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事后分析
1
作者 李丽君 张宁 +1 位作者 陈琦 王春雪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821,共7页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 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 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功能残疾 主观性失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与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孟霞 张星 +3 位作者 吕微 张心邈 荆京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53-659,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用所有... 目的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低(73%)。糖尿病史(OR1.40,95%CI1.14~1.73,P=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1.43,95%CI1.14~1.79,P=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6,95%CI0.14~0.91,P=0.03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从性 二级预防药物 卒中复发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脑血管病诊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子孝 刘涛 +3 位作者 丁玲玲 刘子阳 李鑫鑫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82-289,共8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助力全球医疗保健的进步。全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优质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开发基于AI的诊疗工具,并将经过验证的AI工具应用于辅助临床决策是改进脑...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助力全球医疗保健的进步。全球脑血管疾病负担重,优质脑血管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等开发基于AI的诊疗工具,并将经过验证的AI工具应用于辅助临床决策是改进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未来AI在脑血管病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AI已在脑血病影像、电子病历等医疗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AI技术在脑血管病疾病风险预测、辅助诊断、治疗决策及预后预测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AI工具的开发过程中,建立高质量、标准化的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及验证网络是主要的难题。将AI工具应用于医疗保健也将伴随一系列挑战,例如:数据安全、隐私、道德、责任、行政法规以及对AI算法“黑箱”的不可解释性等问题,均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去规范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 病灶分割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监护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闫婧 杨波 +3 位作者 温淼 杨中华 刘丽萍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9期746-750,共5页
目的分析脉搏波形轮廓稳定稀释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症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72 h内进行Pi CCO监测,按照发病28 d随访患者是... 目的分析脉搏波形轮廓稳定稀释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症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72 h内进行Pi CCO监测,按照发病28 d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血液生化指标及Pi CCO监测指标。结果入院7 d时死亡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异常增高例数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7);而且存活组入院7 d与首次监测时EVLWI的差值也显著小于死亡组(P=0.043)。结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Pi CCO监测EVLWI指标的增高可能与患者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 血管外肺水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注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入手,提升血管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浅谈卒中后抑郁教学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春雪 石玉芝 张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教学对提升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成效。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在读的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开展卒中后抑郁教育及关注卒中患者情感障碍活动,评价比较教育前后研究生人文素养。结果通过卒中后...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教学对提升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成效。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在读的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开展卒中后抑郁教育及关注卒中患者情感障碍活动,评价比较教育前后研究生人文素养。结果通过卒中后抑郁教学,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对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关注增加,沟通能力提高、临床人际关系改善。结论对血管神经病学研究生进行卒中后抑郁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卒中 卒中后抑郁 人文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丁玲玲 李子孝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于脑血管医疗领域将有助于减轻中国不断加剧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AI在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应用。利用AI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应用于脑血管医疗领域将有助于减轻中国不断加剧的脑血管病疾病负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AI在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应用。利用AI和医疗大数据开发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并通过将临床信息与知识库相匹配,提供基于循证证据的优化诊疗方案。在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CDSS可以辅助高危人群识别、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决策支持、实现自动化病因分型以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等,在提高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结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脑血管病疾病管理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 医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特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鑫鑫 马艳玲 +2 位作者 刘艳君 姚婧璠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 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 目的探讨卒中后失语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分析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与非语言性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就诊的卒中患者共32例,经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aphasia battery,WAB)评估语言功能,分为失语组和无失语组,其中失语组15例,无失语组17例。洛文斯顿成套测验中文版(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第2版评估患者非语言认知功能。对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LOTCA各分项分值及总分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对WAB中各分项得分及失语商与LOTCA各认知分项得分及总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并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失语组的LOTCA总分低于无失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69.0~92.0)分vs99.0(86.0~102.5)分,P<0.05];失语患者LOTCA总分与WAB各分项及失语商呈正相关(r=0.587~0.883,均P<0.05),WAB分项中的各分项与LOTCA中各分项之间呈正相关(r=0.521~0.843,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失语商的主要因素为LOTCA总分(β=0.707,P=0.003)。