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self face recognition,SFR)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阳性与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异常。方法应用自我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对21例阳性症状、21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例正常被试进行行为学研...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self face recognition,SFR)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阳性与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异常。方法应用自我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对21例阳性症状、21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例正常被试进行行为学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正常被试对自我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P<0.05);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自我图片的识别(P<0.05);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不同图片的反应速度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正常被试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存在着异常,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异常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人群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两者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名健康成人(健康组)和75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病人组)进行了PPI测试和认知测试。认知测试采用重复神经心理测...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人群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两者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名健康成人(健康组)和75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病人组)进行了PPI测试和认知测试。认知测试采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病人精神症状。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病人组PPI抑制率降低(9.4%±29.3%vs 31.7%±26.2%,P<0.001);病人组RBANS总分及其5因子分数、Stroop颜色和词语干扰时间[(370.0±48.5),(55.5±15.5),(79.7±15.8),(77.9±12.3),(91.8±12.2),(65.3±18.3),(7.6±6.9)s,(24.5±12.9)s]与健康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人群PP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健康组性别(P<0.05)、吸烟量(r=0.29,P<0.05)、RBANS总分(r=0.30,P<0.05)、注意因子得分(r=0.29,P<0.05)对PPI抑制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岭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组岭参数k=2.95模型稳定,R^2=0.33,PPI抑制率受到性别、吸烟量、RBANS总分、注意因子分的影响(P<0.05)。3)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PP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组吸烟量(r=0.23,P<0.05)、复发次数(>3次vs≤3次,P<0.05)对PPI抑制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岭回归分析显示,病人组岭参数k=2.58模型稳定,R^2=0.26,PPI抑制率受到性别、吸烟量和复发次数的影响(P<0.05)。结论 PPI抑制率是反映感觉门控功能的指标,健康人群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PPI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女性、吸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感觉门控的保护性因素,而发病次数过多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感觉门控功能有损害。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及17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右手按键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马赛克图片进行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m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马赛克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结果重复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分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组别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1.21±0.42)vs(1.06±0.21),P=0.001],对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1.12±0.30)vs(0.99±0.09),P=0.000;(1.21±0.42)vs(1.01±0.06),P=0.000],对陌生图片的识别速度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r=0.516,P=0.034)和熟悉性条目分数(r=0.498,P=0.042)呈正相关。结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减慢并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其熟悉性加工可能受损。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DSM-IV)诊断的92例成人重性...目的评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DSM-IV)诊断的92例成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及80例健康对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 Brief,WHOQOL-BR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the 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评估。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对病人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与HAMD-17、HAMA评分呈负相关,与SSRS评分呈正相关(P<0.01)。性别与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领域呈负相关(P<0.05),而病程与WHOQOL-BREF的环境领域呈负相关(P<0.05)。对病人组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17评分与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SSRS的主观支持评分与WHOQOL-BREF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呈正相关(P<0.05);SSRS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家庭收入等级与WHOQOL-BREF的心理领域也有影响(P<0.0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并且症状越重、病程越长及社会支持度越差,生活质量越差。而男性病人可能具有更差的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配偶也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应用自我面孔识别(self face recognition,SFR)这种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探讨阳性与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异常。方法应用自我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对21例阳性症状、21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例正常被试进行行为学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正常被试对自我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P<0.05);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陌生人图片的识别速度快于对自我图片的识别(P<0.05);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不同图片的反应速度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正常被试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面孔识别存在着异常,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异常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文摘目的探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ration of unmedicted psychosis,DUP)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不同年份(1994、2004和2014年)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描述DUP的变化。结果不同年份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的患者中,2014年就诊患者的DUP显著小于1994年和2004年,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与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减分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其中学生、未婚和高学历群体的比例呈增加趋势,显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文摘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人群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两者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0名健康成人(健康组)和75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病人组)进行了PPI测试和认知测试。认知测试采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病人精神症状。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病人组PPI抑制率降低(9.4%±29.3%vs 31.7%±26.2%,P<0.001);病人组RBANS总分及其5因子分数、Stroop颜色和词语干扰时间[(370.0±48.5),(55.5±15.5),(79.7±15.8),(77.9±12.3),(91.8±12.2),(65.3±18.3),(7.6±6.9)s,(24.5±12.9)s]与健康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人群PP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健康组性别(P<0.05)、吸烟量(r=0.29,P<0.05)、RBANS总分(r=0.30,P<0.05)、注意因子得分(r=0.29,P<0.05)对PPI抑制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岭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组岭参数k=2.95模型稳定,R^2=0.33,PPI抑制率受到性别、吸烟量、RBANS总分、注意因子分的影响(P<0.05)。3)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PP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组吸烟量(r=0.23,P<0.05)、复发次数(>3次vs≤3次,P<0.05)对PPI抑制率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岭回归分析显示,病人组岭参数k=2.58模型稳定,R^2=0.26,PPI抑制率受到性别、吸烟量和复发次数的影响(P<0.05)。结论 PPI抑制率是反映感觉门控功能的指标,健康人群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PPI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女性、吸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感觉门控的保护性因素,而发病次数过多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感觉门控功能有损害。
文摘目的运用自我面孔识别认知心理学范式,探讨人格解体障碍病人是否存在自我加工过程的异常。方法对1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的人格解体障碍病人以及17例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被试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右手按键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马赛克图片进行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m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马赛克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结果重复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分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7,P=0.001),不同图片任务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31),被试组别与图片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5,P=0.001)。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陌生人图片[(1.21±0.42)vs(1.06±0.21),P=0.001],对自我图片和名人图片的识别速度慢于正常被试[(1.12±0.30)vs(0.99±0.09),P=0.000;(1.21±0.42)vs(1.01±0.06),P=0.000],对陌生图片的识别速度与正常被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名人图片的反应时间比与剑桥人格解体量表总分(r=0.516,P=0.034)和熟悉性条目分数(r=0.498,P=0.042)呈正相关。结论人格解体障碍病人对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减慢并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其熟悉性加工可能受损。
文摘目的评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DSM-IV)诊断的92例成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及80例健康对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 Brief,WHOQOL-BR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the 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评估。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对病人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与HAMD-17、HAMA评分呈负相关,与SSRS评分呈正相关(P<0.01)。性别与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领域呈负相关(P<0.05),而病程与WHOQOL-BREF的环境领域呈负相关(P<0.05)。对病人组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17评分与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SSRS的主观支持评分与WHOQOL-BREF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呈正相关(P<0.05);SSRS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家庭收入等级与WHOQOL-BREF的心理领域也有影响(P<0.0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并且症状越重、病程越长及社会支持度越差,生活质量越差。而男性病人可能具有更差的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配偶也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