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肌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凌霄 温宏峰 +1 位作者 才丽娜 李文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929-1932,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对肌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2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DPN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并控制饮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对肌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2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DPN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α-硫辛酸治疗,并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评分(TSS)、肌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1.67%、81.2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麻木、刺痛、抽筋、乏力等TSS评分及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SV)、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运动传导速度(MNCV)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治疗DPN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葛根素注射液 疗效 肌电图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杜继臣 王瑞彤 郭翃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3-205,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的疗效。方法 :将 3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卡马西平组 ,治疗前后观察疼痛和麻木的改善情况。结果 :神经妥乐平组对疼痛和麻木的改善情况良好 ,对疼痛的总有效率和麻...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和卡马西平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的疗效。方法 :将 3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卡马西平组 ,治疗前后观察疼痛和麻木的改善情况。结果 :神经妥乐平组对疼痛和麻木的改善情况良好 ,对疼痛的总有效率和麻木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卡马西平组。结论 :神经妥乐平治疗PHN安全有效 ,优于卡马西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妥乐平 卡马西平 带状疱疹 神经痛 疗效比较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10
3
作者 温宏峰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0-892,共3页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一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温宏峰 杜继臣 李继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婧 杨旭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性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 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是起源于椭圆囊的能够客观反映前庭-眼反射通路完整性一种无创电生理检查,是一项新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与眼震电图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眩晕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评价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上神经 椭圆囊 前庭-眼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明 代欣 +1 位作者 李炜垣 宋桂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0期913-914,共2页
目的探讨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平衡仪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止、睁眼条件下,双脚站立位时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其中10例偏瘫患者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检查。结果正常组位置... 目的探讨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平衡仪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止、睁眼条件下,双脚站立位时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其中10例偏瘫患者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检查。结果正常组位置矢量图以前-后型为主;脑卒中偏瘫患者左-右型最多,斜型次之。脑卒中患者的位置矢量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1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站立时姿势控制能力部分改善,治疗前后6个方向的检测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位置矢量分析在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跟踪康复训练疗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 位置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梗死合并同侧上肢远端急性缺血1例
7
作者 温宏峰 李继来 王培福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8期675-678,共4页
患者,男性,50岁。因头晕17 h,左手末端青紫15 h于2014年1月2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7 h劳动中突发头晕,呈头昏沉感,无视物旋转,伴有走路不稳,身体向左偏,有轻微左面部及半身麻木感,无头痛,无口角歪斜及肢体乏力。发病后2 h,... 患者,男性,50岁。因头晕17 h,左手末端青紫15 h于2014年1月2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7 h劳动中突发头晕,呈头昏沉感,无视物旋转,伴有走路不稳,身体向左偏,有轻微左面部及半身麻木感,无头痛,无口角歪斜及肢体乏力。发病后2 h,患者到附近诊所就诊,考虑脑供血不足,给予改善循环治疗。输液过程中患者感觉左手末端胀痛并发现颜色发暗,逐渐加重,头晕持续无改善。发病后8 h,患者自觉左手末端疼痛愈发剧烈,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1、2、3指节全部发黑,无明显肢体力弱。遂转诊至我院急诊,完善心电图、上肢血管超声、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检查。以左手坏疽收入血管外科,后转入神经内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