结论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程度越重其非语言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失语症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长青 王伊龙 +2 位作者 王春雪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23-929,共7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静息态默认网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石庆丽 毕延超 +4 位作者 陈伟康 陈红燕 杨志杰 陈宏宝 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3-1139,共7页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技术对脑白质疏松(LA)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默认网络进行分析。方法LA患者31例,临床痴呆评分(CDR)0.5;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7人,CDR为0。对入组人群进行rs-f MRI数据采集...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技术对脑白质疏松(LA)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默认网络进行分析。方法LA患者31例,临床痴呆评分(CDR)0.5;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7人,CDR为0。对入组人群进行rs-f MRI数据采集。使用SPM5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f MRI工具盒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独立成分分析(ICA),组间差异进行双样本t检验。结果静息状态下,对照组默认网络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双侧额叶内侧,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回、角回,双侧海马。MCI组默认网络激活区域同对照组一致;同对照组相比,MCI患者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内侧、右侧海马旁回/钩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叶深部白质/尾状核头部激活减低,左侧尾状核/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左侧颞上回/顶下回的激活升高。结论LA患者静息状态默认网络活动异常,可能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轻度认知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默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障碍:基于FLAIR高信号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娜 Wei Wen +6 位作者 王金芳 石庆丽 李越秀 陈红燕 Perminder Sachdev 王拥军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809-813,共5页
目的利用半自动化分析软件对脑白质疏松患者不同区域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并对其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85岁社区"健康"人群63例,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简易精... 目的利用半自动化分析软件对脑白质疏松患者不同区域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并对其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85岁社区"健康"人群63例,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及影像学数据采集,基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定量计算全脑、侧脑室旁及深部皮层下脑白质受损体积,将认知功能评分与以上白质受损体积进行偏相关分析,探索白质受损在认知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控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后,全脑白质体积与MMSE评分、Mo CA评分有偏相关性(R’=-0.428,P=0.001)(R’=-0.539,P<0.001),尤其是侧脑室旁白质体积(R’=-0.427,P=0.001)(R’=-0.559,P<0.001),与深部皮层下白质也存在偏相关性(R’=-0.365,P=0.004)(R’=-0.447,P<0.001)。结论全脑、侧脑室旁、深部皮层下脑白质损伤体积增大,认知功能评分随之下降;MMSE评分、Mo CA评分与侧脑室旁白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较深部皮层下白质损伤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高信号 认知障碍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卒中诊疗的研究和应用:曙光初现,任重道远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拥军 李子孝 丁玲玲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卒中已经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新发患者高达1370万[1]。中国是全球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2]。在我国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卒中患者占比高达66.5%[3]。卒中诊治的医... 卒中已经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新发患者高达1370万[1]。中国是全球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2]。在我国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卒中患者占比高达66.5%[3]。卒中诊治的医疗服务负担重,需求量大,卒中专业医师短缺[4]。我国遵循指南的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治疗取得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包括溶栓和心房颤动抗凝在内的治疗措施执行率仍仅为18.3%和2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卒中 大数据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孟 覃露 +5 位作者 王春娟 李姣 王伊龙 赵性泉 王拥军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243-249,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预测模型。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研究覆盖我国219家医院。研究对象按照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候选预测因子。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的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比较4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对脑出血相关肺炎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筛选230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12.7岁,其中男性占62.1%。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841)和测试集(n=462),两组脑出血相关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5.8%(χ^2=0.007,P=0.93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候选预测因子为年龄(OR 1.03,95%CI 1.02~1.04)、NIHSS评分(OR 1.02,95%CI 1.00~1.04)、白细胞计数(OR 1.11,95%CI 1.07~1.16)和吞咽功能障碍(OR 6.85,95%CI 5.01~9.39)。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四种模型灵敏度分别为75.34%、50.68%、80.82%和80.82%;特异度分别为68.64%、86.12%、52.96%和57.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0.692、0.736和0.767。Logistic回归和LightGBM模型诊断效果显著高于CatBoost和XGBoost模型(DeLong test,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脑出血相关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年龄、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和吞咽功能障碍为模型的候选预测因子,可将模型纳入脑出血相关肺炎诊断决策。本研究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外部队列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肺炎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姝雅 王伊龙 +4 位作者 郑华光 赵性泉 刘丽萍 孟霞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50-455,共6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程14d。主要安全性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14±2)d的NIHS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d随访,脱落率3.39%,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丁苯酞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于丹丹 秦海强 +6 位作者 王安心 张晓丽 左颖婷 张亚清 杨波 魏娜 张婧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9-814,共6页
