;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和探索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的必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战... 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着力点;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和探索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的必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战略目标及其意义在于培养能促进城乡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的优秀党员,目标重心和落脚点在于服务于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他们生存和工作的技能;加大城乡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优秀人才资源管理库;加大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以城协乡促进农村党组织机制化建设;构建流动党员主动寻求党组织的动力机制,创新流动党员先进性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发展 流动党员 党员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