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分析:基于rs-fMRI数据
1
作者 张中旭 马萧童 +3 位作者 周锋 杨艺超 王志群 郑运松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图论及连边分析方法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针灸前后脑功能网络改变。方法纳入35例女性PDM患者,所有患者于经前7 d接受针灸治疗至月经来潮,取关元穴、双侧三阴交,每天治疗30 min。收集PDM患者针灸前后...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图论及连边分析方法探讨原发性痛经(PDM)患者针灸前后脑功能网络改变。方法纳入35例女性PDM患者,所有患者于经前7 d接受针灸治疗至月经来潮,取关元穴、双侧三阴交,每天治疗30 min。收集PDM患者针灸前后经期视觉模拟评分(VAS)、痛经症状评分(CMSS)、焦虑自评分(SAS)、抑郁自评分(SDS)及颅脑fMRI数据。使用GRETNA软件对PDM患者针灸前后的脑功能数据进行图论及连边分析,并与临床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针灸后,PDM患者经期VAS、CMSS、SAS、SDS减低(P<0.05);脑网络全局效率增高,平均集聚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减低(P<0.05);右侧脑岛与右侧额中回间、左侧中央沟盖与右侧颞上回间的功能连接(FC)增强;右侧中央前回与双侧丘脑、右侧豆状核间,右侧中央后回与左侧额中回、左侧补充运动区间,右侧前扣带回与左侧前扣带回、右侧后扣带回间,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丘脑间,右侧后扣带回与左侧颞中回间,左侧中央后回与左侧丘脑间的FC减弱(P<0.001);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丘脑间FC变化与SDS变化呈正相关(r=0.516,P=0.002)。结论本研究针灸疗法有较好的疗效,针灸可能使PDM患者脑网络镇痛相关的信息整合效率得到提高,疼痛相关的信息传递效率得到抑制;针灸起效涉及的神经通路可能为丘脑-感觉运动皮层回路、扣带皮层回路、突显网络,3条主线共同担负起镇痛、舒缓情绪和疼痛注意力转移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灸 功能MRI 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边分析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博 马萧童 +5 位作者 张聪 郑运松 王志群 李鹏 魏伟 康武林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83-988,共6页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临床针刺治疗KOA提供神经影像依据。方法纳入25例KOA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针刺治疗,取犊鼻穴、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内膝眼、梁丘组穴配伍,5次/周,30min/次。采...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变化,为临床针刺治疗KOA提供神经影像依据。方法纳入25例KOA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针刺治疗,取犊鼻穴、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内膝眼、梁丘组穴配伍,5次/周,30min/次。采集KOA患者针刺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和头颅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应用连边分析方法描述KOA患者针刺后各脑区间功能连接的改变,并与临床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后,KOA患者VAS评分降低,KSS评分升高(P<0.001)。连边分析显示KOA患者针刺后右侧眶部额下回与左侧梭状回,右侧角回与左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与左侧丘脑,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角回、右侧颞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右侧角回与右侧中央前回(r=0.540,P=0.008)、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颞上回(r=0.654,P=0.001)的功能连接变化与VAS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正激活部分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加强中枢镇痛区域间的联系来缓解KOA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运动障碍,这些脑区主要分布于默认模式网络、感觉运动网络、扣带岛盖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针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连边分析 脑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下肢动脉形态特征性别差异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
3
作者 张莉晨 韩永军 +4 位作者 卢明明 管懋彬 朱珠 蔡剑鸣 赵锡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 目的探讨老年受试者下肢动脉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进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无症状老年受试者85例,男性38例,女性47例,共入选下肢动脉144支,无斑块者中,男性14支,女性44支;有斑块者中,男性50支,女性36支。回顾性分析男女性有无斑块者血管壁形态特征的差异,包括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平均标准化管壁指数(NWI)、最大管壁厚度(WTmax)、最小管壁厚度(WTmin)、偏心指数(EI)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指标。结果无斑块者中,男性较女性LA更大,NWI更小(P<0.01);有斑块者中,男女性WTmax、WTmin、EI和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LA、WA更大[(35.8±7.7)mm^(2) vs(26.6±5.9)mm^(2),(37.2±4.6)mm^(2) vs(32.7±5.4)mm^(2)],NWI更小[(51.3±3.8)%vs(55.3±4.0)%,P<0.01]。结论男性下肢动脉斑块体积进展较女性快,而女性斑块负荷始终大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磁共振成像 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