目的探讨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观察发病7 d内首次卒中住院患者的BMI与3个月卒中结局的关系。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和中重度卒中(N... 目的探讨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观察发病7 d内首次卒中住院患者的BMI与3个月卒中结局的关系。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和中重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情况。记录入院时BMI、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在院期间肺炎等资料,其中BMI按照四分位数分为4层。发病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集mRS评分,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比较轻度卒中组和中重度卒中组BMI及其他基线指标的差异并探索不同水平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33例患者,其中男性474例(64.7%),女性259例(35.3%)。缺血性卒中552例(75.3%),出血性卒中181例(24.7%)。轻度卒中组526例,中重度卒中组207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不同水平BMI对整体患者及轻度卒中患者3个月结局均无显著影响;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与BMI最低四分位水平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水平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降低(OR 0.376,95%CI 0.142~0.992,P=0.048)。结论不同BMI水平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人群中,高BMI水平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体重指数 预后 超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对皮质下失语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姚婧璠 陈红燕 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69-879,共11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DT-FT),探讨正常人语言功能区纤维连接特点以及皮质下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选择正常被试20例和经MRI证实病变位于皮质下结构并表现为失语的脑卒中患者3例,根据...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DT-FT),探讨正常人语言功能区纤维连接特点以及皮质下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选择正常被试20例和经MRI证实病变位于皮质下结构并表现为失语的脑卒中患者3例,根据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标准,运动性失语2例,传导性失语1例。采用DTI及DT-FT观察语言功能区、对侧镜像区的各向异性(FA)以及纤维束的数量、走形等。结果正常被试语言功能区神经纤维走行十分复杂,与其他部位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发生广泛联系,个体间差异不大。3例失语症患者中,语言功能区或弓状纤维束FA较对侧镜像区降低,纤维束破坏、数量减少、变形或移位。结论语言功能相关结构十分复杂,除皮质外,多种白质纤维束、皮质下结构也参与其中。语言功能区纤维受损、变形或移位,可能是皮质下失语症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失语症 弥散张量成像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子孝 王伊龙 +4 位作者 赵性泉 董可辉 张宁 WANG Chun-Xue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80-982,共3页
目的探索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教学查房中的效果评价。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名进修医师作为病房带教的教学对象,随机分入角色扮演法教学组或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急性缺血性... 目的探索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教学查房中的效果评价。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名进修医师作为病房带教的教学对象,随机分入角色扮演法教学组或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对2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2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角色扮演法与传统教学相比,进修医师在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分析能力,系统诊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升。结论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提高进修医师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中管理患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 血管神经病学 进修医师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凸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金芳 陈红燕 +4 位作者 李越秀 叶娜 冯丽 王诗男 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6,共5页
健康老年人及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凸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的功能连接发生改变,且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同的改变模式。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痴呆早期患者脑内在网络的连接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默认网络 中央执行网络 凸显网络 老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金芳 王万铭 +3 位作者 陈红燕 叶娜 马艳玲 张玉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Ls)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PWML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5例,采用执行功能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与正... 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Ls)患者执行功能损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PWMLs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5例,采用执行功能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WMLs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显著降低(t>13.726, P<0.001),交替连线测验时间和Stroop色词检验时间显著延长(t>6.817, P<0.001),语言流畅性测验评分降低(t=6.891, P=0.013),数字符号转换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3.372, P=0.072)。PWMLs组ADL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t=76.413, P<0.001)。PWMLs组执行功能Z分与ADL评分呈正相关(r=0.438, P=0.008)。结论 PWMLs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与执行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认知功能损害 执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骏 杨波 +2 位作者 杨中华 陈胜云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组53例患者,术后14 d/出院Glasgow意识障碍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7(12(9,15)vs 7(5,11),Z=-5.05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术前[14(11,18)vs 19(15,23),Z=-4.210,P<0.001]。终点血肿体积较基线减小[17.2(11.8,25.8)mlvs 67.5(48.2,82.2)ml,Z=-6.048,P<0.001]。其中29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术前颅内压降低[14(9.5,21.5) mmHgvs 30(21.5,40)mmHg,Z=-4.705,P<0.001],但颅内压降低率与首次血肿抽吸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2,P=0.401)。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早期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术前颅内压、术后颅内压、颅内压降低量、颅内压降低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有效,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显著降低颅内压。术前后颅内压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对于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酸血症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影响1例报道 被引量:2
20
作者 米东华 郭珍妮 +5 位作者 杨波 董致郅 杨中华 王拥军 刘丽萍 杨弋(点评)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 mm 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脑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平衡 脑出血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